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起源是一個令人最為著迷的問題,自古以來被廣泛地探討於科學、哲學和宗教之中。在科學界,目前主流的觀點認為宇宙起源於約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理論經歷了科學家數十年的研究,並得到了大量的觀測支持,宇宙微波背景(CMB)就是其中的典型。
眾所周知,光速是有限的,這會造成一個有趣的事實——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歷史。比如,仰望星空,我們看到的很多星星實際上是它們數百年前的樣子。因為這些恆星發出的星光需要經過數百年才能傳播到地球。
這些光就好比化石,記錄了宇宙過去的情況,從而為我們提供了一條了解宇宙歷史的絕佳途徑。而宇宙微波背景正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展現的是宇宙誕生之後僅38萬年的樣子。它很好地解釋了宇宙早期發展所遺留下來的輻射,有力地支持了大爆炸理論。
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科學家就對宇宙微波背景作出了預言。喬治·伽莫夫就曾在1948年的一篇關於熱大爆炸模型的論文中指出,早期大爆炸的輻射仍殘留至今。只不過由於宇宙的膨脹,其溫度只比絕對零度稍高一些,輻射理應處於微波波段。
直到1964年,宇宙微波背景才被美國的文學家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偶然發現。當時他們架設了一臺喇叭形狀的天線,在檢測這臺天線的噪音性能時發現了一個幾乎各向同性的詭異信號。起初,他們認為問題出在了天線本身,甚至一度歸咎於在天線搭窩的鴿子。後來才知道,這竟然是一個驚天大發現。他們測出宇宙微波背景的溫度約為3K,因此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也稱為3K背景輻射。
這一次的無心插柳,確立了大爆炸理論的主流地位,也讓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共同榮獲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進入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科技的進步使得人類對宇宙微波背景的觀測開始不斷取得突破。從宇宙背景探測者(COBE)到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再到普朗克衛星(Planck ),科學家們獲得越來越精確的數據。
雖然宇宙背景探測者於1992年繪製出的首張宇宙微波背景的圖像模糊不清,但依舊震撼一時,科學家激動地將其稱為「上帝的臉」。顯然,這是一張蒙著一層面紗的臉。不過,之後的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和普朗克衛星慢慢地揭開了這層面紗。
對於我們普通吃瓜群眾來說,看宇宙微波背景的圖像就宛如狗看花布,不外乎就是一堆隨機分布的斑斑點點。然而,這卻足以讓一大批科學家激動得流淚。
如果說當今的宇宙是一位80歲的老人,那麼宇宙微波背景的圖像展現的就是宇宙誕生不到1天的樣子。而這些斑斑點點則顯示出了宇宙誕生之初微小的溫度漲落,對應著局部密度的細微差異,代表著未來所有的結構,可謂恆星與星系的種子。也就是說,現在我們所在的銀河系曾經就是其中的波瀾之一。
目前,宇宙微波背景仍吸引著大量科學家的研究。近幾年,有些科學家甚至提出,普朗克衛星拍攝的宇宙微波背景圖中存在一個神秘亮斑,這可能是平行宇宙存在的證據。
總之,這裡還有大量的奧秘等著被揭開。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