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極」地區科學研究離不開學科交叉

2020-12-14 光明網

「我國對三極地區的科學考察和研究由來已久,經歷了從單一學科研究到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合作研究的跨越式發展。許多科研成果的獲得都離不開學科交叉。」12月12日,在第二屆「高極—三極」青年創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趙俊猛從自己30多年的青藏高原研究體會出發,強調了學科交叉對於地球三極研究的重要性。

所謂「三極」,是指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地區。三極地區作為全球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和關鍵紐帶,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脆弱區,三極研究日益成為全球科研的前沿和熱點。

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預報系統,研究人員發現,從1979年到2014年,三極地區升溫速度明顯要比全球其他地區快,尤其是北極地區升溫更加明顯。這種現象被科研人員稱為「北極放大效應」。

同時,研究人員自主研發的氣候模式針對三極相互作用物理過程開展研究發現,兩極氣候變化導致了中國與東亞地表溫度的異常。這為理解三極聯動協同影響中國天氣氣候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近年來,三極地區正在發生快速變化。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陳顯堯介紹,南極平均每十年增溫0.32攝氏度,北極平均每十年增溫0.58攝氏度,青藏高原地區平均每十年增溫0.41攝氏度。他們的變化均高於每十年0.19攝氏度的全球平均升溫水平。「然而,三極變異的關聯機制尚不明確。」陳顯堯說。

探究三極變異的關聯機制,需要生態、氣候變化、海洋、遙感等跨領域、跨學科的學術力量共同參與、交叉聯動。

趙俊猛希望,在南極開展一個包含眾多觀測手段的國際地學計劃,通過南極點穿過南極大陸完成一個「十字」形的廊帶綜合探測研究,並沿此廊帶完成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生態、環境、大氣等綜合科學考察。以此為基礎,研究南極與青藏高原地區在氣候變化上的內在聯繫,建立南極大陸地球科學的理論體系。

「隨著綜合國力提升,我國對青藏高原地區的科學研究正在向世界主導地位邁進,這為我國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說,在新技術層出不窮和國際關注逐漸趨熱的今天,三極研究遇到了最好的年代,但也將面對更多挑戰。

(記者 陸成寬)

來源: 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蘭州大學三極高峰科學論壇暨「珠峰創新獎學金」捐贈儀式舉行
    獎學金的設立,旨在進一步促進青藏所和蘭州大學的深度科教融合,發掘青藏所-蘭州大學聯合培養且致力於第三極、泛第三極研究的優秀學生,傳承「腳踏實地、勇於探索;協力攻堅、勇攀高峰」的青藏科學精神,推動泛第三極科學中心的高水平建設,持續產出用得上、有影響、留得下的重大成果,服務國家西部高質量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
  • 冰凍圈遙感: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冰凍圈遙感學作為冰凍圈科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該學科與冰凍圈科學體系中其他分支(如冰凍圈水文學、冰凍圈氣候學)相互借鑑、相互促進,但也自成體系。本文介紹了冰凍圈遙感學的基本研究內容和方法,進一步回顧國內外冰凍圈遙感的相關研究進展,並分析我國冰凍圈遙感的優勢與不足,最後探討了冰凍圈遙感如何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 車濤:冰凍圈遙感,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冰凍圈遙感學作為冰凍圈科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該學科與冰凍圈科學體系中其他分支(如冰凍圈水文學、冰凍圈氣候學)相互借鑑、相互促進,但也自成體系。本文介紹了冰凍圈遙感學的基本研究內容和方法,進一步回顧國內外冰凍圈遙感的相關研究進展,並分析我國冰凍圈遙感的優勢與不足,最後探討了冰凍圈遙感如何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 生物學研究後來居上 深圳的秘訣是學科交叉融合
    深圳在生命科技研究方面並不是基礎最好、資源最豐富的學科領域,但近年來能夠緊跟世界前沿、後來居上,離不開政府部門敢於「下重力」、科研機構積極「往前走」、產業主體「緊跟上」。「下重手」「往前走」「緊跟上」的成果有很多。
  • 研究揭示第三極地區擁有全球最潔淨環境條件
    " 新的研究首次從雪冰 - 大氣化學角度闡明了第三極是全球最潔淨的地區之一,研究成果為推動第三極地區環境保護提供了新的科學數據支撐。" 論文通訊作者、重慶大學副教授遊超告訴《中國科學報》。第三極地區毗鄰全球人口最稠密且發展迅速的地區,其環境狀況一直備受科學家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 「學科交叉的魅力」名師系列講座第三講:饒毅演繹腦的學科交叉研究
    2020年5月24日晚,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學科交叉的魅力」名師系列講座第三講舉行。講座主題為「腦:物理、化學、生物、心理認知的交叉研究」,由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大麥戈文研究所創始所長、北京腦科學中心創始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主講,北京大學博雅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副院長陳鵬主持。講座在學習強國、北京大學央視頻、抖音、快手、微視、B站、百度平臺以及知識分子平臺播出,在線收看人數超過150萬。
  • 韓啟德:學科交叉成功的幾個要素 | 科學的擔當
    講座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大學定量生物學中心主任湯超主持。在講座中,韓啟德指出科學源於不分科,分科後的學科交叉催生了累累碩果,他還從親身經歷出發,充分闡述推動學科交叉研究的巨大價值。同時,韓啟德認為,作為文理交叉的典型學科——科學史,它的學習與研究,是任何一門科學發展必經的道路,他呼籲,科學史理應成為大學教育中的基礎必修課。
  • 量子計算機科學與計算機交叉學科的原理是什麼
    至於分類,你可以把他們分為「信息科學」和「量子生物學」。量子信息科學與計算機科學交叉學科,囊括了計算機和信息科學。目前歸在計算機學院,但研究內容較計算機科學內容更加廣泛。量子科學包括量子通信。量子信息科學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機科學與計算機交叉學科。
  • 第42期上海交叉學科論壇在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召開
    4月27日至28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科學研究中心主辦,上海技物所所承辦的第42期交叉學科論壇「太陽能光熱技術應用的發展與玻璃產業的新機遇」在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召開。本次論壇由技物所陸衛研究員擔任執行主席,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副主任章文峻首先介紹了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及歷屆論壇的基本情況,武漢長利玻璃有限責任公司王桂榮總工程師、金晶集團工程玻璃事業部季亞林博士分別介紹了在宏觀調控下玻璃產業的現狀與前景和滿足高性能建築節能幕牆發展趨勢的玻璃,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的柏勝強高工和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的王少偉研究員分別介紹了溫差電池技術與市場前景、光熱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前景
  • 專家:學科交叉是科學發展的必然 要防止一哄而上
    他強調,學科交叉是科學發展的必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能拔苗助長,要防止一哄而上。學科交叉的關鍵在於提出好的研究問題,要實行目標導向,科學部初期要下大力氣去主動發現與組織好的項目,但更重要的是創造有效的交流平臺,發揮紐帶作用。發展交叉學科的依靠力量是原有學科的優秀團隊與人才,要完善符合學科交叉的同行評議制度,新成立的交叉科學部要與原有科學部緊密合作。
  • 韓啟德:漫談學科交叉
    學科交叉不僅僅是當今時代科技創新的源泉,其實歷來如此,它是科學的題中應有之義。「科學」這個名詞,使得我們更容易以為科學就是分科之學,然而分科卻遠遠不是科學真正的內涵。即使在19世紀科學分科格局基本形成以後,學科的邊界也總是模糊的、不確定的。不同學科之間總是在交叉、融合中改變自己的研究內容和方法,或者形成新的學科。下面我以生物學為例來說明這一點。
  • UCSB交叉學科
    中文可以翻譯為交叉學科,跨學科專業,跨專業研究,etc (doesn't matter) (anyway).交叉學科,百度百科上的解釋是這樣:交叉學科是指不同學科之間相互融合滲透而出現的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可以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交叉而形成的新興學科也可以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內部不同分支學科的交叉而形成的新興學科還可以是技術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內部不同分支學科的交叉而形成的新興學科。
  • 「智能科學與技術」交叉學科國際論壇在自動化所召開
    為進一步提升「智能科學與技術」高精尖學科建設水平,推進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搭建海內外學者進行思想碰撞和學術交流的平臺,12月17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人工智慧學院在中科院自動化所舉辦了「智能科學與技術」交叉學科國際論壇。
  • 21世紀是生物(與其他學科交叉)的世紀
    在古代正是圍繞這一目標催生了我們在化學,物理,數學領域的發現和進步;在現代我們了解這是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以及其他所有學科交叉的共同作用-但這也不過是近50多年取得的成果而已。生物不像數理化有著機械的精確度,但生物研究的是生命,而生命經過億萬年的進化是複雜的,混亂的,不可預知的。如果我們必須將生物比喻為一臺複雜的機器,那麼我們才剛剛了解其中的幾個零件。
  • 學科交叉是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
    關 鍵 詞:學科/學科交叉/交叉學科/「雙一流」建設/一流學科  作者簡介:劉獻君,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文華學院院長,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院校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從事院校研究,大學德育研究。
  • 懷柔科學城這16個科學裝置對人類有多大影響?
    北京市和中科院、北京大學共建的5個第二批交叉研究平臺項目包括: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總部、分子科學交叉研究平臺、介科學與過程仿真交叉研究平臺和雷射加速創新中心、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配套綜合實驗樓和用戶服務樓。
  • 上海交大舉行心理學高峰論壇 聚焦交叉學科研究應用
    徐一峰在大會發言時介紹了「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學科建設的背景和規劃」。他說,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科的建設時間並不長,但近年來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自2011年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承擔學科點的建設以來,無論從科學研究、轉化應用,還是研究生培養方面均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
  • 專家視點:多學科交叉研究是氣候變化研究必然途徑
    因此,多學科交叉研究是開展氣候變化研究和環境問題研究的必然途徑。比如,公眾對霾天氣高度關注。霾天氣絕不僅僅是環境問題,而是與全球氣候變化存在緊密關聯。在研究中,環境科學和氣候科學交織在一起。  受學科發展水平制約,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國內外在進行氣候預測時存在一個局限:把氣候系統看成是氣候自身,僅僅依據氣象要素自身的變化進行短期氣候預測,比如前蘇聯的自然天氣周期和韻律、美國的平均天氣圖方法、我國學者提出的相似性和最大最小可能性等。實際上,大氣環流本身的記憶很短(小於10天)。在這種觀念指導下,研究沒有找到核心問題。
  • 教育部增設「交叉學科」門類及兩個一級學科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1月14日 02 版) 本報北京1月1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今天,記者從教育部獲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布《關於設置「交叉學科」門類、「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的通知》。
  • | 北大這支交叉研發大團隊實現了腦科學研究的「天方夜譚」!
    要做成這樣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離不開不同學科交叉以及多個研究所的合作。團隊於2014年正式創建,由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生物動態成像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工學院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共十幾個實驗室參與,組成跨八大學科的研究團隊,共有三四十名學生參與研究,集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