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忠:孢粉·氣候·人類活動

2020-08-30 科學中國人scichi

他,是西北的胡楊。1996年從四川到蘭州讀書,再沒有離開這片土地,常年紮根西北地區開展艱苦的野外工作,從湖泊沉積物中尋找過去氣候環境變化的證據,探究氣候環境變化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數據。他的部分成果入選國家自然科學獎和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為推動古氣候研究的「西風模式」做出了貢獻。

他,關注人地關係的探索。從研究自然環境的變遷到人與環境的關係,希望揭示人類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古老規律,為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提供啟示。近年來的研究中,他揭示了多時間尺度氣候環境變遷對於黃土高原、中原地區以及絲綢之路河西走廊地區的人類活動的影響,也發現了人類農牧活動在全新世晚期對湖泊生態、草原生態的影響,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

他叫黃小忠,蘭州大學環境資源學院教授,致力於揭開晚第四紀以來古生態、古氣候演化歷史以及過去人-地相互作用的更多奧秘。

黃小忠在博斯騰湖野外

人地關係的探索:從絲綢之路到青藏高原

樓蘭古城位於羅布泊邊緣,《漢書》記載,繁盛時期的樓蘭王國有1570戶人家。其生態環境,「地沙滷少田,寄田仰谷分國。國出玉、多葭葦、枝柳、胡楊、白草。民隨畜牧,逐水草。有驢馬,多駱駝。能作兵,與婼羌同」。

關於樓蘭古城消失的原因眾說紛紜,有的認為其毀滅於戰爭中,有的認為是乾旱、缺水、生態惡化導致,還有的認為與羅布泊的南北遊移、絲綢之路北道的開闢、瘟疫、遊牧民族入侵等有關。德國的一位研究者則認為,樓蘭古城的消失是過去的「鹹海危機」,即近2000年,前塔裡木盆地周邊大量的灌溉導致下遊缺水。黃小忠和他的研究團隊通過研究孔雀河源頭的博斯騰湖沉積的硅藻、粒度等指標發現樓蘭消亡的時段正是湖泊變淺、水質變鹹、風沙活動增強的時段,上遊的博斯騰湖尚且如此,下遊的樓蘭自然無法避免自然環境惡化的脅迫而走向消亡的命運。因此,氣候乾旱和頻繁的風沙活動可能才是樓蘭消亡背後的原因。

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文化瑰寶,歷史上卻曾被廢棄。著迷於人類與環境的關係,黃小忠的探索停不下來。他開展了祁連山西段晚全新世氣候變化與絲綢之路人類活動的關係研究,希望探知氣候環境變化對絲路變遷、古城興廢的影響。結合地球化學指標和孢粉的蒿藜比值,重建了區域3500年來的乾濕變化歷史,發現乾旱事件與歷史時期河西走廊古城的興廢有重要影響,如敦煌古城在明代的棄置則是發生在區域氣候相對乾旱的時段。

不僅環境變化對人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人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同樣也廣泛而深刻。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其東北緣地區自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活動。那麼,人類對青藏高原地區的環境,尤其是植被生態產生了哪些影響,成為黃小忠關注的問題。共和盆地的孢粉記錄顯示,卡約文化時期狼毒花粉開始明顯出現;到唐代時狼毒花粉出現峰值。現代草原生態學認為,狼毒的出現和增多是草原退化的標誌,是由過度放牧引起的。因此黃小忠及團隊推測狼毒花粉的增加與卡約文化及吐蕃時期發展農牧業有關。這一發現與歷史文獻記載的唐代在這一地區有大量的放牧活動相一致。該研究證實了青藏高原東北緣共和盆地晚全新世人類活動導致了區域植被退化,這一發現將普遍認為的人對青藏高原植被生態影響的歷史大大提前,對於今天的高原草原生態環境保護無疑也是有啟示的。

阿爾泰山及周邊植被的變遷

黃小忠的研究是從植被環境變化視角開始的,他說,「地質記錄的載體可以幫助我們從過去的變化中尋找規律」,「植被是地球系統中一個非常重要而且變化活躍的因素,尤其是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它的變化能影響到地表的反照率,影響大氣的碳循環及生物氣溶膠,還影響動物的種群分布,通過複雜的反饋其實影響到了包括人在內的整個地球系統」,一提起植被,黃小忠總是很興奮。

說是植被,其實黃小忠研究的是從湖泊等沉積物中提取出來的植物的花粉。「花粉的產量很大,它的很少一部分用於繁殖,大部分落在地表,然後保存在地層裡。從湖泊中提取出這些花粉,可以推測不同時期植被的變化,這也是目前能夠可靠推斷過去植被環境演化的方法。」黃小忠拿出一截正在研究的巖芯,詳細地告訴記者。

在祁連山野外考察

新疆阿勒泰地區的喀納斯湖海拔1370m,面積44.78km2,是位於阿爾泰山南坡的大型淡水湖泊。由於喀納斯湖沉積環境穩定,植被覆蓋度高,是研究古植被、古氣候的理想材料。為了闡明阿爾泰山喀納斯湖地區兩萬年以來泰加林演化的動態過程,研究區域的水文、冰川變化過程,黃小忠於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9年多次深入阿爾泰山湖區進行了考察採樣,在喀納斯湖以及湖西岸的鐵外克湖獲得了一系列珍貴的湖泊沉積物樣品。「巖芯鑽取最基礎,必須獲得完好樣品」黃小忠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的諄諄教導讓他對野外工作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在喀納斯湖區,黃小忠和他的團隊進行了密集取樣,以獲得可靠沉積序列。

根據阿爾泰山周邊地區的表土花粉和喀納斯湖的全新世地層花粉記錄,黃小忠及其團隊定量重建了全新世研究區域的降水變化,也顯示出早全新世相對的乾旱和晚全新世波動的降水情況。此外,他們還討論了1500年前蒿屬花粉增加可能與突厥人遷移至這一區域進行放牧活動有關。其研究結論支持在千年時間尺度上「溫度升高會導致內陸幹的地方更幹,溼潤的地區更適宜於森林生長」;因此,在未來增溫背景下,阿爾泰山南部森林下限和東部偏乾旱區域的森林面臨森林死亡率增加的風險。該成果發表在了地學頂級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古生態與古氣候、人類活動與早期人類世是黃小忠和他的研究團隊孜孜以求的領域。提到未來,黃小忠充滿期待,「人類活動對當時的生態系統產生了哪些影響?」「早期的狩獵採集對動物種群有什麼影響?」「北方農牧交錯帶人類活動究竟發生怎樣的故事?」……這些奧秘正等待他和團隊一起去解答。

相關焦點

  • 黃小忠:大自然的聆聽者
    黃小忠教授一直是這句話的踐行者。身為一名環境資源探索者,大自然就是他的實驗室,「人類活動與自然的變化息息相關。」而他的工作正是研究人地關係,「只有了解生態環境及人類活動演變的歷史過程和相互影響機制,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為了這一目標,黃小忠教授開展了大量原創性的工作。
  • 孢粉化石:顯微鏡下講故事—新聞—科學網
    將孢子與花粉研究合二為一的孢粉學,是研究這兩者以及帶有機質壁的微體化石(孢型化石)的一個學術分支,屬於地質學和植物學的一個交叉領域。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劉鋒就是研究孢粉學的學者之一。1月,劉鋒與同事、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歐陽舒、盧禮昌和朱懷誠共同編撰的《中國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專著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 微米級的孢粉化石,還原了2億年前四川盆地的地質災變
    恰恰是這些用肉眼無法直接看到的微體化石,揭開了三疊紀­—侏羅紀之交的古植被演替和古氣候變化之謎。微米級的孢粉化石揭示古氣候變化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侏羅紀之交發生了顯生宙五大生物滅絕事件之一,全球海陸生態系統受到重創。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變化
    氣候波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過去兩千年氣候重建對深入認識十年至百年尺度的氣候演變及其與人類社會的相互關係,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及預測未來的氣候演化具有重要科學價值。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具有豐富的史料文獻,而且擁有樹輪、冰芯、石筍、湖芯等各種自然證據,為進行歷史氣候重建提供了有利條件。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華南三疊紀-侏羅紀之交植被與氣候變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李麗琴、研究員王永棟,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Wolfram Kürschner,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博士MichaRuhl,以及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教授Vivi Vajda等合作,對四川盆地東北緣宣漢七裡峽剖面須家河組-珍珠衝組開展孢粉植物群的系統深入研究,恢復並重建三疊紀-侏羅紀之交的古植被演替和古氣候變化,探討該轉折時期陸地植被、氣候變化與中大西洋火山活動事件等的潛在聯繫
  • 人類活動對氣候影響的種種效應
    人口數量與日俱增,地球人類為了生存而大量開墾荒地以生產糧食,為了有更好的居住條件而大量建樓造屋,為了提高生活水平和實現現代化而發展工業生產、交通運輸。人類的種種活動改變了地表的性質和大氣的成份,在利用氣候資源的同時也在影響自然環境與氣候的變化。
  • 萬年前人類活動就曾引起氣候變化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不過人類對氣候的影響遠不是最近才開始的,科學家新近發現,早在1.15萬年前,人類活動就曾導致氣候變化,加快地表侵蝕。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和海法大學的科學家在荷蘭新一期《全球和行星變化》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分析死海沉積物發現,在新石器革命時期,附近地表侵蝕速度明顯加快,僅用自然因素無法解釋。
  • 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變化及其對歷史朝代興衰更替的影響
    氣候波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過去兩千年氣候重建對深入認識十年至百年尺度的氣候演變及其與人類社會的相互關係,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以及預測未來的氣候演化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 研究發現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變化
    各種數據、模型、對比照片,主流科學界已經趨向明確地認為全球氣候變暖由人類活動導致。20年以來,過去全球變化2000年氣候團隊(PAGES 2k)以及國際過去全球變化研究計劃(Past Global Changes, 簡稱PAGES)發布了自公元開始的2000年氣候多源代用數據報告,進步明確20世紀氣候變暖的原因與人類活動有關,為研究人類活動和自然變率在全球氣候系統變化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據。
  • 冰凍圈化學:解密氣候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指紋
    冰凍圈是氣候系統中最為敏感的圈層,也是全球變化的放大器。冰凍圈主要分布在極地和高寒區域,受局地人類活動的影響較小;因此,冰凍圈化學作為「指紋信息」,可以反映區域或全球尺度氣候與環境變化的信息,有利於獲得不同氣候和環境因子的演化過程。同時,冰凍圈獨特的物質能量交換和快速的相變過程,對於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極為敏感,是參與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圈層之一。
  •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黃河流域水循環
    流域徑流量的減少除與大尺度的氣候變暖有關外,區域尺度的植被覆蓋變化和人類用水量(如農業灌溉)的增加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在不同子流域,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徑流變化的作用不同:在黃河上遊,氣候變化的影響佔主導地位;在中下遊,人類活動的影響甚至與氣候變化作用旗鼓相當。
  • 人類活動是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
    人類活動是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06日 16:53 來源:中國政府網 專題:2007全國兩會   2007年3月6日下午3
  • 康世昌:冰凍圈化學,解密氣候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指紋
    冰凍圈是氣候系統中最為敏感的圈層,也是全球變化的放大器。冰凍圈主要分布在極地和高寒區域,受局地人類活動的影響較小;因此,冰凍圈化學作為「指紋信息」,可以反映區域或全球尺度氣候與環境變化的信息,有利於獲得不同氣候和環境因子的演化過程。同時,冰凍圈獨特的物質能量交換和快速的相變過程,對於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極為敏感,是參與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圈層之一。
  • 繪一幅虛擬地圖 打開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的對話框
    《自然》和《自然—地球科學》剛剛發表的兩篇論文,考察了公元元年至今(過去2000年)的氣溫趨勢,發現接近20世紀末的全球氣溫變化速度和區域範圍遠超過去2000年其他時期的氣候波動。專家稱,這種極端氣溫與氣候變化有關,人們應想方設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極端高溫天氣可能會越來越多。那麼,人類的哪些活動對氣候變化影響更大一些?
  • 報告分析多起極端現象:人類活動是導致氣候變暖的單一因素
    報告分析多起極端現象:人類活動是導致氣候變暖的單一因素 新加坡《聯合早報》於15日刊發編譯文章稱,過去,人們曾認為,人類活動會造成氣候變暖,間接導致水災、旱災、暴風雨和熱浪的發生率提高,但人類活動並未被認定為導致氣候變暖的單一因素
  • 氣候變化衝擊!南極洲冰蓋融化可能與人類活動有「直接聯繫」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和南極西部冰層的減少是人類活動與自然氣候周期混合的直接結果。來自英國和美國的氣候研究人員認為,他們有「第一個證據」表明人類與氣候變化、全球變暖和南極冰層融化有關。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將南極冰層的部分融化歸因於周期性的大風和海水變暖。
  • 全新世的氣候突變
    全新世對人類實在是太重要了。人類的文明社會,當前社會的一切繁榮、富強、發展、進步都發生在全新世。因此,認識全新世的氣候變化有重要的意義。為了說明全新世在地球歷史上的地位,有必要簡略回顧一下地球氣候的歷史,至少近兩百萬年的歷史。儘管這對於有46億年歷史的地球而言幾乎只相當於一天中幾分鐘的短暫時間。
  • 過去50年氣候變化90%以上可能是人類活動造成
    8日上午9:30,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做客新華網,就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廣大網友進行在線交流。圖為嘉賓參觀新華網演播室。(新華網陳競超攝)  新華網消息6月8日上午,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做客新華網,就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廣大網友進行在線交流,以下是訪談摘要。  主持人全球氣候變暖有哪些特點?趨勢是什麼呢?  鄭國光全球變暖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過去100年上升了0.74攝氏度。
  • 中國5000年來氣候變遷與王朝興衰的規律
    這對於了解過去氣候變化狀況,揭示氣候變化規律,預測未來氣候發展趨勢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空間。在漫長的人類社會歷史時期,自然環境始終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自然環境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每次重大變化,都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影響。反之,人類的活動,也同樣影響、改變著周圍的自然環境。
  • 高考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全球氣候變暖與人類的活動無關
    2015年高考網小編為考生們整理了高考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同學們可參考複習,以下是《高考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全球氣候變暖與人類的活動無關嗎?》,供同學們學習。更多高考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請關注新東方網高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