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梧桐
北京時間8月21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經典和量子引力》刊發了中國「天琴一號」試驗衛星第一輪實驗結果。文章稱,實驗結果顯示「天琴一號」在軌驗證的所有技術指標不僅超過任務預期目標,也超過中國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部分技術指標比國內現有指標提高兩個量級及以上。

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稱,「天琴一號」的核心任務是驗證空間慣性基準技術,這是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體系中的核心技術之一,包括高精度慣性傳感、微牛級連續可調微推進和無拖曳控制三大關鍵技術,以及高精度雷射幹涉測量技術、高穩定度溫度控制技術和高精度質心控制技術。中山大學天琴中心教授葉賢基介紹,「天琴」於2018年10月由國家航天局正式立項,2019年12月20日在山西太原發射成功,其將承擔六大技術的在軌驗證任務。

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於2014年3月提出「天琴計劃」,其科學目的是通過引力波探測進行天文學、宇宙學及基礎物理前沿研究。該計劃預計在2035年前後,約10萬公裡高的地球軌道上,部署3顆全同衛星,構成邊長約為17萬公裡的等邊三角形編隊,建成空間引力波探測天文臺,開展空間基礎科學前沿研究。但大家可能有所不知的是,對於空間引力波的探測,作為科研界領軍者的美國曾半途而廢。

美國早在上世紀60年代左右就已經提出引力波探測的計劃(LISA),但直到2005年NASA才正式上馬該計劃。LISA原本計劃用3個探測器相互間隔500萬千米,構成3個空間雷射幹涉儀,用來探測引力波信號。但是,引力波探測計劃所涉及的技術難度非常大,起初並沒有被很多人認可,所以經費上也是有些苛刻。直到LISA 團隊發射的第一個探路器運行正常且都達到預期,正當該團隊正準備申請更多的經費時,2007年金融危機來了。那一年,NASA 大幅度削減經費,大批天文項目紛紛被砍,LISA 也不例外。不過,在美國人退出之後,歐洲空間局ESA 接手了這一項目。至此,美國的LISA也就宣布中道崩殂。

所以,「天琴一號」此次超出預期的成果就有這麼幾個意義:1.美國沒有幹成的科研項目,中國幹成了,即便美國在科研領域依舊維持著領袖地位,但中國正在以快而穩的步伐趕上。2.引力波探測本身就困難重重,尤其是該計劃涉及到的技術更是超出常規的空間探測,但中國已超出預期的結果完後了初步部署,這印證著中國的空間技術已經步入世界一流水平。3.引力波探測將會為人類在基礎科學領域邁出深深的一腳,中國此次的成功不僅是我國的好事更是全人類的好事,當然天琴的主權將會掌握在自己手裡。總而言之,天琴一號的成功是天下之幸事,中國在科研之路上將會越走越遠,原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