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50年氣候變化90%以上可能是人類活動造成

2020-12-06 搜狐網

  8日上午9:30,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做客新華網,就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廣大網友進行在線交流。圖為嘉賓參觀新華網演播室。(新華網陳競超攝)

  新華網消息6月8日上午,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做客新華網,就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廣大網友進行在線交流,以下是訪談摘要。

  主持人全球氣候變暖有哪些特點?趨勢是什麼呢?

  鄭國光全球變暖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

過去100年上升了0.74攝氏度。它的影響,比如說對自然系統,變暖以後,冰川要融化,高山上的雪線要上升。全球變暖以後,導致海水膨脹,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過去10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7釐米。全球變暖還導致一些生態的變化,比如有一些植物、動物種類的急劇減少,也導致農業生產產量、布局的一些變化。

  比如中國變暖,導致生長在北方,就是原來在北方不能生長的植物可以生長了,生長期延長。對農業產生影響的還有農業病蟲害,由於全球變暖,導致一些農業病蟲容易越冬,導致病蟲害增加。當然還導致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增加。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給出許多事實,全球變暖導致全球平均降小雨的日數減少,降大雨的強度增加。

  還有就是去年重慶的特大乾旱,也是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大氣運動的規律發生了變化,導致極端的天氣氣候災害增加。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有可能導致乾旱的地方更旱,多雨的地方雨更多,就是大氣規律發生了一些變化。

  主持人通過氣象統計數據,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您認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鄭國光全球變暖是不爭的事實,據全球氣象觀測網已經表明的事實。但是影響氣候變化的原因是多種的,它有一個自然的變化,也有人類活動所造成的變化。根據IPCC,也就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過去50年發生的變化,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因為引起大氣變化主要是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是溫室氣體的排放,比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這樣的溫室氣體。人類活動排放了大量這樣的溫室氣體,導致大氣溫室效應的增加,導致全球變暖。當然這裡還有自然的變化,因為氣候是有波動的,把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所引起的氣候變化疊加在一起就引起了全球的持續變暖。談到溫室氣體主要是講二氧化碳,地球大氣不能沒有二氧化碳,如果沒有二氧化碳這樣的溫室氣體,全球溫度就不是現在的平均15度,而是零下18度。但是溫室氣體過高也不行,因為溫室氣體一多,溫室效應又增加了。所以使得全球的平均溫度升高。

  到2005年底,全球二氧化碳的平均濃度是379PPM,就是每百萬個空氣分子就有一個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分子。這個量在過去幾千年,甚至幾十萬年溫室氣體的濃度是最高的,應該說當今溫室效應還是很明顯的。

(責任編輯:黃芳)

相關焦點

  • 專家:近50年全球變暖主要由人類活動造成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即將舉行前,組織者希望用這種活動喚起人們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  記者:追溯近百年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您認為是以自然因素為主還是以人類活動為主?   丁一匯:近百年的現代氣候變化由自然的氣候波動與人類活動共同造成,而近50年的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雖然對這個結論有不同的聲音和爭論,但總體上在科學界達到了共識。正是這種科學的共識導致了國際上政治層面的重大決策,即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與《京都議定書》。
  •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IPCC第二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指出:氣候變化和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在過去50年裡,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快速和廣泛;生態系統在為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其服務功能也在不斷退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退化在未來50年內將進一步加劇,這將嚴重威脅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通過調整政策和機制,有可能在增加需求的同時,減緩生態系統的退化。
  • 氣候變化衝擊!南極洲冰蓋融化可能與人類活動有「直接聯繫」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和南極西部冰層的減少是人類活動與自然氣候周期混合的直接結果。來自英國和美國的氣候研究人員認為,他們有「第一個證據」表明人類與氣候變化、全球變暖和南極冰層融化有關。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將南極冰層的部分融化歸因於周期性的大風和海水變暖。
  • 確認人類因素造成氣候變化?全球變暖達到「黃金標準」
    「黃金標準」是指在2012年被應用於確認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亞原子粒子的發現。其中希格斯玻色子是宇宙的基本組成部分。據路透社報導,美國領導的研究小組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發表一篇文章,說明了過去40年來衛星對於全球氣溫上升情況的觀測。相關人員非常嚴肅的說:「人類不能忽視這樣明確的信號。」
  •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黃河流域水循環
    ,黃河流域的氣候和水文狀況發生了顯著改變,整個流域在過去50年的實測徑流量和天然徑流量均呈減少趨勢,流域的氣候整體呈現暖幹化趨勢。  流域徑流量的減少除與大尺度的氣候變暖有關外,區域尺度的植被覆蓋變化和人類用水量(如農業灌溉)的增加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在不同子流域,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徑流變化的作用不同:在黃河上遊,氣候變化的影響佔主導地位;在中下遊,人類活動的影響甚至與氣候變化作用旗鼓相當。
  • 人類活動是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
    人類活動是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06日 16:53 來源:中國政府網 專題:2007全國兩會   2007年3月6日下午3
  • 氣候變暖真是人類造成的嗎?北極越來越綠了,然而後果遠不止這些
    如上圖所示,過去30年間,年度溫室氣體指數從1990年的1.0增至2020年的1.45,輻射強迫增加了大約30% 憑什麼判定氣候變化確實由人類造成的? 正如前文所述,氣候變化打從人類還沒出現那會兒就頻繁發生,我們怎麼確定眼下的全球變暖是出自人類的手筆呢?或者說,我們憑什麼認定氣候真的在變暖呢?
  • 研究發現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變化
    2016年成為有氣象數據記錄以來最熱一年,連續打破最高溫的第3個年頭。各種數據、模型、對比照片,主流科學界已經趨向明確地認為全球氣候變暖由人類活動導致。20年以來,過去全球變化2000年氣候團隊(PAGES 2k)以及國際過去全球變化研究計劃(Past Global Changes, 簡稱PAGES)發布了自公元開始的2000年氣候多源代用數據報告,進步明確20世紀氣候變暖的原因與人類活動有關,為研究人類活動和自然變率在全球氣候系統變化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據。
  • 造成氣候變化的原因
    氣候變化是指由改變全球大氣組成的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造成的氣候變化,且經過相當時間的觀察,這種變化屬於自然氣候變化之外。 地球的平均氣溫在過去1萬年間似乎一直非常穩定,上下波動不到1℃,使人類文明能夠在目前舒適的15℃下興旺成長。但人類文明成功的本身卻對迄今為止倍加關照我們的氣候構成了破壞性威脅。 對流層中自然形成的溫室氣體「保護毯」(在整個大氣層中的體積不到1%)承擔著調節地球氣候的重要作用。
  • 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古代人類物種滅絕
    一些人提出,智人更好的技術能力可能使我們比其他人更有優勢。另一些人則認為,我們可能吃的食物更多樣化,或者比其他人類更擅長跑步。 與此同時,其他研究人員假設,鑑於高水平的混種繁殖,也許一些人科動物並沒有滅絕,而是與我們的基因庫完全融合。 研究人員還假設,氣候變化可能在人屬物種的滅絕中發揮了作用。
  • 繪一幅虛擬地圖 打開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的對話框
    《自然》和《自然—地球科學》剛剛發表的兩篇論文,考察了公元元年至今(過去2000年)的氣溫趨勢,發現接近20世紀末的全球氣溫變化速度和區域範圍遠超過去2000年其他時期的氣候波動。專家稱,這種極端氣溫與氣候變化有關,人們應想方設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極端高溫天氣可能會越來越多。那麼,人類的哪些活動對氣候變化影響更大一些?
  • 氣候變化與水資源安全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2013年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過去的130多年(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約0.85℃。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18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2018年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約1.0℃,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第四暖年。
  • 關於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與防災對策建議
    溫室氣體增加使溫室效應加劇,所以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主要是增暖。在對大量研究成果綜合評估的基礎上,IPCC認為,人類活動「很可能」(90%以上的可能性)是造成過去50年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 依據幾種可能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景,氣候模式模擬結果預計,到2100年,全球地表平均增溫1.1℃-6.4℃,海平面相應上升18-59cm。
  • 解密中國洞穴過去500年氣候變化
    近日,位於西安的中科院地球環境所的譚亮成博士及其合作者,關於中國洞穴將過去500年氣候變化、社會影響以及人類適應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知名SCI期刊上,被選為當周研究亮點。
  • 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高度重視氣候安全
    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氣溫大約上升了0.85攝氏度,在北半球,1983—2012年可能是過去1400年中最暖的30年。1971—2010年間,氣候系統增加的淨能量中有90%以上儲存於海洋,造成海洋上層變暖。自1971年以來,全球冰川普遍出現退縮現象,格陵蘭冰蓋和南極冰蓋的冰儲量減少,北極海冰面積以每十年3.5%—4.1%的速率縮小。
  • 氣候變化2001
    該委員會根據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關於為人類當代和後代保護全球氣候的有關決議,組織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科學領域的數千名專家(包括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對相關的科學成果及技術、經濟信息進行綜合的分析與評估,分別於1990年完成第一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1992年完成氣候變化補充報告,1994年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一次締約國大會準備了特別報告,1995年完成了氣候變化第二次評估報告(SAR
  • 全球環境變化、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
    環境變化使一些正在發生的問題如局地毒物暴露、局地流行性病毒和其他物理環境災害等變得範圍更大。環境影響的層次通過生態條件和生命——支持過程來實現。 目前,與氣候變化對人類影響的研究活動已全面展開。近十年來在三個前沿領域已取得了進展: (1)氣候波動及其趨勢與健康結果之間因果關係的經驗研究; (2)尋找過去25年來主要為人為的氣候變化對健康影響的證據研究; (3)未來10年中可預見的氣候—環境情景下可能的健康影響範圍的估計。 下面提到這三個領域中每一個類別的例子,這些例子說明了研究任務的範圍。
  • 【科教融合系列】氣候變化影響人類生態位偏離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徐馳教授與歐洲和美國的生態學、考古學、氣候學和地理學研究者開展的一項交叉學科研究發現,在過去6000年以來,人類地理分布與當時氣候條件的對應關係表現出較高的穩定性,絕大多數人類一直都集中分布於大約在11-15攝氏度年平均溫度的一個相對狹窄的氣候區間內,研究者將其稱之為「人類的氣候生態位」(圖2)。
  • 萬年前人類活動就曾引起氣候變化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不過人類對氣候的影響遠不是最近才開始的,科學家新近發現,早在1.15萬年前,人類活動就曾導致氣候變化,加快地表侵蝕。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和海法大學的科學家在荷蘭新一期《全球和行星變化》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分析死海沉積物發現,在新石器革命時期,附近地表侵蝕速度明顯加快,僅用自然因素無法解釋。
  • 冰凍圈化學:解密氣候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指紋
    通過分析格陵蘭冰蓋計劃 2(GISP2)深冰芯中硝酸鹽 δ17O 信號,重建了過去 10 萬年大氣氧化能力的變化情況,揭示了大氣(古大氣)氧化能力隨氣候變化的關鍵信息;通過對珠峰南坡墎其爾(Gokyo)湖泊沉積物中硫酸鹽 δ33S 及 δ36S 信號的分析,重建了過去 200 年珠峰地區硫循環歷史,進一步促進了人們對高海拔地區環境變化特徵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