-
稻米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科學家在古亞洲農耕模式中找到解決方案
稻米是最常見的主食之一,不過很多人卻不知道,稻米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卻是所有糧食中最高。近來美國研究顯示,稻米若採取間歇性淹水種植,乾濕交錯的土地將成為製造「氧化亞氮」(N2O)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而採取水田耕種的稻田,則會製造適合更多「產生甲烷」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吃「白飯」為什麼造成溫室效應?
-
稻米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科學家在古代亞洲的農耕模式中找到解決方案
稻米是最常見的主食之一,不過很多人卻不知道,稻米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卻是所有糧食中最高。近來美國研究顯示,稻米若採取間歇性淹水種植,乾濕交錯的土地將成為製造「氧化亞氮」(N2O)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而採取水田耕種的稻田,則會製造適合更多「產生甲烷」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
-
西方科學家指責亞洲水稻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水稻專家認為這種觀點太過極端 農民應該不算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相對城裡人,他們很少坐飛機出行,很少開大排量汽車郊遊。 不過,在如今這個時興談論氣候變化的時代裡,一幫西方科學家又將矛頭指向亞洲的米農,稱他們種植的水稻田全天候排放著比二氧化碳還要厲害的溫室氣體。
-
英媒:稻田溫室氣體排放被大大低估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9月10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為節約用水而選擇間歇灌溉的稻田所釋放的強效溫室氣體一氧化二氮是連續灌溉農田的45倍。相比之下,連續灌溉的稻田主要排放甲烷。這種氣體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要短得多。
-
用簡單措施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科學家說,簡單的措施可以改進生產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
科學家預測: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後 全球氣溫或會繼續上升
科學家預測: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後 全球氣溫或會繼續上升 2020-12-02 09:54:50 來源:科技日報 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日前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歐洲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
-
科學家稱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是「生存排放」
據《中國農業工程學報》2008年10月報導,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研究表明,通過改善反芻動物營養、推廣稻田間歇灌溉、建設沼氣、推行緩釋肥、長效肥料可以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但急需進行技術和經濟性評估。
-
水處理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及其時空特徵分析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小編說:隨著中國城鎮汙水處理行業的迅速發展,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在近年來經歷了快速的增長。根據估算,我國城鎮汙水處理行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從2007年的8.4 Mt CO2-eq增長至2016年的31.4Mt CO2-eq,增長了2.7倍。溫室氣體排放中,以CH4及N2O的直接排放為主,其佔排放總量的比例從2007年的52%增長至2016年的68%。
-
實驗性新型動物飼料可通過兩種方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據外媒報導,農業廢棄物的燃燒和反芻動物的打嗝是溫室氣體的兩個主要來源。然而,一種實驗性的新型動物飼料旨在減少燃燒和動物的打嗝。這種顆粒飼料是由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的科學家開發的。除了對環境有益之外,這種飼料還可以為稻米或柑桔農戶提供額外的收入來源,同時還可以為牲畜農戶提供低成本的當地生產的飼料。研究負責人CarlosFernández教授說:「這也是一項符合可持續農業耕作制度原則的建議:即三個Rs(再利用,回收和減少),而不會損害或改變動物的奶產量。」
-
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全球氣溫或仍上升
原標題: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 全球氣溫或仍上升 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日前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歐洲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減複雜度地球系統模型」(ESCIMO),在對跨650年的全球氣候進行模擬後得出結論: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今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
-
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 全球氣溫或仍上升
跨650年地球系統模型表明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 全球氣溫或仍上升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日前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歐洲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減複雜度地球系統模型」(ESCIMO),在對跨650年的全球氣候進行模擬後得出結論: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今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
-
新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半來自牲畜
新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半來自牲畜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09年11月11日15:32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肉類生產造成的引發氣候變化的排放遠遠高出當前預測
-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山東省「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是我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任務,對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具有重要意義。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作為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重大戰略舉措,著力調整產業結構和優化能源結構,著力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效,著力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著力強化科技和人才支撐,加快建立以低碳為特徵的工業、能源、建築、交通等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形成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全社會廣泛參與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新格局,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
一頭牛每天排放500升甲烷!科學家望培育少放屁奶牛來拯救世界
有科學家悲觀預測:到了2040年以後,北極格陵蘭島夏季可能再也看不到冰川了。眾所周知,地球發生微妙變化的幕後黑手是全球變暖,而全球變暖的源頭又是人類過多排放溫室氣體,這已經是全世界不可否認的公開事實了,在這一點上大家應深有體會,每年夏季明顯變熱了。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溫室氣體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這種溫室氣體使地球變得更溫暖的影響稱為「溫室效應」。 為什麼要減排溫室氣體? 面對溫室氣體,我們無須逃之夭夭。其實溫室氣體是影響氣候的「雙刃劍」。
-
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被嚴重低估
溫室氣體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量一直被結構性低估,皆因使用的測量方法所致。 科學家佩特拉克朗為荷蘭能源研究中心(ECN)和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荷蘭)所進行的研究使用了測量這些溫室氣體排放的創新方法,這就是她得出的結論。克羅最近因為使用這個更精確的方法測量而獲得了她的博士學位,這一方法也部分地解決了系統性低估這個問題。
-
中國畜禽糞便管理變化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2.本文分析了我國國家信息通報中報告的1994—2014 年畜禽糞便管理溫室氣體排放變化,結果表明:我國畜禽糞便管理溫室氣體排放量佔農業源溫室排放總量的比例逐步提高,2014 年佔比達到17.7%。
-
國際最新研究: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 全球氣溫或仍上升
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日前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歐洲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減複雜度地球系統模型」(ESCIMO),在對跨650年的全球氣候進行模擬後得出結論: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今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針對這一結果,團隊鼓勵其他研究人員使用不同模型進行探究。
-
研究顯示:食物生產佔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近三分之一
周三公布的一份研究顯示,食物生產過程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佔人類活動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29%,是聯合國對農耕溫室氣體排放估計量的兩倍。 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的該研究並未單純研究農耕本身,而是涵蓋了整個食物系統,包括林地清理開荒、化肥製造及運輸等。該組織稱,減少食物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排放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
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
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國發〔2016〕61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現將《「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