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衛星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上)

2021-01-15 現代物理知識雜誌

夏俊卿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體物理中心




目前對於宇宙起源的認識主要來自於熱大爆炸宇宙理論。根據這一理論,在宇宙的極早期,物質以高溫高密的等離子體形式存在,並且處於熱平衡狀態。由於大量自由電子與光子頻繁發生散射,使得光子的平均自由程很短,宇宙處於不透明的狀態。隨著宇宙的膨脹,其溫度不斷降低。當宇宙年齡大到38萬年時,宇宙溫度就已降至3000 K了,等離子體中的自由電子被質子俘獲,形成中性氫原子,宇宙進入複合階段。宇宙中自由電子的數密度急劇減少,光子和自由電子的散射機率驟減,光子的平均自由程大幅度增加,宇宙變得透明起來。最後,完全失去與自由電子碰撞機會的光子便從熱平衡系統中退耦出來,開始自由傳播。這便是今天觀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它是目前能探測到的最古老的輻射。CMB攜帶了豐富的宇宙學信息。這些極早期的信息,可以精確地限制宇宙中物質的組分、宇宙的年齡和幾何性質等。因此,CMB 實驗是宇宙學研究領域最為重要的實驗觀測。


1965年,貝爾實驗室的彭齊亞斯和威耳遜在調試一個為回聲衛星計劃而建造的角形反射天線時,在射電波段意外發現了約為3.5K的過剩天線溫度。在排除了輻射來自天線內部或臨近環境的可能性後,他們肯定這一各向同性、非極化的、與季節無關的輻射是來自宇宙遠處的輻射信號。科學家認為,這就是CMB的信號。CMB的發現無疑是宇宙學發展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和星際有機分子、類星體、脈衝星被譽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彭齊亞斯和威耳遜也因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而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為了進一步研究CMB的特性,需要在更多的頻率波段上探測其信號,特別是毫米和亞毫米波段。可是在這些波段,地球大氣會對測量產生很大的影響,必須將儀器載在氣球或者火箭上來進行實驗。因此,在1965年CMB被發現之後,國際上提出了很多實驗項目,比如COBRA、RELIKT-1、BIMA、FIRS、ACME/HACME 等實驗。可是這些實驗都是在地面上或者是在大氣層內進行的,使測量精度受到限制。


1976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計劃將3個實驗儀器:探測CMB溫度漲落各向異性的探測器DMR,測量CMB能譜的分光光度計FIRAS和探測星際塵埃輻射的紅外多波段探測器DIRBE合併到一起,建造宇宙背景探測者衛星(COBE),並於1989年11月18日將COBE 衛星發射升空。


衛星升空運行後不久,FIRAS儀器便對CMB能譜給出了精確的測量,它精確符合普朗克黑體輻射譜的理論曲線,計算出目前背景輻射的溫度為T=2.728±0.004 K,充分肯定了熱大爆炸宇宙理論的正確性。另外,經過3年多數據的積累,DMR儀器在1992年首次探測到了與CMB 溫度漲落相關的各向異性數值:DT/T~5×10-5,這一結果與理論預期值非常一致。作為對熱大爆炸理論的檢驗,COBE實驗給出了完美的答案。因此,FIRAS和DMR儀器的主要領導者馬瑟和斯穆特獲得了200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對CMB黑體譜和溫度漲落各向異性的發現。


WMAP衛星在COBE衛星巨大觀測成果的推動下,2001年6月30日,新一代衛星在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圍繞著日-地系統的距離地球約150萬km 的拉格朗日2點(L2)運行,它的全稱是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即WMAP,是以CMB研究先軀者威爾金森命名的。WMAP是繼COBE衛星之後的,又一顆以測量CMB為主要科學目標、進行全天空掃描的空間探測衛星。與COBE不同的是,WMAP的精度更高。


作為COBE衛星的繼承者,WMAP衛星探測器在精度上提高了45倍,角解析度提高了33倍,並且在5個頻率波段(23、33、41、61 和94 GHz) 上對CMB進行觀測,其目標是探測CMB溫度之間的微小差異,精確測量CMB功率譜,以幫助檢驗各類宇宙學模型。WMAP距離地球很遠,這當然消除了來自地球的各種幹擾;但WMAP還有更多的考慮,即要消除掉來自太陽的幹擾。在這個「拉格朗日點」處,WMAP 可以(與地球同步地)繞太陽運行,它還能受到地球的遮掩,這就屏蔽掉大量的幹擾。解析度為13角分的新一代WMAP衛星對於CMB 各向異性的測量要更加精確,觀測到了重要的細節部分,可以從中得到大量的宇宙學信息。


2003年2月份,WMAP實驗組公布了衛星運行一年得到的觀測數據和物理分析結果。CMB功率譜中豐富的宇宙學信息對於眾多宇宙學參數給出了精確的限制,如宇宙年齡、宇宙各組分等,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並在當年底被美國《科學》雜誌評為「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之一。此後,WMAP實驗組於2006年3月至2012年12月先後公布了WMAP衛星運行3年、5年、7年、9年的觀測結果。2010年9月,WMAP衛星被關閉並離開L2 點,結束了長達9年的觀測生涯。


WMAP實驗對CMB各向異性的精確測量結果,已經被應用到宇宙學研究的各個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因此,WMAP實驗是近10年裡最重要的宇宙學觀測,其高質量的觀測結果極大地推動了宇宙學的發展,使宇宙學成為一門精確的科學,進入了「精確宇宙學」的時代。2010年,邵逸夫天文學獎授予了WMAP 實驗組的本內特、佩治和斯佩格。2012年,「彼得和帕特裡夏. 格魯伯」 基金會也將格魯伯宇宙學獎授予了本內特和WMAP實驗組,以表彰WMAP實驗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高精度測量,並以此對宇宙的起源、組成、年齡和幾何性質等給出精確限制,使得宇宙結構形成的研究成為一門精確的科學。



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CMB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特別是WMAP衛星的精確觀測結果,在宇宙學研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推動了「精確宇宙學」的發展。為了進一步利用CMB觀測來研究宇宙的起源、形成和演化等性質,下一代更高精度的CMB實驗被提上了日程。在美國人把WMAP放到太空的同時,歐洲人也制定了自己的探測計劃。他們也要發射一顆與WMAP類似的衛星。但這顆衛星要更加昂貴了,費用達7億歐元,是WMAP的5倍左右。


圖1 歐洲空間局發射的普朗克衛星


普朗克衛星是歐洲空間局(ESA)發射的用於觀測CMB溫度漲落各向異性的衛星,它是繼COBE和WMAP衛星之後的第三代CMB空間實驗衛星。1992年,兩個空間CMB實驗組(COBRAS 和SAMBA)提出進行更高精度空間CMB實驗的想法。1996年,ESA將他們合併為實驗COBRAS/SAMBA,並把這個探測器以普朗克的名字命名。這是著名的德國物理大師普朗克的姓氏。目前,普朗克衛星實驗是歐空局「Cosmic Visions2020」項目的一部分。


當WMAP計劃接近尾聲時,普朗克衛星則盛裝登場。它於2009年5 月14日升空, 同樣是在日-地系統L2點運行。當年8月份就開始工作。普朗克衛星主要由兩部分組成:高頻組探測器是Bolometer測輻射熱計, 覆蓋100~857 GHz共6個頻率段,運行溫度為0.1 K,使用氦3 作為冷卻劑。在2012年1月14日,氦3冷卻劑用光,至此高頻組探測器成功地運行了30個月,對全天空的CMB進行了5次高精度的掃描,超出了設計之初預計的2次掃描。而低頻組探測器是HEMT放大器,覆蓋30~70 GHz 共3個頻率段,運行溫度為20K,使用氦4作為冷卻劑,於2013年下半年停止運行。


普朗克設計壽命是一年半,可喜的是,普朗克超期「服役」了一倍的時間。因為氦消耗完後,對應的儀器也就停止工作了。當然,對於不需要低溫的儀器仍然在工作著。


比起WMAP,普朗克除了證實WMAP的測量結果,普朗克還達到了更高的測量精度。比如說,宇宙的年齡確定為138億年。對於宇宙的構成,普朗克的測量結果是可視的物質只佔到4.9%,暗物質要多出4倍多,即達到26.8%;關於導致宇宙加速膨脹的暗能量,竟然佔到68.3%,比暗物質或暗物質與可視物質的和還要多出1倍多。普朗克比起前二者(COBE和WMAP),除了精度上的數據測量,還有一些重要的發現。


圖2顯示的是普朗克衛星和WMAP衛星對CMB溫度漲落測量精度的比較。相對於WMAP衛星,普朗克衛星將以10倍於它的高靈敏度和近3倍於它的高角解析度。可在30~857GHz的9個頻率波段上對全天空進行史無前例地精確掃描。從圖2中可以發現,普朗克衛星對於CMB溫度漲落的測量明顯要精確很多,可以觀測到更小尺度上溫度漲落的結構。高精度的CMB圖像可以精確顯示CMB溫度漲落各向異性的功率譜,特別是在小尺度上,可以對眾多宇宙學模型的參數給出精確的限制,特別是宇宙早期的暴漲模型和宇宙大尺度結構的形成。另外,普朗克項目還會通過觀測CMB的引力透鏡效應和ISW效應,觀測河外的射電源和紅外源等。


圖2 普朗克衛星和WMAP衛星

對CMB溫度漲落測量精度的比較


在CMB溫度漲落的觀測過程中,會受到各類不同前景的汙染,比如星際塵埃輻射、同步輻射光等等。由於CMB的溫度本身已經非常低,測量溫度之間的漲落非常困難,一點點微小的汙染都會影響最終的結果,所以如何有效地去除各類前景汙染是CMB實驗觀測的重中之重。各類前景汙染會在不同的頻率波段上佔主導地位,可以通過多波段的觀測有效地分析這些前景汙染,從CMB觀測中去除這些前景汙染,即可得到乾淨的CMB溫度漲落的圖像。這一過程被稱為成分分離,這是筆者在普朗克項目合作組的主要工作之一。圖3顯示的是普朗克衛星數據在去除各類前景汙染之後得到的乾淨的全天空CMB溫度漲落圖像。圖中顏色的深淺代表溫度的高低,紅色代表溫度高於CMB 全天空的平均溫度,藍色代表溫度低於CMB平均溫度。這一圖像來自於宇宙極早期,CMB的溫度不是完全均勻各向同性的,天區之間存在著微小的溫度漲落,而這一微小的漲落恰恰對應著宇宙極早期的原初密度擾動,也就是形成宇宙大尺度結構的原初種子。通過對這一微小的溫度漲落的分析可以充分了解極早期的宇宙以及之後宇宙的演化過程。(未完待續)


圖3 普朗克衛星觀測的全天空CMB溫度漲落圖像



 本文選自《現代物理知識》2013年第3期  時光摘編




《現代物理知識》

搜素微信號

mpihep

長按掃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透露宇宙秘密的微波背景輻射
    夜幕降臨,當你抬頭看到繁星點點時,是否遐想到宇宙可能存在一個類似地球的星球,甚至還居住著一群人?科學家通過捕捉微波背景輻射告訴你宇宙的秘密。196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架設了一臺喇叭形狀的天線,用以接收「回聲」衛星的信號。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憑什麼讓科學家拿了兩次諾貝爾獎?
    直到1989年發射的COBE衛星,利用空間望遠鏡重新觀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才取得了重大的進展。COBE衛星通過光學望遠鏡的手段觀測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更精確的分布細節。它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宇宙中分布並不是絕對均勻的,而存在著十萬分之一程度的微小起伏。這些微小的起伏,對應著宇宙不同地方的物質密度的微小差別。
  • 普朗克望遠鏡發布早期宇宙最後一張地圖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研究...
    普朗克望遠鏡發布早期宇宙最後一張地圖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研究遇冷  Emma Chou • 2018-07-25 15:50:16 來源:前瞻網 E1169G0
  • S03E13上帝之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其實,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雖然聽起來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但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見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比如我小時候是沒有有線電視的,只能在電視上放一個天線,能搜到幾個頻道完全憑緣分,所以小時候這電視都看串了,我還沉浸在白娘子與許仙的斷橋相會上,突然就變成了人間大炮一級準備了。很多時候,破天線是一個臺也搜不到,於是我們就只能看到大片的雪花和嘶嘶聲。
  • 什麼是微波背景輻射?從中可以讀出哪些宇宙信息?
    從理論上講,微波輻射還應該遵循黑體光譜,符合廣義相對論定律下熱力學在膨脹宇宙中的工作方式。對微波輻射的觀測:COBE、WMAP到普朗克1965年阿諾·彭齊亞斯和鮑勃·威爾遜通過霍爾曼德爾的喇叭天線發現了這種充滿全天空的輻射噪音。
  • 宇宙微波背景,回望嬰兒時期的宇宙
    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科學家就對宇宙微波背景作出了預言。喬治·伽莫夫就曾在1948年的一篇關於熱大爆炸模型的論文中指出,早期大爆炸的輻射仍殘留至今。這一次的無心插柳,確立了大爆炸理論的主流地位,也讓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共同榮獲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微波背景輻射和宇宙的命運
    ESA / Herschel / SPIRE/HerMEs但我們的宇宙並非是從巨大的團塊-空洞結構開始演化的。如果觀察宇宙的「嬰兒照」——宇宙微波背景,就會發現年輕宇宙各處的密度在所有尺度上都是相同的。在這裡,「相同」是指宇宙在所有方向上的溫度都是3個開爾文。更精確地說,這個數字是2.725。這說明,宇宙曾經是相當統一的。
  • 微波背景輻射是如何實現「精密宇宙觀測的」
    人類首次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在1964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兩位科學家阿羅·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為此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起初曾將這種輻射誤為是自己的接收機上不相關的噪聲(實際上,宇宙微波背景是每當我們的電視機正常傳輸中斷時接收到的那種「雪花」噪聲的一部分)。
  • 2013年3月21日 「普朗克」繪製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
    2013年3月21日,「普朗克」太空探測器傳回數據繪製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其實早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科研人員就已經開始探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1989年,探測器探測到背景輻射裡一些模糊的斑塊,2001年,威爾金森宇宙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以600萬-800萬的像素探測到比較清晰的宇宙微波背景斑點。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可能違反奇偶對稱性,新的物理學呼之欲出
    137億年之後,這些光被空間膨脹所拉長,成了遍布所有空間中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根據11月23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的文章,一項新的測量技術揭示了微波背景輻射光線彎曲的跡象,這可能是對奇偶對稱性的破壞。物理學的標準模型是基於對稱性的概念,因此這可能會在標準模型之外出現新的物理學。
  • 宇宙大爆炸的回音——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在近代天文學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可謂是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給了宇宙大爆炸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據,並且和類星體,脈衝星以及星際有機分子一同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所具有的最大特徵是具有黑體輻射譜,在0.3-75釐米波段,可以在地面上直接測到。那麼什麼是黑體?在任何條件下,對任何波長的外來輻射完全吸收而無任何反射的物體,即吸收比為1的物體稱為黑體。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揭秘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終極未來!
    到了20世紀,科學家們開始明白宇宙究竟有多大(甚至可能無止境)。在向外看的過程中,在更深入的時間裡,宇宙學家們發現了一些真正令人驚異的事情。例如,在1960年代,天文學家開始意識到在任何方向都可以探測到的微波背景輻射。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CMB),這種輻射的存在幫助我們了解宇宙是如何開始的。
  • 哈佛大學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今天,原初引力波仍在宇宙中傳播,但它們極其微弱、無法直接探測。它們會在微波背景輻射中留下印跡:使輻射偏振,形成螺旋狀的特殊形態。這被科學家稱之為宇宙微波背景的B模偏振。 宇宙微波背景B模偏振的發現有什麼意義?
  • 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暴漲產生原初引力波
    原標題: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暴漲產生原初引力波 利用一臺設在南極,名為「宇宙河外偏振背景成像」(BICEP)的望遠鏡,美國科學家捕捉到引力波在宇宙最初圖景中產生的漣漪。北京時間3月18日凌晨零點,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宣布,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觀測到B模式偏振。這一發現的意義是什麼?它能如何揭示宇宙誕生之謎?
  • 普朗克衛星的最終數據支持標準宇宙模型,精度史無前例!
    歐洲航天局(ESA)在2009年發射了普朗克衛星,用於繪製宇宙微波背景圖。宇宙微背景波輻射出現在宇宙大爆炸後的38萬年,當時宇宙仍然是一個熾熱且幾乎各向同性的氣體。在2013年,歐洲航天局(ESA)的普朗克任務揭開了宇宙的新圖像:宇宙最初產生的微波輻射的全天空調查。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發出的第一束光,它提供了有關早期宇宙的豐富信息——宇宙的物質組成、膨脹率以及星系前身的原始密度波動。
  • 普朗克衛星承載「新物理學」使命
    從2009年到2013年,歐洲航天局(ESA)完成了普朗克衛星的使命行動,科學團隊測量了彌散在太空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它是一種起源於大約137億年前的大爆炸輻射,在宇宙發生大爆炸後的38萬年,宇宙「嬰兒期」的輻射隨著宇宙的膨脹轉變為人們今天觀測的遍布宇宙天空的微波輻射。
  • 普朗克衛星數據表明宇宙或是球形
    科技日報北京11月6日電 (記者劉霞)關於宇宙的形狀,一直眾說紛紜,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宇宙是平的。但3位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學》雜誌撰文稱,普朗克空間天文臺提供的數據表明,宇宙是一個球體,而非目前理論認為那樣是平坦的。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人類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宇宙圖像之一
    因此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堪稱宇宙大爆炸的「餘暉」。實際上,我們都見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衛星電視年代,電視機屏幕上在沒有節目或者信號很差的時候,出現的雪花噪聲就有微波背景輻射的成分!它是真正的無處不在。 宇宙演化示意圖。最左邊就是微波背景輻射。來自WMAP衛星官網。
  • 《三體》裡提到是宇宙微波輻射是個什麼鬼?主人公為何驚掉下巴?
    書中寫道:「沙瑞山博士的實驗室主要接收三顆衛星的觀測數據:1989年11月升空、即將淘汰的微波背景探測衛星cobe。2003年發射的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衛星wmap和2007年歐洲航天局發射的普朗克高精度宇宙微波背景探測衛星planek。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創世的第一縷曙光
    光子退耦時從混沌中走出來的光子,就帶著創世的信息,一直穿行在宇宙中,直到撞上人類的探測器。這種輻射就是「宇宙背景輻射」,就像大爆炸的遺產,所以又被稱為或者「遺留輻射」。宇宙的膨脹會使這些光子越來越暗,波長越來越長,能量越來越低,根據理論,當今的宇宙背景輻射應當相當於3K的黑體輻射,又叫「微波背景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