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粉化石:顯微鏡下講故事—新聞—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顯微鏡下的孢粉

「自從4億年前植物登陸陸地以來,我們的天空可以很多天不下雨,但幾乎沒有一天不在下孢粉雨。這些化石一定以某種方式記錄了它們所經歷的一切,只是我們現在還缺少解讀這些信息的手段,相信通過孢粉學家未來不斷的努力和創新,孢粉學以後會大有可為。」

本報記者 袁一雪

孢粉是孢子和花粉兩種植物生殖配子體的簡稱。其中,孢子是孢子植物的雄性生殖細胞,花粉則是種子植物的雄性生殖細胞。將孢子與花粉研究合二為一的孢粉學,是研究這兩者以及帶有機質壁的微體化石(孢型化石)的一個學術分支,屬於地質學和植物學的一個交叉領域。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劉鋒就是研究孢粉學的學者之一。1月,劉鋒與同事、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歐陽舒、盧禮昌和朱懷誠共同編撰的《中國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專著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書中收集了1960~2008年以來公開發表的有關文獻及孢粉屬種,共295屬,2288種,是對我國晚古生代(包括少量晚志留世)孢粉化石50年研究成果的首次系統總結。

13年磨一劍

為了編撰《中國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劉鋒花費了13年的時間。

2005年,開始碩士研究生學習的劉鋒就開始搜集1960~2008年在我國發現的石炭紀的孢粉化石。「在這本書撰寫前期,我主要負責搜集相關資料,但從2009年之後,由於本書的前兩位作者的年事已高,身體狀況也不佳,之後從2009年到2015年我和朱懷誠老師承擔了全書大部分孢粉屬種的描述與修訂,文字修改與校對、圖版排版等工作。」劉鋒在接受採訪時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編纂圖書的瑣碎工作超出了劉鋒的想像。「最記憶猶新的事情是在第二次審稿過程中發現我們全書的全字符、半字符和破折號等使用不統一。主要是因為微軟Word對列印體的全字符與半字符的差別也不是很明確,所以致使全書不統一,而且書中還涉及到很多英文符號,所以工作異常複雜。」劉鋒回憶道。為了讓這些小小符號「整齊劃一」,劉鋒調整了整整三周,「當時我還承擔著國家的科研基金工作,還要發表科研論文,所以只能加班熬夜來完成這些工作」。

最終,這套分為上、下兩冊的專著出版,內容按照時間順序分為五章:第一章是晚古生代化石孢子、花粉系統分類下的屬種描述;第二到第四章則分別總結了我國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孢粉組合的演替序列,包括泥盆系—石炭系、石炭系—二疊系以及二疊系—三疊系的孢粉地層學界線;第五章探討了若干理論上和生物地層上的問題,包括陸生維管束植物起源於早志留世的孢粉證據、我國石炭紀—二疊紀孢粉植物群分區、裸子植物花粉優勢組合在我國石炭—二疊紀出現的時間和空間分布序列及其在植物學、地質學上的意義。

理想與現實

《中國晚古生代孢粉化石》出版意義重大,孢粉化石本身也極具研究意義。2004年,本科即將畢業的劉鋒在其母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首次接觸到了微體化石這門課程,其中涉及到不少孢粉學的內容。初次接觸,劉鋒發現孢粉學不僅可以開展科學研究,而且能為國民經濟建設作貢獻。於是,懷著滿腔熱情的劉鋒在老師的推薦下,考取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碩士研究生,開始研究古生代孢粉學。

正式開始研究生學習後,劉鋒之前研究孢粉學的熱情很快被潑了一盆冷水,困難接踵而來。首先,由於孢粉太小,相較於恐龍、三葉蟲等其他「明星」古生物門類化石在公眾心中的知名度很低,所以孢粉學為研究手段的科研論文,除非是對於人類誕生以來氣候變化有重大意義,否則很難發表在國際高級別綜合科研期刊上。其次,孢粉學的工作量很大。「因為這類化石太小,所以大部分工作只能在顯微鏡下完成,而且這些工作並不能被一些機器所取代,只能憑藉科學家一雙肉眼,每天在成千上萬個塵埃般大小的顆粒中尋找,所以,很多年紀較大的孢粉學家視力都不大好。」劉鋒說。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也勢必影響孢粉學相關科研論文的產出速度。

理想雖然被現實澆了冷水,但也讓劉鋒對這項研究領域有了更深入也更清醒的認識,「雖然在今天國內的科研評價體系下看,這個研究方向真的不具有什麼吸引力,但是我個人認為孢粉學研究依然具有光明未來」。

劉鋒研究的是古生代孢粉學。這一學科始於上世紀30年代,隨著光學顯微成像技術的出現和成熟,科學家慢慢發現了這些在地層中保存的微小化石。當時,英、德等工業強國在第一次工業化革命期間,需要大量的煤炭資源,而在煤炭的勘探開採過程中,涉及到很多煤層時代確定以及煤層劃分對比的問題。而孢子花粉化石的產量巨大,被保存為化石的潛力也很大,是在陸相地層中最為常見的一類化石。很多地層學家逐漸認識到這類微小化石在大多數煤層中都普遍存在,可以被用作煤層劃分與對比的化石標誌,所以導致了之後的孢粉學研究繁榮。

「自從4億年前植物登陸陸地以來,我們的天空可以很多天不下雨,但幾乎沒有一天不在下孢粉雨。這些化石一定以某種方式記錄了它們所經歷的一切,只是我們現在還缺少解讀這些信息的手段,相信通過孢粉學家未來不斷的努力和創新,孢粉學以後會大有可為。」劉鋒篤定地說。

小化石蘊藏大秘密

現在,劉鋒的研究內容並不只局限於孢粉化石。

孢粉學,英文的Palynology一詞源於希臘文動詞paluno,有擴散或撒向四周之意,它是在實驗室通過HCl-HF-HCl標準實驗流程獲得一系列的直徑在200微米以下的有機壁類化石的總稱。「除了很多來自陸地的孢子和花粉外,還有很多來自海洋的疑源類、溝鞭藻、幾丁蟲和蟲牙等化石。如今,這些微體化石已經被廣泛運用於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地下水等資源勘探過程遇到的地層劃分與對比工作中,對於這些資源的勘探與開發具有重要意義。」劉鋒介紹道。

同時,對於這些微小化石多樣性演化的研究,也可以為研究不同地質歷史時期陸地植被或海洋浮遊植物的演變提供重要的證據,從而為研究古代氣候、古環境和古生態的演變提供化石證據。

「特別是第四紀孢粉學的研究對於研究人類誕生以來的氣候變遷以及氣候對於人類演化和歷史演進的影響都具有重要意義。」劉鋒說,「但相較於第四紀孢粉學,前第四紀孢粉學還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的空白領域。第四紀以前90%以上的化石孢粉的母體植物基本不明確,如果能夠知道這些孢粉化石是由哪些植物產出的,將會極大推動前第四紀孢粉學的研究。」

未來,劉鋒會嘗試使用能譜和光譜手段進一步推進相關研究。

《中國科學報》 (2018-03-02 第5版 文化)

相關焦點

  • 微米級的孢粉化石,還原了2億年前四川盆地的地質災變
    微米級的孢粉化石揭示古氣候變化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侏羅紀之交發生了顯生宙五大生物滅絕事件之一,全球海陸生態系統受到重創。這些孢子和花粉大的不到100微米,小的僅有30微米左右,必須藉助400倍的顯微鏡才能看清楚,放大600倍後才能清晰地成像拍照。但就是這些微體化石卻成為揭秘遠古環境的解碼器。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鼠刺化石揭示東亞常綠闊葉林悠久歷史—新聞—科學網
    以往由於缺少東亞地區的化石證據,一般認為北美和歐洲的常綠闊葉林區系更為古老,東亞的現存只是它的「孑遺」或「博物館」。然而,近年來在東亞地區發現的古近紀化石正在逐步挑戰這種看法。 在滇東南文山盆地中發現的漸新世文山植物群,是我國目前為止物種最為豐富多樣的新生代植物群。它具有較早的地質時代,對解決東亞常綠闊葉林的起源問題有重要作用。
  • 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實現國產化—新聞—科學網
    日前,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開發和應用」項目在北京通過科技部驗收,這標誌著這一納米研究領域的高端科學儀器實現了國產化。
  • 研究揭示化石燃燒源水汽對關中地區冬季霧霾貢獻—新聞—科學網
    但是,人類在燃燒天然氣、石油、煤等化石燃料時也會向大氣輸送水汽,即化石燃燒源水汽。但是,在大氣化學領域,目前對於化石燃燒源水汽在大氣顆粒物液相氧化中的貢獻仍無法定量。 研究人員首先分析了西安市主要化石燃料煤、汽油、天然氣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水汽同位素組成,確定了西安市化石燃燒源水汽同位素端元值,並綜合西安市3個採暖季高解析度的大氣水汽氫氧同位素觀測數據,定量計算了化石燃燒源水汽對於大氣水汽的貢獻。
  • 植物化石:貼在巖石表面的精美圖畫
    植物或動物死亡之後,遺體可能直接腐爛分解,可能成為食腐動物的盤中餐,也可能在風化作用下煙消雲散。只有被沉積物覆蓋掩埋,它們才有一線希望得以保存為化石。海洋沉積物更容易在海床上堆積成巖,因此海洋生物較陸生生物更容易形成化石。此外,生命體具有硬體部分,也是形成化石的有利條件——在被沉積物封存起來之前,硬體部分往往能夠保存更久而不被分解或侵蝕。
  • 「北京猿人」的遺產—新聞—科學網
    這塊半露在外面、半埋在硬土裡的「石頭」,就是而後舉世聞名的第一顆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這個發生在90年前的故事很快震驚世界,甚至登上了《紐約時報》,給大蕭條時期的美國帶去了些許談資。但更重要的是,它為中國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
  • 全球首個混合磁體掃描隧道顯微鏡「中國造」—新聞—科學網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陸輕鈾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研製成功混合磁體極端條件下原子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為利用混合磁體搭配STM開展原子分辨成像研究鋪平道路
  • 曲靖魚化石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研究提供新證據—新聞—科學網
    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的志留系關底組中發現了大量魚化石,相關研究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 其一,曲靖地區的關底組是一套以細碎屑巖為主的濱淺海相紅層沉積,在曲靖周邊廣泛出露於下寒武統龍王廟組或中寒武統雙龍潭組之上、以淺灰色瘤狀灰巖夾頁巖為主的妙高組之下。根據巖性變化特徵將關底組劃分為四段,從下往上依次為I段嶽家山段、Ⅱ段崇家灣段、Ⅲ段彩蓮段及Ⅳ段東坡段,曾從其下部劃分出的嶽家山組一名應予以廢棄。
  • 最早蝴蝶化石揭示喙的進化—新聞—科學網
    蝴蝶化石上的鱗片 圖片來源:Hossein Rajaei 本報訊 如果讓你畫一隻蝴蝶,你會怎麼下筆?多虧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蝴蝶化石,研究人員如今估計,在開花植物出現之前,生長著喙的蝴蝶就已經在這顆星球上遨遊了。 科學家一直很感興趣:地球上是先有蝴蝶還是先有花朵?一個國際科研小組新近發表報告說,對昆蟲翅膀鱗片化石的分析顯示,早在開花植物即被子植物出現之前5000萬年,就有了原始的蝴蝶和蛾類。
  • 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世界」白巖松:新聞也是講故事
    他說只為依然有熱血有夢的人敲一兩下鼓,撥三兩聲弦,用新聞的力量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一些。白巖松說新聞寫作傳播,就是一個寫故事和講故事的過程。新聞也是講故事,真實的故事也需要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傳播。新聞的核心是人,先有對「人」的關注,才有對新聞的關注。講一千道一萬人類所有文化產品的實質,都是在描寫人和人性,從來沒有偏離過。
  • 在自然條件下發現+1價鈣離子二維晶體—新聞—科學網
    二維CaCl晶體的高分辨實空間冷凍電鏡結構表徵圖(i)、選區衍射(ii)和實空間結構圖像的傅立葉變換圖(iii) 基於實驗數據和第一性原理計算得出的穩定二維CaCl晶體結構     到目前為止,自然條件下鈣離子的唯一已知價態是
  • 地球的年齡—新聞—科學網
    這是連續劇《宇宙大爆炸》開頭曲的歌詞,各級教科書裡也都是這樣講的。但是,有多少人想過地球的年齡是怎麼得到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好像驗屍官判斷一具屍體的死亡時間一樣。屍體逐漸僵硬的程度,以及死者胃裡食物的消化程度都是驗屍官判斷的準繩。 那麼,這樣判斷的原理何在呢?測量地球的年齡又有哪些地方和驗屍官的方法是相似的呢?
  • 奇蝦化石:海洋霸主的「前世今生」—新聞—科學網
    陳均遠的助手周桂琴在這裡發現了一塊奇蝦化石。當時這塊化石只有前附肢的末端露了出來,周桂琴在野外當場就修理起來。漸漸地,完整的一對奇蝦前附肢和頭部顯露出來。 看到這塊奇蝦化石,陳均遠當時的博士研究生朱茂炎研究員突然想起,在南京的辦公室還存放著一塊從澄江運回的化石,這塊化石當時無從判斷,於是就先放置一旁了。
  • 研究揭示中國早期人類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響應—新聞—科學網
    尤其在高緯度地區,粒度、孢粉等多方面證據均揭示了轉型期後氣候向乾冷轉變,並對第四紀哺乳動物群的構成和分布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該研究則關注於經歷中更新世轉型期,早期人類遺址地理分布變化和石器製作技術方面的發展。
  • 高端顯微鏡的國產路—新聞—科學網
    歷時五年攻關,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科研人員全面突破大數值孔徑物鏡、特種光源、新型納米螢光增強試劑、系統集成與檢測等關鍵技術,已經申請90餘項國家發明專利,其中獲得授權30餘項,並研製出了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雙光子顯微鏡、受激發射損耗(STED)超分辨顯微鏡、雙光子-STED顯微鏡等高端光學顯微鏡整機。
  • 廣東科學中心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新聞—科學網
    ,從客觀中立的角度闡釋病毒的相關基本概念和原理、人類與病毒的抗爭故事,以及人類與環境如何和平共處的思考。 該展覽以歷史、現在和未來為時間軸,現場展區共有綠色、紅色、藍色三種主要色塊,分別是「病毒的自白」「病毒和人類的演化博弈」「我們的未來」三個展區。從空中俯瞰時,展區分布呈病毒結構樣,揭示病毒和人類一樣,也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甚至是人類生存繁衍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一核心理念。
  • 二齒獸類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白氏桃河獸化石標本(劉俊供圖) 近日,《古脊椎動物學報》刊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俊研究團隊最新成果。文中報導了對其中一件來自於孫家溝組底部保存的近完整頭骨及部分下頜的研究成果,根據化石產地及發現者將其命名為白氏桃河獸。 這一新屬種有下列特徵區別於其他屬種:犁骨腹面光滑,缺乏翼骨龍骨突,翼骨中板窄,淚骨與隔頜骨接觸,翼骨不與上頜骨接觸,枕髁寬、弧形,側齒骨架細、但有明顯的背腹面。研究團隊先前還報導了其中一件不完整的頭骨,將其歸入隱齒獸目,是其某個支系在中國的首個代表。
  • 劉建妮:揭開化石中「活著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劉建妮長期致力於節肢動物的起源探索,因而跟化石結下了不解之緣。2006年,她在我國雲南澄江化石庫發現了一些造型奇特的古生物化石。經過5年的研究,她撰寫的分析節肢動物門起源與早期演化的論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雜誌《自然》上,初步破解了長期困擾學術界的科學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