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探測衛星繪出首幅地球重力場圖 將有助於研究氣候變化

2021-01-21 中國氣象局
歐洲探測衛星繪出首幅地球重力場圖 將有助於研究氣候變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06月30日10:14

  新華網巴黎6月29日電(記者 李學梅)歐洲航天局29日說,該機構日前根據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Goce)傳回的數據,繪出了首幅地球重力場圖。

  歐航局當天發表公報說,這幅圖是根據Goce衛星去年11月和12月收集的數據繪製的,它內容精確,能夠反映地球重力場極其微小的變化。

  Goce項目顧問團主席賴納·魯梅爾說,圖像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很多前所未知的新信息,可以說,Goce正在改變人們對地球重力場的認識。

  歐航局說,為獲得精確數據,Goce被安置在距地面僅254.9公裡的低軌道上,軌道周圍的空氣對衛星的運行造成了很大障礙,但其裝備的離子推進器能夠通過燃燒疝氣燃料克服空氣阻力,從而維持衛星的正常運轉。

  Goce衛星是歐航局近年來發射的最先進的探測衛星之一,它重約1噸,裝備有多套靈敏度極高的探測設備,獲得的數據將有助於科學家更深入了解地球內部結構,對人類研究海洋和氣候變化也將有所幫助。

  (責任編輯:顏昕)
 

  

  精彩熱圖

相關焦點

  • 歐洲探測衛星Goce繪出首幅地球重力場圖
    歐洲航天局6月29日說,該機構日前根據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Goce)傳回的數據,繪出了首幅地球重力場圖。歐航局當天發表公報說,這幅圖是根據Goce衛星去年11月和12月收集的數據繪製的,它內容精確,能夠反映地球重力場極其微小的變化。Goce項目顧問團主席賴納·魯梅爾說,圖像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很多前所未知的新信息,可以說,Goce正在改變人們對地球重力場的認識。
  • 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星繪出首幅宇宙全景(圖)
    宇宙全景新華網巴黎7月5日電(記者 李學梅)歐洲航天局5日宣布,該機構的宇宙探測衛星「普朗克」根據此前收集的數據,繪出了首幅宇宙全景。它將有助於科學家了解宇宙大爆炸後各種天體的形成過程。歐航局當天發表公報說,這幅圖的珍貴之處在於捕捉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它形成於宇宙大爆炸時期,經過137億年的漫長旅行才到達地球,對研究人員而言,它就是研究星系起源的活化石。
  • 人類首幅宇宙全景圖問世
    圖像正中明亮的銀河,由大量恆星構成,其中包括地球所在的銀河系  冷塵埃形成的纖維狀物質區域,這片區域是恆星形成的地方  這是歐洲航天局在其網站上公布的宇宙全景圖  歐洲航天局5日宣布,該機構的宇宙探測衛星「普朗克」根據此前收集的數據,繪出了首幅宇宙全景圖。這是宇宙首次以全景的方式展現在人類面前,它將有助於科學家了解宇宙大爆炸後各種天體的形成過程。  這張歷時6個月繪製完成的圖像,為人類勾畫出一張137億年前大爆炸後新生宇宙的藍圖。
  • 圖文:歐洲航天局公布首張宇宙全景圖
    歐洲航天局5日宣布,該機構的宇宙探測衛星「普朗克」根據此前收集的數據,繪出了首幅宇宙全景。它將有助於科學家了解宇宙大爆炸後各種天體的形成過程。  歐航局當天發表公報說,這幅圖的珍貴之處在於捕捉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它形成於宇宙大爆炸時期,經過137億年的漫長旅行才到達地球,對研究人員而言,它就是研究星系起源的活化石。  圖像正中是地球所在的銀河系,其周圍布滿了冷塵埃形成的纖維狀物質,研究人員分析說,這片區域正是恆星形成的地方,而「普朗克」衛星拍下正在誕生的星體以及尚處在萌芽狀的恆星。
  • 美探測器助科學家繪製出極精確月球重力場圖
    >  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5日報導,最近,一個由美國和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重力恢復與內部實驗室(GRAIL)的一對地球軌道衛星探測的數據,繪製出了迄今解析度最高的月球重力場圖,揭示了許多以往沒見過的細節特徵,如構造結構、火山地形、盆地環、隕石坑中心山峰,以及大量簡單的碗狀隕石坑。
  • 歐洲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發射升空
    衛星在測試中 [資料圖片]在軌飛行示意圖 [資料圖片]  新華網莫斯科3月17日電(記者 聶雲鵬)俄羅斯航天兵新聞局局長佐洛圖欣17日宣布,俄羅斯當日用「轟鳴」運載火箭將歐洲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Goce
  • 我國碳衛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反演圖
    圖為我國TanSat衛星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產品(2017年7月,左;2017年12月,右)新華網北京3月1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劉良雲研究員科研團隊利用2017年7月——12月的TanSat衛星數據,開展了全球植被葉綠素螢光衛星反演研究,於近日成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反演圖
  • 日本月亮女神繪首幅高精度月球全球地形(圖)
    資料圖片:日本「月亮女神」繞月衛星。新華網東京2月13日電(記者 錢錚) 由日本國立天文臺和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等部門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在13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利用日本繞月探測衛星「月亮女神」搭載的雷射高度計,對月球全球677萬個地點進行了觀測,並根據獲得的數據繪製出了世界首幅高精確度月球全球地形圖。
  • 美探測器助專家繪製極精確月球重力場圖—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NASA/ARC/MIT美國航天局12月5日宣布,藉助繞月運行的姊妹探測器——「埃布」和「弗洛」提供的信息,專家們繪製出了極其精確的月球重力場圖,這將有助於科研人員更詳細地研究月球內部結構及其成分
  • 重力場圖:用「培樂多」捏成的地球
    歐空局衛星繪製的地球重力場圖譜。一個上了顏色的土豆,還是用培樂多彩泥捏成的足球,無論如何,你絕對不會想到這就是地球! 如今,經過入軌頭兩年期間超過7000萬次的觀測,一顆轎車般大小的人造衛星已經向科學家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詳細的地球重力場圖譜。
  • 衛星雲圖中的氣候變化證據
    雲層可反射太陽輻射以及限制熱輻射進入太空,因而雲層可極大地影響地球的能量收支。過去幾十年來,關於雲層的變化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觀測數據與氣候模式的預測並不一致,這使得雲層成為氣候變化研究中最大的不確定性。
  • 揭開南極「未知點」面紗 實現地球重力「全掌握」
    歐洲南極科研項目PolarGAP派出各種飛行器在南極來回探查,獲得了一系列極其重要的信息,包括南極點的重力場、南極冰川下的地貌等等。  有了這些信息,人們能夠繪製出第一幅精確的全球重力模型圖;只有掌握了全球重力數據,才能更好地理解固態地球、水文學、冰雪圈、海洋和大氣的運動過程及其變化。
  • 美國小衛星拍攝首張全球冰雲圖
    新華社華盛頓5月16日電(記者周舟)美國航天局日前稱,實驗小衛星「冰立方」拍攝了首張全球冰雲圖,將有助於提高氣象和氣候預測水平。冰雲由微小的冰晶組成,冰晶會吸收水分增大,直到引發降雪或降雨,或一直浮在高空。
  • 【人民日報】碳衛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反演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劉良雲研究員科研團隊利用2017年7月—12月的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的數據,開展了全球植被葉綠素螢光衛星反演研究,成功獲得2017年下半年的全球葉綠素螢光產品。
  • 羅俊代表:天琴二號預計2025發射 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能力
    來源:經濟日報5月26日,全國人大代表羅俊接受媒體連線採訪時透露,天琴二號衛星預計將於2025年前後發射,屆時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羅俊代表介紹,面向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天琴計劃」已進入第三階段任務,即發射「天琴二號」衛星編隊,該衛星編隊直接瞄準我國下一代重力衛星。國際大地測量協會「重力委員會」執行常委、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鍾敏研究員說,重力衛星是地球近地軌道衛星中精度要求最高的衛星。
  • 歐洲公布宇宙嬰兒照 計算準確年齡為138.2億年
    核心提示:歐洲航天局21日在其巴黎總部公布了根據「普朗克」太空探測器傳回數據繪製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這幅迄今最精確的反映宇宙誕生初期情形的全景圖幾近完美地驗證了宇宙標準模型,並準確計算出宇宙年齡為138.2億年。
  • 中國首繪「微波月亮」 氦3資源量約100萬噸
    近日,中國繞月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景山在2009探月與地學科學研討會上向《科學時報》記者透露,根據搭載在嫦娥一號衛星上的微波探測儀傳回的數據,我國科學家已成功繪製出全球第一幅「微波月亮」圖,並利用實際探測數據反演出月球土壤層的平均厚度為5~6米,而氦3資源量更靠近100萬噸,而非500萬噸。
  • 浮遊植物將預測全球氣候變化?或暗示厄爾尼諾現象結局
    除了實地研究以外,衛星數據在其中還起到更直觀的作用。為此,NASA以及各國均發射了數架探測衛星,研究海洋氣候變化就是這些衛星的任務之一。科學家還結合探測衛星提供的1998-2018年全球海洋顏色變化數據,發現初級生產量會因地點和季節而變化。
  • 浮遊植物將預測全球氣候變化?或暗示厄爾尼諾現象結局
    導語中提及的初級生產是一個專業的生態術語,即利用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分解為有機物質。由於浮遊植物的數量眾多,就連初級生產發生微小的變化也會影響二氧化碳的濃度,從而影響到全球的生態環境。除了實地研究以外,衛星數據在其中還起到更直觀的作用。為此,NASA以及各國均發射了數架探測衛星,研究海洋氣候變化就是這些衛星的任務之一。科學家還結合探測衛星提供的1998-2018年全球海洋顏色變化數據,發現初級生產量會因地點和季節而變化。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的初級生產總量在38至42億噸碳,加上地區差異,沿海地區的產量高,遠洋的產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