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後,地球經歷七個世,究竟發生了什麼?

2020-10-22 春秋老師聊歷史

看了看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感到很茫然、那我就來簡單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恐龍滅絕,距今6600萬年前

恐龍滅絕學術上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發生在距今6600萬年前,這個滅絕事件標誌著中生代的結束,之後地球便迎來了新生代。

新生代分為三個紀、七個世,分別是古近紀(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新近紀(中新世和上新世)和第四紀(更新世和全新世)。

恐龍滅絕學術上稱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發生在距今6600萬年前,這個滅絕事件標誌著中生代的結束,之後地球便迎來了新生代。

新生代分為三個紀、七個世,分別是古近紀(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新近紀(中新世和上新世)和第四紀(更新世和全新世)。

一、古新世(Paleocene Epoch,距今6600萬至5300萬年前)

古新世(Paleocene)生態,距今6600萬至5300萬年前

古新世是一個恢復的時期,地球生態系統逐漸從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事件中恢復過來,哺乳動物並沒有像想像中的那樣,早擺脫了恐龍的壓制之後迅速大型化,它們儘管佔據了更為廣泛的生態位,但是體型依然較小,主要的哺乳動物類群包括有單孔類、有袋類、多瘤齒獸類和小型的有胎盤類。

與哺乳類相比,古新世地球溫暖的環境更適合爬行動物和鳥類生存。

大型的蜥蜴和鱷魚成為陸地上的大型掠食者,出現了著名的體長可達13米的泰坦蟒,在歐亞大陸上出現了戈氏鳥這樣的大型陸行鳥類,南美洲則出現了恐怖鳥。

鳥類成為古新世時期的大型陸生動物。

巨大的泰坦蟒,圖片來自網絡

二、始新世(Eocene),距今5300萬至3650萬年前

始新世生態復原,圖片來自網絡

始新世的地球經歷了一次全球變暖事件,溫暖溼潤的氣候使得陸地上的森林面積不斷擴張。

始新世哺乳動物繼續演化,但是它們的體型比古新世的祖先還要小,體重普遍不超過10公斤,古生物學家認為較小的體型有利於在變暖的世界中散熱。

在始新世時期,出現了許多現代哺乳動物的鼻祖,比如長鼻目、靈長目、有袋類等等。這個時期最著名的古生物群落便是發現於德國的麥塞爾動物群,其中包括有屬於早期靈長目的達爾文猴(Darwinius)。

達爾文猴復原圖,圖片來自網絡

始新世的爬行動物依然巨大,包括有品種繁多的鱷魚、海龜和蛇類等等。

除了陸地上動物,哺乳動物中的一支回到海洋之中,它們便是鯨類。

在始新世時期,鯨類由最早的狗一樣大小的印多霍斯獸和巴基斯坦鯨一路演化出了體長可達20米的龍王鯨(Basilosaurus)!

細長巨大的龍王鯨,圖片來自網絡

三、漸新世(Oligocene,距今3400萬至2300萬年前)

漸新世北美洲生態復原,圖片來自網絡

漸新世的地球氣候在急劇下降了8℃之後保持了長期的穩定,直到漸新世末期再次變冷,南極洲最終於澳洲和南美洲分開,冰蓋開始出現。

氣候的變化使得草原面積擴大,草原上的哺乳動物開始大型化,原始的馬、犀牛、駱駝紛紛出現。漸新世的哺乳動物體積快速擴大,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哺乳動物,

天山準噶爾巨犀,體長9米,肩高5米,體重可達16噸,能與恐龍一較高下。

副巨犀與人類和非洲象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四、中新世(Miocene,距今2300萬至533萬年前)

中新世生態復原,圖片來自網絡

中新世的氣候繼續變冷,但是整體上依然溫暖。這個時期哺乳動物更加接近於現代,出現了犬科、熊類、馬科、鹿科、駱駝等動物類群,還有大象和犀牛等等。

這個時期,最早的人科動物在非洲出現,它就是查德沙赫人(Sahelanthropus),此外還有地猿,它們與黑猩猩分家,像平原上的直立靈長類演化。

查德沙赫人復原,圖片來自網絡

這個時期的海洋中,鯨類繼續演化,出現了最兇猛的齒鯨類——利維坦鯨,而魚類中也演化出來頂級巨怪——巨齒鯊(Megalodon),體長可達20米,體重70噸。

巨齒鯊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五、上新世(pliocene,距今533萬至258萬年前)

上新世南美洲生態復原,圖片來自網絡

上新世的氣候依然比今天要溫暖,森林的消失伴隨著草原的繼續擴大。

上新世時期的動物群比中新世更加接近於現代,不過南美洲和澳大利亞由於長期與其他大陸分開,演化出了獨特的生物群,比如生活在南美洲的恐鶴科、大地懶、後弓獸等。

在上新世時期,南北美洲之間開始連接,兩個大洲的動物群出現了交流。

上新世是人類演化的重要時期,經過早期人科,人屬開始在非洲出現和演化,經歷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Homo erectus)。

學會使用工具和火的直立人,圖片來自網絡

六、更新世(Pleistocene),距今258萬年前至1.17萬年前

更新世歐洲生態復原,圖片來自網絡

更新世最大的變化就是迎來了第四紀冰川期,整個冰川期與更新世相伴,冰川期最低年平均氣溫也只是比現在低10℃—15℃,不過在冰川期中間也有溫度的短暫回暖,被稱為間冰期。

更新世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古生物,比如猛獁象、披毛犀、大角鹿、短面熊、劍齒虎等等。在澳大利亞出現了7米長的古巨蜥和像牛一樣大的雙門齒獸。

更新世澳洲生態復原,圖片來自網絡

更新世是現代人最終出現的時代,經過了直立人。

我們的祖先智人在距今25萬至30萬年前出現在非洲,然後他們在10萬年前最終走出非洲擴散到整個地球之上。

智人擴散示意圖,圖片來自網絡

七、全新(Holocene,是最年輕的地質年代,從11700年前開始。根據傳統的地質學觀點,全新世一直持續至今。)

全新世的到來的標誌便是冰川期的結束,人類文明的萌芽綻放。並且在幾千年後進入我們定義的文明時代。

金字塔與人、駱駝

以上只是簡單介紹了一下新生代氣候和動物演化,還有很多方面沒有涉及到,比如大陸板塊漂移,海陸的更替等等。

相關焦點

  • 探索恐龍滅絕真相,6500萬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看完不敢相信!
    探索恐龍滅絕真相,6500萬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看完不敢相信! 地球一共經歷過五次大滅絕,而上一次,也就是導致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物種恐龍滅絕的原因。
  • 恐龍在6500萬年前就滅絕了,人類文明不過幾千年,中間的空白期都發生了什麼?
    但由於地球環境並不是穩定的,經常發生各種突發性事件如火山噴發小行星撞擊甚至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生物的生存環境發生劇烈變化,就容易導致生物滅絕事件。所以歷史是不可能空白的,只是沒有記錄或者發現而已。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恐龍滅絕是地球的第五次滅絕事件,這一次大滅絕事件比之前的四次更為溫和,約佔全球75%的物種滅絕,恢復也更為迅速,這次滅絕事件的起因被認為主要是由於小行星撞擊引起的。
  • 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幾百萬年前人類才出現,這之間間發生了什麼
    根據科學家的統計,在地球的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五次的物種大滅絕。五次物種大滅絕讓地球上的物種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些物種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另一些物種重新出現,在地球這個大舞臺亮相。
  •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讓恐龍滅絕,如今它又在哪裡?
    我們都知道,從地球誕生至今,一共經歷了5次生物大滅絕時期,分別是奧陶紀大滅絕、泥盆紀大滅絕、二疊紀大滅絕、三疊紀大滅絕和白堊紀大滅絕。生物大滅絕又被稱為生物絕種,指的是在一段時間裡,地球上的生物發生大規模的集體滅絕事件。
  • 6500萬年前行星撞擊地球後,恐龍就滅絕了嗎?它們到底堅持了多久?
    遠古的生物要想稱霸地球,自然也是各憑本事。在昆蟲滅絕之後,恐龍取代了它的位置。相信很多人對這個物種並不陌生,迄今為止,考古人員發現的眾多化石裡面,這種生物佔據了絕大的一部分。由於恐龍本身的體型以及能力,因此,在當時的那個時代,它們的身影遍布地球的各個角落。
  • 如果6500萬年前恐龍沒有滅絕,它們會進化成什麼樣?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假設,因為恐龍確確實實已經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悉數滅絕,而它們滅絕的原因到現在為止還停留在各種假說的層面上,其中以「小行星撞擊說」可信度最高。那麼,如果在6500萬年前沒有這次的撞擊,恐龍會進化成什麼樣呢?我們大膽地來推測一下。
  • 6500萬年前,恐龍是如何突然滅絕的
    在人類出現之前,有一種生物統治著地球1.6億年。這就是恐龍。恐龍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並且一直處於主導地位。但它在6500萬年前突然消失了,因此恐龍的滅絕已成為生物學進化史上的一個謎。儘管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相關證據並試圖解決恐龍滅絕的原因,但這一謎團仍然存在很大分歧。恐龍是如何突然消失的?目前,關於恐龍消失的最普遍讓人們接受的假設是「隕石撞擊」。1980年,美國科學家在大約6500萬年前發現了高濃度的銥。通常,如此高濃度的銥只能被太空中的隕石所擁有,並且此時檢測到的位置的含量超過了正常含量。
  • 65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撞在了哪裡,為什麼沒有隕石?
    研究發現,該隕石坑形成於6500萬年前,是造成恐龍滅絕的那次隕石撞擊留下的坑洞。 小行星撞地球 據研究發現,在6500萬年前,有一顆直徑大小為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但撞擊後並沒有留下隕石,而是完全蒸發,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科學家指出,超過10米以上的隕石撞擊將會在地球表面留下隕石。
  • 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過程是什麼樣子?原來這麼痛苦
    那是一個昆蟲統治地球的時代,巨蟲時代結束之後,就迎來了更加輝煌的一個時代:恐龍時代。相信朋友們對於恐龍都非常熟悉,它們是人類現在了解最多,探索最多的遠古生物。科學家在世界各地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通過研究這些化石,我們知道了6500萬年前那個輝煌的恐龍稱霸地球的時代。恐龍是一種非常龐大的生物,最大的恐龍體長可達數十米,體高達10米以上。
  • 65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哪去了,為什麼沒留下隕石?
    小行星撞地球據研究發現,在6500萬年前,有一顆直徑大小為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但撞擊後並沒有留下隕石,而是完全蒸發,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科學家指出,超過10米以上的隕石撞擊將會在地球表面留下隕石。但是我們知道,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卻沒有留下任何隕石,這個原因或許和當時的地球氣候有關。
  •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恐龍瞬間滅亡,這瞬間有多長?
    雖然我們常說地球經歷過5次大規模生物大滅絕,以及無數次小滅絕,但實際上每一次滅絕都會經歷非常久的時間,比如恐龍滅絕,就經歷了非常久的時間。 恐龍滅絕 據目前主流理論,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是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
  • 恐龍沒有滅絕!早在6500萬年前就演變成了高等生物,飛出地球
    ,不過很多生物在進化與演變的過程中就慘遭滅絕。因此地球在發展的時候也經歷了多次生物大滅絕,而很多生物都在這場生物大滅絕中滅亡了,就連當時位於地球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恐龍也在所難逃。後來科學家對於恐龍的滅絕也提出了很多猜想,有隕石撞擊說、物種鬥爭說、地磁變化說等等,但是至今恐龍滅絕還是一個謎題。
  • 恐龍滅絕了6500萬年,第六次大滅絕或在偷偷發生,這次剛好是人類
    生命起源於原始海洋,就不得不提到魚類,泥盆紀就被稱為魚類的時代,更早之前統治地球的是三葉蟲,但是因為南方海洋兇殘的鸚鵡螺出現了,導致三葉蟲逐漸的沒落。 硬骨魚登陸魚鰭變四肢,爬行動物的春天到來了,逐漸的發展壯大到巔峰最後再沒落,最後恐龍就出現了,它們在地球上統治了1.6億年的時間,在大約6500萬年前滅絕。
  • 恐龍已經滅絕6500萬年,第六次大滅絕或在發生,這次恰是人類
    生命起源於原始海洋,就不得不提到魚類,泥盆紀就被稱為魚類的時代,更早之前統治地球的是三葉蟲,但是因為南方海洋兇殘的鸚鵡螺出現了,導致三葉蟲逐漸的沒落。 硬骨魚登陸魚鰭變四肢,爬行動物的春天到來了,逐漸的發展壯大到巔峰最後再沒落,最後恐龍就出現了,它們在地球上統治了1.6億年的時間,在大約6500萬年前滅絕。
  • 恐龍已經滅絕6500萬年,第六次大滅絕或在發生,這次恰是人類
    生命起源於原始海洋,就不得不提到魚類,泥盆紀就被稱為魚類的時代,更早之前統治地球的是三葉蟲,但是因為南方海洋兇殘的鸚鵡螺出現了,導致三葉蟲逐漸的沒落。硬骨魚登陸魚鰭變四肢,爬行動物的春天到來了,逐漸的發展壯大到巔峰最後再沒落,最後恐龍就出現了,它們在地球上統治了1.6億年的時間,在大約6500萬年前滅絕。
  • 恐龍6500萬年滅絕了人類文明不過幾千年中間空白期都發生什麼
    地球甚至宇宙都一直處在動態變化之中,特別是有了生命出現之後,地球一直都是生機勃勃,生物會隨著時間發生變化,即進化。但由於地球環境並不是穩定的,經常發生各種突發性事件如火山噴發小行星撞擊甚至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生物的生存環境發生劇烈變化,就容易導致生物滅絕事件。所以歷史是不可能空白的,只是沒有記錄或者發現而已。
  • 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時候有多痛苦?2公裡厚的巖層給出了答案
    因為恐龍家族是地球的第一代生物霸主,而人類是地球上的第二代生物霸主,作為同是地球上的生物霸主,肯定會特別關注對方,可惜的是作為地球第一代生物霸主的恐龍在65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而在恐龍滅絕之前,恐龍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之久,比人類在地球上生活的時間(500萬年)還要多32倍,因此恐龍才引起人類的極大興趣,人類希望從恐龍身上研究出一些生物進化的規律,同時也希望能夠揭開恐龍滅絕的原因,避免人類重蹈覆轍
  • 有沒有這種可能,6500萬年前恐龍未全部滅絕,而是進化成新物種?
    有沒有這種可能,6500萬年前恐龍沒有全部滅絕,而是進化成新物種?在這段漫長的時光裡,除了生物的進化之外,還有一些生物在地球上消失不見,它們有的完全滅絕,有的進化成為了新的物種,距今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恐龍這種龐然大物在地球上消失不見,而有科學家認為其實恐龍也有後代倖存下來,並且進化成為了我們身邊非常熟悉的動物。
  • 科學家: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過程是這樣的,原來這麼痛苦!
    對於恐龍滅絕的原因,可能大家都認為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然後造成了毀滅性的生物滅絕,但恐龍到底是多久時間內滅絕的,估計沒有人能說得清,但了解它們滅絕的過程,絕對具有借鑑意義!希克蘇魯伯隕石造成了恐龍滅絕?
  • 科學家: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過程是這樣的,原來這麼痛苦!
    恐龍是二疊紀末期三疊紀初期開始發展起來,經過上億年的延續,在白堊紀晚期,恐龍已經遍布全世界,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和水裡遊的,恐龍已經佔領了整個地球!可以這樣說,如果恐龍不滅絕,也許現在還真的能誕生恐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