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露宇宙秘密的微波背景輻射

2021-01-15 廣東省輻射防護協會


夜幕降臨,當你抬頭看到繁星點點時,是否遐想到宇宙可能存在一個類似地球的星球,甚至還居住著一群人?科學家通過捕捉微波背景輻射告訴你宇宙的秘密。


196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架設了一臺喇叭形狀的天線,用以接收「回聲」衛星的信號。為了檢測這臺天線的噪音性能,他們將天線對準天空方向進行測量,發現在波長為7.35cm的地方一直有一個各向同性的訊號存在,這個信號既沒有晝夜的變化,也沒有季節的變化,因而可以判定與地球的公轉和自轉無關。



起初他們懷疑這個信號來源於天線系統本身。1965年初,他們對天線進行了徹底檢查,清除了天線上的鴿子窩和鳥糞,然而噪聲仍然存在。於是他們在《天體物理學報》上以《在4080兆赫上額外天線溫度的測量》為題發表論文正式宣布了這個發現。不久狄克、皮伯斯、勞爾和威爾金森在同一雜誌上以《宇宙黑體輻射》為標題發表了一篇論文,對這個發現給出了正確的解釋,即這個額外的輻射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宇宙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給了大爆炸理論一個有力的證據,並且與類星體、脈衝星、星際有機分子一道,並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彭齊亞斯和威爾遜也因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而獲得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論,約140億年前(關於宇宙年齡,還有不同的說法),宇宙形成之初,緻密物質像籠子一樣禁錮了所有輻射,隨著這些物質密度的下降,微波背景輻射才得以掙脫束縛。就像恐龍化石能讓我們認識若干萬年前的恐龍一樣,這種「化石」光可以不受阻擋地穿越茫茫宇宙,讓我們了解宇宙「嬰兒時期」的各種信息。



早期的宇宙是一片高溫高密度的等離子體,等離子對電磁波是不透明的,所以這時候電磁波不斷被物質吸收和發射。直到大爆炸38萬年之後,宇宙冷卻下來,原子核和電子結合成原子,這時候的宇宙才允許透過電磁波,電磁波和物質脫耦,在空間自由傳播。經過137億年,由於宇宙膨脹導致不斷紅移,溫度越來越低(黑體輻射紅移後還是黑體輻射譜),被我們接收到時變成溫度2.7K的微波背景輻射。所以微波背景輻射只能告訴我們大爆炸38萬年之後的事,而更早的宇宙就無法通過微波背景輻射了解。



微波背景輻射的最重要特徵是具有黑體輻射譜,在0.3-75釐米波段,可以在地面上直接測到;從0.054釐米直到數十釐米波段的測量表明,背景輻射是溫度近於2.7K的黑體輻射,習慣稱為3K背景輻射。黑體譜現象表明,微波背景輻射是極大時空範圍內的事件。因為只有通過輻射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才能形成黑體譜。由於現今宇宙空間的物質密度極低,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極小,所以,我們今天觀測到的黑體譜必定起源於很久以前。



微波背景輻射的另一特徵是具有極高的各向同性。這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小尺度上的各向同性,在小到幾十弧分的範圍內,輻射強度的起伏小於0.2-0.3%;二是大尺度上的各向同性,沿天球各個不同方向,輻射強度的漲落小於0.3%。各向同性說明,在各個不同方向上,各個相距非常遙遠的天區之間,應當存在過相互聯繫。



2009年5月,「普朗克」太空探測器從法屬蓋亞那庫魯航天中心升空入軌,其主要任務是探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幫助科學家研究早期宇宙形成和物質起源的奧秘。2013年,歐洲航天局21日在其巴黎總部公布了根據「普朗克」太空探測器傳回數據繪製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這幅迄今最精確地反映宇宙誕生初期情形的全景圖幾近完美地驗證了宇宙標準模型,比美國航天局此前發射的宇宙背景探索者(COBE)衛星和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探測到的微波背景輻射更為精確,見證了宇宙誕生38萬年後的情形。



除了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很好地驗證了宇宙標準模型外,這幅圖還反映出一些與現有宇宙理論不同之處,修正了人們此前的認識。根據「普朗克」探測器收集的數據,科學家對宇宙的組成部分有了新的認識,宇宙中普通物質和暗物質的比例高於此前假設,而暗能量這股被認為是導致宇宙加速膨脹的神秘力量則比想像中少,佔不到70%。


此外,反映宇宙膨脹率的哈勃常數也被修正至67.15公裡/(秒·百萬秒差距),即一個星系與地球的距離每增加一百萬秒差距(一秒差距約為3.26光年),其遠離地球的速度每秒就增加67.15公裡。這個數據意味著宇宙的年齡約為138.2億年。



2007年8月,科學家在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信號時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冷斑(coldspot),其中完全是「空」的,沒有任何的正常物質或者暗物質,也沒有輻射信號,為什麼宇宙中會存在如此怪異的時空呢?為了尋找這個答案,科學家認為這是另一個宇宙的證據,冷斑現象可能使得宇宙學家推出一種結論,暗示我們的宇宙之外還存在平行宇宙。近日,科學家通過「普朗克」望遠鏡觀測到的輻射數據發現我們的宇宙可能是10億個宇宙中的一個,第一次有證據顯示平行宇宙是存在的。



關於冷斑的問題已經成為天文學家研究的重點,後來的研究顯示這片神秘的宇宙時空並非完全不存在物質,在其周圍存在小規模的星系,比起其他天區的星系,這些星系的跨度以及輻射都十分小,計算表明,宇宙空洞附近天體的輻射量比宇宙中其他可見時空輻射量減少大約20%至45%。然而,為什麼宇宙中會形成如此奇怪的時空呢?比如距離銀河系80億光年處就存在一個直徑大約為90光年的宇宙空洞,當前的宇宙大爆炸以及宇宙形成理論很難解釋為什麼可以形成這些空洞,它們的形成機制依然是個謎。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它帶給我們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如何正確解讀它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問題,它的意義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更重大。(來源:《廣東輻射防護》2017年3月號總第19期 )

相關焦點

  • 宇宙大爆炸的回音——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在近代天文學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可謂是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給了宇宙大爆炸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據,並且和類星體,脈衝星以及星際有機分子一同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所具有的最大特徵是具有黑體輻射譜,在0.3-75釐米波段,可以在地面上直接測到。那麼什麼是黑體?在任何條件下,對任何波長的外來輻射完全吸收而無任何反射的物體,即吸收比為1的物體稱為黑體。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麼來的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麼來的比如,2.6K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樣來的?我們知道這是宇宙大爆炸的殘餘輻射,在宇宙大爆炸的某個階段,也就是可以產生光子的階段,那時的光子自然應該是最為強大的伽馬射線。伽馬射線在引力作用下,會逐漸紅移或藍移。
  • 科學家擬建造全新設施 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微波雖微,或可解說宇宙之大  本報記者 聶翠蓉 綜合外電  據《自然》雜誌官網近日報導,美國研究人員近日草擬了一份新的實驗計劃,擬建造全新設施來研究宇宙大爆炸的微弱餘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從而驗證早期宇宙在嬰兒期是否經歷過短時間的暴漲——也就是所謂的「暴漲理論」。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憑什麼讓科學家拿了兩次諾貝爾獎?
    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結果,讓科學家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物理學家泰森說過:正因為有了「宇宙背景輻射」,天文學才成為真正的科學。就憑以上這兩點,不管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我們就沒有理由不去了解它。這些光的輻射現在已變成了微波,因此我們給它取了這個名字「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如今我們已知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是3k。反推回去,消除宇宙膨脹的因素,當時宇宙的溫度就是這個溫度的1000倍,也就是3000k(2727℃)。通過光譜的紅移程度,可算出這個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最後散射點」(撞擊到曾經阻礙它的最後一個電子之處)的時間,是宇宙大爆炸之後的38萬年。
  • 微波背景輻射是如何實現「精密宇宙觀測的」
    人類首次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在1964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兩位科學家阿羅·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為此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起初曾將這種輻射誤為是自己的接收機上不相關的噪聲(實際上,宇宙微波背景是每當我們的電視機正常傳輸中斷時接收到的那種「雪花」噪聲的一部分)。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創世的第一縷曙光
    光子退耦時從混沌中走出來的光子,就帶著創世的信息,一直穿行在宇宙中,直到撞上人類的探測器。這種輻射就是「宇宙背景輻射」,就像大爆炸的遺產,所以又被稱為或者「遺留輻射」。宇宙的膨脹會使這些光子越來越暗,波長越來越長,能量越來越低,根據理論,當今的宇宙背景輻射應當相當於3K的黑體輻射,又叫「微波背景輻射」。
  • 微波背景輻射和宇宙的命運
    ESA / Herschel / SPIRE/HerMEs但我們的宇宙並非是從巨大的團塊-空洞結構開始演化的。如果觀察宇宙的「嬰兒照」——宇宙微波背景,就會發現年輕宇宙各處的密度在所有尺度上都是相同的。在這裡,「相同」是指宇宙在所有方向上的溫度都是3個開爾文。更精確地說,這個數字是2.725。這說明,宇宙曾經是相當統一的。
  • S03E13上帝之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除了那點點星光之外,還有一種我們肉眼所無法看見的光在散發著絢麗的光芒,雖然它很低調,但卻蘊藏著可以揭示各種宇宙之謎的信息,它便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歡迎收看大型娛樂節目回到2049第四季第13集《上帝之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人類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宇宙圖像之一
    因此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堪稱宇宙大爆炸的「餘暉」。實際上,我們都見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衛星電視年代,電視機屏幕上在沒有節目或者信號很差的時候,出現的雪花噪聲就有微波背景輻射的成分!它是真正的無處不在。 宇宙演化示意圖。最左邊就是微波背景輻射。來自WMAP衛星官網。
  • 誰最早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們在理解宇宙演化和搜索系外行星所做的貢獻。在Peebles的眾多關於宇宙的科學成就當中,最引人矚目的或許就是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理論預測了。
  • 科學網—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圓環結構
    科學家「看見了」大爆炸之前的宇宙
  • 哈佛大學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今天,原初引力波仍在宇宙中傳播,但它們極其微弱、無法直接探測。它們會在微波背景輻射中留下印跡:使輻射偏振,形成螺旋狀的特殊形態。這被科學家稱之為宇宙微波背景的B模偏振。 宇宙微波背景B模偏振的發現有什麼意義?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雲天空」暗藏B型信號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找到了一種關鍵的線索,這有利於解答物理學的一個主要問題,科學家似乎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檢測到了光子的偏振現象,由於大爆炸引力波的作用,早期宇宙的背景輻射產生了極化、或偏振輻射現象。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揭秘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終極未來!
    到了20世紀,科學家們開始明白宇宙究竟有多大(甚至可能無止境)。在向外看的過程中,在更深入的時間裡,宇宙學家們發現了一些真正令人驚異的事情。例如,在1960年代,天文學家開始意識到在任何方向都可以探測到的微波背景輻射。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CMB),這種輻射的存在幫助我們了解宇宙是如何開始的。
  • 什麼是微波背景輻射?從中可以讀出哪些宇宙信息?
    ——史蒂芬·霍金大爆炸模型最有力的預測就是:我們寒冷、充滿恆星和星系並且正在膨脹的宇宙來自高溫、緻密、均勻的狀態,那麼宇宙早期殘餘的輻射應該大量存在,即使在今天也應該可以檢測到。因此微波輻射是宇宙標準模型的預測結果!什麼是微波輻射?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伽莫夫、阿爾福和赫爾曼在1948年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場」的存在,他們提到早期的宇宙溫度極高,整個宇宙都在發光,在宇宙經歷膨脹並冷卻的今天,遠古宇宙發出光的遺蹟依然充滿了整個宇宙空間,他們還估算出如果宇宙最初的溫度為10億度,那麼當前的宇宙就會殘留5~10開爾文,均勻分布於宇宙的「黑體輻射」,他們的估算已經非常準確了,現在的測量結果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是2.725開爾文,但在上個世紀
  • 宇宙很冷:趣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大爆炸後的餘溫約3K(-270攝氏度)
    編者註:經過精確測量,科學家們確定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是2.7K(0攝氏度就是絕對溫度273 K),約等於3K,因此微波背景輻射也被稱為「3K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大爆炸之後不久,高溫的光子與物質粒子劇烈碰撞。
  • 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暴漲產生原初引力波
    原標題: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暴漲產生原初引力波 利用一臺設在南極,名為「宇宙河外偏振背景成像」(BICEP)的望遠鏡,美國科學家捕捉到引力波在宇宙最初圖景中產生的漣漪。北京時間3月18日凌晨零點,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宣布,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觀測到B模式偏振。這一發現的意義是什麼?它能如何揭示宇宙誕生之謎?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可能違反奇偶對稱性,新的物理學呼之欲出
    137億年之後,這些光被空間膨脹所拉長,成了遍布所有空間中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但是,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在微波背景輻射身上發現了特殊的東西。
  • 微波背景輻射、黑體和各向異性
    新華網北京10月3日電(記者顏亮)目前為科學界所普遍接受的宇宙起源理論認為,宇宙誕生於距今約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微波背景輻射被認為是大爆炸的「餘燼」,均勻地分布於整個宇宙空間。  大爆炸之後的宇宙溫度高得驚人,大爆炸之後30多萬年,宇宙溫度降到足夠低,使得電子和光子等可以結合而形成原子等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