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說宇宙微波背景的溫度是3K,那這是什麼意思?

2020-11-29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天文航天系列徵文賽。

任何具有內能(溫度高於絕對零度或0k)的物體都會以電磁波(光)的形式輻射出該能量。該輻射中波長的理論分布代表「黑體」輻射,用一個叫做普朗克定律的方程進行數學描述。繪製強度與波長之間的關係曲線,得到的曲線峰值取決於溫度,溫度越高,其峰值波長越短。普朗克方程式的結果也被稱為維恩定律。同時,隨著溫度的升高,所有波長的強度都在增加。

圖解:普朗克定律描述的黑體輻射在不同溫度下的頻譜

你能夠看到這種行為,正如一根鐵棒從室溫加熱一樣。一開始,所有的輻射都在紅外區域,該區域的波長太長,人類看不到。隨著棒子的溫度升高,當發射的波長減小到可見範圍內時,它就會發出紅色。接下來,隨著峰值強度移動到更短的波長,你會看到橙色,然後是黃色,然後是白色。通過分析波長的光譜,可以計算出溫度。天文物體的溫度可以用這種技術來測定。例如,黑洞附近的極端溫度在極短的X射線區域達到峰值。像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發射主要在可見區域,而像行星這樣的較冷的天體則發射不可見的紅外線輻射。

圖解:大麥哲倫雲面前的黑洞(中心)的模擬視圖。請注意引力透鏡效應,從而產生兩個放大,以星雲最高處扭曲的視野。銀河系星盤出現在頂部,扭曲成一個弧形。

大爆炸的極高溫度釋放出強烈的、非常短的波長輻射,但是隨後宇宙的冷卻已經將這些波長轉移到了微波區域。(這也可以解釋為隨著宇宙的膨脹產生的波長的伸展。)因為微波的波長甚至比不可見的紅外輻射還要長,所以可以用射電望遠鏡在光譜的無線電區域觀測到它們。現在可以看到來自宇宙各個方向的大爆炸的殘餘「背景輻射」。如果你繪製出不同波長的輻射強度,它與溫度在2k和3k之間的曲線相吻合。

圖解:哈勃超深空場描繪了遠古時代的星系圖景,根據大爆炸理論,它們處於一個更年輕、更緻密且更熾熱的宇宙。

回答者:保羅沃爾斯基,物理學士,兼職物理講師

簡單的答案是,實驗人員測量宇宙微波背景光子的波長(正如你可能根據名字猜測的那樣,它們往往具有微波波長)。這可以通過關係轉換為光子能量:

從那裡,你可以用玻爾茲曼常數轉換成一個等價的溫度

因此,當宇宙學家談論光子的「溫度」時,他們基本上是在描述光子的等效能量。

至於為什麼溫度是一個有用的變量,重要的是要指出不是每個來自宇宙背景的光子的溫度都是2.7k。事實上,有整個能量(或溫度)的範圍。然而,這個範圍恰好是你所期望的在2.7k溫度下黑體輻射能量的光譜。如果你使用維恩位移定律

要在2.7千米的溫度下找到黑體光譜中的峰值,你會發現峰值波長是

而這個峰值波長恰好是實驗人員在宇宙背景輻射的光子光譜中所觀察到的。

因此,並不是所有的光子都處於2.7k的溫度,而是它們看起來就像是由一個自身溫度為2.7k的黑體發射的。

圖解: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拍攝到宇宙在大爆炸發生後宇宙微波背景的影像

相關知識-宇宙背景輻射

宇宙背景輻射是來自大爆炸的電磁輻射。這種輻射的起源取決於被觀測到的光譜區域。其中一個組成部分是宇宙微波背景。這個成分是紅移光子,早在宇宙的輻射第一次變得顯而易見時他們就已經開始了自由流動。它的發現和對其性質的詳細觀測被認為是大爆炸的主要證實之一。宇宙背景輻射的發現(偶然在1965年)表明,早期的宇宙被一個輻射場所支配,一個溫度和壓力極高的場。

圖解:由FIRAS儀器對COBE觀測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光譜,為最精確測量的黑體輻射光譜性質,即使將圖像放大,誤差範圍也極小,無法由理論曲線中分辨觀測數據。

蘇尼阿耶夫-澤爾多維奇效應顯示了輻射宇宙背景輻射與「電子」雲相互作用的現象,扭曲了輻射的光譜。

圖解:由宇宙背景探測者、WMAP和普郎克衛星的結果比較宇宙微波背景 - 2013年3月21日。

紅外線、X射線等也有背景輻射,成因不同,有時可以解析成個別的來源。看到宇宙紅外線背景和x射線背景。還可以看到宇宙中微子背景和銀河系外背景光。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Suraj-顧元陽-physlink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當我們說宇宙背景輻射的溫度是3K時,意味著什麼?
    圖解:普朗克定律描述的黑體輻射在不同溫度下的頻譜宇宙大爆炸產生的極端高溫釋放了強烈的、波長非常短的輻射,之後隨著宇宙的冷卻,這些極端的輻射變成了微波(這也可以解釋為,隨著宇宙的膨脹,輻射的波長不斷伸長)。
  • 什麼是微波背景輻射?從中可以讀出哪些宇宙信息?
    隨著宇宙的膨脹,光子的波長會隨著時空的膨脹而拉長,這意味著早期的輻射現在溫度非常低,只比絕對零度高几度。這是關於熱大爆炸的第一個預測:微波輻射的溫度應該是均勻的,只比絕對零度高几度,並且在空間的各個方向也應該是均勻的。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憑什麼讓科學家拿了兩次諾貝爾獎?
    當我們說到宇宙的年齡是138億年的時候,總會有人問,你啥知道呢?怎麼算的,靠譜嗎?科學家們在計算宇宙中天體的年齡、距離、密度等數值時,並不是真的拿一個鐘錶或是一個尺子去量它,而是通過各種「間接的證據」去測量。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測算出宇宙的年齡是138億年的這種「間接證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宇宙很冷:趣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大爆炸後的餘溫約3K(-270攝氏度)
    編者註:經過精確測量,科學家們確定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是2.7K(0攝氏度就是絕對溫度273 K),約等於3K,因此微波背景輻射也被稱為「3K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大爆炸之後不久,高溫的光子與物質粒子劇烈碰撞。
  • 宇宙微波背景,回望嬰兒時期的宇宙
    只不過由於宇宙的膨脹,其溫度只比絕對零度稍高一些,輻射理應處於微波波段。直到1964年,宇宙微波背景才被美國的文學家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偶然發現。當時他們架設了一臺喇叭形狀的天線,在檢測這臺天線的噪音性能時發現了一個幾乎各向同性的詭異信號。起初,他們認為問題出在了天線本身,甚至一度歸咎於在天線搭窩的鴿子。
  • 宇宙大爆炸的回音——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在近代天文學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可謂是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給了宇宙大爆炸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據,並且和類星體,脈衝星以及星際有機分子一同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所具有的最大特徵是具有黑體輻射譜,在0.3-75釐米波段,可以在地面上直接測到。那麼什麼是黑體?在任何條件下,對任何波長的外來輻射完全吸收而無任何反射的物體,即吸收比為1的物體稱為黑體。
  • 微波背景輻射是如何實現「精密宇宙觀測的」
    由這樣一種發光「體」發出的輻射以特定方式分布於不同的波長,就像恆星一樣,其發光的顏色(能譜)只取決於溫度:溫度低時,顏色發紅;溫度高時,顏色發藍。除溫度之外,我們對這種輻射一無所知,但是可以確切地預言它的能譜看起來像什麼樣子。這種被稱為黑體輻射的能譜也可以在實驗室產生,德國科學家普朗克第一個描述了它們的特殊形狀。我們自己的太陽實際上是「黑體」,儘管它的光譜沒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那麼完美。
  • S03E13上帝之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除了那點點星光之外,還有一種我們肉眼所無法看見的光在散發著絢麗的光芒,雖然它很低調,但卻蘊藏著可以揭示各種宇宙之謎的信息,它便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歡迎收看大型娛樂節目回到2049第四季第13集《上帝之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什麼是宇宙微波背景?它與宇宙大爆炸有何關係?
    宇宙微波背景是大爆炸後最初幾年遺留下來的殘餘熱量,這是支持大爆炸理論的重要證據。從理論上講,我們的宇宙始於大爆炸。 整個宇宙都聚集在極小的空間中,爆炸形成了我們現在在周圍看到的宇宙。 支持這一理論的最關鍵的證據之一,是仍然可以在空曠的太空中發現的剩餘輻射:宇宙微波背景。
  • 宇宙微波背景會消失嗎?
    我們從宇宙中直接探測到的最早的信號來自宇宙大爆炸後不久:那時宇宙只有38萬年的歷史。今天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它也被稱為「原始火球」或大爆炸的餘輝。這是一個驚人的預言,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的喬治·加莫,當它在20世紀60年代被直接探測到時,它震驚了天文學界。
  • 科學網—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圓環結構
  • 探索宇宙奧秘,了解宇宙背景輻射被證實為黑體輻射
    按此推理,從量上說,隨著宇宙的膨脹,充滿宇宙的輻射仍可繼續使用普朗克黑體公式精確地進行描述,即使它不再與物質保持著熱平衡。因此,當務之急是確定能否使用普朗克黑體公式描述波長輻射能量的分布,如果這的確是輻射和宇宙物質處於熱平衡狀態時的某個時期殘留下來的古老紅移輻射, 那是可以這樣描述的。在這種情況下,根據所觀測到的射電噪聲強度與普朗克公式的比較結果計算得出的「等效溫度」,在所有波長上的數值都應等於彭齊亞斯和威爾遜所研究的在 7.35 釐米波長上的數值。
  • 透露宇宙秘密的微波背景輻射
    於是他們在《天體物理學報》上以《在4080兆赫上額外天線溫度的測量》為題發表論文正式宣布了這個發現。不久狄克、皮伯斯、勞爾和威爾金森在同一雜誌上以《宇宙黑體輻射》為標題發表了一篇論文,對這個發現給出了正確的解釋,即這個額外的輻射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宇宙微波背景(CMB)並不是宇宙的盡頭,而是我們所看到的極限
    當你眺望遙遠的宇宙時,你也在回望時間,這要歸功於光的速度,儘管光的速度很快,但終究有限。因此,我們的儀器觀測到的第一縷光,就我們宇宙而言,這就是大爆炸遺留下來的餘輝:宇宙微波背景(CMB)。但宇宙是無限的,沒有理由相信我們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是宇宙的邊緣或邊界。那麼,宇宙微波背景究竟在哪裡呢?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在近代天文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從星系的角度來看,「穩恆態模型」預測各種不同的星系在宇宙中是均勻分布的,這也就是說「嬰兒星系」將遍布整個宇宙,而上個世紀40年代~60年代科學家使用射電望遠鏡對宇宙中的射電源進行了一項普查,結果發現「射電星系」在宇宙中並不是均勻分布的,而是距離越遠分布越密集。
  • 微波背景輻射和宇宙的命運
    ESA / Herschel / SPIRE/HerMEs但我們的宇宙並非是從巨大的團塊-空洞結構開始演化的。如果觀察宇宙的「嬰兒照」——宇宙微波背景,就會發現年輕宇宙各處的密度在所有尺度上都是相同的。在這裡,「相同」是指宇宙在所有方向上的溫度都是3個開爾文。更精確地說,這個數字是2.725。這說明,宇宙曾經是相當統一的。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麼來的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麼來的比如,2.6K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怎樣來的?我們知道這是宇宙大爆炸的殘餘輻射,在宇宙大爆炸的某個階段,也就是可以產生光子的階段,那時的光子自然應該是最為強大的伽馬射線。伽馬射線在引力作用下,會逐漸紅移或藍移。
  • 溫度比微波背景輻射還低,布莫讓星雲經歷了什麼?
    我們會想起重力、慣性力、溫度等,比較一下,手上提兩斤重的水果與提兩斤一兩的水果,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無法分辨的;坐在舒適的轎車中閉著眼睛,你絕對分辨不出司機有沒有輕微地轉向;但是,正常人的腋下體溫哪怕僅僅從36.8℃提高1℃達到37.8℃,人都會明顯感覺到不舒服。溫度,毫無疑問是人類自身與自然界聯繫最緊密的一個參數。那宇宙中到底有沒有溫度的上限?
  • 科學家「看見了」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時發現圓環結構
    一般意義上,要問宇宙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並不科學,因為根據大爆炸理論,時間本身便產生於大爆炸的那一瞬間,在此之前時間概念尚不存在。但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23日報導,英國牛津大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和亞美尼亞葉里溫物理研究院的瓦赫·古薩德揚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了一種圓環結構,讓人們能「透視」到大爆炸發生之前的宇宙。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人類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宇宙圖像之一
    因此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堪稱宇宙大爆炸的「餘暉」。實際上,我們都見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在衛星電視年代,電視機屏幕上在沒有節目或者信號很差的時候,出現的雪花噪聲就有微波背景輻射的成分!它是真正的無處不在。 宇宙演化示意圖。最左邊就是微波背景輻射。來自WMAP衛星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