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5月26日,全國人大代表羅俊接受媒體連線採訪時透露,天琴二號衛星預計將於2025年前後發射,屆時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羅俊代表介紹,面向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天琴計劃」已進入第三階段任務,即發射「天琴二號」衛星編隊,該衛星編隊直接瞄準我國下一代重力衛星。
國際大地測量協會「重力委員會」執行常委、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鍾敏研究員說,重力衛星是地球近地軌道衛星中精度要求最高的衛星。第一代重力衛星星間測距採用微波測距技術,而下一代重力衛星星間距則採用雷射幹涉測距技術。
據了解,我國目前尚無重力衛星,而第一代重力衛星預計將於明年才發射。2002年以來美德聯合發射重力衛星系列,對全球氣候異常的研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什麼天琴計劃會跟重力衛星相關呢?歐洲LISA計劃科學家、德國馬普引力物理研究所教授Gerhard Heinzel說:「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的高新技術具有很多方面的應用價值,測量全球重力場就是其中重要一個,它可以幫助人類應對很多未來問題。」
「全球質量分布不均且不斷變化,重力衛星可以高精度和高解析度地測量地球上質量隨時間和空間的細微變化,進而觀測到全球氣候異常帶來的海平面升高、冰川融化、地下水變化、洪水旱災等問題,幫助人類應對全球異常變化的挑戰。」Gerhard Heinzel說。
羅俊代表指出,作為基礎研究的天琴計劃,具有「沿途下蛋」的科學產出特點,其中一個產出就是下一代重力衛星技術,天琴二號成功將大幅提升我國應對多種災害天氣在內的全球氣候異常的能力。
另據中山大學天琴中心介紹,天琴一號的成功已經為天琴二號打下堅實技術基礎,且依託高校人才培養獨特優勢,逐漸形成圍繞重力衛星的人才團隊和人才培養體系。(本報記者 鄭楊 通訊員 黃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