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憑什麼讓科學家拿了兩次諾貝爾獎?

2020-09-06 醬子聊科學

當我們說到宇宙的年齡是138億年的時候,總會有人問,你啥知道呢?怎麼算的,靠譜嗎?

科學家們在計算宇宙中天體的年齡、距離、密度等數值時,並不是真的拿一個鐘錶或是一個尺子去量它,而是通過各種「間接的證據」去測量。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測算出宇宙的年齡是138億年的這種「間接證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結果,讓科學家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物理學家泰森說過:正因為有了「宇宙背景輻射」,天文學才成為真正的科學。

就憑以上這兩點,不管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我們就沒有理由不去了解它。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預測

20世紀40年代,俄裔美國物理學家喬治·伽莫夫和他的同事們,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預測了「宇宙背景輻射」的存在。

伽莫夫認為,宇宙大爆炸開始時,溫度處於極高的狀態,隨著宇宙的不斷膨脹,溫度也隨之不斷的下降。

伽莫夫

在大爆炸約30萬年後溫度降到約3000℃度時,宇宙中部分的光可以逃脫電子的碰撞,自由的在宇宙中飛翔。

哪怕是飛了100億年,這些光都不會消失,還會留有它們輻射的痕跡,這些光的輻射在星空深處無所不在。

1948年,兩個美國的物理學家阿爾弗和赫爾曼估算了宇宙背景輻射的溫度應該是5k(開爾文)。

開爾文是熱力學的單位,絕對零度是-273℃,也是0開爾文。5k也就是絕對零度加5℃(-268℃)。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

伽莫夫提出理論後的20年,也就是1964年,美國的兩位無線電工程師威爾遜和彭齊亞斯真的在偶然中發現了這些已經飛翔了100億年的光的輻射。

當時威爾遜和彭齊亞斯並不知道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預言,他們不是天文學家,只是兩個貝爾實驗室的無線電工程師。

彭齊亞斯和威爾遜

貝爾實驗室製作了一臺非常精密的射電天線,用來接收一顆名叫「回聲」的衛星發射回來的微弱信號。結果總是存在一些沒法清除的噪音,他們在發表論文時稱這種噪音為無法解釋的「多餘的天線溫度」。

當建造專門用於尋找宇宙背景輻射探測器的科學家狄克和他的同事們,聽到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報告後,他們非常明白,這些「多餘的天線溫度」就是他們苦苦尋找的宇宙背景輻射。

1978年,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因為他們這個無意的發現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當時的無線電天線還比較簡陋,只是接收到這些光的輻射信號的存在。

通過這些信號,科學家們測算出宇宙微波背景的溫度是3K,與阿爾弗和赫爾曼之前估算的5K就只差了那麼一丟丟。

到此,大家可能會問,這個溫度是怎麼測出來的?

我們從物理規律可知:

①任何物體的溫度都不可能低於絕對零度(-273℃,也是0開爾文);

②任何高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一定會有電磁波(或稱光波)輻射發來。

這兩點告訴我們,宇宙中的任何物質都會有電磁波輻射。

通過物質電磁波輻射的強度,就可以計算出物質的溫度。而通過物質光譜的紅移程度就可以算出這些物質發出輻射時間多久了和它與我們的距離有多遠。

所以宇宙中哪個時刻哪個地方的物質的溫度、距離科學們都能測算出來。

(關於光譜紅移之前已有說過,這裡就不再贅述,想了解的可以去看文章:)

根據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它的光譜紅移大約是1100,也就是說從光子獲得自由以來到現在,宇宙尺度已經膨脹了1000倍。

因此,宇宙背景輻射也相應地冷卻到當時溫度的1/1000度。所有可見光光子的能量也降到當時的1/1000。

這些光的輻射現在已變成了微波,因此我們給它取了這個名字「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如今我們已知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是3k。反推回去,消除宇宙膨脹的因素,當時宇宙的溫度就是這個溫度的1000倍,也就是3000k(2727℃)。

通過光譜的紅移程度,可算出這個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最後散射點」(撞擊到曾經阻礙它的最後一個電子之處)的時間,是宇宙大爆炸之後的38萬年。

這時我們再閉上眼睛回顧一下當時的情景:

宇宙大爆炸剛開始時,溫度極度的高,宇宙就像一鍋粒子粥,正反物質相互對撞,湮滅。每一次對撞湮滅,只有10億份之一的正物質留下......

宇宙膨脹到38萬年後,當時溫度已經下降到約3000℃。這時,質子和中子凝結成的原子核已經能捕獲住電子,形成了物質的最小單位原子。

此時的光子也不再對撞湮滅,它脫離了電子,隨著越來越多的光子逃離電子的碰撞,開始自由的飛翔,它們形成了一個不斷膨脹的「最後散射面」,它們在宇宙中沒有任何阻礙的直奔地球。

這個面也是宇宙中所有原子誕生之處,成為了宇宙最早期狀態的背景圖。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也成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堅實證據之一。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進一步探測

對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和研究,科學家們是不會就此罷手的。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探測的精準度也越來越高。科學家們必須更精確細緻的觀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分析它更多的細節。

直到1989年發射的COBE衛星,利用空間望遠鏡重新觀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才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COBE衛星通過光學望遠鏡的手段觀測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更精確的分布細節。

它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宇宙中分布並不是絕對均勻的,而存在著十萬分之一程度的微小起伏。

這些微小的起伏,對應著宇宙不同地方的物質密度的微小差別。這些微小的結構就是形成我們今天不同的星系團、星系和恆星的原始種子。

在大尺度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分布是各向同性,是均勻的。但是如果是絕對均勻的,那今天就沒有我們看到的這些星系團和星系,甚至也沒有太陽和我們的地球了。

基於以上的這個發現,COBE衛星的工程師和首席科學家獲得了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我們來看一下這張COBE衛星觀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天文學家稱之為「上帝臉上的皺紋」。

COBE衛星觀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分布圖

最近的一次觀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2009年到2013年期間歐洲空間局發射的普朗克太空望遠鏡。

通過長達5年持續的觀察,普朗克太空望遠鏡發布的數據成為天文學目前最精密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資料。

普朗克太空望遠鏡不僅可以分辨出幾個角分的距離的兩個相鄰位置,還可以分辨出百萬分之幾的起伏程度,精細度和敏感度可以說是提高到了一個數量級。


普朗克望遠鏡觀測的宇宙微波背景輻

它不僅觀測到可見物質的分布情況,甚至還可以幫助研究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分布。

天文學界統一把宇宙的年齡從137億年調整為138億年,就是因為普朗克太空望遠鏡獲得的數據更加精的結果。

根據普朗克太空望遠鏡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得到的宇宙參數除了宇宙年齡為137.98億年外,還有宇宙現在含有4.9%的普通物質,26.8%的暗物質和68.3%的暗能量。此外,哈勃常數測定為67.15。

宇宙物質分布示意圖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意義

宇宙大爆炸之後,發出的最早的光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為了弄清星系、星系團和超星系團是如何產生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科學家們最好的探針,它是信息豐富的時間膠囊,使天體物理學家能夠反過來重建宇宙的歷史。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能夠解碼宇宙各種基本性質的信息。比較冷熱區域的大小和溫度分布,你可以推斷出當時的引力強弱,以及物質積累的速度有多快,同時讓你推斷出宇宙中存在多少普通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從這裡,就可以直接判斷宇宙是否會永遠膨脹......

現在,科學家們有什麼理論模型,或是發現了什麼新的數據,都可以去跟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做個比對,驗證不了,就只能淘汰。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使宇宙學超越了神話猜想,不再只是假設,從此宇宙學成為了精準的科學。


相關焦點

  • 透露宇宙秘密的微波背景輻射
    夜幕降臨,當你抬頭看到繁星點點時,是否遐想到宇宙可能存在一個類似地球的星球,甚至還居住著一群人?科學家通過捕捉微波背景輻射告訴你宇宙的秘密。196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架設了一臺喇叭形狀的天線,用以接收「回聲」衛星的信號。
  • 誰最早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們在理解宇宙演化和搜索系外行星所做的貢獻。在Peebles的眾多關於宇宙的科學成就當中,最引人矚目的或許就是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理論預測了。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可能違反奇偶對稱性,新的物理學呼之欲出
    137億年之後,這些光被空間膨脹所拉長,成了遍布所有空間中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但是,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在微波背景輻射身上發現了特殊的東西。
  • 科學家擬建造全新設施 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微波雖微,或可解說宇宙之大  本報記者 聶翠蓉 綜合外電  據《自然》雜誌官網近日報導,美國研究人員近日草擬了一份新的實驗計劃,擬建造全新設施來研究宇宙大爆炸的微弱餘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從而驗證早期宇宙在嬰兒期是否經歷過短時間的暴漲——也就是所謂的「暴漲理論」。
  • S03E13上帝之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除了那點點星光之外,還有一種我們肉眼所無法看見的光在散發著絢麗的光芒,雖然它很低調,但卻蘊藏著可以揭示各種宇宙之謎的信息,它便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歡迎收看大型娛樂節目回到2049第四季第13集《上帝之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宇宙大爆炸的回音——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在近代天文學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可謂是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給了宇宙大爆炸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據,並且和類星體,脈衝星以及星際有機分子一同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所具有的最大特徵是具有黑體輻射譜,在0.3-75釐米波段,可以在地面上直接測到。那麼什麼是黑體?在任何條件下,對任何波長的外來輻射完全吸收而無任何反射的物體,即吸收比為1的物體稱為黑體。
  • 微波背景輻射是如何實現「精密宇宙觀測的」
    人類首次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在1964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兩位科學家阿羅·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為此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起初曾將這種輻射誤為是自己的接收機上不相關的噪聲(實際上,宇宙微波背景是每當我們的電視機正常傳輸中斷時接收到的那種「雪花」噪聲的一部分)。
  • 科學網—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圓環結構
  • 歷史上的今天,1964年的今天,科學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導語:歷史上的今天,1964年的今天,科學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評世間萬事,覽人間美景,大家好,歡迎點閱本期內容。今天是2019年5月20日,這一年的第140天。在排除了一系列的幹擾源之後,這兩位天文學家斷定,這個訊號就是科學界於早前的1940年代預測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被稱為是「宇宙中最為古老的光」。根據最廣為流傳的理論,宇宙誕生的38萬年後,溫度和密度都已經顯著降低,大量的光子可以向各個方向穿行。之後經過了長達上百億年,它們的等效輻射溫度降到了微波的波段,從而被人類所捕獲。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伽莫夫、阿爾福和赫爾曼在1948年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場」的存在,他們提到早期的宇宙溫度極高,整個宇宙都在發光,在宇宙經歷膨脹並冷卻的今天,遠古宇宙發出光的遺蹟依然充滿了整個宇宙空間,他們還估算出如果宇宙最初的溫度為10億度,那麼當前的宇宙就會殘留5~10開爾文,均勻分布於宇宙的「黑體輻射」,他們的估算已經非常準確了,現在的測量結果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是2.725開爾文,但在上個世紀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雲天空」暗藏B型信號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找到了一種關鍵的線索,這有利於解答物理學的一個主要問題,科學家似乎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檢測到了光子的偏振現象,由於大爆炸引力波的作用,早期宇宙的背景輻射產生了極化、或偏振輻射現象。
  • 科學家「看見了」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時發現圓環結構
    但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23日報導,英國牛津大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和亞美尼亞葉里溫物理研究院的瓦赫·古薩德揚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了一種圓環結構,讓人們能「透視」到大爆炸發生之前的宇宙。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被認為是大爆炸的「餘燼」,是宇宙年齡約30萬歲時遺留下來的,均勻地分布於整個宇宙空間。
  • 哈佛大學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今天,原初引力波仍在宇宙中傳播,但它們極其微弱、無法直接探測。它們會在微波背景輻射中留下印跡:使輻射偏振,形成螺旋狀的特殊形態。這被科學家稱之為宇宙微波背景的B模偏振。 宇宙微波背景B模偏振的發現有什麼意義?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麼來的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麼來的比如,2.6K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樣來的?我們知道這是宇宙大爆炸的殘餘輻射,在宇宙大爆炸的某個階段,也就是可以產生光子的階段,那時的光子自然應該是最為強大的伽馬射線。伽馬射線在引力作用下,會逐漸紅移或藍移。
  • 誰最早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國數字科技館
    在Peebles的眾多關於宇宙的科學成就當中,最引人矚目的或許就是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理論預測了。1965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兩名工程師Arno Penzias和Robert Wilson就是看過了Peebles的預印本論文之後,才確認自己探測到的正是天文學家苦苦尋覓而不得的微波背景輻射,他們也憑藉對微波背景輻射的實驗探測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不過,最早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並不是Peebles。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人類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宇宙圖像之一
    因此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堪稱宇宙大爆炸的「餘暉」。實際上,我們都見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衛星電視年代,電視機屏幕上在沒有節目或者信號很差的時候,出現的雪花噪聲就有微波背景輻射的成分!它是真正的無處不在。 宇宙演化示意圖。最左邊就是微波背景輻射。來自WMAP衛星官網。
  • 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暴漲產生原初引力波
    原標題: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暴漲產生原初引力波 利用一臺設在南極,名為「宇宙河外偏振背景成像」(BICEP)的望遠鏡,美國科學家捕捉到引力波在宇宙最初圖景中產生的漣漪。北京時間3月18日凌晨零點,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宣布,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觀測到B模式偏振。這一發現的意義是什麼?它能如何揭示宇宙誕生之謎?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但是另一方面,迪克又感到有些沮喪,因為在科學研究上誰搶到第一,誰就能勝者通吃,迪克的團隊在探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方面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而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到的卻是別人,這樣他的前期工作基本上就沒有多大的價值了。
  • 宇宙很冷:趣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大爆炸後的餘溫約3K(-270攝氏度)
    編者註:經過精確測量,科學家們確定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是2.7K(0攝氏度就是絕對溫度273 K),約等於3K,因此微波背景輻射也被稱為「3K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大爆炸之後不久,高溫的光子與物質粒子劇烈碰撞。
  • 鴿子屎帶來的諾貝爾獎: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
    大爆炸理論早在1948年,伽莫夫和他的合作者就提出了一個「大爆炸」宇宙理論,預言了早期宇宙遺留下一個微波輻射背景,溫度應是5K。由於他們的計算在細節上不完全正確,以及當時高能物理達到的階段尚不足以使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對宇宙的早期起源感到有信心,這個理論未受到物理學界的認真對待。天線上的噪音在1965年以前的好些年裡,天體物理學家並不知道大爆炸理論要求存在一個微波背景輻射,並可能實際被觀測到,儘管有關的技術條件早在一二十年前就已具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