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後 哺乳動物演化大幅加速

2020-11-25 網易科技

(原標題: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演化大幅加速)

在恐龍滅絕之後的1000萬年裡,我們祖先的演化速度比之前的8000萬年間的快了三倍。

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胎盤類哺乳動物(現今包含將近5000個物種,人類也在其中)的演化速度在白堊紀大滅絕之前還比較平穩,但隨後的物種爆發,造就了今日各式各樣的哺乳動物。

團隊首席研究員,倫敦大學學院遺傳、進化及環境學院的 Thomas Halliday 博士說:「非鳥恐龍的滅絕、有競爭關係的其它哺乳動物的日漸式微,讓我們的祖先、也就是早期的胎盤類哺乳動物得到了好處。壓力一經解除,它們就迅速演化出各種新形態。

 「我們尤其注意到勞亞獸總目下的動物,它們的體型快速增大、生態多樣性迅速增加。這條演化之路延續到現在,包含有蝙蝠、貓、犀牛、鯨、牛、穿山甲、鼩鼱、刺蝟等迥然不同的哺乳動物。」

團隊發現,胎盤類哺乳動物最後的共同祖先生活於白堊紀晚期,比6600萬年前非鳥恐龍的滅絕早大約300萬年。之前的研究曾假定演化速度近似為常數,利用現今哺乳動物的分子數據倒推。這個時間比先前各類研究給出的結論晚了兩千萬年。

這份研究由自然環境研究理事會資助,於2016年 6 月 29 日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文中,研究者分析了從白堊紀一直到現今的諸多化石,整理出這些動物在化石記錄中出現的時間,由此估計其在新版演化樹上出現分化的節點。這份演化樹由同一團隊在 2015 年發布,包含迄今為止最全的古新世哺乳動物。

研究者測定了 904 份胎盤類哺乳動物化石中骨頭和牙齒的細微變化,將物種間的解剖學差異標記在演化樹上。他們還測算出各分支特徵數隨時間的變化,得到早期胎盤類哺乳動物在恐龍滅絕前後的平均演化速度。比較前後兩段地質時期的平均演化速度,就可以看到滅絕事件造成的影響。

文章主要作者,倫敦大學學院遺傳、進化及環境學院,地球科學學院的 Anjali Goswami 教授說:「我們的發現否定了一些其它相關研究的結論,它們忽視了上一次大滅絕前後胎盤類哺乳動物的化石。我們採用嚴密的方法,成功追蹤到早期胎盤類哺乳動物的演化軌跡,並重建出它們的演化過程。儘管物種間的演化速度各不相同,但我們能看到它們在恐龍滅絕之後明顯劇增,說明恐龍消失為我們的祖先帶來了極大的好處。恐龍滅絕對我們祖先演化造成的巨大影響,著實體現了這次事件對塑造現代世界的重要性。」

文章的共同作者、倫敦大學學院地球科學學院的 Paul Upchurch 教授補充說:「我們的數據集龐大且精密,足以更加清晰地描繪演化歷史。我們計劃用這些數據來研究其它大規模的演化模式,比如,早期胎盤類哺乳動物如何經由今天已經消失了的陸橋,分散到各個大陸。」

翻譯 楊晨

審校 秦子雯

原文連結:http://rspb.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content/283/1833/20153026

本文來源:《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 責任編輯:張祖韜_NT5054

相關焦點

  • 恐龍滅絕後,鳥類和哺乳動物在陸地上爭霸,為什麼哺乳動物取勝?
    很多人以為恐龍滅絕以後,地球就自然成了哺乳動物的天下,網上有些人甚至喜歡表達對我們祖先這種「摘桃子」行為的不齒。然而,大滅絕的倖存者並非只有哺乳動物這一家。恐龍滅絕以後,恐龍的直系後裔鳥類就與哺乳動物長期爭奪陸地霸主地位,最終是哺乳動物獲勝。
  • 哺乳動物在恐龍時代經歷「演化大爆炸」
    ,哺乳動物也經歷了一段「演化爆發」的時期。圖中是已經滅絕的柱齒獸,這類動物以其獨特的臼齒得名,在侏羅紀中期出現了骨骼和牙齒的爆發式演化。  據國外媒體報導,2億年前,當恐龍家族即將進入大跨越發展之時,哺乳動物也正經歷著被戲稱為「演化大爆炸」的時期。
  • 最新研究證明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才敢在白天活動,靈長類最先
    恐龍對地球上的動物產生過怎樣的影響?人們很難想像,因為對恐龍的恐懼,恐龍同時代(中生代)的哺乳動物,生活「單調」得只剩下夜間世界,全部晝伏夜出。直到6600萬年前,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才敢在白天活動。晝行性哺乳動物第一次出現:猴子、猩猩……11月7日凌晨零點,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自然-生態與演化》上在線發表論文,提出了上述假說。他們是在分析全球幾乎所有現存哺乳動物的晝夜行為數據後得出的上述結論。並非所有的恐龍都是晝行性的。
  • 白堊紀末期,強大的恐龍都滅絕了,為什麼哺乳動物沒有滅絕?
    所以說,恐龍的滅絕是一個持續性的事件,從有恐龍的時候就開始了,直到白堊紀的末期(距今6500萬年前)才完全滅絕。恐龍滅絕的原因在開始我們就說了,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到現在都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有的只是多個版本的假說。
  • 它是哺乳動物的祖先,是恐龍誕生之前的霸主,後來滅絕了
    只要再給恐龍一些進化演化時間,或許也能夠成為智慧生命。如果是那樣的話,可能後來也不會有人類的誕生,即使人類誕生了,是否能夠爭得過恐龍人也是一個未知數。可能大自然不滿意恐龍這種龐大的生物進化成長為智慧生命,於是6500萬年前,一場恐怖的天災出現了,那就是巨大小行星撞擊地球,超級強大的撞擊力引起了劇烈的地質運動,火山噴發,天崩地裂。
  • 哺乳動物演化簡史!
    作為哺乳動物的它們在經歷了億萬年進化後好不容易存活到了今天,卻還是沒逃過人類的捕食不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具毀滅性的滅絕事件。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標誌著古生代的結束和中生代的開始。 多達75%的物種,包括許多早期哺乳動物,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滅絕。滅絕事件的可能原因包括小行星撞擊和大規模火山爆發。
  • 恐龍滅絕之謎引關注:鳥類是否由恐龍演化而來?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23日電(記者上官雲)人們對於遠古生物總是懷有無限遐想,其中恐龍是經久不衰的代表。近來,有關恐龍的話題成為網絡熱點,引發許多人關注:恐龍是如何誕生、滅絕的?是否都像霸王龍一樣體型巨大?鳥類真是由恐龍演化來的嗎?
  • 恐龍時代有胎生哺乳動物存在嗎?現代哺乳動物和恐龍有什麼關係?
    後獸下綱是有袋類動物,而現存大部分的哺乳動物都屬於真獸下綱,包括我們人類在內。後獸下綱和真獸下綱都是胎生的,不同的是前者沒有胎盤,而後者有胎盤。現存後獸類:袋鼠恐龍時代有沒有胎生的哺乳動物?始祖獸恐龍和哺乳動物是什麼關係?恐龍和哺乳動物在生物演化史上是一種並列關係,它們的淵源要追溯到距今3.1億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紀晚期。當時原始爬行動物才剛剛出現,即分化為兩支,後來的恐龍屬於蜥形類那一支,而哺乳動物屬於合弓類那一支。
  • 恐龍滅絕的元兇起爭議,可能不是小行星,而是讓我們更害怕的答案
    我們都知道,恐龍滅絕之後才有了人類的誕生,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恐龍不滅絕一直進化演化下去,會發生什麼?人類是由哺乳動物進化演化而來,這一點科學界都是認可的,如果沒有哺乳動物的崛起稱霸地球,後面就不會有人類的誕生。
  • 如果沒有小行星撞擊地球,哺乳動物能取代恐龍嗎?
    然而,我們在查閱了有關這場大滅絕和真獸演化的資料以後,認為這種觀點是有問題的。 白堊紀末期形勢 我們首先看一下大滅絕前恐龍和哺乳動物的力量對比。白堊紀晚期,恐龍依然非常繁盛,牢牢佔據食物鏈頂端。新興的暴龍、三角龍、鴨嘴龍和甲龍在北方大陸上取得了空前成功。
  • 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後,地球經歷七個世,究竟發生了什麼?
    恐龍滅絕學術上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發生在距今6600萬年前,這個滅絕事件標誌著中生代的結束,之後地球便迎來了新生代。恐龍滅絕學術上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發生在距今6600萬年前,這個滅絕事件標誌著中生代的結束,之後地球便迎來了新生代。新生代分為三個紀、七個世,分別是古近紀(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新近紀(中新世和上新世)和第四紀(更新世和全新世)。
  • 【恐龍探索】恐龍滅絕(一)
    在說之前呢,小編先給大家簡單回顧一下恐龍的滅絕,他也就是6500萬年前那次白堊紀大滅絕了,我們的恐龍大軍瞬間消失了,不過在這之前世界上還有過好幾次物種大滅絕呢(多少次來著,是不是咱們第一期說過來著,嗯?👉《恐龍探索前章(生命起源)》)
  • 科學家重建恐龍DNA結構:恐龍「演化成功的藍圖」
    北京時間8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新研究稱,恐龍的脫氧核糖核酸(DNA)與現代鳥類是一樣的。這種多樣性幫助它們在不斷變化的氣候中迅速演化,並統治了地球大約1.8億年的時間。利用來自現生海龜和鳥類的DNA,研究人員成功將超過2.55億年前的DNA歷史拼接起來。科學家認為,恐龍的DNA組織方式可能為它們提供了一份「演化成功的藍圖」。
  • 如果6500萬年前沒有恐龍滅絕的發生,後來恐龍會進化成什麼樣?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6500萬年前是恐龍稱霸地球的時代,那個時期恐龍已經在地球生活了1.6億的時間。而人類其實也是哺乳動物,人類的祖先是由哺乳動物進化而來,那哺乳動物又是如何走上歷史舞臺,開始稱霸地球的?事實上,哺乳動物誕生的時間跟恐龍誕生的時間是差不多的,恐龍稱霸地球的時候,哺乳動物也早已存在了。
  • 進化出獨立的生殖系統,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成為新的地球霸主
    2.05億年前,似哺乳動物開始出現,然而直到180萬年前,哺乳動物才進化成熟,和昆蟲、海洋生物等相比,哺乳動物的身體結構一致,可以說是按照一個模版進化出來的生物,我們甚至可以將這個範圍擴大到脊椎動物,它們也都是由一個模式進化而來,無論是狗也好,蜥蜴也好,恐龍也好都是一樣的。
  • 如果6500萬年前恐龍沒有滅絕,它們會進化成什麼樣?
    以至於原始的哺乳動物只有老鼠一般大,而正是如此小的體型,讓它們成功地躲過了恐龍的大滅絕事件。因此,恐龍的崛起是因為它們的祖先所處的時期正好是生物大滅絕時期,而它們的祖先以小小的體型成功的躲過了滅絕事件,這才有了之後生態位的空缺,而這也是恐龍能夠統治地球約1.6億年的根本原因。恐龍如果沒有滅絕會怎麼樣?
  • 如果沒有恐龍的滅絕,地球上會有人類出現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來了解一下人類的演化進程。人類屬於哺乳動物,根據已掌握的化石證據,在2.05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早期的似哺乳動物和恐龍幾乎同時出現。到了1.42億年前的侏羅紀,各種食草恐龍和食肉恐龍佔據了地球上的統治地位,而哺乳動物則為夜行性小型食蟲動物。
  • 人類過去是怎麼演化的?未來會演化成永生生物嗎?
    對於人類這個群體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藏在人類的演化歷程之中。人類從哪裡來?人類的出現,大約還要從1億多年前開始說起。在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時,此時的恐龍正處於巔峰狀態,不管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還是水裡遊的,都是恐龍的地盤。
  • 地球上哺乳動物,「生殖系統」為什麼在身體後部分,而不是在前?
    地球上的生物主要分為三大類:動物、植物、微生物,在動物的大家庭中又屬哺乳動物演化的最成功,具備成熟的身體構造和功能。不知道大家是否思考過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哺乳動物的生殖系統都在身體的後側哪?到底是由什麼所決定的?哺乳動物顧名思義可以通過乳腺分泌乳汁來哺乳幼體,這是這類動物名字的由來。
  • 地球上,哺乳動物的生殖系統為何都在身體後半部分?
    按照現在的主流科學觀點,宇宙在138億年前誕生,由一個無限緻密的奇點先減速膨脹再加速膨脹,目前可觀測宇宙範圍直徑已經達到了930億光年。而在這個可觀測宇宙直徑範圍內目前科學家推測有2萬億個星系,銀河系就是其中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