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1日
2013年3月21日,「普朗克」太空探測器傳回數據繪製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
其實早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科研人員就已經開始探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1989年,探測器探測到背景輻射裡一些模糊的斑塊,2001年,威爾金森宇宙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以600萬-800萬的像素探測到比較清晰的宇宙微波背景斑點。
2009年5月,「普朗克」太空探測器從法屬蓋亞那庫魯航天中心升空入軌,開始以5000多萬像素的解析度來探測宇宙的背景輻射,幫助科學家研究早期宇宙形成和物質起源的奧秘,成為觀測宇宙的「透明窗口」,試圖從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來揭曉銀河系的身世。
整個探測器高1.5米,寬1.7米,重1940千克,望遠鏡主鏡1.9米X1.5米,次鏡1.1米X1.0米,而且在探測器上還攜帶了一系列敏銳度極高的儀器,如高電子接收器陣列,輻射熱探測器陣列等。
自從被送到距地近160萬公裡的太空起,「普朗克」一直不懈地掃描著宇宙全景,傳回的數據顯示已跨越了宇宙的狹長古老光帶,在2010年科研人員已經根據探測器傳回的數據繪製了首幅宇宙全景圖。
此次公布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全景圖是在宇宙全景圖的基礎繪成的,主要數據是根據「普朗克」探測器在發射之後的15個半月的時間內收集的數據繪製而成,這是當時最精確的反映宇宙誕生初期情形的全景圖,幾近完美地驗證了宇宙標準模型,見證了宇宙誕生38萬年後的情形。
除此之外,「普朗克」探測器在軌期間還以史無前例的高靈敏度獲取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信息,提供了宇宙膨脹的速率,並測定了宇宙的組成和更精確的哈勃常數。
作者: 科技創新·裡程碑 [責任編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