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證明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才敢在白天活動,靈長類最先

2020-12-03 澎湃新聞

恐龍對地球上的動物產生過怎樣的影響?

人們很難想像,因為對恐龍的恐懼,恐龍同時代(中生代)的哺乳動物,生活「單調」得只剩下夜間世界,全部晝伏夜出。

直到6600萬年前,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才敢在白天活動。晝行性哺乳動物第一次出現:猴子、猩猩……

11月7日凌晨零點,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自然-生態與演化》上在線發表論文,提出了上述假說。

他們是在分析全球幾乎所有現存哺乳動物的晝夜行為數據後得出的上述結論。

並非所有的恐龍都是晝行性的。迅猛龍和一些翼龍具有明顯的夜行性特徵,但研究人員沒有發現恐龍時代晝行性哺乳動物存在的證據。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博士研究生Roi Maor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該研究直接支持了「夜行瓶頸假說」。後者是人們理解哺乳動物進化的核心概念。在今天,這種理解尤其重要,因為它是規劃有效保護方案的必要條件。

據倫敦大學學院官網信息,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校教授Kate Jones稱,「把古老哺乳動物行為上的轉變,跟當時的自然環境聯繫起來非常困難。所以,我們還不能說恐龍的滅絕導致哺乳動物在白天變得活躍。但在我們的研究中,看到了清晰的相關性。」

75年前的假說:晝行的瓶頸是恐龍

75年前,1942年,當時在美國韋恩大學醫學院(原Wayne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戈登•林恩•沃爾斯(Gordon Lynn Walls)發表了一本關於脊椎動物眼睛及其進化的研究專著(The Vertebrate Eye and its Adaptive Radiation )。他注意到哺乳動物的眼睛形狀、視網膜結構、視覺通路與其他動物的不同之處。

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夜行瓶頸(nocturnal bottleneck)假說」。

戈登•林恩•沃爾斯認為,正是因為某種巨大的瓶頸存在,才導致早期哺乳動物長期囿於夜間活動,並產生了適應性。

這種巨大的瓶頸就是恐龍,或者恐龍帶來的生存威脅。

早期哺乳動物為了避免與已經佔據霸主地位的恐龍接觸,擔心被捕獲,所以選擇了在夜間活動。而現存大多數哺乳動物對夜間活動的適應,是對這一古老習性的繼承。

此後,人們在解剖學、形態學到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中,收集到越來越多支持「夜行瓶頸假說」的證據。

比如,人們發現,現存絕大多數哺乳動物,無論是晝行性的,還是夜行性的,其眼睛的角膜直徑與眼球軸向長度的比值都很高,這樣的眼睛在昏暗光線下的敏銳程度更勝一籌。

與其他脊椎動物相比,哺乳動物眼睛在明亮光線下感知色彩的感受器類型更少,也許是為了補償視力上的缺陷,哺乳動物的嗅覺、聽覺和觸覺,比如貓的鬍鬚,都大大增強了。

但Roi Maor等人在論文中表示,這些證據更多是間接證據,而非直接相關的證據。更重要的是,此前的研究無法解答晝行性哺乳動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晝行是否幫哺乳動物稱霸地球,需進一步研究

與化石數據相比,他們更喜歡動物行為數據。比如,一些化石暗示相關動物是夜行性的,但事實卻相反。據倫敦大學學院官網信息,一位署名作者表示,「我們活在陽光下的很多適應性的改變、進化特徵,存在我們的軟組織裡。」換句話說,這些進化特徵在骨骼或化石上可能看不到。

而動物行為是基因和生存壓力選擇的結果。

他們用現存哺乳動物的行為數據構建進化樹,來預測、重建其「最近祖先」(MRCA)的行為模式。

根據其行為模式的不同,研究人員將這2415種哺乳動物分為夜行性、晝行性、混合型(晝夜都活躍)、晨昏型(只在傍晚或拂曉時活躍)、超晝夜型(不分晝夜,每隔特定時間就活躍)動物。

他們重點關注了前三種動物,並根據關於哺乳動物進化的兩種主流假說,將它們先後構建到兩種進化樹上,然後使用可逆跳轉的馬爾科夫鏈蒙特卡洛算法(rjMCMC),來估計三種晝夜行為模式之間發生轉變的速率,以及進化樹上每個節點的後驗概率。

至此,他們成功地把一個生物學問題變成了一個數學問題。通過比較概率的大小,研究人員就可以判斷哪種情況更符合邏輯:是夜行性哺乳動物演化出了晝行性哺乳動物,或者是相反的可能。

Roi Maor告訴澎湃新聞,該論文是他博士論文中的一章。在做這項研究時,他遇到最大困難之一是收集2415種哺乳動物的晝夜行為數據。他花費了數百個小時從資料庫和文獻中搜集這些數據,而編程和分析又花費了數月。

但令他很開心的是,在同時使用三個統計方法、兩個模型進行分析後,最終得出的結論都是一致的:數據顯示,早期的哺乳動物是夜行性動物。恐龍減少或滅絕後,混合型、晝夜都興奮的哺乳動物出現,最後,晝行性哺乳動物「登場」。

混合型、晝夜都興奮的行為模式,被認為是為了應對兩種相反的自然選擇壓力。比如鱗翅目的蛾子和一些蝴蝶,它們夜裡被蝙蝠捕食,白天又成為鳥的獵物,所以採取了這種生存策略。

大約5200萬年前-3300萬年前,猿猴靈長類作為最早的晝行性哺乳動物出現。猿猴靈長類是唯一一種演化出對白天活動獲得良好適應的哺乳動物,其視覺靈敏度和色彩感知力可以與一些鳥類和爬行動物相媲美。

Roi Maor的目標是找到能更好表徵哺乳動物物種之間相關性的方式,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地研究數以百萬年前的動物了。」

距今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古近紀的物種滅絕事件中,地球上所有非鳥類恐龍、大多數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和植物都消失,恐龍時代隨之結束,哺乳動物開始了「統治」。「但哺乳動物晝行行為的出現,是否幫助其取得了勝利,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

研究人員同時表示,需要進一步研究來補足哺乳動物的進化樹,以給出晝行性動物首次出現的更確切時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恐龍滅絕後,鳥類和哺乳動物在陸地上爭霸,為什麼哺乳動物取勝?
    很多人以為恐龍滅絕以後,地球就自然成了哺乳動物的天下,網上有些人甚至喜歡表達對我們祖先這種「摘桃子」行為的不齒。然而,大滅絕的倖存者並非只有哺乳動物這一家。恐龍滅絕以後,恐龍的直系後裔鳥類就與哺乳動物長期爭奪陸地霸主地位,最終是哺乳動物獲勝。
  • 恐龍滅絕後 哺乳動物演化大幅加速
    (原標題: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演化大幅加速)
  • 進化出獨立的生殖系統,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成為新的地球霸主
    2.05億年前,似哺乳動物開始出現,然而直到180萬年前,哺乳動物才進化成熟,和昆蟲、海洋生物等相比,哺乳動物的身體結構一致,可以說是按照一個模版進化出來的生物,我們甚至可以將這個範圍擴大到脊椎動物,它們也都是由一個模式進化而來,無論是狗也好,蜥蜴也好,恐龍也好都是一樣的。
  • 蘇格蘭現恐龍腳印 專家:越是研究天空島就越能發現更多的恐龍腳印
    與此同時,科學家們還在同一地點發現了獸腳類恐龍的腳印。而在2015年,天空島上也曾發現了一些恐龍腳印,這些恐龍相對年輕,體型也相對較小。地質學家說,這些新發現很重要,因為中侏羅世時期的恐龍活動證據很少,在世界範圍內也鮮有這樣的化石遺址。這些發現進一步證明,在進化的關鍵時期,恐龍曾在天空島廣泛存在。它還表明,很多恐龍並不僅限於生活在陸地上,它們經常生活在水邊,可以穿越古老的洩湖去覓食。
  • 它是哺乳動物的祖先,是恐龍誕生之前的霸主,後來滅絕了
    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之後,開始了各個方向的探索研究,其中研究地球不同時期的生命史成為了科學家非常感興趣的一個項目。通過大量的考古研究發現,在人類誕生之前,地球同樣存在一類稱霸地球的物種,它們就是恐龍。恐龍在地球的生存時間遠遠超越人類,達到了漫長的1.6億年。在這個時間裡,恐龍依靠自己的體型優勢,基本沒有天敵,很快成為了地球的霸主,遍布地球的各個角落,數量也是非常一個龐大的數字。
  • 如果人類徒手被送到恐龍時代,能讓恐龍交出霸主地位嗎?
    ,直到那顆巨大的隕石落地,恐龍帝國才毀於一旦。我們都知道恐龍出現在三疊紀晚期,興盛於侏羅紀和白堊紀,中間你方唱罷我登場,各種恐龍物競天擇,豪霸一時,把其它動物搞得來畏畏縮縮,不敢長大,甚至只能在夜間活動,看到恐龍就瑟瑟發抖。現在再來看一下我們人類。6550萬年前,一顆隕石襲擊了地球,宣告了白堊紀和恐龍時代的結束,非鳥類的所有恐龍全部滅絕,海洋動物等也滅絕了三分之二。
  • 恐龍毀滅另有「真兇」,科學家研究發現,恐龍的滅絕是註定的
    研究發現:恐龍滅絕另有「真兇」恐龍就是其中之一。當然,事實上雖然是生命大滅絕,但是滅絕並不是在一瞬間發生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過程,比方說恐龍一直到大滅絕發生後的上百萬年時間裡,才漸漸因為不適應地球氣候環境的變化而滅絕。
  • 白堊紀末期,強大的恐龍都滅絕了,為什麼哺乳動物沒有滅絕?
    已發現的恐龍種類多達800多種,它們從三疊紀的晚期開始嶄露頭角,到了白堊紀末期退出了歷史舞臺,在這1.6億年間,不斷的有恐龍滅絕,當然也有新的恐龍出現。比如梁龍出現在1.5億年前的侏羅紀,到了1.4億年前時,它就已經滅絕了,而像霸王龍、棘龍這些大型的肉食性恐龍直到白堊紀的晚期才出現在地球上。
  •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和人類同時在地球,人類能進化成現在這樣嗎
    很明顯,他們的生活方式很有效,和恐龍一起生活了數百萬年。白堊紀-古近紀滅絕時期,爬行動物是地球的霸主。 它們大部分以體型為優勢,而且它們都與大的食物網絡相連。 這個系統是有效的。 恐龍在不久的將來氣候變化中生存下來的可能性很低,但爬蟲類時代也面臨困境的可能性很低。大滅絕時期最先死亡是因為廣闊的森林,世界上當日的灰塵擋住了充足的陽光。
  • 恐龍毀滅另有「真兇」,科學家研究發現,恐龍的滅絕是註定的
    研究發現:恐龍滅絕另有「真兇」筆者:天行健在地球生命演化的過程中,生命爆發和災難一直都是相輔相成的。比方說現代科學研究發現,大約42.8億年之前,地球上第一個生命就已經出現了。第一個生命是如何出現的呢?研究者認為,可能是彗星攜帶著生命的種子光臨了地球。
  • 最新考古證明,蟑螂是真的強,居然熬過了恐龍大滅絕
    最近這則考古發現似乎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這句戲言的正確性:9900萬年,蟑螂和恐龍共同生活在地球上,而現在,曾經稱霸地球一億多年的恐龍都滅絕6500萬年了,小強卻依然頑強地活躍在地球上。據悉,這兩個琥珀是在中緬邊境的胡岡谷地的沉積物中發現的,而在「淘」出這兩個珍寶前,研究小組們已經對110噸琥珀進行過研究了。最終,也正是通過測定胡岡谷地的火山巖,研究小組們才大致確定了這兩個琥珀來自9900萬年前。
  • 人類祖先其實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一場天外之災,把它們解放了
    在恐龍統治的時期,地球上同樣存在著多種多樣的生命形式,只不過恐龍太過強大了,以至於其它的生命形式根本沒有發展的空間,哺乳動物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很多人會誤以為哺乳動物是在恐龍滅絕以後才出現的,實際上並非如此。
  • 恐龍滅絕之後,新生代的人類如何從靈長類進化為現代的智人
    時間進入到距今6500萬年前的新生代,恐龍滅絕之後,各類哺乳動物競相登場,而此時我們的祖先也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努力地爭取著進化的機會,此時我們是一支普爾加託裡猴,這是最早最原始的靈長類,這種哺乳動物通常體型較小,有著棕色皮毛,而且有一條濃密的尾巴,外形酷似一隻松鼠。
  • 如果6500萬年前沒有恐龍滅絕的發生,後來恐龍會進化成什麼樣?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探索,人類能夠在600萬年前誕生,我們最應該感謝的就是6500萬前那顆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為什麼這麼說呢?相信很多人都知道,6500萬年前是恐龍稱霸地球的時代,那個時期恐龍已經在地球生活了1.6億的時間。而人類其實也是哺乳動物,人類的祖先是由哺乳動物進化而來,那哺乳動物又是如何走上歷史舞臺,開始稱霸地球的?
  • 為什麼大部分哺乳動物都是色盲?
    實際上我們人類,以及我們的靈長類親戚(如黑猩猩)都有很出色的眼睛。說「出色」並不是指漂亮(當然我相信你的眼睛可美了),而是因為含有豐富的視錐細胞。視錐細胞是眼睛中的光感受器,之所以你能夠分辨種類繁多的顏色,而你的狗狗不能,就來自於視錐細胞的差異。最近人們發現,狗狗的色盲源於恐龍時代,這表明,對於哺乳動物來說,眼睛是窺視演化歷史的窗口。
  • 恐龍滅絕的原因:關於恐龍滅絕的七種原因
    對於恐龍滅絕最具有科學解釋的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有的科學家們認為恐龍滅絕很有可能於當時的一個大隕星(行星)有關,據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在白堊紀曾經有一顆直徑7-10公裡左右的大隕星撞擊過地球表面,而且引起了大爆炸,對環境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很多生物包括恐龍都是在行星撞擊地球這件事情中滅絕。
  • 研究報告顯示:全球近一半靈長類動物瀕臨滅絕
    研究報告顯示:全球近一半靈長類動物瀕臨滅絕 2008年08月06日 01:3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巴黎八月五日電(衛中 王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五日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世界上近一半的猴子、猿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瀕臨滅絕。
  • 身形巨大的恐龍什麼時候滅絕的,假如人類和恐龍一個時代會發生什麼?
    恐龍的滅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約1.65億年後,約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的末期)滅絕了。 如果將地球從恐龍開始的時刻到今天的所有時間壓縮為365天(一個日曆年),那麼恐龍將在1月1日出現,並且在9月的第三周滅絕。
  • 恐龍滅絕的最新解釋:小行星不是主因,溫度降低26℃才是致命的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恐龍滅絕的最新解釋:小行星不是主因,溫度降低26℃才是致命的提到恐龍,很多朋友都會想到它們在人類出現之前,曾經是地球上的「霸主」,統治了地球長達1.6億年的時間。
  • 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幾百萬年前人類才出現,這之間間發生了什麼
    根據科學家的統計,在地球的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五次的物種大滅絕。五次物種大滅絕讓地球上的物種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一些物種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另一些物種重新出現,在地球這個大舞臺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