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秸稈還田溫室氣體排放量被高估50%

2020-12-05 環球網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揭示了稻田秸稈長期還田對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CH4)排放的影響及其機制,發現秸稈對甲烷的增排效應隨還田年限延長而呈極顯著減弱趨勢,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對秸稈還田的甲烷排放量高估了近50%。相關研究成果17日凌晨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該團隊首席、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張衛建介紹,我國每年生產8億多噸作物秸稈,其養分含量相當於500多萬噸尿素,1000多萬噸過磷酸鈣,1000多萬噸硫酸鉀。秸稈還田可以顯著減少農田化肥施用量,既是保障土壤健康和化肥「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的重要措施,也是避免秸稈焚燒汙染空氣的有效途徑。但是稻田秸稈也是土壤甲烷產生的主要來源之一,學界和公眾非常擔心稻田秸稈還田會顯著增加甲烷排放。

IPCC此前認為,稻田秸稈還田對甲烷排放的促進效應僅與還田量有關,與還田年限無關。但是,該團隊通過15年長期定位試驗,揭示了秸稈對甲烷排放的影響隨還田年份延長而呈顯著降低趨勢。稻田甲烷排放由土壤中甲烷產生菌和氧化菌控制,前者喜好秸稈等有機物料及厭氧環境,後者喜歡甲烷和氧氣。稻田淹水下,土壤中的氧氣主要通過水稻植株和根系輸入。在還田的起始年份,秸稈和淹水迅速激發產生菌生長,甲烷大量產生。此時,水稻植株和根系生長受秸稈還田抑制,影響了氧氣輸送,氧化菌生長受影響,稻田甲烷不能被氧化,排放高;但是,還田約3年後,稻田土壤肥力顯著提高,水稻植株和根系生長旺盛,促進了氧氣輸送,土壤含氧量迅速提高,氧化菌快速增長,將甲烷氧化為二氧化碳,甲烷排放量顯著下降。該成果不僅可為全球稻田溫室氣體排放估算提供重要參數,更可以矯正社會對稻田秸稈還田的認識。

(原標題 稻田秸稈還田溫室氣體排放量被高估50%)

相關焦點

  • 水分和秸稈管理減排稻田溫室氣體研究與展望
    很多研究結果表明,控制灌溉、乾濕交替等節水灌溉措施能顯著降低CH4 排放量,但同時也可能促進N2O 的排放,因此如何同時減少CH4 和N2O 的排放量是實現稻田溫室氣體減排的關鍵所在;另外,秸稈還田在改良土壤肥力的同時也增加了外源性有機質的輸入,促進了稻田CH4 的排放。如何優化秸稈還田措施,並耦合水分管理以達到土壤改良和溫室氣體減排的雙重效益對稻田系統的可持續利用至關重要。
  • 英媒:稻田溫室氣體排放被大大低估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9月10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為節約用水而選擇間歇灌溉的稻田所釋放的強效溫室氣體一氧化二氮是連續灌溉農田的45倍。相比之下,連續灌溉的稻田主要排放甲烷。這種氣體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要短得多。
  • 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亟須評估
    本報訊 「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
  • 科學家稱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是「生存排放」
    據《中國農業工程學報》2008年10月報導,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研究表明,通過改善反芻動物營養、推廣稻田間歇灌溉、建設沼氣、推行緩釋肥、長效肥料可以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但急需進行技術和經濟性評估。
  • 我國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和有機碳固定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摘 要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國以及氮肥消耗國,我國農業生產過程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因此,減少農田土壤CH4 和N2O 排放以及提高土壤碳庫儲量(簡稱「固碳減排」)對於緩解全球氣候變暖以及確保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 秸稈綜合利用項目之秸稈炭化還田
    秸稈綜合利用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重點問題,馬上就要到秋收時節了,秸稈綜合利用問題又被搬了出來成為聚焦的熱點話題。 國家在2015年起,就強調減肥減藥的工作,何謂減肥減藥?
  • 中國畜禽糞便管理變化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農業農村部設施農業節能與廢棄物處理重點實驗室摘 要畜禽糞便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不同糞便管理方式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差異顯著,科學分析我國畜禽糞便管理溫室氣體排放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對提高畜禽糞便管理和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實現畜禽低碳養殖具有重要意義。
  • 秸稈炭化還田應用前景廣闊
    據了解,秸—炭—肥還田改土模式是將農作物秸稈通過中低溫熱裂解工藝轉化為富含穩定有機質的生物炭,然後以生物炭為介質生產炭基肥料,並返回農田,以改善土壤結構及其他理化性狀,增加土壤有機碳含量。  當前,這種新技術和創新模式應用如何?記者採訪了該領域重點企業——北京三聚環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  「農作物秸稈炭化還田—土壤改良技術優點很多。」
  • 秸稈炭化還田對酸性土壤的改良這麼強!
    我公司專注對秸稈炭化還田技術的研究、試驗、開發也已進行了近十年。針對土壤酸化,用秸稈炭化還田的方式進行改良是行之有效,長期利好的一種方式。何謂土壤酸化?土壤酸化是指土壤的酸度逐漸變高的過程,目前最主要的土地酸化原因就是酸性氣體的排放和化肥農藥的不合理利用。土壤酸化的危害?
  • 青海能源工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速下降明顯
    孫睿 攝中新網西寧6月23日電 (孫睿)記者23日從青海省生態環境廳獲悉,隨著近年來青海省實施清潔能源示範省建設,能源結構低碳化成效顯著,能源工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速下降明顯。青海省生態環境廳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處工作人員介紹,為摸清青海全省溫室氣體排放量、結構及趨勢,有效支撐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青海省按照國家發布的《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試行)》、《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國家溫室氣體清單通用報告表格等技術規範和要求,對全省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農業活動、廢棄物處理、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五大領域持續開展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
  • 秸稈炭化還田對蔬菜產量的影響
    炭行家一直說,秸稈炭化還田是個大方向,國家秸稈的處理勢必會朝著這些更好的方向發展下去,炭行家經過長時間的沉澱研究實驗,今天給大家公布一些具體的驗證數據。秸稈炭化還田對於蔬菜種植的第二次實驗已經有了結果。對於增產,很多人還是不信,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我們的實驗結果。
  • 2019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2.1%
    原標題:2019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2.1%隨著燃煤電廠關閉,2019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18年有所下降。1月7日,獨立研究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在一份報告中表示,2019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較上年下降2.1%,主要是由於電力行業排放量減少。碳排放下降反映出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支持化石燃料政策的局限性。
  • 據統計,21%溫室氣體來源於農業,遠遠高於全球交通產生的總量
    根據世界農業部門的報告,認為農業有關的管理和土地清理等行為,產生的溫室氣體高於總量的1/5。這比世界上所有的汽車、飛機和火車加起來還多。農業和森林砍伐的排放量是全球建築部門排放量的3倍,相當於是所有工業排放的總和。 我們用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換取養活地球的食物。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溫室氣體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這種溫室氣體使地球變得更溫暖的影響稱為「溫室效應」。  為什麼要減排溫室氣體?  面對溫室氣體,我們無須逃之夭夭。其實溫室氣體是影響氣候的「雙刃劍」。
  • 2015年全球塑料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高達17億噸
    2019年4月16日,《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的題為《減少全球塑料碳足跡的戰略》(Strategies to Reduce the Global Carbon Footprint of Plastics)的文章顯示,2015年全球常規塑料的全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量為
  • 日本溫室氣體排放量連續4年減少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共同社11月30日報導,日本環境省30日公布的國內2017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初值顯示,換算成二氧化碳為12.94億噸,較上年度減少1%,連續4年下降。擴大引進可再生能源及核電站的重啟被指為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用作空調製冷劑等的具有強力溫室效應的氟利昂替代物的排放有所增加。冬季煤油取暖也導致家庭的排放量增加,總體降幅較小。
  • 美國城市低報溫室氣體排放量 |《自然-通訊》論文
    《自然-通訊》本周發表的一項研究Under-reporting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U.S. cities發現,美國城市可能平均低報了18.3%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 印尼批准《巴黎協定》 允許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怡蓁】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10月19日援引法新社報導,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之一的印尼於當地時間10月19日加入其他國家的行列,批准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氣候協議,即《巴黎協定》。印尼國會同意替2015年12月在法國首都巴黎達成的《巴黎協定》背書,承諾將於2030年前,藉由加強保護森林和發展再生能源部門,來降低至少29%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 稻米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科學家在古亞洲農耕模式中找到解決方案
    稻米是最常見的主食之一,不過很多人卻不知道,稻米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卻是所有糧食中最高。近來美國研究顯示,稻米若採取間歇性淹水種植,乾濕交錯的土地將成為製造「氧化亞氮」(N2O)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而採取水田耕種的稻田,則會製造適合更多「產生甲烷」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吃「白飯」為什麼造成溫室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