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照片上的男人今年31歲,名叫亞倫吉本斯,居住在加拿大東北部的哈得遜灣,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因紐特人。他是一名獵人,和他很多同胞一樣,每天過著捕魚和打獵的傳統生活,然而他的年齡被永遠定格在了31歲,因為他今年早些時候喪生於一頭野生北極熊發起的致命襲擊。
2018年7月3日,陽光燦爛。吉本斯帶著自己的孩子們前往哨兵島,那是一個距離他們居住地11公裡的島嶼,是一個野餐,狩獵和捕魚的熱門地點,他們計劃去那裡收集一些燕窩。在島上,一頭從下頜到臀部長度超過2米7的雌性北極熊突然朝他跑來。因為那天的工作比較簡單,所以吉本斯沒有帶任何防身武器,他只來得及喊孩子們快跑開,自己就被北極熊掀翻在地。
這是哈得遜灣19年來第一起北極熊襲擊人類的事件,當地居民都參加了吉本斯的葬禮,在葬禮上人們既傷心又恐懼。科學家說加拿大13個熊的亞種中有3種數量正在顯著下降,其中就包括哈得遜灣附近的北極熊,但當地的因紐特人根本不同意這個說法。10年前,這些北極熊見到人們的時候轉頭就跑,而現在它們不怕人了,甚至敢於攻擊人類並把他們列在食譜裡。
這裡的居民經常外出打獵,對附近有幾頭北極熊了如指掌。他們很認真的表示,這裡的北極熊不但一頭都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至少9頭。
居民的意見是對的,今年8月,第二起北極熊殺人事件發生了,一隻母熊帶著自己的幼崽襲擊了三個因紐特獵人,並殺死了其中一個人。這件慘劇讓當地居民十分震驚,人們甚至開始害怕外出,並希望自己的孩子們也時刻待在屋子裡。
傳統看法是這樣說的,因為北冰洋是一片海洋,沒有陸地。北極熊平時就住在浮冰上,隨著這些海冰漂流,偶爾下水捕獵海豹和魚類。由於氣候變暖,北冰洋裡的浮冰正在變少,所以北極熊的棲息地也減少了。它們雖然會遊泳,但不是海洋動物,不能一直待在海裡。
但因紐特人的看法不同,他們說只要北極熊能夠保持肥胖的體型,就不會有什麼滅絕的危機,相反它們對環境變化適應的很。
對此科學家有不同說法,因紐特人看到北極熊增多,恰恰是原本住在遠離人群的北極熊因為海冰融化,不得不遷居到陸地上,因此才會造成越來越多的人與熊之間的衝突。
因紐特人不在乎北極熊是不是要滅絕了,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顯然是他們自己的生存。恐怕在保護北極熊之前,他們就要先滅絕了!科學家只顧著關心動物的數量,卻沒有考慮過它們帶給附近居民的傷害,他們這種把地球當成一個巨大動物園的想法顯然激怒了世代生活在冰天雪地裡的因紐特人。
這些動物科學家的主要任務是保護動物,自然不會為保護人類而出力。現在當地的因紐特人僱傭了一個「熊」形狀的監視器,他們開著一種能在雪原上跑的四輪摩託車巡邏村鎮的周邊,確保沒有北極熊接近人們的居住地。如果有,他們就會想辦法「威懾」北極熊,讓它們重新建立對人類的恐懼。
巡邏是一件很辛苦且危險的工作,外出單獨巡邏的人有時候還是會遭遇摩託車無法工作的情況。他們通過無線電向村裡求助,但先迎接他們的往往是北極熊。尤其是村鎮附近的大型垃圾場,簡直就是北極熊的自助餐廳和聚會場所。巡邏人員好幾次差點被北極熊圍攻喪命。
另一個麻煩的事是如何向北極熊展示威脅又不真的傷害它們。一開始因紐特人選擇了橡皮子彈,只會讓它們疼但不會傷害它們,但很快熊就了解人類的攻擊真是花架子。於是他們把目標瞄準了北極熊的鼻子,打那裡會比較疼。一段時間以後,北極熊確實害怕了,它們就連外出捕獵魚和海豹都開始用爪子保護鼻子……
巡邏的危險比不上獵人面對的危險,因為獵人拿到剛收穫的獵物時,才是最危險的。北極熊們老遠聞到血腥味,就會來和獵人們搶奪食物,獵人們為了保護自己的捕獲不得不和北極熊較量半天。
當地的北極熊巡邏員雷歐除了巡邏還會順便記錄他見到的北極熊狀態,根據他的記錄,每一頭熊都吃得肥肥胖胖,看起來非常健康,他沒有見到任何一頭餓瘦或是生病的北極熊。自然,這個世界上肯定存在瘦弱的北極熊,不過科學家們拍攝到的那些用來證明北極熊找不到食物因而餓瘦的照片,在雷歐看來只是一些老弱病殘的北極熊。每個物種都會有年老的個體,看照片上的狀態就知道它們都不年輕了。動物老了以後無法捕獵,因而餓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雖然保護動物很重要,但也不能完全無視因紐特人的生活情況,人們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其中包括允許因紐特人在某個數字範圍內殺死影響他們生活的北極熊,另一個方案是在人類和北極熊之間劃定界限,用欄杆之類的東西把大家隔開。因紐特人自己也在改變他們的傳統生活方式,在一些北極熊出沒比較多的地區,他們開闢了專門的北極熊觀賞和旅遊項目,不再用傳統的打獵而是依靠旅遊業生活,目前看來收入很不錯,也不用每天和北極熊搏鬥,是一個頗有前景的改變。
到底北極熊的數量是變多還是變少,科學家和因紐特人各執一詞,誰也無法說服誰,但有一點是明確的,不管是變多還是變少,環境正在發生變化,人們習慣的生活方式也必須跟著變化,否則哪天說不準還得被大自然的優勝劣汰法則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