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一幅虛擬地圖 打開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的對話框

2021-01-21 環球網

熱,熱,熱……今年這個夏天,即使西瓜冰棍空調電扇齊上陣,似乎也無法緩解炙人的熱浪,甚至有人驚呼:地球到了2000年以來最熱的時候了!

這的確不是聳人聽聞。《自然》和《自然—地球科學》剛剛發表的兩篇論文,考察了公元元年至今(過去2000年)的氣溫趨勢,發現接近20世紀末的全球氣溫變化速度和區域範圍遠超過去2000年其他時期的氣候波動。

專家稱,這種極端氣溫與氣候變化有關,人們應想方設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極端高溫天氣可能會越來越多。

那麼,人類的哪些活動對氣候變化影響更大一些?氣候變化又會怎樣影響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南京師範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共同承擔的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人類活動與全球變化相互影響的模擬與評估」項目,自2015年啟動以來,針對全球變化研究中難以準確模擬人類活動的國際性難題,在構建集成人類活動影響的地球系統模式,模擬及評估人類活動與全球變化的相互影響中取得階段性重要研究成果。

用「一把尺子」度量地球圈

早在數年前,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就發布報告稱:人類活動尤其溫室氣體排放「極有可能」是自20世紀中葉開始觀察到的全球變暖現象的主因,這一可能性在95%以上。

既然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成為一種共識,為何對它的科學研究卻沒有停止?我們究竟需要弄清楚什麼?

「現有的地球系統模式難以刻畫全球變化與人類活動的複雜關係,比如多數研究把人類活動簡單地歸為溫室氣體排放、土地利用變化、人為氣溶膠等,並且是單向影響,即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反之則是成果寥寥。」香港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林琿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現有的研究中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反饋作用通常被忽視,將導致對未來氣候變化預估的不精確性,難以準確了解植被、生態等要素變化,對政策建議質量產生影響等一系列弊端。

而在評估和模擬這種相互影響中,又牽出一個全新的科學問題——「一致性評價」,即如何把大氣圈、水圈、冰雪圈、巖石圈以及生物圈不同的數值,放在一個系統裡進行模擬和預測。

「比如說,人類活動相對來講尺度比較小,而地球物理學研究大氣、海洋、陸地往往是以經緯網格為單位,所以需要一種新的模式,我們叫做降維,將地球物理學家的大尺度數值縮小到地理學家所描述的一個城市或者一個區域的範圍,這樣就可以讓不同研究的結果實現互通,進而評估全球變化。」林琿說道。

因此,課題組研究了全球變化下人類社會活動及其環境響應模型,在提高現有氣候系統模式水平解析度基礎上,耦合人類活動模型,形成考慮人類活動影響的地球系統模式。

「為了讓人類活動模型和地球系統模式雙向合作好,我們將經緯度從2.8度降到了現在的1度,1度相當於100公裡,在200hPa緯向風模擬、風應力模擬、海平面氣壓模擬等方面都獲得了更高的精度。」林琿介紹說。

為中國氣候變化提供決策參考

2017年6月,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引起全球一片譁然。

巴黎氣候協定是全球195個國家共同達成的一項協定,其宗旨是逐步減少導致氣候變化的排放,從而防止全球氣溫大幅上升。

分析人士認為,美國此舉將令發展中國家不願採取進一步的措施來限制排放,從而可能妨礙整體減排行動,到最後的結果則是氣溫上升到危險的水平。

「全球氣候變化不僅僅是科學家的事情,已經形成的共識認為,它不再是單一的科學性問題,而會涉及到一系列經濟和政策問題。」林琿表示,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威脅,一方面要採取國際協議和必要政策,限制溫室氣體排放;另一方面,需要一個大型的綜合性政策模型能夠實時模擬反饋氣候政策實施後整個能源系統以及土地利用/土地覆蓋的變化情況。

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土地利用情況各不相同,因此模型輸出的結果不一。為此,課題組在全球變化評估模型(GCAM)基礎上,構建了GCAM-China模型,並結合中國實際高耗能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細分中國區域工業部門,把中國工業劃分為水泥、鋼鐵、化工、有色金屬、造紙、設備製造和其他工業7大類。並對每個部門的燃料類型和能源利用技術進行重新構建,利用中國基年土地數據進行實時更新和校準。

「有人說,中國的城市化是21世紀最重要的標誌,全世界超過60%的鋼鐵水泥鋪在中國大地上,這產生了大量的能耗,如果能夠對這樣的事件進行描述計算,將更適合中國國情。」林琿說道。

通過模擬2100年不同溫升目標下,全球輻射強迫、溫室氣體濃度、溫升、碳稅、減排成本、能源消費和土地利用轉換等的發展路徑,科研人員發現,通過實現將全球溫升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減排成本將大幅度增加,是控制在2攝氏度溫升目標的2倍以上。中國近零排放要從2070年前後提前到2050年前後,能源系統需要發生根本性的低碳轉型。

未來的地圖是「活」的

過去,手持一本地圖冊走遍全國完全沒問題。現如今,每個人的智慧型手機中都安裝了百度、高德或谷歌地圖軟體,打開軟體不光能看到地圖,還能搜索到與工作、生活相關的方方面面信息。

從二維到了三維、全景地圖、增強現實地圖……未來的地圖將會是什麼模樣?「過去的地圖,我們是從上面獲取單向信息,地圖不能反饋信息給我們,建議的結果也不夠智能。」因此林琿得出結論:未來的地圖一定是走向智能化的。

在香港中文大學校園裡,一位同學佩戴好傳感裝置,走在校園中,點開學校網站上的虛擬體驗系統,就能在屏幕上看到自己身後拖著一個長長的紫色條帶,那是他在行走過程中周圍空氣汙染數值的變化。這就是虛擬地理環境在現實生活中的一次「小試牛刀」。

虛擬地理環境作為新一代地理學語言,自1998年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被非正式提出,發展至今已經歷整整20年。虛擬地理環境基於真實的地理環境和以地理資料庫為核心的虛擬環境,能夠幫助我們增強對真實世界的感知、理解與研究,從而幫助推動真實世界的改造與發展。

「人類活動與全球變化相互影響的模擬與評估」項目其中一大課題就是構建並實現虛擬地理環境,不同於目前的紙質地圖,項目團隊要實現的「地圖」是存在於三維空間中的「活」地圖,很多人都能參與到這張地圖的規劃中來。「足不出戶,在全世界各地就能參與到這個共享開放的地圖中來。大家根據自己的需求,調節系統參數,系統就能夠自動模擬出環境變化。」在林琿看來,這個虛擬地理環境系統能夠讓大家以最直觀的形式加深對現實世界的理解,也能讓不同行業的人相互理解,「甚至做水文研究的也能夠理解做大氣研究的。」

目前,該系統已在分析與評估不同溫升政策對我國糧食產量變化的影響、青藏高原三江源生態狀況變化評估與分析中發揮重大作用。

相關焦點

  • 萬年前人類活動就曾引起氣候變化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不過人類對氣候的影響遠不是最近才開始的,科學家新近發現,早在1.15萬年前,人類活動就曾導致氣候變化,加快地表侵蝕。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和海法大學的科學家在荷蘭新一期《全球和行星變化》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分析死海沉積物發現,在新石器革命時期,附近地表侵蝕速度明顯加快,僅用自然因素無法解釋。
  • 研究發現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變化
    各種數據、模型、對比照片,主流科學界已經趨向明確地認為全球氣候變暖由人類活動導致。20年以來,過去全球變化2000年氣候團隊(PAGES 2k)以及國際過去全球變化研究計劃(Past Global Changes, 簡稱PAGES)發布了自公元開始的2000年氣候多源代用數據報告,進步明確20世紀氣候變暖的原因與人類活動有關,為研究人類活動和自然變率在全球氣候系統變化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據。
  • 水經注萬能地圖下載器八種新建地圖下載任務的方法
    導入範圍文件下載在使用導入範圍文件作為下載範圍之前,需要先在製作範圍下載文件,這裡在一幅西安80坐標系的地形圖中繪製需要下載的範圍線,如下圖所示。將勾繪好的範圍線在新建的CAD文檔中粘貼到原坐標並切記將它保存為DXF文件備用,如下圖所示。
  • 一起來get中國地圖正確的打開方式!
    參與答題活動還能贏現金獎勵來get中國地圖的正確打開方式!↓↓↓2020年8月29日是第17個全國測繪法宣傳日。為普及測繪與地理信息法律法規知識,進一步提升社會公眾尤其是中小學生的國家版圖意識,在全社會形成正確使用地圖、自覺維護國家版圖尊嚴和完整的社會風尚,保障國家安全和利益,8月27日-29日,佛山市自然資源局禪城分局開展「規範使用地圖,一點都不能錯——測繪法宣傳日有獎知識問答」活動,活動持續三天。
  •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黃河流域水循環
    流域徑流量的減少除與大尺度的氣候變暖有關外,區域尺度的植被覆蓋變化和人類用水量(如農業灌溉)的增加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在不同子流域,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徑流變化的作用不同:在黃河上遊,氣候變化的影響佔主導地位;在中下遊,人類活動的影響甚至與氣候變化作用旗鼓相當。
  • Google地圖轉MapInfo地圖教程
    地圖中出現一個浮動地標.同時出現一個"Google Earth-New"對話框.可顯示當前地標對應的經緯度.移動浮動地標,對話框中的經緯度會發生相應改變.選好點,點擊"確定",浮動地標將固定下來.此處命名為"Pt1".在"確定"前請務必先記下Pt1的經緯度數值,因為在地圖配準時要用到的.此處單位為"°".如果不是,可以在"工具-]設置"中修改.
  • 六千多年前的南極古地圖之謎
    直到1738—1739年,法國航海家布韋才發現了南極圈東邊的一個島,即今天的布韋島。到了1820—1821年,美國的帕爾默,沙俄的別林斯高和高扎列夫,英國的布蘭斯菲爾德等一舉登上南極大陸,人類才真正發現了南極洲。但是奇怪的是,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繪出了與現代地圖相差無幾的極其精確的南極洲地圖。
  • 歐洲探測衛星繪出首幅地球重力場圖 將有助於研究氣候變化
    歐洲探測衛星繪出首幅地球重力場圖 將有助於研究氣候變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06月30日10:14   新華網巴黎
  • 過去50年氣候變化90%以上可能是人類活動造成
    (新華網陳競超攝)  新華網消息6月8日上午,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做客新華網,就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廣大網友進行在線交流,以下是訪談摘要。  主持人全球氣候變暖有哪些特點?趨勢是什麼呢?  鄭國光全球變暖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過去100年上升了0.74攝氏度。
  • 氣候變化衝擊!南極洲冰蓋融化可能與人類活動有「直接聯繫」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和南極西部冰層的減少是人類活動與自然氣候周期混合的直接結果。來自英國和美國的氣候研究人員認為,他們有「第一個證據」表明人類與氣候變化、全球變暖和南極冰層融化有關。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將南極冰層的部分融化歸因於周期性的大風和海水變暖。
  • 打開CAD2020軟體,CAD沒有陣列對話框怎麼辦?一秒教你搞定
    近期有人諮詢換了高版本CAD後使用陣列命令卻沒有對話框了引言在CAD2012及以上版本當中、陣列命令做了一次較大升級、默認的AR命令沒有了陣列對話框設置、並增加了「路徑陣列」選項但為了兼顧老用戶的習慣、CAD保留了陣列對話設置、只是需要使用其他命令調用、下面就來看一下如何調出陣列對話框吧圖文教程
  • 氣候變化受太陽活動影響嗎?
    太陽活動與氣候變化:一個古老的課題  早在1801年,一個名叫赫謝耳(Herschel)的歐洲人推測太陽活動可能與地球氣候之間存在聯繫,並得出太陽黑子少時地球上降水量少的結論。這是關於太陽活動對地球氣候影響的最早論述。在隨後的兩百年裡,人們找到很多支持證據,表明太陽活動與某些氣候要素之間具有良好的相關性。
  • C語言編寫Windows下的實用程序:[1]對話框
    打開VS2010,打開新項目創建對話框,選擇「Win32控制臺程序」;然後在項目名稱裡面輸入"FirstWindow"做為項目名稱,選擇好項目路徑後,點擊確定按鈕。出現的對話框點"下一步"即可接下來出現的對話框可以直接點「下一步」直至完成即可。
  • 全球環境變化、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
    長期以來,在由人類導致的環境變化中,人類社會獲益的同時也遭受了重大損失。近二十多年來,與環境相關的疾病引發的科研興趣正在增長,這些疾病主要包括由毒素引發的癌症和生殖失調、與空氣汙染有關的呼吸系統和心臟病等。目前,由大量的人類活動引起的空前的全球環境變化正在威脅著人類的安寧和健康。 當前有很多對「全球變化」的討論。
  • 錯繪國界線沒有臺灣島 「問題地圖」逼出新法規
    錯繪國界線沒有臺灣島 「問題地圖」逼出新法規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4日 14:27 來源:           [內容速覽]國家測繪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透露,目前《地圖管理條例》修訂稿已初步完成
  • 赤道企鵝與古南極地圖!
    到了1820—1821年,美國的帕爾默,沙俄的別林斯高和高扎列夫,英國的布蘭斯菲爾德等一舉登上南極大陸,人類才真正發現了南極洲。但是奇怪的是,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繪出了與現代地圖相差無幾的極其精確的南極洲地圖。18世紀初葉,一天,在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託普卡比宮,國家博物館的馬裡爾埃德亨先生正在清理一大堆先人留下的文物,赫然發現幾張彩繪鹿皮地圖。
  • 黃小忠:孢粉·氣候·人類活動
    1996年從四川到蘭州讀書,再沒有離開這片土地,常年紮根西北地區開展艱苦的野外工作,從湖泊沉積物中尋找過去氣候環境變化的證據,探究氣候環境變化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數據。他的部分成果入選國家自然科學獎和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為推動古氣候研究的「西風模式」做出了貢獻。他,關注人地關係的探索。
  • 地球氣候變化受太陽活動影響嗎?
    太陽活動與氣候變化:一個古老的課題  早在1801年,一個名叫赫謝耳(Herschel)的歐洲人推測太陽活動可能與地球氣候之間存在聯繫,並得出太陽黑子少時地球上降水量少的結論。這是關於太陽活動對地球氣候影響的最早論述。在隨後的兩百年裡,人們找到很多支持證據,表明太陽活動與某些氣候要素之間具有良好的相關性。
  • 解讀峇里島路線圖: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新裡程碑
    據新華社報導  在經過兩個星期的艱苦談判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15日終於孕育出備受矚目的「峇里島路線圖」,它將為人類下一步應對氣候變化指引前進方向。  參加本次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司長蘇偉在第一時間對「峇里島路線圖」進行了解讀。
  • 研究顯示: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化始於工業化早期並致四季不分明
    ,但人類活動是何時開始影響氣候變化的呢?一項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領銜完成的最新成果顯示,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始於工業化早期的19世紀70年代左右,人類活動也使得四季越來越不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