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首幅宇宙全景圖問世
圖像正中明亮的銀河,由大量恆星構成,其中包括地球所在的銀河系 冷塵埃形成的纖維狀物質區域,這片區域是恆星形成的地方 這是歐洲航天局在其網站上公布的宇宙全景圖 歐洲航天局5日宣布,該機構的宇宙探測衛星「普朗克」根據此前收集的數據,繪出了首幅宇宙全景圖。這是宇宙首次以全景的方式展現在人類面前,它將有助於科學家了解宇宙大爆炸後各種天體的形成過程。 這張歷時6個月繪製完成的圖像,為人類勾畫出一張137億年前大爆炸後新生宇宙的藍圖。
-
圖文:歐洲航天局公布首張宇宙全景圖
歐洲航天局5日宣布,該機構的宇宙探測衛星「普朗克」根據此前收集的數據,繪出了首幅宇宙全景。它將有助於科學家了解宇宙大爆炸後各種天體的形成過程。 歐航局當天發表公報說,這幅圖的珍貴之處在於捕捉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它形成於宇宙大爆炸時期,經過137億年的漫長旅行才到達地球,對研究人員而言,它就是研究星系起源的活化石。 圖像正中是地球所在的銀河系,其周圍布滿了冷塵埃形成的纖維狀物質,研究人員分析說,這片區域正是恆星形成的地方,而「普朗克」衛星拍下正在誕生的星體以及尚處在萌芽狀的恆星。
-
歐航局普朗克太空望遠鏡繪出首幅宇宙全景圖
在圖中的最右側,我們可以看到熟悉的獵戶座,而色彩斑駁的宇宙背景輻射則向天文學家提供了有關宇宙形成的最新線索北京時間7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歐洲航天局公布了「普朗克」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首張整個宇宙的全景圖,圖中展現了宇宙中最古老的光
-
歐洲探測衛星Goce繪出首幅地球重力場圖
歐洲航天局6月29日說,該機構日前根據地球重力場和海洋環流探測衛星(Goce)傳回的數據,繪出了首幅地球重力場圖。歐航局當天發表公報說,這幅圖是根據Goce衛星去年11月和12月收集的數據繪製的,它內容精確,能夠反映地球重力場極其微小的變化。Goce項目顧問團主席賴納·魯梅爾說,圖像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很多前所未知的新信息,可以說,Goce正在改變人們對地球重力場的認識。
-
歐洲探測衛星繪出首幅地球重力場圖 將有助於研究氣候變化
歐洲探測衛星繪出首幅地球重力場圖 將有助於研究氣候變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06月30日10:14 新華網巴黎
-
歐洲公布宇宙嬰兒照 計算準確年齡為138.2億年
核心提示:歐洲航天局21日在其巴黎總部公布了根據「普朗克」太空探測器傳回數據繪製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這幅迄今最精確的反映宇宙誕生初期情形的全景圖幾近完美地驗證了宇宙標準模型,並準確計算出宇宙年齡為138.2億年。
-
宇宙圖片 宇宙的的盡頭在哪兒(宇宙全景圖)
文中上圖是局部的放大,完整的圖像是下面這幅圖,其中包含有1萬個星系,從局部放大圖中,你可以看到一些星系的細節。完整的圖像當你看著這些遙遠的星系,你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遙望遙遠的過去,你所看到的這些星系都是它們在130億年前的樣子,那幾乎是時間的盡頭。如果你更喜歡空間的描述,那麼這些星系離開我們的距離是300億光年。
-
2013年3月21日 「普朗克」繪製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
2013年3月21日 「普朗克」繪製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2018-03-21 15:35 來源: 科普中國 2013年3月21日2013年3月21日,「普朗克」太空探測器傳回數據繪製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
-
最新宇宙全景圖揭開大爆炸後銀河系秘密
令科學家困惑無比的「霧霾」圖景 歐洲空間局(ESA)曾於2010年發布了由「普朗克」太空望遠鏡收集的數據繪製而成的人類首張宇宙全景圖,將宇宙全貌呈現於世人面前。兩年來,這架太空望遠鏡的工作並沒有停歇,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15日消息稱,「普朗克」望遠鏡最近繪製出了全新的宇宙全景圖,一併觀測到極其罕見的分子雲和一種特殊的微波「霧霾」,由此揭開了大爆炸後銀河系的諸多秘密,促使科學家得出宇宙結構的全新見解。 當前的主流觀點認為,宇宙誕生於距今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就是這次大爆炸的「餘燼」。「普朗克」望遠鏡的開發即針對於此。
-
「普朗克」沒有發現宇宙異常的新證據
歐洲航天局的普朗克衛星沒有發現新的證據來解釋其宇宙溫度圖中出現的令人費解的宇宙異常現象。最新的研究並沒有排除這些異常現象的潛在相關性,但它們確實意味著天文學家必須更加努力地去理解這些令人困惑的特徵的起源。普朗克的最新結果來自於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極化的分析。
-
普朗克衛星的最終數據支持標準宇宙模型,精度史無前例!
歐洲航天局(ESA)在2009年發射了普朗克衛星,用於繪製宇宙微波背景圖。宇宙微背景波輻射出現在宇宙大爆炸後的38萬年,當時宇宙仍然是一個熾熱且幾乎各向同性的氣體。在2013年,歐洲航天局(ESA)的普朗克任務揭開了宇宙的新圖像:宇宙最初產生的微波輻射的全天空調查。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發出的第一束光,它提供了有關早期宇宙的豐富信息——宇宙的物質組成、膨脹率以及星系前身的原始密度波動。
-
普朗克衛星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上)
1976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計劃將3個實驗儀器:探測CMB溫度漲落各向異性的探測器DMR,測量CMB能譜的分光光度計FIRAS和探測星際塵埃輻射的紅外多波段探測器DIRBE合併到一起,建造宇宙背景探測者衛星(COBE),並於1989年11月18日將COBE 衛星發射升空。
-
普朗克最新天文圖片展示宇宙大爆炸後瞬間(圖)
歐洲太空局普朗克衛星拍攝的圖片顯示了宇宙大爆炸後瞬間的情景,並暗示了宇宙的年齡比之前科學家預想的還要老8000萬年。普朗克衛星的描繪圖展示了宇宙最古老的光在宇宙只有38萬歲的時候印在天空時的情景。 這張圖片是基於耗資5.15億英鎊的普朗克太空望遠鏡最初15.5個月搜集的數據。
-
普朗克衛星承載「新物理學」使命
德國海德堡大學和歐洲大學、研究機構的物理學家組成了「普朗克團隊」,他們分析了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星使命收集的數據,對熱議的物理話題——暗能量和宇宙引力理論取得了新的見識,新的探測成果顯示了「大名鼎鼎」的宇宙學標準模型依然有效,大爆炸模型很好地解釋了宇宙的演變進程。
-
普朗克衛星揭曉了答案
英國赫特福德大學的James Geach最近領導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將歐洲航天局普朗克任務的數據與迄今為止最大的類星體調查數據結合起來,闡明了這個迷人的話題。圖示由類星體承載的暗物質暈引起引力偏移。反過來,普通物質和暗物質的複雜分布都源於原始宇宙的微小波動,這在宇宙歷史上最古老的光——宇宙微波背景(CMB)中留下了印記。普朗克衛星在2009年至2013年間一直在掃描天空,以繪製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最精確的全天空圖,使科學家能夠將我們對宇宙的年齡、膨脹、歷史和內容知識精確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
我國碳衛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反演圖
圖為我國TanSat衛星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產品(2017年7月,左;2017年12月,右)新華網北京3月1日電(王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劉良雲研究員科研團隊利用2017年7月——12月的TanSat衛星數據,開展了全球植被葉綠素螢光衛星反演研究,於近日成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螢光反演圖
-
美太空望遠鏡繪出宇宙最極端能量分布圖(圖)
美太空望遠鏡繪出宇宙中最極端能量分布圖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3月14日消息,據美國太空網報導,美國一個研究小組當地時間12日表示,藉助於一幅綜合了為期三個月海量數據的新地圖,天文學家現在可以對宇宙中最極端能量實施有史以來最清晰的觀測。
-
普朗克望遠鏡發布早期宇宙最後一張地圖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研究...
本周,當歐洲航天局的普朗克望遠鏡發布了早期宇宙的最後一張地圖時,標誌著宇宙學的變革時代結束了。普朗克是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三大太空望遠鏡系列中的最後一個,宇宙微波背景是宇宙大爆炸的微弱餘輝,從而可以對宇宙的年齡、幾何形狀和構成進行最精確的測量。由於歐洲和美國的機構都在猶豫是否要對後續的太空任務提供資金,普朗克看起來將成為多年來研究CMB的最後一個太空望遠鏡,這對宇宙學家來說也是一個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