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出現造成了巨型哺乳動物的滅絕?

2020-11-22 騰訊網

6500萬年前,地球巨霸恐龍滅絕,給其他動物騰出了足夠的發展空間,哺乳動物成為其中的佼佼者。隨著發展,體型巨大的哺乳動物出現,體重是現存犀牛10倍的巨犀、與人類一樣高的袋熊、身高約為現存大象2倍的古齒象悠閒地在地球上漫步,享受寧靜的生活。然而,自12.5萬年前,這些巨型哺乳動物一個個都走向了滅絕,如今,我們只能通過書本、博物館的化石等來了解它們。

雖然這些巨型哺乳動物的輝煌時代早已落幕,但是長久以來,科學家們都在探索一個問題:是誰將它們趕下了歷史的舞臺?然而,這個問題一直沒有統一的答案。近年來,科學家們利用各種方法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結果。

人類是罪魁禍首?

2018年,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科研人員記錄了過去12.5萬年間,哺乳動物的體型、滅絕狀況、所在地理位置、氣候等數據,以及早期人類離開非洲後哺乳動物發生的變化情況,分析巨型哺乳動物滅絕的原因。

一般而言,陸地面積越大食物越充足,活動區域越廣闊,動物也會長得更大,但是到了更新世晚期,這種情況似乎發生了改變。從面積上來說,非洲大陸比北美洲大,生活在非洲大陸的哺乳動物大小應該介於歐亞和北美洲大陸之間,但是研究人員發現,12.5萬年前,非洲的哺乳動物的體型平均只有歐亞大陸或北美洲大陸的一半。而隨著人類祖先和古人類的足跡散布到世界各地,各地的哺乳動物個頭也發生了改變。比如當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原始人遍布歐洲和亞洲時,當地的哺乳動物平均數量減半。當後來智人進入澳大利亞後,那裡的哺乳動物變小了,大約只有之前的十分之一大小。而當他們帶著更有效的武器到達北美洲之後,那裡的哺乳動物個頭變得更小。據計算,大約1.5萬年前,北美的哺乳動物平均體重從約100千克下降到約8千克,包括美洲大地懶等巨型動物都滅絕了。

而在研究氣候對巨型動物滅絕的影響時,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科研人員發現,氣候的變化並沒有導致更多巨型哺乳動物滅絕。這意味著,人類及其他人屬親戚們要對巨型哺乳動物的滅絕負責任。

環境變化搗的鬼?

但是,站在對立面的科學家們可不這麼認為。2018年,另一項研究為人類「洗脫冤屈」。美國的一個研究團隊記錄了700萬年來,非洲東部體重900千克以上的大型食草動物的變化,並調查了期間氣候和環境的變化。他們發現,大約460萬年前開始,巨型食草動物的多樣性就開始持續下降,這個過程沒有人類祖先或其他古人類的參與。研究人員還觀察到,即使是後來直立人出現,生物多樣性下降的速度也沒有加快。這說明,人類及其他古人類對大型動物的滅絕影響可能並不大。

而通過對氣候和環境的研究,研究人員倒是有了收穫。他們發現,大約500萬年前,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幅下降,這導致全球氣溫下降。隨著氣溫的下降,非洲大陸變得乾燥,雨林消失,草原越來越多。而從數據分析來看,正是從這個時間開始,生活在那裡的巨型動物開始減少。而究其原因,研究人員們認為,已知的許多滅絕了的巨型食草動物大多以木本植物為食,環境的變化使它們的食物減少,從而導致它們滅亡。而大型食草動物的滅絕影響了整個食物鏈——以它們為食的大型食肉動物也因為食物減少走向了滅絕。

不僅在非洲,在其他地區,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也伴隨著氣候和環境的變化。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DNA的研究整理了1.5萬年前起美洲巨型動物的種群變化和時間表,並結合美洲古生物、古環境等相關的放射性碳測定法研究結果,建立了包含大型動物活動時間、滅絕時間、人類活動以及氣候和環境變化等要素的模型。從模型中,研究人員發現,氣候和環境的變化對巨型哺乳動物滅絕的影響更大,而人類在這些動物的滅絕過程中起的作用很小,甚至在早期幾乎沒有影響。

責任需要分擔

而有些科學家卻認為,責任不能單由人類或者氣候來承擔,導致巨型哺乳動物滅絕的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

2019年,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新研究,他們開發了新的數學模型,將從澳大利亞多個地點收集到的數據加入模型中,通過建立時間線的方式來研究澳大利亞的人類與物種滅絕、氣候與物種滅絕的關係。結果顯示,人類與大約80%的巨型動物共存了1.5萬年。但是不管是共存區還是非共存區,巨型動物都出現了滅絕事件。不過在不同區域巨型動物滅絕的原因不同。在共存區中,巨型動物滅絕的原因可能主要是人類的獵殺或者生存資源(比如水)被人類佔據導致的,而非共存區中,大型動物的滅絕原因可能主要是氣候日趨乾燥,食物匱乏。由此,科學家們認為,即使是在人類出現之後,巨型動物的滅絕原因應該也是多方面的,不能只怪人類獵殺,氣候和環境的變化也起了很重要的變化。

可能有人會說,這些大型哺乳動物都滅絕這麼多年了,研究它們滅絕的原因還重要嗎?為什麼要花費大力氣去研究?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正陷入又一次「大滅絕事件」,與之前的大滅絕事件不同,這一次與人類的活動分不開。人類的活動不僅改變了地球的面貌,也改變了地球的氣候,如今的全球性變暖就是最好的證據,而這可能正是這次大滅絕事件的主要原因。從這一點來說,研究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尤其是人類及其古人類親戚出現之後的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原因,能為科學家們提供更多資料,了解過去大型動物、哺乳動物滅絕的根源,並找出應對地球可能正在經歷的又一輪大滅絕事件的方法。

相關焦點

  • 【探索】氣候變化造成南美洲樹懶等巨型哺乳動物消失
    中國科學報報訊 人類和氣候變化一直被懷疑是南美洲大型哺乳動物消失的「頭號嫌疑犯」。這些動物自1.5萬年前的末次冰河期開始,數量急劇下滑。但一項新研究顯示,人類似乎能擺脫這個惡名,至少在安第斯山脈地區是如此。資料圖片:樹懶。(來源:百度)研究人員指出,南美動物滅絕的罪魁禍首是氣候不穩定性接二連三地打擊,而非人類活動。
  • 哺乳動物危機:進化速度不足以逃避當前的滅絕!
    我們人類正在以極其快的速度使地球上的動物和植物物種消失,以至於大自然的內在防禦機制——進化,也跟不上人類破壞的速度。丹麥奧爾胡斯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計算出,如果當前的保護工作得不到改善,那麼在接下來的五十年裡所滅絕的哺乳動物物種,地球恐怕需要花費三至五百萬年才能恢復。
  • 大量哺乳動物或將在50年內滅絕
    ▲接下來的300到500萬年,小型哺乳動物如何演化以彌補大型哺乳動物缺失的示意圖。人類消滅動植物物種的速度快到大自然的防禦機制——進化——都無法跟上。一個來自丹麥奧爾胡斯大學的研究團隊計算,如果保護行動不變,那麼接下來的50年內將有大量哺乳動物滅絕,而自然要花費300萬到500萬年才能恢復原狀。過去的450萬年中,地球氣候曾發生過5次劇烈變化,造成了大部分植物和動物的滅絕。如今,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正在發生,不同的是,這次的元兇不是自然災害,而是人類活動,且物種滅絕的速度已經超過了進化速率。
  • 猛獁象、劍齒虎的滅絕造成了什麼後果?
    在短短的5000年時間裡,北美洲原有的47個屬的大型哺乳動物中有33個屬滅絕了,除了上面提到的動物,滅絕的物種還有:擬駝、巨足駝、大羊駝、叉角羚、罕角駝鹿、灌木牛、林地麝牛、巨河狸、高鼻羚羊、平克尼豚鼠、孽子獸、巨爪地懶、副磨齒獸、巨型短面熊、佛羅裡達眼鏡熊、北美獵豹、美洲乳齒象、古風野牛、古貒屬及平頭豬等。
  • 地球出現過的六種陸地巨型生物,跟它們比人類太渺小,幸好滅絕了
    地球孕育了成千上萬種的生物,不過有些生物因為某些原因最終走向了滅絕,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地球曾經出現過的六種陸地巨型生物,跟它們相比,人類顯得太過於渺小了,我們或許應該慶幸它們已經滅絕了。
  • 新研究發現三疊紀巨型哺乳動物「表親」
    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瑞典和波蘭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他們在波蘭一個村莊發現了一種生活在三疊紀晚期的二齒獸化石,這種身形似大象的巨型動物是哺乳動物的「表親」,曾與巨型恐龍共存,這表明恐龍並非當時地球陸地上唯一的龐然大物。
  •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地球上還會出現人類嗎?答案你能接受嗎?
    地球已經有40億年生命歷史,這漫長的時間內出現了百萬種生物,這些生命會因為地球的環境變化來進化自己,地球的生態環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地殼的運動和隕石撞擊地球,會讓地球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如果這個過程中地球生態環境發生嚴峻變化,很有可能會造成生物滅絕。
  • 六千萬年前 霸王龍滅絕了,崛起的不是哺乳動物,是泰坦巨蟒
    1,巨型蠍子 巨型蠍子以巨型蜘蛛和節肢動物為食,它應該是先用尾刺將獵物刺死,然後再用巨大的鉗子將獵物撕碎。人類這種柔弱的身體,很難經受住它的奮力一夾。 2,遠古蜈蚣
  • 僅次於鯨魚的第二大海洋哺乳動物,被人類發現僅27後慘遭滅絕
    在那時,北美是是乳齒象和劍齒貓的家園;猛獁象和毛茸茸的犀牛在歐亞大陸遊蕩;巨型蜥蜴和巨型袋熊生活在澳大利亞內陸。但這些巨獸中的大多數都在大約14,000年前的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結束時死亡。不過,還是有一小部分的更新世巨獸在第四紀大滅絕事件中,幾乎完好無損的存活到了現在。6000年前,巨型樹懶還生活在古巴,而它們在大陸的親戚已經滅絕很久了。4000年前,在蘭格爾島上還生存著最後一種長毛猛獁象。
  • 全新世滅絕事件——物種滅絕的背後人類是應該取利還是保衛?
    就大型哺乳動物而言,在北美洲就有33種滅絕;南美洲有46種;澳洲有15種;歐洲有7種;撒哈拉以南非洲只有2種。差不多所有源自南美洲的大型哺乳動物(重於100公斤),包括在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中遷往北美洲的也都滅絕了。各大洲中只有南美洲及澳州涉及科以上分類的滅絕。
  • 第四紀生物大滅絕事件與人類密切相關,我們應該引起怎樣的深思
    從4.4億年奧陶紀第一次生命大滅絕開始到6500萬年的恐龍滅絕,地球的生命在一次次的毀滅性打擊中艱難發展,每一次的生物大滅絕都是生命的一次升華,目的可能就是最終誕生智慧生命——人類。而恐龍這種龐然大物的統治時代結束之後,為哺乳動物和人類的出現打開了大門,從此哺乳動物迎來了大發展。
  • 滅絕100年的巨龜再次出現,第六次大滅絕恐將到來
    第五次生物滅絕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恐龍滅絕。小行星的撞擊結束了恐龍統治地球的時代。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進入了歷史舞臺,開始了地球統治時代。哺乳動物的迅速發展最終催生了聰明的人類。人類的出現大大改變了地球的生態。在人類誕生之前,地球生態的變化基本上是由自然控制的。但是,人類的出現和活動正在不斷改變自然。特別是在人類進入科學技術時代之後,工業的快速發展加速了生態變化。當然,這種生態變化並不是朝著正確的方向變化,而是地球生態的不斷惡化。
  • 恐龍滅絕後 哺乳動物演化大幅加速
    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胎盤類哺乳動物(現今包含將近5000個物種,人類也在其中)的演化速度在白堊紀大滅絕之前還比較平穩,但隨後的物種爆發,造就了今日各式各樣的哺乳動物這條演化之路延續到現在,包含有蝙蝠、貓、犀牛、鯨、牛、穿山甲、鼩鼱、刺蝟等迥然不同的哺乳動物。」團隊發現,胎盤類哺乳動物最後的共同祖先生活於白堊紀晚期,比6600萬年前非鳥恐龍的滅絕早大約300萬年。之前的研究曾假定演化速度近似為常數,利用現今哺乳動物的分子數據倒推。這個時間比先前各類研究給出的結論晚了兩千萬年。
  • 地球出現過哪些稱霸海洋的巨型海怪?它們為什麼都滅絕了?
    巨齒鯊 巨齒鯊雖然和梅爾維爾鯨同是當時頂級捕獵者,但它和梅爾維爾鯨最大的區別是,梅爾維爾鯨是哺乳動物 其實,生物滅絕在地球歷史上算不上什麼新聞,因此物種在每個時代都有發生,不過這兩個巨型海怪的滅絕原因,其實有共同點的。 不知道你們發現沒有,單位土地面積上的總能量並不是恆定的,比如:100畝土地在豐年時可以供200隻羊生活,但在災年只能養活50隻羊。如果災年一直持續下去,那麼羊就有可能被滅絕。
  • 是什麼導致澳大利亞的巨型動物滅絕?真的是人類獵殺嗎?
    如今陸地上的巨型動物較為罕見,所以現代智人難以想像自己現在站著的土地上在幾萬年前可能就有巨型動物的腳印。眾多考古研究指出,在大約四萬年前地球上大多數陸地都分布著巨型動物,其中我們較為熟知的就有猛獁象和劍齒虎。
  • 10種已滅絕的史前哺乳動物,它們有多大?看看它們與人的比例圖
    下面是10種已滅絕的史前哺乳動物,通過它們與人的比例圖,來了解一下它們到底有多大,它們曾經是怎樣的存在。 跟我們熟悉的老鼠完全不同,莫尼西鼠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巨型老鼠,體形大如公牛,是迄今已知最大的齧齒動物,生活於距今約400萬年前的南美地區。
  • 人類多久滅絕?哺乳動物平均繁衍壽命100-200萬年!
    來源:新浪科技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前)哺乳動物的平均繁衍壽命為321萬年,大型哺乳動物比小型哺乳動物存活的時間更長。對於無脊椎動物而言,它們持續存活的時間更令人印象深刻,其平均繁衍壽命在500萬-1000萬年之間。
  • 人類多久滅絕?哺乳動物平均繁衍壽命100-200萬年
    一些專家稱,當前人類正處於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事件階段,但即使在地球歷史上較為平靜的時期,答案也會因你所觀察的物種類型而有所不同。依據發表在《人類與地球》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哺乳動物的平均繁衍壽命為100-200萬年。然而,這個平均值並不適用於所有地質時期和所有哺乳動物。
  • 哺乳動物要麼變小 要麼滅絕
    同時,在水源附近會出現大量生命,這裡將有大量豐富種類的綠色植物出現。哺乳動物:我認為大型哺乳動物(從鹿至大象的所有哺乳動物)未來將面臨著兩種選擇:要麼滅絕,要麼體型變小。未來沒有足夠的植物來維持它們龐大的體型發育,它們將變得越來越小。
  • 哺乳動物要麼變小,要麼滅絕!
    同時,在水源附近會出現大量生命,這裡將有大量豐富種類的綠色植物出現。哺乳動物:我認為大型哺乳動物(從鹿至大象的所有哺乳動物)未來將面臨著兩種選擇:要麼滅絕,要麼體型變小。未來沒有足夠的植物來維持它們龐大的體型發育,它們將變得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