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多學科交叉研究是氣候變化研究必然途徑

2020-12-03 中國氣象局

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國雄

  氣候系統是一個複雜的、開放耗散的系統,由大氣圈、水圈、生物圈、陸地圈和冰雪圈等五大圈層組成。驅動大氣運動的能量約三分之一直接來自太陽,三分之二來自於地球表面的能量交換。因此,多學科交叉研究是開展氣候變化研究和環境問題研究的必然途徑。比如,公眾對霾天氣高度關注。霾天氣絕不僅僅是環境問題,而是與全球氣候變化存在緊密關聯。在研究中,環境科學和氣候科學交織在一起。

  受學科發展水平制約,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國內外在進行氣候預測時存在一個局限:把氣候系統看成是氣候自身,僅僅依據氣象要素自身的變化進行短期氣候預測,比如前蘇聯的自然天氣周期和韻律、美國的平均天氣圖方法、我國學者提出的相似性和最大最小可能性等。實際上,大氣環流本身的記憶很短(小於10天)。在這種觀念指導下,研究沒有找到核心問題。

  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國際科學界氣候研究者經過多年經驗積累,認識到氣候系統是由五大圈層構成的,驅動大氣運動的能量約三分之二來自地球表面。由此,有關五大圈層相互作用研究提到日程上來。國際氣候系統研究非常活躍。國際科學界四大科學計劃——世界氣候研究計劃、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和國際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相繼於1980年、1986年、1991年和1996年發展起來。

  但是,中國在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上仍然存在差距。究其原因,要追溯到核心價值觀,即我們受小作坊思維意識限制很強。在中國古代,從老子到孔子,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應該是天人合一與和諧社會。可是在實際研究中,傳統的小農體制思維非常容易導致小作坊生產,即「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許多單位只看到自身的利益,只著眼於本單位的政績,這樣很容易吃大虧,不利於組織起大工業式生產。這種小農意識文化思維制約了跨學科交流。儘管我國研究者也參與了四大科學計劃,但顯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我們的小作坊式研究在國際上很容易吃大虧。

  現在我國科學界也意識到這方面問題。中國科學院地學部提出,中國要在21世紀實現地學大國到地學強國的轉變。這就需要打破「罈罈罐罐」,搞大學科,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

  多年來,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聯合會中國委員會(CNC-IUGG)為推動多學科交叉研究開展了大量工作,借鑑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和歐洲地球物理聯合會的成功經驗,一直在推動我國舉辦類似的大會。經過多方努力,第一屆「中國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學術大會」定於2014年10月24日至26日在北京召開。我們致力於將這個大會發展成為具有影響力的地球系統科學國際學術交流會議,促進CNC-IUGG的發展以及結合「全球可持續發展科學技術聯盟」發起的「未來地球」計劃,促進四大科學計劃中國委員會科學家共同參與,同時為中國地球科學工作者提供一個與國際相關領域頂尖科研人員交流合作平臺。(記者趙曉妮 整理)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4年5月14日一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專家:學科交叉是科學發展的必然 要防止一哄而上
    他強調,學科交叉是科學發展的必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能拔苗助長,要防止一哄而上。學科交叉的關鍵在於提出好的研究問題,要實行目標導向,科學部初期要下大力氣去主動發現與組織好的項目,但更重要的是創造有效的交流平臺,發揮紐帶作用。發展交叉學科的依靠力量是原有學科的優秀團隊與人才,要完善符合學科交叉的同行評議制度,新成立的交叉科學部要與原有科學部緊密合作。
  • 學科交叉是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
    內容提要:在「雙一流」建設中,一流學科建設是其基礎和核心,而學科交叉是建設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學科交叉是科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具體學科選擇過程中,高校必須立足本校的主體學科和優勢學科,並滿足大項目研究和學科平臺建設的需要。為了更好地推動世界一流學科的建設,高校要為學科交叉創設良好的環境。
  • 「三極」地區科學研究離不開學科交叉
    「我國對三極地區的科學考察和研究由來已久,經歷了從單一學科研究到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合作研究的跨越式發展。許多科研成果的獲得都離不開學科交叉。」12月12日,在第二屆「高極—三極」青年創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趙俊猛從自己30多年的青藏高原研究體會出發,強調了學科交叉對於地球三極研究的重要性。所謂「三極」,是指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地區。
  • 氣候變化研究新手段:地震波也能測海溫
    氣候變化造成了異常溫暖的冬季和融化的冰川。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導致了氣候系統中熱量增加,而海洋吸收了其中90%以上的熱量,在氣候變化中起著關鍵作用,因此監測海水溫度變化一直是氣候科學家的重要任務。現在中美地震學家合作研究發現,海底的地震聲信號可以為他們提供另一種監測海水溫度的工具。
  • 「學科交叉的魅力」名師系列講座第三講:饒毅演繹腦的學科交叉研究
    2020年5月24日晚,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學科交叉的魅力」名師系列講座第三講舉行。講座主題為「腦:物理、化學、生物、心理認知的交叉研究」,由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大麥戈文研究所創始所長、北京腦科學中心創始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主講,北京大學博雅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副院長陳鵬主持。講座在學習強國、北京大學央視頻、抖音、快手、微視、B站、百度平臺以及知識分子平臺播出,在線收看人數超過150萬。
  • 探索新科學研究範式 自然科學基金委成立交叉科學部
    「近年來,科學研究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前沿科學問題和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越來越複雜,單一學科的知識、方法、工具等已不足以破解這些重大科學難題,學科交叉研究發展趨勢明顯,同時學科自身也在動態演變之中。」李靜海說,基礎研究重大成果的產出也大多具有鮮明的學科交叉研究特徵。不進行學科交叉,沒有新的科研範式,重大的科學突破將十分艱難。
  • 上海交大舉行心理學高峰論壇 聚焦交叉學科研究應用
    據了解,與會期間,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英國諾丁漢大學、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同濟大學等近20所國內外院校的知名心理學及相關學科專家和教授聚集一堂,圍繞大會主題「神經科學與心理學」,集中報告和展示了神經科學與心理學交叉研究和實踐應用的最新成果。
  • 第42期上海交叉學科論壇在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召開
    4月27日至28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科學研究中心主辦,上海技物所所承辦的第42期交叉學科論壇「太陽能光熱技術應用的發展與玻璃產業的新機遇」在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召開。本次論壇由技物所陸衛研究員擔任執行主席,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副主任章文峻首先介紹了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及歷屆論壇的基本情況,武漢長利玻璃有限責任公司王桂榮總工程師、金晶集團工程玻璃事業部季亞林博士分別介紹了在宏觀調控下玻璃產業的現狀與前景和滿足高性能建築節能幕牆發展趨勢的玻璃,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的柏勝強高工和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的王少偉研究員分別介紹了溫差電池技術與市場前景、光熱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前景
  • 教育部增設「交叉學科」門類及兩個一級學科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1月14日 02 版) 本報北京1月1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今天,記者從教育部獲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布《關於設置「交叉學科」門類、「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的通知》。
  • 學校召開醫學交叉學科培育項目工作座談會
    9月23日上午,河南大學醫學交叉學科培育項目工作座談會在行政樓208會議室召開。校黨委常委、副校長、醫學院黨委書記孫君健,醫學院副院長王新春出席會議。土木建築學院、納米材料工程中心、化學化工學院、計信學院、特種功能實驗室、生命科學學院等校內研究團隊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伊始,孫君健就設立醫學交叉學科培育項目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他指出,為促進我校醫學學科與工科、理科、管理學科等的交叉融合,提高我校醫學交叉領域技術創新能力,特設立本項目,依照中期檢查結果來看,取得了較好成績,達到了理想效果。
  • 跨學科成解決氣候變化等棘手問題有效途徑
    在日前舉行的第二屆全球重大挑戰論壇上,與會專家表示,當前全球面臨資源短缺、環境汙染、氣候異常、災害疫情頻發等諸多嚴峻挑戰,需要多領域、多學科協同配合。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長達姆·安·道林在致辭中表示:「面對全球挑戰,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以創新的思路打破各學科的邊界,我們也同時希望在工程界、社會界以及科學界有更多的參與,要打造一個強有力的跨學科團隊應對全球的挑戰。」
  • 韓啟德:漫談學科交叉
    上述多學科經過近40年的發展和聚焦性研究,達爾文的進化思想已經在科學界取得了幾乎一致的認同,人們對遺傳規律也有了較前更為深入的了解。但是遺傳物質基礎這個長期的瓶頸問題仍然沒有得到破解。生物學界的年輕一代不滿足前輩們基於形態、觀察、描述和歸納的研究模式。
  • 生物學研究後來居上 深圳的秘訣是學科交叉融合
    深圳在生命科技研究方面並不是基礎最好、資源最豐富的學科領域,但近年來能夠緊跟世界前沿、後來居上,離不開政府部門敢於「下重力」、科研機構積極「往前走」、產業主體「緊跟上」。「下重手」「往前走」「緊跟上」的成果有很多。
  • 「交叉學科」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
    為健全新時代高等教育學科專業體系,進一步提升對科技創新重大突破和重大理論創新的支撐能力,在充分論證和廣泛徵求意見基礎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決定設置「交叉學科門類」,在學科專業目錄上進行直接體現,以增強學術界、行業企業、社會公眾對交叉學科的認同度,為交叉學科提供更好的發展通道和平臺。
  • 習書記鼓勵我們要多嘗試學科交叉研究 ——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
    習近平同志寬慰她說,「沒什麼,實驗中出現失誤是很正常的」,並鼓勵「年輕人要多嘗試學科交叉研究,努力將實驗成果與臨床等應用方面結合」。他說:「做得很好,年輕人應該多嘗試學科交叉研究,努力將實驗成果與臨床等應用方面結合。」習書記的話對我非常有啟發。現在的年輕人都非常聰明,也非常能吃苦,只要有好的想法和思路,給他們一些點撥,他們就能拿出十足的勁頭去探索和琢磨。現在,雖然我的年紀已經大了,但還是很喜歡和年輕的學生進行交流。他們這種敢於思考、敢於創新的勁兒就是他們從事學科交叉研究的最大優勢。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交叉科學部正式成立
    光明日報北京11月30日電(記者張亞雄)2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交叉科學高端學術論壇在京舉行。開幕式上,自然科學基金委交叉科學部宣告正式成立。來自計算數學、人工智慧、生物物理、量子計算、納米生物學、地磁學、類腦科學、材料學等跨學科交叉研究領域的32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 中科院研究揭示顯生宙最大冰期過程,啟示當下氣候變化趨勢
    研究結果對於認識當今地球環境向溫室氣候轉變的趨勢帶來啟示。成果在線發表於最新一期國際知名地學期刊《地質學》(Geology)雜誌。納慶剖面柱狀圖及碳、鍶同位素 來源: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晚古生代大冰期是顯生宙以來規模最大的、主要發育在南方岡瓦納大陸的一系列多幕式的冰期事件。
  • 徐馳課題組研究揭示人類的氣候生態位
    氣候變化的影響日趨嚴峻。大量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化可能產生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生態系統服務大幅下降、大規模農業減產和人體健康受損等一系列負面效應。此外,研究者推測未來氣候變化的加劇可能導致大規模氣候移民的風險上升。但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綜合影響非常複雜,氣候移民的風險難以進行綜合評估。
  • 韓啟德:學科交叉成功的幾個要素 | 科學的擔當
    學科發展的總體趨勢是從博物學方法到實驗方法,從形態到功能,從整體到分子;學科不斷細分,而同時又保持著從分到合、從還原到綜合的一定張力。 近年來熱門的大數據研究、真實世界研究、虛擬真實性 (Virtual Reality,VR) 、冷凍顯微電鏡技術的發展就是明證。學科交叉是科學題中應有之義,是科學發展的必然,同時也確確實實是顛覆性創新的重要途徑。
  • 專訪:3C原則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唯一途徑
    專訪:3C原則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唯一途徑——訪美能源問題專家黃靖 新華網美國檀香山2月1日電 油價持續高企,全球暖化不斷加劇,使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成為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長期研究能源和氣候問題的美國知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前資深研究 員黃靖表示,這一問題的嚴峻性超過人類以往任何挑戰,因為這要求國際社會協調一致、真誠合作,而要取得成功,舍3C原則別無他途。 「交流(Communication)、協調(Coordination)和合作(Cooperation),我稱之為3C原則,是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徑,對抗和孤立肯定會導致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