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暴漲產生原初引力波

2020-11-22 人民網

原標題: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暴漲產生原初引力波

利用一臺設在南極,名為「宇宙河外偏振背景成像」(BICEP)的望遠鏡,美國科學家捕捉到引力波在宇宙最初圖景中產生的漣漪。北京時間3月18日凌晨零點,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宣布,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觀測到B模式偏振。這一發現的意義是什麼?它能如何揭示宇宙誕生之謎?

宇宙暴漲理論與引力波有什麼關係?

暴漲理論最早由美國物理學家阿蘭 古斯(Alan Guth)提出。他認為,在大爆炸後的10-37秒時,宇宙發生了一次急劇的膨脹,宇宙從不到一個原子大小膨脹到一個足球的大小。暴漲理論能解釋宇宙學家面臨的諸多難題,例如為什麼可觀察宇宙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儘管暴漲理論與宇宙學觀測的各項數據相符合,科學家仍缺少它存在的確鑿證據。

但宇宙學家認為,暴漲過程中短暫但劇烈的膨脹會產生引力波,將時空在一個方向壓縮的同時在另一方向拉伸。今天,原初引力波仍在宇宙中傳播,但它們極其微弱、無法直接探測。它們會在微波背景輻射中留下印跡:使輻射偏振,形成螺旋狀的特殊形態。這被科學家稱之為宇宙微波背景的B模偏振。

宇宙微波背景B模偏振的發現有什麼意義?

馬克 卡米奧庫斯基是最初對宇宙微波背景B模偏振進行計算的宇宙學家之一,這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評價說,這一發現如同暗能量、宇宙微波背景一樣,是幾十年才有一次的重大發現。

從科學上看,它首先驗證了暴漲理論的正確性。大爆炸之後38萬年時,輻射首次得以在宇宙中自由穿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便是那時留下的痕跡。而引力波則出現於宇宙大爆炸後一瞬間,併疊加在微波背景輻射的信號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式的發現,使宇宙可追溯的歷史大大提前。

這也是宇宙在暴漲過程中產生原初引力波的證據。100年前,愛因斯坦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他同時認為引力波非常微弱,可能永遠無法探測到。宇宙河外偏振背景成像(BICEP)望遠鏡的發現間接證明了引力波的存在,這可能是目前對引力波最為信服的證據。

過去科學家認為暴漲是一種量子現象,而引力是經典物理範疇的作用力。新發現說明引力實質上也是一種量子現象,與自然界的其他三種基礎作用力一樣。協調經典力學和量子理論一直是理論物理學家面臨的難題,宇宙微波背景的B模偏振無疑在兩者之間架設了橋梁。

只有暴漲過程能產生引力波嗎?

不,處於劇烈膨脹過程的大質量物體都有可能產生。現實中,我們可能直接探測到的引力波來自災變性天體現象,如兩個黑體碰撞並和。世界上許多觀測站點都在嘗試從這些黑洞並和現象中獲得引力波的信息。按照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引力波是物質作用於時空的一種方式,即在大質量物體附近,時空會彎曲。這種彎曲會在宇宙中傳播,就如同地震波在地殼中傳播一樣。但與地震波不同,引力波即使在真空中也能以光速傳播。

去年7月,位於南極的南極望遠鏡(SPT)也宣布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B模偏振,這與哈佛大學的發現有什麼不同?

科學家預測B模偏振有兩種:一種是在穿越宇宙時,星系和暗物質的「引力透鏡」效應使輻射產生了扭曲;另一種被稱為原初模式,理論上是由暴漲產生的。南極望遠鏡發現的B模式屬於前者。

為什麼要將觀測微波背景偏振望遠鏡架設在南極?

南極望遠鏡和宇宙河外偏振背景成像望遠鏡都位於海拔2800米的南極大陸,這並不是偶然,因為大氣中的水蒸氣會吸收微波輻射,觀測宇宙微波輻射需要高海拔和乾燥的空氣。而且南極大陸至今沒有人類定居,能排除手機、電視廣播等電子設備帶來的信號幹擾。

在尋找B模偏振方面,哈佛大學的科學家有競爭對手嗎?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B模偏振是科學家們競相爭奪的寶藏。除上述南極望遠鏡外,智利的阿塔卡馬宇宙學望遠鏡等也在尋找B模式。值得一提的是「普朗克」太空望遠鏡。自2009年發射升空以來,它一直在精細勘測宇宙微波背景。去年3月,「普朗克」團隊發布了迄今精度最高的宇宙微波背景全天分布圖,有科學家基於這一分布圖計算過輻射偏振情況。「普朗克」團隊計劃今年發布第一批詳盡的全天偏振數據,這將有助於解答暴漲是如何產生的,是什麼驅動暴漲等問題。(記者 徐 玢 綜合外電)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但宇宙學家認為,暴漲過程中短暫但劇烈的膨脹會產生引力波,將時空在一個方向壓縮的同時在另一方向拉伸。今天,原初引力波仍在宇宙中傳播,但它們極其微弱、無法直接探測。它們會在微波背景輻射中留下印跡:使輻射偏振,形成螺旋狀的特殊形態。這被科學家稱之為宇宙微波背景的B模偏振。
  • 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原初引力波 為宇宙暴漲遺蹟
    新聞背景  北京時間17日,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宣布,架設在南極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探測器BICEP2捕捉到了宇宙暴漲時期遺留下來的最重要的遺蹟:宇宙原初引力波。  這是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以來,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從而首次在引力強場中檢驗了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
  • 科學家擬建造全新設施 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微波雖微,或可解說宇宙之大  本報記者 聶翠蓉 綜合外電  據《自然》雜誌官網近日報導,美國研究人員近日草擬了一份新的實驗計劃,擬建造全新設施來研究宇宙大爆炸的微弱餘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從而驗證早期宇宙在嬰兒期是否經歷過短時間的暴漲——也就是所謂的「暴漲理論」。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雲天空」暗藏B型信號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找到了一種關鍵的線索,這有利於解答物理學的一個主要問題,科學家似乎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檢測到了光子的偏振現象,由於大爆炸引力波的作用,早期宇宙的背景輻射產生了極化、或偏振輻射現象。
  • 引力波或可助聲音無損耗傳遍宇宙
    美國物理學家17日宣布,他們發現了原初引力波穿越嬰兒宇宙留下的印記,這是宇宙剛剛誕生時急劇膨脹的首個直接證據。這一突破性的重大發現有望幫助弄清宇宙誕生之謎,被認為是諾貝爾獎級別的重大成果。美國航空航天局稱,這是迄今為止,證明宇宙膨脹理論最有力的證據。到底什麼是原初引力波?它和宇宙大爆炸又有什麼關係?此次發現的意義何在?
  • S03E13上帝之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電視的雪花那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研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與某種物質所發出的無線電波,具有幾乎完全相同的特點,而這便是-270℃的物質所發出的無線電波。所以說,如果早期宇宙中的物質分布完全均勻,沒有任何差異的話,那麼物質就不可能聚集到一個地方,也根本不可能形成星體。既如此,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也會相應地產生差異,只不過這種差異極小,再加上由於一部分無線電波被大氣吸收的緣故,所以在地面上,根本無法進行靈敏度足以辨別微小差異的精密觀測。
  • 【科技日報】我國學者提出「精靈反彈暴漲模型」 解釋宇宙起源
    近日,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夏俊卿、副研究員李虹、研究員張新民與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博士蔡一夫組成的宇宙學研究團隊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和早期宇宙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利用最新的宇宙學觀測數據發現,大爆炸前宇宙或源自收縮時空,相關成果發表在物理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關於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詳細解讀
    自1998年,超新星發現宇宙加速膨脹,特別是本世紀WMAP,Planck衛星實驗對微波背景輻射(CMB)溫度和偏振譜的精確測量極大地推動了宇宙學進入到一個精確的時代,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高能物理與宇宙學的交叉研究。自諾獎公布以來,國內學者已有很多的解讀,詳細介紹了皮布爾斯教授的生平及對物理宇宙學研究的貢獻。
  • 科學大家|宇宙的起源:大爆炸之前是什麼?
    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該學說成功地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即所謂「宇宙的藏寶圖」中,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當中溫度的漣漪。暴漲理論與90年代美國發射的空間衛星的觀測結果驚人的一致,也就是說這個理論得到了實驗上強有力的支持。但是,不論是熱大爆炸宇宙學說,還是升級版的暴漲學說,都沒有辦法逃避一個問題,那就是認為宇宙來自於一個時空奇點。
  • 《三體》和《星際穿越》裡的引力波到底是啥?
    只是研究人員一直在不斷尋找更難以捉摸的、自宇宙誕生後不久產生的引力波,即原初(primordial,宇宙學中一般譯為「原初」,特指「宇宙學暴漲」,即宇宙極早期經歷的急劇加速膨脹過程這一時期)引力波,因為這是138億年前創造宇宙的大爆炸中產生的痕跡。
  • 宇宙大爆炸的回音——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在近代天文學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可謂是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給了宇宙大爆炸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據,並且和類星體,脈衝星以及星際有機分子一同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所具有的最大特徵是具有黑體輻射譜,在0.3-75釐米波段,可以在地面上直接測到。那麼什麼是黑體?在任何條件下,對任何波長的外來輻射完全吸收而無任何反射的物體,即吸收比為1的物體稱為黑體。
  • 引力波是什麼?引力波的發現意味著什麼?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有一個重要預言,如果大質量天體發生碰撞、超新星爆發等極端宇宙事件會產生強大的引力波。這是一種時空漣漪,就像波一樣傳遞開來,數十年內科學家一直在尋找引力波,但都沒有發現。2015年9月,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有了新的發現,科學家勞倫斯 克勞斯指出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發現了引力波,如果這個發現屬實,那麼將是一次轟動性的科學事件。
  • 美國科學家發現宇宙大爆炸確鑿證據
    原標題:美國科學家發現宇宙大爆炸確鑿證據   美國科學家17日宣布,他們發現了原初引力波穿越嬰兒宇宙留下的印記,這是宇宙剛剛誕生時急劇膨脹的首個直接證據。引力波是在100年前由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一種現象,這一發現將最終補上宇宙誕生圖景中最後一片缺失的拼圖,幫助解答宇宙誕生之謎,被認為是諾貝爾獎級別的重大成果。
  • 透露宇宙秘密的微波背景輻射
    彭齊亞斯和威爾遜也因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而獲得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論,約140億年前(關於宇宙年齡,還有不同的說法),宇宙形成之初,緻密物質像籠子一樣禁錮了所有輻射,隨著這些物質密度的下降,微波背景輻射才得以掙脫束縛。
  • 挖掘引力波的化石,能找到被埋藏在黑暗中的宇宙真相嗎?
    而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還凍結著一種幾乎完全不振動的特殊引力波。或者說這種引力波的波長達到了可觀宇宙的尺度,其振動周期與宇宙的年齡在同一量級。這些引力波是宇宙剛誕生時由暴脹過程所產生的一種充滿空間的引力波,所以被稱為「原初引力波」。
  • 微波背景輻射是如何實現「精密宇宙觀測的」
    人類首次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在1964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兩位科學家阿羅·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為此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起初曾將這種輻射誤為是自己的接收機上不相關的噪聲(實際上,宇宙微波背景是每當我們的電視機正常傳輸中斷時接收到的那種「雪花」噪聲的一部分)。
  • 引力波是怎麼發現的_引力波有什麼實際意義(引力波對人類的意義)
    此外,歐洲的空間引力波項目eLISA和日本的地下幹涉儀KAGRA 的研發與建設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引力波有什麼實際意義   1、這一發現填補了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的最後一塊缺失的拼圖   愛因斯坦1916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宇宙誕生之初產生的一種時空波動——原初引力波——的存在。
  • 穿越138億年 宇宙第一波親吻人類
    不是依靠考古鏟,而是一臺架設於南極的望遠鏡;發掘地點不是地下皇宮,而是茫茫宇宙中。當天,美國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宣布,他們首次觀測到原初引力波存在的證據。原初引力波來自138億年以前,宇宙開始爆炸的那一刻。
  • 普朗克衛星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上)
    宇宙中自由電子的數密度急劇減少,光子和自由電子的散射機率驟減,光子的平均自由程大幅度增加,宇宙變得透明起來。最後,完全失去與自由電子碰撞機會的光子便從熱平衡系統中退耦出來,開始自由傳播。這便是今天觀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它是目前能探測到的最古老的輻射。CMB攜帶了豐富的宇宙學信息。這些極早期的信息,可以精確地限制宇宙中物質的組分、宇宙的年齡和幾何性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