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三極地區的科學考察和研究由來已久,經歷了從單一學科研究到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合作研究的跨越式發展。許多科研成果的獲得都離不開學科交叉。」12月12日,在第二屆「高極—三極」青年創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趙俊猛從自己30多年的青藏高原研究體會出發,強調了學科交叉對於地球三極研究的重要性。
所謂「三極」,是指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地區。三極地區作為全球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和關鍵紐帶,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脆弱區,三極研究日益成為全球科研的前沿和熱點。
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預報系統,研究人員發現,從1979年到2014年,三極地區升溫速度明顯要比全球其他地區快,尤其是北極地區升溫更加明顯。這種現象被科研人員稱為「北極放大效應」。
同時,研究人員自主研發的氣候模式針對三極相互作用物理過程開展研究發現,兩極氣候變化導致了中國與東亞地表溫度的異常。這為理解三極聯動協同影響中國天氣氣候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近年來,三極地區正在發生快速變化。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陳顯堯介紹,南極平均每十年增溫0.32攝氏度,北極平均每十年增溫0.58攝氏度,青藏高原地區平均每十年增溫0.41攝氏度。他們的變化均高於每十年0.19攝氏度的全球平均升溫水平。「然而,三極變異的關聯機制尚不明確。」陳顯堯說。
探究三極變異的關聯機制,需要生態、氣候變化、海洋、遙感等跨領域、跨學科的學術力量共同參與、交叉聯動。
趙俊猛希望,在南極開展一個包含眾多觀測手段的國際地學計劃,通過南極點穿過南極大陸完成一個「十字」形的廊帶綜合探測研究,並沿此廊帶完成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生態、環境、大氣等綜合科學考察。以此為基礎,研究南極與青藏高原地區在氣候變化上的內在聯繫,建立南極大陸地球科學的理論體系。
「隨著綜合國力提升,我國對青藏高原地區的科學研究正在向世界主導地位邁進,這為我國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說,在新技術層出不窮和國際關注逐漸趨熱的今天,三極研究遇到了最好的年代,但也將面對更多挑戰。
(記者 陸成寬)
來源: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