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目前科學體系的發現,地球上一共有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每一次都導致地球上的統治物種滅絕,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是發生在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高速撞擊到地球表面。
撞擊過程產生的直接破壞力實際上對地球生物影響範圍並不是很大,但是後續的碎片火山噴發的火山灰等,進入地球的大氣層並且覆蓋全球,遮擋了陽光的照射,形成了長久的核冬天,這被認為是恐龍滅絕的主要影響因素。當然目前科學界對於恐龍的滅絕原因,還有其他不同的聲音,暫不去討論。
我們只需要知道,地球環境的變化對於地球生物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五次生物大滅絕前四次都是因為地球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所引起,最終起了連鎖反應,導致超過80%以上的物種滅絕。但生命也很頑強,剩下來的物種會快速的發展起來。
哺乳動物就是如此,恐龍滅絕之後留下了充足的生存空間和生存資源,哺乳動物抓住機會在大約1000萬年左右的時間內,就快速的發展起來,佔據了恐龍滅絕之後空出來的生態位,一路發展到今天人類文明也出現了,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類的出現都要得益於恐龍的滅絕。
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也在面臨著諸多的問題,距離上一次生物滅絕已經過去了6500萬年,沒有人知道下一次生物滅絕何時會到來或者正在發生。世界上很多國家的科學家團隊一直都在致力於昆蟲物種數量的研究,他們發現全球陸地昆蟲物種數量正在以每年0.92%的速度減少,但是水生的昆蟲數量卻在增加。因此有科學家認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正在悄無聲息的發生。
對於生物滅絕或者末日預言等等科學家也非常關注,希望可以發現各方面的蛛絲馬跡,在1947年美國的《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設立了一個「末日時鐘」,主要是研究人類活動因素對於人類文明生存的威脅。這個「末日時鐘」只有象徵意義,它的分秒跳動只由我們去撥動,當然前提是基於科學家對當前地球情況的一些分析。下圖表是1947年開始至2007年末日時鐘的一些變化情況,旨在提醒人類我們可能面臨的危機。
在2020年初的時候《原子科學家公報》將「末日時鐘」指針移動到接近午夜,距離象徵性意義的「末日」還剩下100秒,距離午夜時越接近意味著我們越接近「末日災難」。最初的時候只參考核武器的影響,例如全球性核戰的爆發,但是隨著發展科學家意識到地球環境氣候的改變影響實質性會更大,就是大家常聽說的溫室效應全球氣溫升高。
對於溫室效應全球氣溫升高這是可見的,尤其是今年南極和北極相繼迎來了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20.75攝氏度和38攝氏度,溫度的影響對於這些擁有極端環境的地區是可見的。不像是人類的聚集區,溫度的小範圍變化我們無法感受到,但是這種影響等到我們徹底感知到的時候就是無法逆轉的程度了。
科學家對於「末日時鐘」的調整,也參考地球氣候環境的變化,儘可能地達到提醒的目的。
霍金雖然作為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家,但對於地球氣候環境的變化,仍然是有前瞻性的。霍金生前一直都非常擔憂地球氣候的變化,還曾作出過預言,希望人類可以儘快的離開地球去尋找新的家園,也許未來的某一天地球真的會變成「火球」,地球生命迎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一切推倒重來,受到最大衝擊的必然是人類文明。
無論怎麼說,地球都是包括人類在內數百萬個物種未來很長時間之內唯一的生存家園,保護地球生態氣候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