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關注|人類活動幹擾改變哺乳動物氣候生態位

2021-02-15 獸類學報
該研究通過化石數據與現存哺乳動物分布數據證明了自全新世以來,美國本土多數哺乳動物的氣候生態位已經發生了改變,現存哺乳動物的分布並不能準確地反映物種偏好的氣候範圍。如果不能減緩哺乳動物正在經歷的變化,隨著人類幹擾和氣候變化的加劇,可能會進一步壓縮大型物種的生存空間甚至造成物種滅絕,同時小型、廣食性哺乳動物在不同生境的快速適應和擴散同樣也需要引起注意。

參考文獻

[1] Laliberte A S, Ripple W J. 2004. Range Contractions of North American Carnivores and Ungulates. BioScience, 54(2): 123-138.

[2] Ceballos G, Ehrlich P R, Dirzo R. 2017. Biological annihilation via the ongoing sixth mass extinction signaled by vertebrate population losses and declin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4(30): E6089.

[3] McGuire J L, Lawler J J, McRae B H, Nuñez T A, Theobald D M. 2016. Achieving climate connectivity in a fragmented landscap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3(26): 7195

[4] Pineda-Munoz S, Wang Y, Lyons S K, Toth A B, McGuire J L. 2021. Mammal species occupy different climates following the expansion of human impac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8(2): e1922859118.

相關焦點

  • 徐馳課題組研究揭示人類的氣候生態位
    氣候變化的影響日趨嚴峻。大量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化可能產生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生態系統服務大幅下降、大規模農業減產和人體健康受損等一系列負面效應。此外,研究者推測未來氣候變化的加劇可能導致大規模氣候移民的風險上升。但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綜合影響非常複雜,氣候移民的風險難以進行綜合評估。
  • 【科教融合系列】氣候變化影響人類生態位偏離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徐馳教授與歐洲和美國的生態學、考古學、氣候學和地理學研究者開展的一項交叉學科研究發現,在過去6000年以來,人類地理分布與當時氣候條件的對應關係表現出較高的穩定性,絕大多數人類一直都集中分布於大約在11-15攝氏度年平均溫度的一個相對狹窄的氣候區間內,研究者將其稱之為「人類的氣候生態位」(圖2)。
  • 人類活動使野生哺乳動物夜行性增強
    人類活動使野生哺乳動物夜行性增強一項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為了躲避人類的幹擾,全球多種野生哺乳動物正越來越多地轉移到夜間活動,表現出夜行性增強的趨勢。此前關於人類活動影響野生動物數量和生活空間的研究已經很多,但對動物習性的影響缺乏量化分析。
  • 人類的出現造成了巨型哺乳動物的滅絕?
    人類是罪魁禍首? 2018年,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科研人員記錄了過去12.5萬年間,哺乳動物的體型、滅絕狀況、所在地理位置、氣候等數據,以及早期人類離開非洲後哺乳動物發生的變化情況,分析巨型哺乳動物滅絕的原因。
  • 冰凍圈化學:解密氣候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指紋
    冰凍圈快速退縮引起冰凍圈區域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發生變化,導致冰凍圈化學成分和化學過程發生改變,對區域乃至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帶來強烈的反饋效應。作為連結圈層相互作用的核心紐帶之一,冰凍圈化學能為全球變化各個方面,如人類活動、環境汙染、氣候變化、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諸多科學研究提供基礎。
  • 人類活動對氣候影響的種種效應
    人口數量與日俱增,地球人類為了生存而大量開墾荒地以生產糧食,為了有更好的居住條件而大量建樓造屋,為了提高生活水平和實現現代化而發展工業生產、交通運輸。人類的種種活動改變了地表的性質和大氣的成份,在利用氣候資源的同時也在影響自然環境與氣候的變化。
  • 科學網—人類影響氣候 氣候改變歷史
    新近出版的《氣候改變世界》一書,從全球的宏觀尺度,探討氣候變化對人類歷史的影響、人類社會對氣候的作用,讀來令人深思。 本書作者費根是劍橋大學考古學和人類學博士、世界知名考古學家,曾任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人類學系教授,他長期圍繞氣候環境與人類歷史從事研究,出版了20多部著作,除了本書之外,還有《小冰河時代》《聖嬰與文明興衰:洪水、饑饉與帝王》《漫長的夏天:氣候如何改變人類文明》等等。
  • 夏天吹空調,會影響到人類進化嗎?改變氣候,對人類影響有多大?
    其實,人為改變某一空間的小環境不會對人類進化產生大的影響,但是,人為改變大環境可能真的會對人類的進化產生大影響。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人類的歷史,看看環境是如何影響人類進化與文明的。在人類進化的問題上,有一種學說,叫做「冰川外因說」。
  • 康世昌:冰凍圈化學,解密氣候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指紋
    冰凍圈快速退縮引起冰凍圈區域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發生變化,導致冰凍圈化學成分和化學過程發生改變,對區域乃至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帶來強烈的反饋效應。 作為連結圈層相互作用的核心紐帶之一,冰凍圈化學能為全球變化各個方面,如人類活動、環境汙染、氣候變化、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諸多科學研究提供基礎。
  •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黃河流域水循環
    ,黃河流域的氣候和水文狀況發生了顯著改變,整個流域在過去50年的實測徑流量和天然徑流量均呈減少趨勢,流域的氣候整體呈現暖幹化趨勢。  流域徑流量的減少除與大尺度的氣候變暖有關外,區域尺度的植被覆蓋變化和人類用水量(如農業灌溉)的增加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在不同子流域,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徑流變化的作用不同:在黃河上遊,氣候變化的影響佔主導地位;在中下遊,人類活動的影響甚至與氣候變化作用旗鼓相當。
  • 人為幹擾活動抑制生物固氮
    雖然許多研究表明全球變化(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等)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顯著的影響,但全球變化如何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目前仍然未知。研究人員通過整合分析人為幹擾活動和全球環境變化對不同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自生和共生固氮)的影響。結果表明,人為幹擾活動降低了生態系統的自生固氮速率,但對共生固氮速率沒有顯著影響。
  • 科學網—人為幹擾活動抑制生物固氮
    雖然許多研究表明全球變化(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等)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顯著的影響,但全球變化如何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目前仍然未知。 研究人員通過整合分析人為幹擾活動和全球環境變化對不同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固氮(自生和共生固氮)的影響。 結果表明,人為幹擾活動降低了生態系統的自生固氮速率,但對共生固氮速率沒有顯著影響。
  • 《與人類最密切的哺乳動物》第一章 哺乳動物的基本知識
    《與人類最密切的哺乳動物》  科學是一種世界觀  科技進步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原動力。回眸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進步無不與科技的重大突破緊密相連。三次科技革命,更是使人類 文明發生了徹底改變。
  •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古代人類物種滅絕
    自從人類在200萬年前進化以來,智人(Homo sapiens)這幾個人類的近親就在地球上行走。這些古人類生活在不同的棲息地和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中。有些人甚至交叉交配。
  • 黃小忠:孢粉·氣候·人類活動
    1996年從四川到蘭州讀書,再沒有離開這片土地,常年紮根西北地區開展艱苦的野外工作,從湖泊沉積物中尋找過去氣候環境變化的證據,探究氣候環境變化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數據。他的部分成果入選國家自然科學獎和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為推動古氣候研究的「西風模式」做出了貢獻。他,關注人地關係的探索。
  • 研究揭示人類活動改變南海北部珊瑚礁數千年發育模式
    然而,全球珊瑚礁已進入了一個以 「人類活動顯著改變地球系統 」為特徵的新紀元 ——「人類世 」。對珊瑚礁的影響主要在於溫室氣體排放、全變變暖導致珊瑚白化、死亡事件頻發,以及局部的人類活動導致區域尺度的珊瑚群落退化。相對於遠離大陸的大洋珊瑚礁,近岸珊瑚礁除受到氣候變化的脅迫外,還疊加了強烈的人類活動幹擾,大多呈現急劇退化的趨勢,即逐漸過渡到(或已經成為)邊緣珊瑚礁。
  • 地球正經歷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人類進化已停止?為高級物種讓路?
    ;發生於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又使得恐龍滅絕了,恐龍滅絕以後,鳥類、哺乳類動物佔據了恐龍留下的生態位,開始繁盛起來,在恐龍生活的時代,哺乳類動物的體型都比較小,體長約為12釐米,與今天的老鼠差不多大,恐龍滅絕以後,哺乳動物佔據了恐龍留下的生態位以後,才迅速發展壯大,並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現在最大的哺乳動物是藍鯨,體長約為33米,在260萬年前,哺乳動物不僅繁盛了起來,而且還成為了地球上的優勢物種
  • 恐龍時代有胎生哺乳動物存在嗎?現代哺乳動物和恐龍有什麼關係?
    爬行動物和鳥類都是卵生的,胎生是哺乳動物的重要特徵。胎生的哺乳動物早在恐龍時代就出現了。後來的哺乳動物,包括我們人類,都是這些原始哺乳類進化而來的,而和恐龍沒有什麼關係。哺乳動物分哪幾類?哪些是胎生的?
  • 「末日鍾」速度加快,人類距離午夜僅100秒,霍金預言或要成真?
    哺乳動物就是如此,恐龍滅絕之後留下了充足的生存空間和生存資源,哺乳動物抓住機會在大約1000萬年左右的時間內,就快速的發展起來,佔據了恐龍滅絕之後空出來的生態位,一路發展到今天人類文明也出現了,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類的出現都要得益於恐龍的滅絕。
  • 魏奉思院士:太陽活動周期性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原標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魏奉思:太陽活動周期性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有人說,太陽打個「噴嚏」,地球就會「感冒」。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魏奉思說,太陽風暴一旦發生,就像太陽打了個「噴嚏」,噴射而出的大量帶電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將嚴重影響地球的空間環境,使地球磁場產生激烈擾動,從而幹擾無線通信等。   太陽風暴來自距離地球1.5億公裡之外的太陽表面,包括黑子、耀斑、日珥爆發、日冕物質拋射等多種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