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發射升空

2021-01-21 央視網

衛星在測試中 [資料圖片]

在軌飛行示意圖 [資料圖片]

  新華網莫斯科3月17日電(記者 聶雲鵬)俄羅斯航天兵新聞局局長佐洛圖欣17日宣布,俄羅斯當日用「轟鳴」運載火箭將歐洲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Goce)發射升空。

  據俄媒體報導,莫斯科時間17日17時21分(北京時間17日22時21分),一枚「轟鳴」運載火箭攜帶歐洲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從俄羅斯普列謝茨克發射場發射升空。預計經過91分鐘後,火箭將把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歐洲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是歐洲航天局研製的最先進的探測衛星之一,它重約1噸,使用壽命為10年。該衛星裝備了多套靈敏度極高的探測設備,獲得的數據將有助於科學家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對人類研究海洋和氣候變化也將有所幫助。

  這顆衛星最初定於2008年9月10日發射,但由於運載火箭故障等種種原因,發射日期被多次推後。

責編:唐亮

相關焦點

  • 歐洲探測衛星Goce繪出首幅地球重力場圖
    歐洲航天局6月29日說,該機構日前根據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Goce)傳回的數據,繪出了首幅地球重力場圖。歐航局當天發表公報說,這幅圖是根據Goce衛星去年11月和12月收集的數據繪製的,它內容精確,能夠反映地球重力場極其微小的變化。Goce項目顧問團主席賴納·魯梅爾說,圖像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很多前所未知的新信息,可以說,Goce正在改變人們對地球重力場的認識。
  • 歐洲衛星數天內墜地球:沒人知道掉在哪兒
    GOCE衛星在2009年發射升空,科學家試圖通過該衛星了解地球重力場的分布情況騰訊科學訊(羅輯/編譯)據國外媒體報導,歐洲空間局「重力場與穩態大洋環流探測器」GOCE預計在未來數天內墜落,但沒有人知道它的精確墜落坐標,相關研究人員稱墜落的衛星不可能掉到你的頭上,該事件發生的概率比被隕石擊中要低得多。
  • 歐洲探測衛星繪出首幅地球重力場圖 將有助於研究氣候變化
    歐洲探測衛星繪出首幅地球重力場圖 將有助於研究氣候變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06月30日10:14   新華網巴黎
  • 歐洲衛星已墜入大氣層 碎片可能砸到東亞地區—新聞—科學網
    據英國媒體11月11日報導,歐洲航天局表示,歐洲「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簡稱GOCE) 已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並在降落過程中燃燒解體。
  • 歐洲GOCE衛星殘骸入海 重力探測行動完美收場
    2013年11月11日報導,歐洲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GOCE衛星)殘骸已墜入海洋,該衛星不僅獲得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地球重力場分布圖,並且以安全方式返回地球,堪稱完美收場。 (來源:CFP視覺中心)【環球時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陳一鳴】「當你讀到這段話時,『地球重力場和穩態海洋環流探測衛星(GOCE)』令人驚異的太空飛行很可能已經結束。」
  • 地球上每一處的重力場數據,終將完全浮現在我們眼前
    十年以前,歐洲空間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發射了一顆最具創新性的衛星: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索者(Gravity field and steady-state Ocean Circulation Explorer,GOCE)。
  • 歐美合作的「詹森-II」海測衛星發射升空(圖)
    「詹森-II」太空任務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法國航天局(CNES)、歐洲氣象衛星組織(Eumetsat)和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聯合實施。「詹森-II」的太空任務包括:繪製海面地形圖、改進颶風等海洋天氣預報,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諸如厄爾尼諾、拉尼娜等海洋氣候現象。
  • 重力場圖:用「培樂多」捏成的地球
    歐空局衛星繪製的地球重力場圖譜。一個上了顏色的土豆,還是用培樂多彩泥捏成的足球,無論如何,你絕對不會想到這就是地球! 如今,經過入軌頭兩年期間超過7000萬次的觀測,一顆轎車般大小的人造衛星已經向科學家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詳細的地球重力場圖譜。
  • 歐洲即將發射JUICE探測木星衛星是否存在地下海洋
    【內容簡介】:科學家們在努力尋找地球以外生命的同時,找到某些冰封表面下的海洋也是任務之一,其中計劃於2022年發射的 Jupiter Icy Moons Explorer (JUICE)將前往木星,尤其對其較大的三個行星進行勘測。期間使用的勘測方法有的只適用在土衛二,有的則相對客觀,但不管是哪種方式,這項工程仍需許多年。
  • 揭開南極「未知點」面紗 實現地球重力「全掌握」
    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  經過歐洲科學家團隊的不懈努力,地球上最後一塊鮮為人知的地區——南極點終於不再神秘。歐洲南極科研項目PolarGAP派出各種飛行器在南極來回探查,獲得了一系列極其重要的信息,包括南極點的重力場、南極冰川下的地貌等等。  有了這些信息,人們能夠繪製出第一幅精確的全球重力模型圖;只有掌握了全球重力數據,才能更好地理解固態地球、水文學、冰雪圈、海洋和大氣的運動過程及其變化。
  • 衛星大地測量學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NOAA聯合發射了JASON-2;2010年,ESA發射了Cryosat-2,這是第一顆用於冰層厚度探測的衛星,結合ENVISAT衛星獲取的極地冰蓋圖像以監測冰的覆蓋範圍,可以更加準確地了解氣候變化對極地的影響;2011年8月16日,我國發射了海洋2號衛星(HY-2),它可以監測海面、海面風場、有效波高、海洋重力、海表溫度場和大洋環流等重要的海洋參數;2013年,歐盟發射的SARAL衛星攜帶了Altika
  • 事故後的第三次成功發射:聯盟號火箭搭載歐洲氣象衛星升空
    事故後的第三次成功發射:聯盟號火箭搭載歐洲氣象衛星升空  Connor Feng • 2018-11-08 19:46:39
  • 美歐協商最新探測計劃:2020年後發射探測木衛二海洋
    該計劃名為「聯合歐羅巴任務」(Joint Europa Mission),於4月24日首次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的歐洲地球科學聯盟會議上對外發布。科學家們希望這一探測計劃能夠在2020年中期發射升空,研究人員提出的任務探測目標是:「理解作為木星系統一部分的木衛二複雜系統,考察其宜居性以及潛在的生物圈情況,並在其地表,地下和附近空間搜尋生命。」
  • 地球「素顏照」風波調查 實為重力場分布圖
    一時間,這個形狀可愛的「素顏照」引來了眾多讀者和網友的「調侃」。有網友說,「這是地球的卸妝照吧?沒有水和大氣層。這個故事告訴女生,保溼有重要!」打開連結,就會發現,這是一個名為Discovery News的英文網站,文章刊發於2011年4月5日,標題是「『土豆』地球展示了重力是如何形成的」,在圖片中可以看到,藍色、紅色和黃色交織在一起,填充了一個「土豆」形的物體。
  • 歐洲航天局專家表示火星探測計劃將是中國太空探索邁出的一大步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賈延寧):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23日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升空,開啟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歐洲航天局(歐空局)作為較早開展火星探測的一方,對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怎麼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駐法國記者賈延寧就此採訪了歐洲航天局歐洲航天空間操作中心行動部負責人保羅·費裡先生。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目標宏大
    北京時間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此次發射任務也成為中國航天走向深空的重要裡程碑。人類移居外星球是科幻作品最為流行的橋段之一,目前人類已進行了230多次太陽系探測,據已掌握的信息來看,整個太陽系的8大行星、5顆矮行星、165顆衛星當中,若人類想衝出地球,基本只能先從火星和金星兩個鄰居開始,因為只有這兩個星球與地球同處太陽系內的宜居帶內,同屬於巖質行星,擁有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 歐洲第二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Metop-B發射升空
    9月17日,歐洲第二顆極地軌道衛星Metop-B搭乘俄「聯盟」號運載火箭,從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一旦入軌,該衛星將為英國氣象局等天氣預報機構提供關鍵數據。該衛星將在離地面大約800公裡的極地軌道運行,與該系列衛星中的首顆衛星Metop-A一起對溫度、溼度、雲層特徵、積雪和冰蓋、海平面溫度和地面植被等進行測量。
  • 歐洲航天局「死」星圖像顯示:南極洲冰層下存在消失已久的秘密
    現在歐洲航天局利用「死」星提供的最新衛星圖像,幫助我們發現了南極洲冰層下消失已久的古老大陸的遺蹟。有了像谷歌地球這樣強大的地圖工具,我們可能會以為我們對地球的每一寸土地了如指掌。然而歐洲航天局為了紀念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GOCE)任務結束五周年,發布的一些新圖片讓我們感覺相當興奮,因為它為我們展示了南極大陸冰層下隱藏的秘密。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我們為什麼要探測火星?
    根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2020年7月23日12點41分左右,我國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本次搭載的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這是我國首次自主探測火星,要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難度係數非常高。
  • 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天琴一號」等衛星
    IT之家12月20日消息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消息,12月20日11時22分,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執行「一箭九星」任務,將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衣索比亞寬幅多光譜遙感微小衛星、「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巴西小衛星等9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