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可能違反奇偶對稱性,新的物理學呼之欲出

2020-12-03 騰訊網

在宇宙誕生後的38萬年時間內,它還是如此炙熱、能量還是如此之高,以至於電子不能被束縛在原子核周圍。這時候的宇宙是不透明的,因為光子會和自由電子進行耦合,光無法透射出來。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慢慢下降、能量也慢慢降低,電子最終被原子核捕獲,這時候它透出了宇宙的第一縷光線。137億年之後,這些光被空間膨脹所拉長,成了遍布所有空間中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但是,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在微波背景輻射身上發現了特殊的東西。根據11月23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的文章,一項新的測量技術揭示了微波背景輻射光線彎曲的跡象,這可能是對奇偶對稱性的破壞。物理學的標準模型是基於對稱性的概念,因此這可能會在標準模型之外出現新的物理學。

根據標準模型,鏡中的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物理定律應該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翻轉的宇宙,只需要取其鏡像就可以了。這就是奇偶對稱性。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發現的不符合對稱性的定律就只有宇稱不守恆,它是關於弱相互作用的,楊振寧和李政道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如果我們再找到一個奇偶對稱性破壞的地方,那麼我們會進入標準模型之外的新物理學。

該研究的作者表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極化角有了新的突破。當光被散射時會發生偏振,從而導致波沿一定的方向傳播。玻璃和水之類的反射性界面會使光發生偏振,甚至大氣中的水和顆粒也會使光散射和偏振。而偏振片只能讓沿著一定方向振動的波通過,從而減少了光的亮度。

在大爆炸的38萬年之後,當光子從電子中散射出來之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會發生極化。而這些極化能告訴我們很多信息,特別是當它旋轉了一個角度之後。這個角度用β表示,它可能表明背景輻射與暗物質或暗能量的相互作用。如果暗物質或暗能量以違反奇偶校驗對稱性的方式與宇宙微波背景光相互作用,我們可以在極化數據中找到其特徵。

目前的關鍵就在於如何找到背景輻射極化的證據。歐洲航天局的普朗克衛星在2018年就發布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結果,並且該衛星上自帶了極化敏感傳感器。但是,除非你知道衛星相對天空的方位,否則你得不到正確的極化角。

聰明的科學家方法還是非常多的,他們提取了多種不同的偏光源,並進行了比較,以消除虛假的角度。研究人員利用此技術確定了極化角的存在,確定性為99.2%。這似乎是很高的確定性了,但是根據物理學的慣例,這還不足以宣稱發現了新物理學,因為需要99.99995%的置信度。

不過,這一發現表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還是值得進行研究的。

相關焦點

  • 宇宙完美對稱性的突破,可能是一扇通向全新物理學的窗戶!
    當宇宙亞原子粒子在鏡子中翻轉時,它們之間幾乎所有的基本反應看起來都是一樣的。在物理學中,鏡像被稱為奇偶校驗,然後被稱為對稱,或者說具有奇偶校驗對稱性。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遵守規則。例如,我們知道,涉及弱核力的反應違反了宇稱對稱性,這對於一大堆其他原因來說也很奇怪。
  • 透露宇宙秘密的微波背景輻射
    夜幕降臨,當你抬頭看到繁星點點時,是否遐想到宇宙可能存在一個類似地球的星球,甚至還居住著一群人?科學家通過捕捉微波背景輻射告訴你宇宙的秘密。196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架設了一臺喇叭形狀的天線,用以接收「回聲」衛星的信號。
  • 微波背景輻射是如何實現「精密宇宙觀測的」
    人類首次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在1964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兩位科學家阿羅·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為此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起初曾將這種輻射誤為是自己的接收機上不相關的噪聲(實際上,宇宙微波背景是每當我們的電視機正常傳輸中斷時接收到的那種「雪花」噪聲的一部分)。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雲天空」暗藏B型信號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找到了一種關鍵的線索,這有利於解答物理學的一個主要問題,科學家似乎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檢測到了光子的偏振現象,由於大爆炸引力波的作用,早期宇宙的背景輻射產生了極化、或偏振輻射現象。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創世的第一縷曙光
    光子退耦時從混沌中走出來的光子,就帶著創世的信息,一直穿行在宇宙中,直到撞上人類的探測器。這種輻射就是「宇宙背景輻射」,就像大爆炸的遺產,所以又被稱為或者「遺留輻射」。宇宙的膨脹會使這些光子越來越暗,波長越來越長,能量越來越低,根據理論,當今的宇宙背景輻射應當相當於3K的黑體輻射,又叫「微波背景輻射」。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出現違背宇稱守恆定律的神秘現象
    北京時間 2 月 4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日本兩位科學家觀察到來自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偏振光,這是宇宙誕生之初釋放的最早光線,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揭秘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終極未來!
    而古代哲學家認為世界由一個被天體海洋或某種以太包圍的圓盤,金字塔或立方體組成,現代天文學的發展使他們開始關注新的領域。到了20世紀,科學家們開始明白宇宙究竟有多大(甚至可能無止境)。在向外看的過程中,在更深入的時間裡,宇宙學家們發現了一些真正令人驚異的事情。例如,在1960年代,天文學家開始意識到在任何方向都可以探測到的微波背景輻射。
  • 宇宙大爆炸的回音——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在近代天文學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可謂是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給了宇宙大爆炸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據,並且和類星體,脈衝星以及星際有機分子一同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所具有的最大特徵是具有黑體輻射譜,在0.3-75釐米波段,可以在地面上直接測到。那麼什麼是黑體?在任何條件下,對任何波長的外來輻射完全吸收而無任何反射的物體,即吸收比為1的物體稱為黑體。
  • 科學網—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圓環結構
  • 微波背景輻射和宇宙的命運
    ESA / Herschel / SPIRE/HerMEs但我們的宇宙並非是從巨大的團塊-空洞結構開始演化的。如果觀察宇宙的「嬰兒照」——宇宙微波背景,就會發現年輕宇宙各處的密度在所有尺度上都是相同的。在這裡,「相同」是指宇宙在所有方向上的溫度都是3個開爾文。更精確地說,這個數字是2.725。這說明,宇宙曾經是相當統一的。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憑什麼讓科學家拿了兩次諾貝爾獎?
    通過這些信號,科學家們測算出宇宙微波背景的溫度是3K,與阿爾弗和赫爾曼之前估算的5K就只差了那麼一丟丟。到此,大家可能會問,這個溫度是怎麼測出來的?我們從物理規律可知:①任何物體的溫度都不可能低於絕對零度(-273℃,也是0開爾文);②任何高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一定會有電磁波(或稱光波)輻射發來。
  • 哈佛大學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北京時間3月18日凌晨零點,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宣布,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觀測到B模式偏振。這一發現的意義是什麼?它能如何揭示宇宙誕生之謎? 宇宙暴漲理論與引力波有什麼關係?今天,原初引力波仍在宇宙中傳播,但它們極其微弱、無法直接探測。它們會在微波背景輻射中留下印跡:使輻射偏振,形成螺旋狀的特殊形態。這被科學家稱之為宇宙微波背景的B模偏振。 宇宙微波背景B模偏振的發現有什麼意義?
  • 誰最早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們在理解宇宙演化和搜索系外行星所做的貢獻。在Peebles的眾多關於宇宙的科學成就當中,最引人矚目的或許就是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理論預測了。
  • 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暴漲產生原初引力波
    原標題: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暴漲產生原初引力波 利用一臺設在南極,名為「宇宙河外偏振背景成像」(BICEP)的望遠鏡,美國科學家捕捉到引力波在宇宙最初圖景中產生的漣漪。北京時間3月18日凌晨零點,哈佛大學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宣布,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觀測到B模式偏振。這一發現的意義是什麼?它能如何揭示宇宙誕生之謎?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麼來的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麼來的比如,2.6K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樣來的?我們知道這是宇宙大爆炸的殘餘輻射,在宇宙大爆炸的某個階段,也就是可以產生光子的階段,那時的光子自然應該是最為強大的伽馬射線。伽馬射線在引力作用下,會逐漸紅移或藍移。
  • 宇宙很冷:趣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大爆炸後的餘溫約3K(-270攝氏度)
    編者註:經過精確測量,科學家們確定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是2.7K(0攝氏度就是絕對溫度273 K),約等於3K,因此微波背景輻射也被稱為「3K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大爆炸之後不久,高溫的光子與物質粒子劇烈碰撞。
  • S03E13上帝之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第三個原因,最近我正在思考一個大問題,很有可能便是下周五節目的題材,這個問題已經把我的腦子填滿了。大腦被填滿,身體又被小妹妹掏空了,難免要萎靡一周了。第四個原因,算了,編不下去了,反正我樂意,你打死我啊?好了閒話少敘,開始宇宙微波背景輻射2.0版本。
  • 微波背景輻射、黑體和各向異性
    新華網北京10月3日電(記者顏亮)目前為科學界所普遍接受的宇宙起源理論認為,宇宙誕生於距今約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微波背景輻射被認為是大爆炸的「餘燼」,均勻地分布於整個宇宙空間。  大爆炸之後的宇宙溫度高得驚人,大爆炸之後30多萬年,宇宙溫度降到足夠低,使得電子和光子等可以結合而形成原子等物質。
  • 科學家擬建造全新設施 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微波雖微,或可解說宇宙之大  本報記者 聶翠蓉 綜合外電  據《自然》雜誌官網近日報導,美國研究人員近日草擬了一份新的實驗計劃,擬建造全新設施來研究宇宙大爆炸的微弱餘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從而驗證早期宇宙在嬰兒期是否經歷過短時間的暴漲——也就是所謂的「暴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