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琴團隊的科研報國路:從引力到引力波,36年專注一個問題

2021-01-13 環球網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從引力到引力波,36年專注一個問題

——天琴團隊的科研報國路

從牛頓1687年發表萬有引力定律,到卡文迪許第一次用扭秤實驗測出萬有引力常數G值,西方科學家主導這一領域的研究300多年。上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家羅俊及其團隊加入了測量萬有引力常數G的隊伍。

5月21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院士透露,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衛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都優於任務目標,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

世間萬物,有能量就有引力。那麼,引力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自牛頓開創經典力學以來,這個物理學領域基礎的科學問題之一,讓物理學家輾轉幾百年,至今仍在探索。

從1984年開始,一群中國科學家用36年的時間,探索引力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對於一位科學家的科研生涯來講,36年很長。但是,在西方科學家主導了300多年的領域裡,中國科學家測出了世界最精確的萬有引力常數G的值,提出了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這樣看來36年又很短。

基礎研究如何報效國家和社會?羅俊院士和天琴團隊在探索科學問題的過程中,用一個又一個重量級成果給出了答案。

「丟掉用錢買技術的幻想」

從牛頓1687年發表萬有引力定律,到卡文迪許第一次用扭秤實驗測出萬有引力常數G值,西方科學家主導這一領域的研究達300多年。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家羅俊及其團隊加入了測量萬有引力常數G的隊伍,開始用扭秤技術精確測量G值。

為了找到震動小、溫度恆定的實驗場所,他們把華中科技大學喻家山下的一處防空洞作為實驗室。山洞陰暗潮溼,但他們埋頭科研,一遍一遍地改進扭秤系統,不斷優化實驗方案,把扭秤的靈敏度提高再提高,把各種環境幹擾降低再降低。他們除去吃飯和睡覺,在山洞中度過了數不清的日日夜夜。

經過艱辛努力,2018年8月,《自然》雜誌刊發了羅俊團隊最新測G結果,該團隊歷經艱辛測出了截至目前國際上最高精度的G值。

在探索引力本質的基礎研究道路上,依託各種引力實驗,他們從一開始就踏上了精密測量的應用研究之路。空間慣性傳感器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它是空間引力研究、空間引力波探測和重力衛星的核心設備,根據工作模式的選取。該設備精度高、技術難度大,僅有法國掌握其全部技術。

2001年,為了推動研究,羅俊與已研製出空間慣性傳感器的法國教授約好,專門赴法國商談國際合作。可是會面前,對方一直拒絕走出大樓當面交談,僅僅託人給了一些書面材料。

這讓他們深深感受到,「在門外等」永遠也不可能擁有核心技術,沒有核心技術就很難得到別人的尊重。

2009年,在巴黎的一個小型技術研討會上,科學家們報告了空間慣性傳感器的研究情況,當西方科學家看到羅俊團隊研製的部分實物照片和地面測試結果時,兩次詢問是否是自己做出來的,詢問的語氣充滿了質疑。

午餐會上,羅俊與法國的空間慣性傳感器研製負責人商談購買對方更高精度產品的事宜,對方提出該儀器不是商品,是無價的,中國要想使用,「必須交換」。

「如何交換呢?就是他們給儀器,我們必須給他們原始數據。這是非常霸道無理的要求,意味著可能拱手送出國家機密!」羅俊說,經歷這件事後,團隊更加堅定了要走獨立自主的研究道路——自主設計實驗路線、自主制定測量方案、自主研發儀器設備。

「回顧過往,我想正是因為我們在西方碰壁碰得早,所以我們醒悟得早,早早地丟掉了用錢買核心技術的幻想,認清了核心科技大國競爭只能靠自己的殘酷現實,在後來的研究中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道路。」羅俊說。

中山大學天琴中心教授楊山清介紹,實現相關裝置設計及諸多技術細節均需團隊成員自己摸索、自主研製,在此過程中,他們研發出一批高精尖儀器設備,其中很多儀器將在地球重力場的測量、地質勘探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不要展示的樣品,要管用的產品」

多年來,在引力到引力波的研究過程中,羅俊團隊始終堅持著造「國之重器」的理念。羅俊經常對團隊說:「一個科學家選擇課題必須要頂天立地,滿足國家需求的科研方向是最具價值的。」

上世紀90年代,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團隊在引力研究領域的名氣越來越大。有關部門當時正好有一項技術難題亟須解決,便將這一項目半信半疑交給了團隊。但是,課題主管部門的專家心裡還是有疑問:物理學家概念理論多,能不能做出管用的產品呢?

羅俊的學生、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主任周澤兵至今記憶猶新。他告訴記者:「羅老師知道他們的擔心,實際上一開始研究慣性傳感器,他就明確要求我,『基礎物理研究要朝著應用產品去做,我們不要展示的樣品,我們要管用的產品』。這對我的科研觀影響特別大。」

為了完成這一課題,團隊使出渾身解數,向好的產品發起了「進攻」。引力實驗中要用到一種特殊的鋼球,每個球的圓度要精確到1微米,而能買到的這種球最高精度在5到10微米。中山大學天琴中心特聘研究員薛超回憶,團隊只好自己慢慢地磨,光一個球就磨了9個月,精度最終達到了0.8微米。

「36年裡,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我們像是打磨產品的工匠一樣。」周澤兵開玩笑說,「高度壓力下,我們就是靠著做產品的工匠精神,攻克一個又一個科學和技術難題的。」

科研團隊用幾十年的時間,應用精密測量技術,取得高精度星載加速度計的關鍵技術突破,打破了制約我國重力衛星研究的瓶頸。

「對事業負責,對國家負責」

隨著引力研究的不斷深入,團隊積累了越來越多的經驗,也有了更寬的研究視野,大家心中裝著一個目標:實驗室研製的東西就是要到太空去經受檢驗。

羅俊對大家說:「要做航天產品,必須上天在軌道上檢驗,對我們自己的事業負責,也是對國家負責。我們要有決心,更要有信心!」

基礎研究「要上天試試」何其難?其間困難阻隔,難以計數。功夫不負有心人。2011年他們爭取到了一次搭載飛行機會,用兩年時間研製出滿足該衛星平臺的產品,並通過了一系列實驗和論證,2013年11月25日隨某衛星發射升空!他們的喜悅是難以言表的,只能用熱淚來表達。這是我國該類型空間慣性傳感器的首飛驗證,7年過去了目前仍在軌運行正常。

基於實驗室裡大量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的驗證,羅俊在2014年3月提出了「天琴計劃」,計劃在太空中建成一個引力波天文臺來探測引力波,向著當今世界引力研究的最前沿、科學研究的新高峰發起挑戰。

2019年12月20日,搭載「天琴一號」衛星的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衝上雲霄,意味著中國醞釀近20年、正式提出5年多的天琴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正式進入「太空試驗」階段。

2020年5月21日,「天琴一號」傳來好消息,數據顯示,所有技術指標全部優於任務要求,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羅俊院士說:「目前衛星狀態良好,下一階段將進入拓展實驗階段。」

目前,「天琴二號」各項工作正在穩步推進,關鍵技術取得突破,計劃在2025年前後發射。

在太空中探測引力波,不僅能夠看到宇宙演化的圖片,還能夠利用引力波探測聽到宇宙演化的聲音,相當於從看無聲電影到看有聲電影。羅俊說,引力波不能只是科學展示品,而應該成為人類探測宇宙的實用工具,這就是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之後,我們還要繼續做引力波探測的根本目的。

羅俊說:「『天琴計劃』不僅僅吸引著有科學興趣的人,也越來越多地吸引著立志科研報國的各類人才。因為這個最終目標好似一個牽引器,它會『生』出一個又一個國家急需的核心技術、戰略重器,這是作為科學家的責任。」

本報記者 龍躍梅 通 訊 員 黃 豔 趙現廷

相關焦點

  • 引力波探測參與者:LIGO與中國天琴計劃不矛盾
    因為「有意思」加入團隊陳雁北:我以前在北大本科學的是核物理專業,到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後看到引力波的方向挺有意思的,就是在這麼一個偶然的機會加入的。引力波的探測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其實前後花費了好幾十年時間,最開始大家並不知道引力波到底有多長,不知道從哪一個系統能夠探測到它。
  • 「引力波」項目參與者:LIGO和天琴計劃不矛盾
    因為「有意思」加入團隊   陳雁北:我以前在北大本科學的是核物理專業,到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後看到引力波的方向挺有意思的,就是在這麼一個偶然的機會加入的。引力波的探測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其實前後花費了好幾十年時間,最開始大家並不知道引力波到底有多長,不知道從哪一個系統能夠探測到它。
  • 科學家探測到引力波 中大"天琴計劃"將尋找宇宙弦音
    微弱引力波掀起科學界「軒然大波」    2016年2月11日,距離1916年愛因斯坦預言引力波存在剛好100年。  這一天,LIGO(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科學合作組宣布,探測到來自一個雙黑洞併合事件的引力波。「引力波被探測到」這一話題,瞬間激起全世界網友和科學界人士刷屏討論。
  • 美國引力波項目中途而廢,中國卻激流勇進,「天琴一號」均超預期
    2019年12月天琴一號發射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稱,「天琴一號」的核心任務是驗證空間慣性基準技術中山大學天琴中心教授葉賢基介紹,「天琴」於2018年10月由國家航天局正式立項,2019年12月20日在山西太原發射成功,其將承擔六大技術的在軌驗證任務。
  • 引力波探測新徵程!我國成功發射「天琴一號」引力波探測項目首顆...
    為什麼要去太空探測引力波?   2015年9月,位於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探測器,也就是我們熟悉的LIGO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那麼既然已經證明了在地面上能夠探測引力波,我國的天琴計劃為何選擇利用衛星在宇宙空間內探測引力波呢?
  • 一起了解中國版引力波探測計劃:中山大學「天琴計劃」
    其中,ASTROD計劃瞄準10-3~10-5Hz的引力波,幹涉儀臂長為3×108公裡,是一個技術難度比LISA還高的空間任務概念。ALIA採取與LISA完全相同的軌道與天線構型,只是幹涉儀臂長縮短10倍,探測引力波頻段也提高10倍。  天琴計劃的出發點是切實根據我國的技術能力實際和未來幾十年的發展前景,提出我國自主開展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可行方案。
  • 我國引力波探測計劃首顆技術驗證衛星「天琴一號」成功發射
    「天琴一號」的成功發射意味著中國醞釀近20年、且於5年前正式推出的天琴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正式進入「太空試驗」階段,中國人自己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方案距離實現又推進了一步。「天琴計劃」是中國科學院羅俊院士2014年3月在華中科技大學的一次國際會議上提出 ,2015年7月在中山大學發起的一個科研計劃,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山大學正在組建研究小組開展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任務的預先研究,制定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的實施方案和路線圖,提出「天琴」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
  • 兩會時刻 | 「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天琴一號」具有兩個啟示
    作為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36年來一直致力於開展面向學術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原創性基礎研究。羅俊表示,加強「從0到1」的基礎研究,開闢新領域、提出新理論、發展新方法,取得重大開創性的原始創新成果,才能搶佔國際科技競爭的制高點。
  • 「天琴」將奏何妙音?——「天琴一號」發射成功背後的我國引力波...
    這是我國首顆由國家立項面向未來引力波空間探測的技術試驗衛星,其成功發射意味著中國醞釀近20年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方案距離實現邁出了重要一步。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不妨讓我們走近「天琴一號」,揭開「天琴工程」的神秘面紗。  「天琴一號」要做什麼?
  • 中國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太極」各進一步 與國外競爭白熱化
    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的關鍵人物是羅俊院士,在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的喻家山底下一個防空洞裡,羅俊院士和他的團隊正在研發引力波探測裝置。 這個計劃於2014年提出,按照「0123」四個步驟實施。其中「0」步驟,是在國內首次得到月球上全部五個雷射反射鏡的回波信號,這一關鍵技術已於2019年11月完成。
  • 一箭九星 「天琴一號」出徵探測引力波
    「天琴一號」是我國「天琴」引力波探測計劃首顆技術驗證衛星。根據規劃,「天琴計劃」將在地球軌道上部署3顆衛星,組成臂長十幾萬公裡的等邊三角形編隊,構成空間引力波探測「天文臺」。  亮點1  「天琴計劃」在太空搭建引力波探測「天文臺」  「天琴計劃」2014年由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提出,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是空間引力波探測的探路者。
  • 空間引力波探測試驗衛星「天琴一號」完成在軌技術驗證
    中山大學校長、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21日接受記者採訪時披露,經過多方評估,去年年底發射升空的技術試驗衛星「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均優於任務目標。「天琴一號」是由國家航天局正式立項的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試驗衛星,於去年12月20日在山西太原發射成功,承擔著「天琴計劃」六大技術的在軌驗證任務,任務為期6個月。
  • 「天琴一號」衛星年內升空 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將正式邁出第一步
    原標題:「天琴一號」衛星年內升空 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大學校長羅俊院士6日表示,「天琴一號」技術驗證試驗衛星預計今年年底前發射,該衛星將對高精度空間慣性傳感器、無拖曳控制技術、微牛頓量級的推進技術、雷射幹涉儀等核心技術開展在軌驗證。
  • 「天琴」測出最精準地月距離,精確到釐米,但這只是捎帶的小成果
    ,「天琴計劃」本來是一個針對空間引力波的探測計劃,旨在通過引力波探測進行天文學、宇宙學及基礎物理前沿研究。但是該計劃涉及到了空間距離的精確測量技術,而且對該項技術的要求特別高,因此也催生了諸如地月距離測量這樣的科研成果。
  • 引力波「探頭」成功!「天琴一號」完成六大技術在軌驗證
    5月21日,由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共同研製的天琴計劃首顆試驗星「天琴一號」任務周期正式結束。據實驗人員介紹,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都優於任務目標,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
  • 羅俊代表:「天琴二號」計劃2025年前後發射
    2019年12月20日,天琴一號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發射升空。 (圖片來源:中山大學宣傳部提供)據介紹,由國家航天局正式立項的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試驗驗證衛星「天琴一號」於去年年底在太原發射成功,承擔著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六大技術的在軌驗證任務,任務為期六個月。
  • 我國發射「天琴一號」衛星 從太空探測引力波
    人民網北京12月20日電(趙竹青)今天中午,伴隨著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的升空,我國「天琴」引力波探測計劃的首顆技術驗證衛星——「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成功啟航,開啟了它的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的探索之旅。 「天琴計劃」是由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於2014年提出的、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
  • 「天琴計劃」重大進展!科研綜合樓一期項目竣工驗收
    據悉,由珠海建安集團承建的中山大學「天琴計劃」科研綜合樓(一期)項目已於近日順利通過竣工驗收,標誌著「天琴計劃」項目建設迎來重大進展。
  • 中山大學「天琴計劃」牽頭國內引力波研究
    據新華社廣州2月14日電 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正牽頭國內引力波研究,計劃用20年時間,完成總投資約為150億元的「天琴計劃」。
  • 「天琴計劃」基礎設施奠基
    本報珠海3月20日電 (記者賀林平)我國首個開展空間引力波探測的重大基礎科研項目「天琴計劃」20日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奠基,正式啟動了其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目前,中山大學天琴研究中心正在「引力理論與實驗分析」「衛星平臺與控制」「精密光學測量與遙感」「地月系統物理實驗」等方面組建科研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