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俊代表:天琴二號預計2025發射 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能力

2020-12-06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日報

5月26日,全國人大代表羅俊接受媒體連線採訪時透露,天琴二號衛星預計將於2025年前後發射,屆時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羅俊代表介紹,面向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天琴計劃」已進入第三階段任務,即發射「天琴二號」衛星編隊,該衛星編隊直接瞄準我國下一代重力衛星。

國際大地測量協會「重力委員會」執行常委、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鍾敏研究員說,重力衛星是地球近地軌道衛星中精度要求最高的衛星。第一代重力衛星星間測距採用微波測距技術,而下一代重力衛星星間距則採用雷射幹涉測距技術。

據了解,我國目前尚無重力衛星,而第一代重力衛星預計將於明年才發射。2002年以來美德聯合發射重力衛星系列,對全球氣候異常的研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什麼天琴計劃會跟重力衛星相關呢?歐洲LISA計劃科學家、德國馬普引力物理研究所教授Gerhard Heinzel說:「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的高新技術具有很多方面的應用價值,測量全球重力場就是其中重要一個,它可以幫助人類應對很多未來問題。」

「全球質量分布不均且不斷變化,重力衛星可以高精度和高解析度地測量地球上質量隨時間和空間的細微變化,進而觀測到全球氣候異常帶來的海平面升高、冰川融化、地下水變化、洪水旱災等問題,幫助人類應對全球異常變化的挑戰。」Gerhard Heinzel說。

羅俊代表指出,作為基礎研究的天琴計劃,具有「沿途下蛋」的科學產出特點,其中一個產出就是下一代重力衛星技術,天琴二號成功將大幅提升我國應對多種災害天氣在內的全球氣候異常的能力。

另據中山大學天琴中心介紹,天琴一號的成功已經為天琴二號打下堅實技術基礎,且依託高校人才培養獨特優勢,逐漸形成圍繞重力衛星的人才團隊和人才培養體系。(本報記者 鄭楊 通訊員 黃豔)

相關焦點

  • 羅俊代表:「天琴二號」計劃2025年前後發射
    21日,全國人大代表、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院士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都優於任務目標,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羅俊院士說:「目前衛星狀態良好,下一階段將進入拓展實驗階段。」
  • 專家談「天琴計劃」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天琴計劃」又有哪些新進展?
  • 羅俊代表:「天琴一號」完成在軌技術驗證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羅俊代表: 「天琴一號」完成在軌技術驗證本報記者 龍躍梅 通訊員 黃 豔 盧旖維5月21日,全國人大代表、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院士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透露羅俊院士說:「目前衛星狀態良好,下一階段將進入拓展實驗階段。」技術驗證結果超乎預期羅俊介紹,「天琴一號」的核心任務是驗證空間慣性基準技術,這是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體系中的核心技術之一,它包括高精度慣性傳感、微牛級連續可調微推進和無拖曳控制三大關鍵技術。
  • 「天琴」將奏何妙音?——「天琴一號」發射成功背後的我國引力波...
    ——「天琴一號」發射成功背後的我國引力波探測之問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鄭天虹、肖思思、馬曉澄、胡喆  12月20日,隨著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成功飛向太空。  「天琴計劃」將分三次總計發射六顆衛星上天,第一次發射一顆高精度空間慣性基準試驗衛星,第二次發射兩顆雷射幹涉測量技術試驗衛星;第三次發射三顆天琴衛星,組成編隊進行空間引力波探測。  羅俊說,此次發射的「天琴一號」,是「天琴計劃」擬發射的第一顆試驗衛星。「天琴一號」好比是引力波「探頭」,它的核心技術就是空間慣性基準技術,這是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體系中的關鍵技術之一。
  • 兩會時刻 | 「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天琴一號」具有兩個啟示
    兩會時刻 | 「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天琴一號」具有兩個啟示 2020-05-24 03: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或再次引領全球,砸下150億啟動「天琴計劃」,讓美國都羨慕
    隨著中國完成嫦娥五號探索工程,意味著在探月工程中我國再度向前邁出一大步。當然隨著嫦娥五號成功降落在四子王旗之後,意味著現階段的探月工程暫時告一段落。然而嫦娥五號並非終點,畢竟我國的探月工程最終是要實現在月球上打造研究基地的目標。
  • 「天琴二號」將驗證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來源:科技日報「天琴二號」將驗證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近日,數十位國內空間科學領域專家齊聚廣州,研討教育部空間科學中長期和「十四五」規劃前沿課題。會上,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備受關注,其正在推進的「天琴二號」衛星項目,將上天驗證多項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其中也包括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 「天琴二號」將驗證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會上,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備受關注,其正在推進的「天琴二號」衛星項目,將上天驗證多項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其中也包括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中山大學天琴中心教授葉賢基在會上介紹了「天琴二號」技術試驗衛星的進展情況。他指出,「天琴二號」衛星所要在軌驗證的核心技術之一——星間雷射幹涉測量技術,正是目前國際上下一代重力衛星的關鍵技術。
  • 「天琴二號」將上天驗證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
    會上,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備受關注,其正在推進的「天琴二號」衛星項目,將上天驗證多項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其中也包括下一代重力衛星關鍵技術。中山大學天琴中心教授葉賢基在會上介紹了「天琴二號」技術試驗衛星的進展情況。他指出,「天琴二號」衛星所要在軌驗證的核心技術之一——星間雷射幹涉測量技術,正是目前國際上下一代重力衛星的關鍵技術。
  • 「天琴一號」發射升空,我國正式開啟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探索計劃
    「天琴計劃」將在地球軌道上部署3顆衛星,以組成一個長臂長的等邊三角形編隊,成為一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文臺」。 我國首顆引力波探測技術驗證衛星終於發射升空了。
  • 「天琴一號」衛星年內升空 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將正式邁出第一步
    原標題:「天琴一號」衛星年內升空 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大學校長羅俊院士6日表示,「天琴一號」技術驗證試驗衛星預計今年年底前發射,該衛星將對高精度空間慣性傳感器、無拖曳控制技術、微牛頓量級的推進技術、雷射幹涉儀等核心技術開展在軌驗證。
  • 一箭九星 「天琴一號」出徵探測引力波
    一箭九星 「天琴一號」出徵探測引力波  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9顆衛星,其中「天琴一號」系「天琴」引力波探測計劃首顆技術驗證衛星  12月20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
  • 我國發射「天琴一號」衛星 從太空探測引力波
    人民網北京12月20日電(趙竹青)今天中午,伴隨著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的升空,我國「天琴」引力波探測計劃的首顆技術驗證衛星——「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成功啟航,開啟了它的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的探索之旅。 「天琴計劃」是由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於2014年提出的、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
  • 「天琴計劃」將打造51萬公裡長的「引力波琴弦」,首星技術超指標
    在引力波的領域,美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我國也不算落後,2019年8月31日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衛星「太極一號」在太原衛星發射基地發射升空;2019年12月20日,我國另一個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中的首顆衛星天琴一號也在太原衛星發射基地發射升空!
  • 我國引力波探測計劃首顆技術驗證衛星「天琴一號」成功發射
    12月20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A星,此次任務同時搭載了主載荷由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與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天琴中心共同研製的「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這也是我國首顆由高校牽頭,國家立項的技術試驗衛星。
  • 風雲二號」收官之戰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二號H星
    其中極軌氣象衛星系列包括風雲一號和風雲三號,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系列則由風雲二號和風雲四號組成。  極軌氣象衛星軌道高度800-1000公裡,並通過地球的南北極。據介紹,它們可以每天繞地球14圈,也就是可以無覆蓋的觀察地球兩次。同時衛星上攜帶的科學儀器,可以觀測全球範圍內的地球物理參數,包括大氣溼度、溫度變化等,對應對氣候變化起到重要作用。
  • 全球首顆!中國將於2020年底發射晨昏軌道極軌氣象衛星
    年遠景規劃,優化世界極軌氣象衛星運行格局,我國積極響應並正在實施在晨昏軌道部署極軌氣象衛星。預計將於2020年底具備出廠條件並將擇機發射。  發射後它將成為世界首顆晨昏軌道民用氣象衛星,屆時我國將成為世界首個同時具備在晨昏軌道、上午軌道、下午軌道同時進行全天時全天候高光譜三維定量遙感的國家,實現4小時全球範圍極軌氣象衛星數據探測的更新。此舉將進一步提升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水平,服務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
  • 天琴團隊的科研報國路:從引力到引力波,36年專注一個問題
    5月21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院士透露,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衛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都優於任務目標,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 世間萬物,有能量就有引力。那麼,引力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自牛頓開創經典力學以來,這個物理學領域基礎的科學問題之一,讓物理學家輾轉幾百年,至今仍在探索。
  • 發布會參考丨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二)氣候變化主要由人為活動引起人類利用化石能源等活動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因。自1990年以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組織全球科學家發布了5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認為人類活動產生過量的溫室氣體排放是造成當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這是國際科學界的主流認識,也是國際社會採取應對措施的主要科學依據。
  • 「天琴計劃」全球招募研究人員 年薪百萬
    」正在全球招募研究人員。  記者在招聘啟事中看到,「天琴」招募對象,包括面向全球招募千人(指海外高層次人才)、青年千人(指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教授(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副教授、講師、研究員和博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