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馳課題組研究揭示人類的氣候生態位

2021-01-08 中國生物技術網

氣候變化的影響日趨嚴峻。大量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化可能產生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生態系統服務大幅下降、大規模農業減產和人體健康受損等一系列負面效應。此外,研究者推測未來氣候變化的加劇可能導致大規模氣候移民的風險上升。但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綜合影響非常複雜,氣候移民的風險難以進行綜合評估。

最近,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徐馳課題組與歐洲和美國學者組成的生態學、考古學和氣候學交叉合作團隊開展研究發現,過去六千年以來,在全球尺度上人類一直分布在較為穩定的氣候條件下(稱之為"人類的氣候生態位")。研究者進一步發現,如果全球人口想要繼續維持在該氣候生態位上,按當前氣候變化的發展趨勢,到2070年時約1/3的人口將面臨移民壓力;在假設不發生大規模氣候移民的前提下,同時考慮人口增長的因素,屆時可能將有約30億人生活在與當前撒哈拉沙漠腹地類似的酷熱溫度(年均溫)條件下。而有效緩解氣候變化則可以顯著減弱這種負面影響。

近年來新技術的發展和全球範圍的學術合作極大促進了重建過去人類社會信息的能力。研究團隊通過重建過去六千年來人口地理分布與氣候條件的對應關係,發現在人類歷史上持續的技術發展和歷次大規模的人口移動似乎都沒有顯著改變人類的氣候生態位,人類一直都集中分布於一個較為狹窄的氣候區間內。這種穩定的氣候生態位可能反映了氣候對人類社會整體的根本性限制作用。

研究團隊分析了適宜人類居住的氣候生態位在50年後的地理位置,總體上,全球南方(主要為發展中國家)的氣候條件呈現惡化趨勢,而其他部分區域的氣候則呈改善趨勢;氣候變化將導致適宜氣候條件發生快速的地理偏移,如果人類想要跟上這種偏移,那麼1/3的人口將被迫移居。當前,年均溫在29攝氏度以上的區域只佔全球地表不到1%,其中絕大部分位於撒哈拉沙漠的腹地。研究發現,按當前氣候變化軌跡的發展,到2070年這種高溫區域將擴展到佔19%的全球地表;結合人口增長的預測數據,在這種氣候變化情景下,30億人將面臨著幾乎難以生存的氣候條件。

估算氣候變化所導致的移民規模極為複雜。通常人們只有在生計難以維持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移民。同時,世界上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局部實施氣候適應對策,這可能減少潛在的移民數量。但另一方面,該研究並未考慮海平面上升與洪災的影響,而這些負面因素則可能極大地增加移民數量。該研究通過簡化途徑進行估算,表明如果氣候變化得不到緩解,按照現有人口增長趨勢,大規模氣候移民很可能成為必然結果。如果能夠成功地遏制全球變暖,則可以很大程度上消除這種負面影響。研究發現,以當前溫度為基準,全球溫度每上升1攝氏度大約可以導致10億人口偏離氣候生態位;將全球變暖限制在相對工業革命前的2攝氏度以內可以使得數十億的人民(主要是非洲、南美洲和東南亞發展中國家人民)免於遭受難以忍受的酷熱氣候條件。這種非貨幣化的評估方式有助於理解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的收益。

這項由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徐馳教授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的Marten Scheffer教授共同領導的研究於近期正式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https://www.pnas.org/content/117/21/11350 )上。該研究同時入選該期亮點"This week in PNAS",在線發表後獲得了媒體和公眾的廣泛關注,指示總體受關注程度的Altmetric指數達到3000以上(入選所有文章前5%和同發表時長文章前1%)。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7YFC0506200)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770512)的支持。

圖1. 過去6000年來以及50年後全球平均人體環境溫度(年均溫)。問號表示人口分布重建數據以及未來氣候模型具有不確定性。

圖2. 當前氣候條件下(背景為當前年均溫),年均溫在29攝氏度以上的區域(圖中黑色區域)主要集中在撒哈拉沙漠腹地。在RCP8.5氣候變化情景下,到2070年年均溫29度以上區域將大幅擴展(陰影區域)。如果不發生大規模氣候移民,屆時可能有35億人口(根據SSP3人口增長情景)生活在這種極端酷熱條件下。

相關焦點

  • 【科教融合系列】氣候變化影響人類生態位偏離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徐馳教授與歐洲和美國的生態學、考古學、氣候學和地理學研究者開展的一項交叉學科研究發現,在過去6000年以來,人類地理分布與當時氣候條件的對應關係表現出較高的穩定性,絕大多數人類一直都集中分布於大約在11-15攝氏度年平均溫度的一個相對狹窄的氣候區間內,研究者將其稱之為「人類的氣候生態位」(圖2)。
  • 熱點關注|人類活動幹擾改變哺乳動物氣候生態位
    該研究通過化石數據與現存哺乳動物分布數據證明了自全新世以來,美國本土多數哺乳動物的氣候生態位已經發生了改變,現存哺乳動物的分布並不能準確地反映物種偏好的氣候範圍。如果不能減緩哺乳動物正在經歷的變化,隨著人類幹擾和氣候變化的加劇,可能會進一步壓縮大型物種的生存空間甚至造成物種滅絕,同時小型、廣食性哺乳動物在不同生境的快速適應和擴散同樣也需要引起注意。
  • 我國研究揭示南海千年氣候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的關聯
    新華網合肥4月28日電(記者 熊潤頻)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發行的子刊《自然·通訊》雜誌26日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孫立廣課題組的研究論文《過去千年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變化》。
  •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古代人類物種滅絕
    自從人類在200萬年前進化以來,智人(Homo sapiens)這幾個人類的近親就在地球上行走。這些古人類生活在不同的棲息地和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中。有些人甚至交叉交配。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生代傳粉昆蟲麗蛉生態位分化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生代傳粉昆蟲麗蛉生態位分化 2018-09-18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研究結果表明緬甸琥珀中不同種類的昆蟲口器長度具有較高分異度,口器長度高度多樣化反映了其取食植物和花管長度的多樣性,表明傳粉昆蟲的生態位分化在被子植物快速演化之前已經出現。傳粉生態位分化提高了傳粉效率,進一步促進了白堊紀傳粉昆蟲和蟲媒植物的演化。
  •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王壘課題組在《自然·人類行為》發表文章揭示...
    2017年11月27日,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王壘教授課題組在《自然》(Nature)子刊《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雜誌發表題為「Regional Ambient Temperature Is Associated with Human Personality」的文章。
  • 人類祖先因氣候變化而滅絕,警惕慘劇重演
    全球變暖持續在世界各個角落創下高溫紀錄,兩極冰川大量融化,原始森林大火不斷,人類文明在自然之力面前顯得無比渺小。然而這不是歷史上第一次人類對氣候變化的束手無策,一項結合氣候模擬與化石紀錄的研究顯示,遠古人類很可能因不適應氣候變遷而滅絕。
  • ...張錫輝課題組揭示基於磷化氫的全球生態系統磷循環動力學作用機制
    清華新聞網12月9日電 近日,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TBSI)張錫輝教授課題組發文在學界首次從磷化氫角度系統解析自然界磷循環現象,清晰地揭示了磷化氫在全球生態調控中的重要作用。 自然界磷循環 現代化的人類生活方式已經嚴重影響地球大氣環境和生態系統,導致氣候極端變化。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如何促使古人類走出非洲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如何促使古人類走出非洲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20年02月05日17:23
  • 古氣候變化促使 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
    近日,我國科學家的一項合作研究,揭示了桫欏異源多倍體物種形成機制,豐富了多倍體雜交物種形成理論。 桫欏科植物是侏羅紀孑遺的樹狀蕨類,也是恐龍的食物之一。現存的桫欏科植物與其化石形態特徵幾乎沒有變化,因而也被稱為「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
  • 人類祖先滅絕都因氣候不調節,科學家:雷鳴般的警告
    全球變暖持續在地球各角落創下高溫紀錄,加州野火尤其引發關注,甚至燒掉仙境一般的納帕山谷一座米其林三星餐廳,那是人類文明終究不敵大自然反撲的證據。最近一項結合氣候模擬與化石紀錄的研究顯示,人類很可能因為不調節氣候變遷提早面臨滅絕命運。
  • 薛雷課題組研究論文在線發表於PNAS,揭示RNA結合蛋白Rox8調控Hippo...
    薛雷課題組研究論文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為相關腫瘤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策略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20-11-23
  • 人類祖先因氣候不適而滅絕,如今全球正持續升溫,雷鳴般警訊
    全球變暖持續在地球各角落創下高溫紀錄,加州野火尤其引發關注,甚至燒掉仙境一般的納帕山谷一座米其林三星餐廳,那是人類文明終究不敵大自然反撲的證據。最近一項結合氣候模擬與化石紀錄的研究顯示,人類很可能因為不適應氣候變遷提早面臨滅絕命運。
  • 環境學院尚靜課題組揭示煙炱顆粒光催化自氧化增強健康損傷
    從工廠或汽車尾氣中排放到大氣中的煙炱是大氣氣溶膠的重要組分,傳統研究認為煙炱顆粒是由元素碳(EC)構成的碳核和外面包裹的有機碳(OC)構成,在大氣傳輸過程中會發生化學反應而老化,具有負面健康效應和氣候效應。受限於已有認知和分析手段,目前對煙炱碳核的微觀結構特性仍未明晰,對其在太陽光照下的反應機制缺乏深入探究,因而限制了對煙炱顆粒的大氣光化學老化過程中的角色認識。煙炱的微觀結構是什麼?
  • 張朋課題組揭示人類視皮質區層特異的注意調控機制
    近日,《Progress in Neuro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張朋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Layer-dependent multiplicative effects of spatial attention on contrast
  • 研究揭示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關聯
    4月26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孫立廣課題組的研究論文
  • 【科技前沿】周軍課題組揭示纖毛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近日,周軍教授課題組在Protein & Cell在線發表題為O-GlcNAc transferase regulates centriole behavior and intraflagellar transport to promote ciliogenesis的論文,揭示了O-GlcNAc在纖毛穩態調控中的新機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