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021-01-18 騰訊網

從星系的角度來看,「穩恆態模型」預測各種不同的星系在宇宙中是均勻分布的,這也就是說「嬰兒星系」將遍布整個宇宙,而上個世紀40年代~60年代科學家使用射電望遠鏡對宇宙中的射電源進行了一項普查,結果發現「射電星系」在宇宙中並不是均勻分布的,而是距離越遠分布越密集。由於電磁波到達地球是需要時間的,因此我們看到距離遠近不同的地方,它們實際上處於宇宙歷史不同的時間點,因此「射電星系」的分布不符合「完全宇宙學原理」。

圖解:嬰兒星系

「穩恆態模型」的預測和天文觀測出現了矛盾,「大爆炸模型」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預測,那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伽莫夫、阿爾福和赫爾曼在1948年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場」的存在,他們提到早期的宇宙溫度極高,整個宇宙都在發光,在宇宙經歷膨脹並冷卻的今天,遠古宇宙發出光的遺蹟依然充滿了整個宇宙空間,他們還估算出如果宇宙最初的溫度為10億度,那麼當前的宇宙就會殘留5~10開爾文,均勻分布於宇宙的「黑體輻射」,他們的估算已經非常準確了,現在的測量結果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是2.725開爾文,但在上個世紀40~50年代,他們的這項工作沒有得到關注,沒有人願意為他們的預言做實驗證實,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1963年初在美國貝爾實驗室,兩位年輕人彭齊亞斯和威爾遜改造了架設在新澤西州克勞福德山上的一臺本來用於接收衛星信號的喇叭狀天線,想用它來研究銀河系邊緣的微波訊號,為了檢測這臺天線的噪音性能,他們將天線對準天空的不同方向進行測量,無論他們將天線指向何方,在波長為7.35釐米的波段上總會收到一個噪音信號,後來他們又將天線指向不同的星系,結果還是一樣,信號還是沒有變化,於是他們又排除了這個信號是來自某個外星系的可能性。

彭齊亞斯和威爾遜調查了周圍的散雜噪聲源,甚至將望遠鏡指向紐約大都會,但這種噪聲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他們還監測了噪聲水平隨時間的變化,結果發現這種噪聲是連續的,總之無論將望遠鏡指向何處,這個噪聲就是恆定不變的。噪聲是如此的穩定,於是兩人開始考慮這樣的噪聲是否來自於儀器本身,射電望遠鏡包括許多部件,每個部件都有可能產生自身的噪聲,這就如同你聽廣播,即使廣播公司發出的是很強的信號,但是你接收到的信號,有可能因為你的收音機功放、揚聲器或者線路產生的噪聲而降低品質。

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為此檢查了他們射電望遠鏡的每一個環節,查找可能的虛焊點、布線的瑕疵,電子學的故障、接收器的偏差等等,甚至為保萬全所有的接口處都拿鋁箔膠帶纏定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望遠鏡還遭到過「天屎」的襲擊,一對鴿子在喇叭天線內做了「窩」,並留下了白色粘稠狀的固體,彭齊亞斯和威爾遜認為沉積在喇叭天線上的鴿子糞便這種白色介電材料就是可能的噪聲原因,但是即便他們把「天屎」全部都清除乾淨,甚至把天線大卸八塊,然後再重新地組裝起來,噪聲依舊存在,無法抹去。

到了1965年初,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已經花了差不多一整年的時間,用盡了合理和不合理的方法,希望能夠找出噪聲的來源,但是一無所獲,彭齊亞斯和威爾遜最終不得不接受了這樣一個事實——存在著一種無處不在並且均勻分布的「微波信號」。

圖解:彭齊亞斯和威爾遜

當時的他們並不知道是什麼導致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只好假設是大氣的影響或者是環境在射電望遠鏡的號角壁上產生的效應。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無法解釋他們觀測到的恆定噪聲,在彭齊亞斯和威爾遜聯繫上羅伯特·迪克(Robert H. Dicke)以後,迪克立即意識到了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發現意味著什麼。迪克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宇宙學家,他的團隊一直在研究「宇宙大爆炸模型」並意識到宇宙間應該存在一種無處不在的輻射,這種輻射在今天應當是1毫米左右波長的無線電信號

當得知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發現以後,迪克是既興奮又沮喪,興奮是因為迪克深知如果其他進一步獨立觀測確認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發現是正確的話,那麼就進一步證實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從而為「宇宙大爆炸模型」提供了一項具有決定意義性的支持,這將是科學史上極為重要的發現,而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就是這一歷史事件最早的見證人。

但是另一方面,迪克又感到有些沮喪,因為在科學研究上誰搶到第一,誰就能勝者通吃,迪克的團隊在探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方面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而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到的卻是別人,這樣他的前期工作基本上就沒有多大的價值了。

不過迪克最終還是決定把工作進行到底,畢竟科學實驗或者觀測是需要多次獨立驗證的,幾個月後迪克的團隊架設的天線也得到了與彭齊亞斯和威爾遜一致的數據,由於彭齊亞斯和威爾遜他們的理論知識十分有限。經過協商,大家決定由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在《天體物理學報》上,以他們的發現為標題發表論文,正式公布這個發現。而迪克的團隊在同一雜誌上以《宇宙黑體輻射》為標題發表另外一篇論文,對這個發現給予理論上的解釋論證彭齊亞斯和威爾遜所觀測到的這種輻射就是宇宙大爆炸殘留下來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圖解: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給了「宇宙大爆炸模型」理論一個有力且直接的證據,因而與「類星體」「脈衝星」和「星際有機分子」的發現一起被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彭齊亞斯和威爾遜也因為他們的這一發現,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宇宙大爆炸模型」不僅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還預言了它的波長,這都與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發現完全符合,然而「穩恆態模型」中宇宙是沒有那個極高溫、極高密度的時刻的,無法解釋這種微波的存在,在很長一段時間對「穩恆態模型」的擁護者來說,他們反對「宇宙大爆炸模型」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宇宙大爆炸模型」沒有留下任何還能夠探測到的痕跡。

1950年,霍伊爾指出——當我們觀察我們的銀河系時,這裡沒有留下任何最小印跡表明這樣的爆發曾經發生。

赫爾曼曾經也說過——「如果存在大爆炸,那麼就讓我們看看它的化石吧!」

而現在大爆炸的化石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感受到它的沐浴,彭齊亞斯曾經這樣描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當你今晚走到戶外並摘下帽子,你的頭皮就能感到大爆炸帶來的一絲溫暖。」「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與2.725開爾文的「黑體輻射」相同,如果有溫度的話,我相信那也是極度寒冷的。

想要看看「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也並不一定需要射電望遠鏡,它們在宇宙中無處不在,任何普通電視、電線都能捕捉到,如果你將電視調到一個沒有節目的頻率上,看到屏幕上出現的雪花,聽到嘶嘶的噪聲,它們之中大約1%實際上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大爆炸之後經過100多億年直接傳送到你家裡的電視上的。

圖解:黑體輻射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使得「穩恆態模型」完全沒有招架之力

如果不認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與大爆炸模型有聯繫,那麼就必須認為這是由星系的射電輻射疊加形成的。「射電星系」的確可以發出背景輻射的射電波,但目前已知的射電源尚不足以給出足夠的強度,有一種設想是認為存在著許多沒有探測到的弱強度的射電源,如果它發出的強度只有目前射電源的百萬分之一,而且有許多這樣的射電源,當這種射電源的數量達到10 時就能滿足要求,但是這個數量是目前可見星係數量的1萬倍,是否真的存在這樣的弱射電源還是一個非常大的疑問,所以說到了這個時候,「穩恆態模型」已經變得搖搖欲墜,幾乎就要徹底玩完了。

在1980年的一項調查中,支持「宇宙大爆炸模型」的天文學家數量上升到了69%,而支持「穩恆態模型」的只有2%了,霍伊爾一度也想放棄「穩恆態模型」支持「宇宙大爆炸模型」,並且與福勒一起用「宇宙大爆炸模型」理論闡明了氫元素的起源問題,他成功解釋了氦的高豐度,這是因為宇宙在大爆炸之初的溫度遠遠高於恆星內部的溫度,而對於鋰、鈹、硼等輕元素的起源,他也能給出合理的解釋,這樣一來宇宙中各種自然元素的生成來源便給予了最全面的解釋,這對「宇宙大爆炸模型」來說是一種豐富和完善。

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當霍伊爾看到宇宙學家們為了解釋星系的形成和其他一些難題,而引入「暴脹」「暗物質」等懸乎的概念時,他的疑慮又出現了,在霍伊爾看來,假如一個理論是正確的,那就會得出許多正確的結論,可是20多年過去了,不僅沒有多少事實支持「宇宙大爆炸模型」,相反這個理論自身倒是要不斷求助一些玄乎的概念來解釋新觀察到的現象,這恰恰是一個不可靠的信號,於是霍伊爾將原始的「穩恆態模型」改造成為一個看上去與天文觀測比較一致的升級版,這個模型叫做——「新的純穩恆態宇宙模型」。

圖解:新的純穩恆態宇宙模型

「新的純穩恆態宇宙模型」要求宇宙在兩次長期膨脹之間有一次規則的收縮階段,在這個模型中,宇宙在演化的過程中不是存在一次大爆炸,而是有許多小爆炸誕生,這些小爆炸產生的輕元素並造成了星系紅移,至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霍伊爾的解釋是——這是星際間金屬塵埃發出的輻射。

「新的純穩恆態宇宙模型」的理論已經和當時所有的觀測都吻合了,但這個模型還是沒有贏得大家的支持,「宇宙大爆炸模型」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了,可以說「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是「宇宙大爆炸模型」徹底打敗「穩恆態模型」最重要的因素,但「穩恆態模型」的強健生命力也著實令人佩服,就連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威爾遜也曾經表達過他對「穩恆態模型」的偏愛,部分原因是他曾經在霍伊爾的課上上過課,他曾經說過:「我的宇宙觀是在加州理工學院從霍伊爾那裡學到的,我非常喜歡「穩恆態模型」,哲學上,我還是有點喜歡它。」

圖解:宇宙大爆炸模型

射電天文學有時充滿了幸運的因素,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發現有點意外,他們最初的目標是進行射電天文學普查,但他們最大的分心竟是他們最大的發現。30年前,央斯基曾經在貝爾實驗室做過一個幸運的發現,並因此創立了射電天文學,現在還是在同一學科、還是在同一研究機構偶然性再度來臨,但這次發現更加輝煌。

雖然「大爆炸模型」打敗了「穩恆態模型」,但自身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有關「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探測,還有大量的工作是需要後人來研究的,下回繼續分解。

相關焦點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圖解:嬰兒星系「穩恆態模型」的預測和天文觀測出現了矛盾,「大爆炸模型」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預測,那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伽莫夫、阿爾福和赫爾曼在1948年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場」的存在,他們提到早期的宇宙溫度極高,整個宇宙都在發光,在宇宙經歷膨脹並冷卻的今天,遠古宇宙發出光的遺蹟依然充滿了整個宇宙空間,他們還估算出如果宇宙最初的溫度為10億度,那麼當前的宇宙就會殘留
  • 宇宙大爆炸的回音——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在近代天文學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可謂是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給了宇宙大爆炸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據,並且和類星體,脈衝星以及星際有機分子一同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所具有的最大特徵是具有黑體輻射譜,在0.3-75釐米波段,可以在地面上直接測到。那麼什麼是黑體?在任何條件下,對任何波長的外來輻射完全吸收而無任何反射的物體,即吸收比為1的物體稱為黑體。
  • 透露宇宙秘密的微波背景輻射
    於是他們在《天體物理學報》上以《在4080兆赫上額外天線溫度的測量》為題發表論文正式宣布了這個發現。不久狄克、皮伯斯、勞爾和威爾金森在同一雜誌上以《宇宙黑體輻射》為標題發表了一篇論文,對這個發現給出了正確的解釋,即這個額外的輻射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科學網—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圓環結構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雲天空」暗藏B型信號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找到了一種關鍵的線索,這有利於解答物理學的一個主要問題,科學家似乎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檢測到了光子的偏振現象,由於大爆炸引力波的作用,早期宇宙的背景輻射產生了極化、或偏振輻射現象。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憑什麼讓科學家拿了兩次諾貝爾獎?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伽莫夫提出理論後的20年,也就是1964年,美國的兩位無線電工程師威爾遜和彭齊亞斯真的在偶然中發現了這些已經飛翔了100億年的光的輻射。當時威爾遜和彭齊亞斯並不知道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預言,他們不是天文學家,只是兩個貝爾實驗室的無線電工程師。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揭秘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終極未來!
    而古代哲學家認為世界由一個被天體海洋或某種以太包圍的圓盤,金字塔或立方體組成,現代天文學的發展使他們開始關注新的領域。到了20世紀,科學家們開始明白宇宙究竟有多大(甚至可能無止境)。在向外看的過程中,在更深入的時間裡,宇宙學家們發現了一些真正令人驚異的事情。例如,在1960年代,天文學家開始意識到在任何方向都可以探測到的微波背景輻射。
  • 科學家「看見了」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時發現圓環結構
    但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23日報導,英國牛津大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和亞美尼亞葉里溫物理研究院的瓦赫·古薩德揚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了一種圓環結構,讓人們能「透視」到大爆炸發生之前的宇宙。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被認為是大爆炸的「餘燼」,是宇宙年齡約30萬歲時遺留下來的,均勻地分布於整個宇宙空間。
  • 科學家擬建造全新設施 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微波雖微,或可解說宇宙之大  本報記者 聶翠蓉 綜合外電  據《自然》雜誌官網近日報導,美國研究人員近日草擬了一份新的實驗計劃,擬建造全新設施來研究宇宙大爆炸的微弱餘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從而驗證早期宇宙在嬰兒期是否經歷過短時間的暴漲——也就是所謂的「暴漲理論」。
  • 歷史上的今天,1964年的今天,科學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導語:歷史上的今天,1964年的今天,科學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評世間萬事,覽人間美景,大家好,歡迎點閱本期內容。今天是2019年5月20日,這一年的第140天。1964年的今天,美國的天文學家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用一臺精密校準的天線捕捉到了一種非常奇怪的訊號。這種奇怪的訊號,存在於各個方向,並且不隨著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而變化。在排除了一系列的幹擾源之後,這兩位天文學家斷定,這個訊號就是科學界於早前的1940年代預測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被稱為是「宇宙中最為古老的光」。
  • S03E13上帝之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1964年,美國天文學家阿諾-彭齊亞斯與羅伯特-威爾遜,使用號角式的高靈敏度的天線系統,以噪聲的形式首次接收到了宇宙背景輻射這一神秘的宇宙電波。1989年,NASA發射了COBE人造衛星,其目的正是探索宇宙背景輻射,結果發現,宇宙背景輻射中含有大量波長為2mm左右的無線電波,其頻率屬於微波範圍,於是宇宙背景輻射就又加了兩個字,變成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微波背景輻射和宇宙的命運
    ESA / Herschel / SPIRE/HerMEs但我們的宇宙並非是從巨大的團塊-空洞結構開始演化的。如果觀察宇宙的「嬰兒照」——宇宙微波背景,就會發現年輕宇宙各處的密度在所有尺度上都是相同的。在這裡,「相同」是指宇宙在所有方向上的溫度都是3個開爾文。更精確地說,這個數字是2.725。這說明,宇宙曾經是相當統一的。
  • 微波背景輻射是如何實現「精密宇宙觀測的」
    人類首次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在1964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兩位科學家阿羅·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為此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起初曾將這種輻射誤為是自己的接收機上不相關的噪聲(實際上,宇宙微波背景是每當我們的電視機正常傳輸中斷時接收到的那種「雪花」噪聲的一部分)。
  • 哈佛大學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北京時間3月18日凌晨零點,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宣布,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觀測到B模式偏振。這一發現的意義是什麼?它能如何揭示宇宙誕生之謎? 宇宙暴漲理論與引力波有什麼關係?今天,原初引力波仍在宇宙中傳播,但它們極其微弱、無法直接探測。它們會在微波背景輻射中留下印跡:使輻射偏振,形成螺旋狀的特殊形態。這被科學家稱之為宇宙微波背景的B模偏振。 宇宙微波背景B模偏振的發現有什麼意義?
  • 普朗克衛星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上)
    宇宙中自由電子的數密度急劇減少,光子和自由電子的散射機率驟減,光子的平均自由程大幅度增加,宇宙變得透明起來。最後,完全失去與自由電子碰撞機會的光子便從熱平衡系統中退耦出來,開始自由傳播。這便是今天觀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它是目前能探測到的最古老的輻射。CMB攜帶了豐富的宇宙學信息。這些極早期的信息,可以精確地限制宇宙中物質的組分、宇宙的年齡和幾何性質等。
  • 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暴漲產生原初引力波
    原標題: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暴漲產生原初引力波 利用一臺設在南極,名為「宇宙河外偏振背景成像」(BICEP)的望遠鏡,美國科學家捕捉到引力波在宇宙最初圖景中產生的漣漪。北京時間3月18日凌晨零點,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宣布,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觀測到B模式偏振。這一發現的意義是什麼?它能如何揭示宇宙誕生之謎?
  • 宇宙微波背景下測量微小的變化,將有助於發現宇宙起源的重大發現
    在宇宙微波背景下測量微小的變化,將有助於發現宇宙起源的重大發現。有可能對近140億年前發生的事情有詳細的了解嗎?值得注意的是,答案可能來自於對宇宙微波輻射的新測量,這種輻射如今瀰漫在所有的空間中,但在宇宙形成後不久就會釋放出來。
  • 迄今最重要的天文學發現
    空氣中的氮,我們骨頭中的鈣,我們血肉中的碳· · · ·我們所知道的所有重要的物質都誕生於一顆恆星的內部。如果要對此做出浪漫而精確的評論,那就是我們都是星塵做的!自時間開始流動的一刻起,了解宇宙就是人類永恆的目標,而常常在探索中,我們發現宇宙比我們任何時候所想像的都要更大。在每一個重大的發現後,對於天空的研究增加了我們的決心和力量,而每一個發現都比前一個更具有革命性。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人類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宇宙圖像之一
    周五·深空探測|周六·星空的詩|周日·天文周曆 宇宙大爆炸理論預測,早期宇宙非常「熱」,隨著宇宙的擴張,宇宙迅速冷卻。因此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堪稱宇宙大爆炸的「餘暉」。實際上,我們都見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衛星電視年代,電視機屏幕上在沒有節目或者信號很差的時候,出現的雪花噪聲就有微波背景輻射的成分!它是真正的無處不在。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麼來的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麼來的比如,2.6K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樣來的?我們知道這是宇宙大爆炸的殘餘輻射,在宇宙大爆炸的某個階段,也就是可以產生光子的階段,那時的光子自然應該是最為強大的伽馬射線。伽馬射線在引力作用下,會逐漸紅移或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