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顯微鏡的國產路—新聞—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科研人員正利用雙光子-STED顯微鏡觀察樣品。

本報記者 丁佳 攝

「現在做生物的,都盯著《科學》、《自然》,儀器只要求用最好的,眼裡沒有國產進口之分;做醫生的,更是絕對不希望因為儀器而延誤病人的診治。可大家傳統觀念裡都覺得,國產儀器不好用。國產要真正替代進口,面臨著很大壓力,這怎麼破?」

浙江大學教授王平拋出的這個問題,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想要給出答案。12月26日,蘇州醫工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超分辨顯微光學核心部件及系統研製」通過驗收,標誌著我國具備了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的研製能力。

白天不懂夜的黑

在當今生物學和基礎醫學研究中,高/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10~100nm尺度的超分辨顯微光學成像,更是取得原創性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微生物學研究中,科學家通過對微生物活體動態進行超微觀測,能夠揭示許多重要的生命現象;在神經生物學領域,科學家需要動態觀察神經突觸的形成和變化,以揭示高級神經活動及神經病變的亞細胞結構功能;而在醫學領域,研究人員更需要依賴超分辨光學顯微鏡,去觀察病毒入侵細胞的機制等,更好地研究一些重大疾病的發生機理。

然而,光學專家和生物學家之間,卻似乎一直有一條看不見的鴻溝。

這種割裂,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所長唐玉國有著切身體會。在來蘇州之前,他在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工作了多年,他坦言「以前我們做光學的就是埋頭做自己的,並不懂生物學家對高端顯微鏡有多麼渴求。」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是中科院唯一一家以生物醫學儀器、試劑和生物材料為主要研發方向的研究所,在與大量生物領域專家接觸後,唐玉國意識到,我國對光學顯微鏡、特別是高端光學顯微鏡的需求極其旺盛。

但現狀是,我國雖然是顯微鏡消費大國,但自己只能生產中低端產品,高端儀器基本依賴於進口,這已經嚴重製約了我國生物學和基礎醫學等相關前沿領域的創新研究。

魚與熊掌如何兼得?

歷時五年攻關,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科研人員全面突破大數值孔徑物鏡、特種光源、新型納米螢光增強試劑、系統集成與檢測等關鍵技術,已經申請90餘項國家發明專利,其中獲得授權30餘項,並研製出了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雙光子顯微鏡、受激發射損耗(STED)超分辨顯微鏡、雙光子-STED顯微鏡等高端光學顯微鏡整機。

以雙光子-STED顯微鏡為例,它將雙光子顯微技術和STED顯微技術有機融合在一起,不僅能對較厚的樣品進行深層成像,還能對感興趣的區域進行超高分辨成像。

「雙光子和STED兩種顯微鏡市場上都已經有儀器銷售了,但它們都有著自己的優缺點,雙光子顯微鏡能看到樣本中深層結構,但看不了尺度100納米以內的細節結構;而STED顯微鏡成像解析度能達到50納米,但成像深度很淺。」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研究員張運海說。

張運海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在一些腦科學研究中,經常需要看一些比較厚的腦切片結構,如果用兩臺顯微鏡分別觀察深層結構和100納米以內的細節結構,需把樣品從一臺顯微鏡挪動到另一臺顯微鏡,就找不到原來觀察的位置了。「通過這臺雙光子-STED顯微鏡,科學家就可以方便地觀察深層結構和表層感興趣區域的精細結構。」

此外,研究所還通過該項目,建成了高端顯微光學加工、裝調、檢測以及顯微鏡整機技術集成工程化平臺,有望為用戶需求提供定製化的顯微鏡設備,為我國高端光學顯微鏡的發展提供了系統解決方案。

從進口到出口

中科院院士柴之芳對這幾臺高端顯微鏡的誕生感到很欣慰,他希望這些儀器能夠儘快實現產業化,不僅助力科學研究,最終還能在臨床上得到應該用,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國外的產品。

實際上,項目所研製的超分辨顯微鏡或核心部件已在國內外多家研究機構使用,並已取得了部分成果。

比如,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利用高端光學顯微鏡觀察發育生物學中的基本現象,研究潛在調控機制。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應用高端光學顯微鏡觀察藥物胞內靶向定位和輸送,加速創新性新藥研發。美國史丹福大學、日本東京大學、我國陸軍軍醫大學等專業實驗室利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進行了信息識別、行為控制等腦科學核心問題的研究以及動物在體成像實驗,獲得了高分辨實時神經元活動成像數據。

此外,顯微鏡和關鍵部件已有部分成果實現了出口銷售。如雙光子顯微鏡已銷往德國、以色列、美國等多家國外研究機構。

驗收專家組認為,項目組完成的四類高端光學顯微鏡,以及大數值孔徑顯微物鏡、特種光源等核心部件,所有技術指標均達到實施方案規定的考核指標要求,四類超分辨顯微成像系統均已達到實用化水平完成了總體目標,同意通過驗收。

但唐玉國直言,高端顯微鏡的國產化道路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透露,研究所下一步還將結合工程化及成果轉化創新模式,實現科技成果在研發平臺、工程化平臺、產業化平臺、市場平臺的高效對接,通過系列化、組合化的產品布局,對顯微鏡系統和核心部件進行工程化、產業化。「接下來我們要把顯微鏡的性能再提高几個百分點,一點點地把失去的陣地拿回來。」

 

相關焦點

  • 科學網—高端顯微鏡的國產路
  • 科學網—為實現高端光學顯微鏡國產化不懈奮鬥
  • 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實現國產化—新聞—科學網
    日前,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開發和應用」項目在北京通過科技部驗收,這標誌著這一納米研究領域的高端科學儀器實現了國產化。
  • 匡翠方:讓國產高端光學顯微鏡走向世界
    雖然我國每年顯微鏡產量超過300萬,其中超過一半用於出口,在全球顯微鏡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但這些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在利潤方面遠不及高端顯微鏡產品。由於受行業技術水平限制,國內具備生產高端顯微鏡的企業屈指可數,因此我國高端顯微鏡差不多90%都依賴於進口。」事實上,高端光學顯微鏡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 張運海:為實現高端光學顯微鏡國產化不懈奮鬥---中國科學院
    近5年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雙光子—受激發射損耗(STED)複合顯微鏡」等國家省市項目、課題7項,其中經費超過1000萬元的有2項。  以國家迫切需求為指引、理論聯繫實際做研究是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蘇州醫工所)研究員張運海的初心。  面對國內生物醫學領域高端設備基本依賴進口的現狀, 強烈的使命感鞭策著張運海。
  • 國產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加速器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近日發布消息,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加速器順利引出200兆電子伏特的質子束流,實現高能量級超導回旋加速器技術的關鍵突破,標誌著國產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加速器研製成功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國產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系統獲準上市—新聞—科學網
    這一歷時8年研發之久的國產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系統正式獲批上市,將用於臨床需要進行腔內介入治療的患者,尤其在支架植入術中應用較廣。 近年以來,以國產OCT技術為代表的新興醫療力量,正在逐步崛起。作為行業中技術門檻相對較高的細分領域,讓OCT設備實現中國造,對我國心血管疾病的精準治療將起到極大的助推作用。
  • 半導體顯微鏡市場規模持續增長,2021年高端電子顯微鏡需求將會回暖
    高端電子顯微鏡熱度大增 伴隨著企業對顯微鏡精密度要求提高,高端電子顯微鏡(泛指單價1500萬元級別或以上冷凍電鏡、球差電鏡)熱度大增。根據公開招標形式的高端電子顯微鏡中標數統計數據顯示,除了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外,2018年和2019年全年高端電子顯微鏡中標金額均超過10億元。 2018年全年高端電子顯微鏡中標36臺。2019年全年高端電子顯微鏡中標40臺。預計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2021年高端電子顯微鏡需求將會回暖。
  • 麥克奧迪擬定增募資7.4億 加碼中高端光學顯微鏡
    公司表示,通過募投項目將加快中高端光學顯微鏡產業化進程,同時抓住國內半導體、醫療等行業的發展機遇,突破國際巨頭在國內中高端市場的壟斷。加碼中高端光學顯微鏡根據預案,麥克奧迪擬發行不超過15304.9萬股股票,募資總金額不超過7.4億元,用於麥克奧迪中高端光學顯微鏡擴產及光電工業園建設項目、精準醫療診斷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精準醫療檢測中心建設項目、分子與數字病理研究院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等。
  • 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實現國產化
    專家組對項目完成情況給予高度評價,一致同意通過驗收。該項目突破了高分辨電子光學成像系統設計、場發射槍工程化設計製造、電子束加速鏡筒設計製造等多項關鍵技術,成功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肖特基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解析度指標分別達到和優於3nm@1kV和1nm@30kV,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 全球首個混合磁體掃描隧道顯微鏡「中國造」—新聞—科學網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陸輕鈾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研製成功混合磁體極端條件下原子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為利用混合磁體搭配STM開展原子分辨成像研究鋪平道路
  • 八成光學顯微鏡是寧波製造
    從會議上,記者了解到,國產光學顯微鏡八成是寧波製造。國產顯微鏡八成出自寧波「從1997年開始,22年來,我們每年都參加這個國際標準會議,雖然每年都參加,但是常常是點頭不算搖頭算。」高端顯微鏡還需要追趕「我們光學顯微鏡的生產量雖然大,是這一領域的製造大國,但還不是強國,國產顯微鏡的檔次還有待提高。」毛磊說,寧波生產的顯微鏡主要是教學和科普類的顯微鏡,而用於研究級別的顯微鏡並不多,這也就意味著產品技術水品不高,附加值也不高。
  • 光學大市場中的龍頭企業技術積澱雄厚 有望實現高端儀器國產替代
    有望切入高端顯微鏡領域填補國產替代市場空缺   顯微科學是歷史悠久又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產業,教學、生命科學、納米技術以及半導體技術等領域的應用支撐著顯微鏡市場需求,聚合物工業、農業、納米技術和原子研究等新領域的擴展以及納米、半導體、生命科學領域的蓬勃發展,推動顯微鏡市場持續增長。
  • 腳踏實地,國產原子力顯微鏡企業發展之路——蘇州飛時曼走訪報導
    3月份,由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指導,儀器信息網主辦「國產儀器騰飛行動」之「創新100」項目組走進國產原子力顯微鏡製造商——蘇州飛時曼精密儀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時曼」),對其發展之路進行了走訪交流。飛時曼董事長兼總經理王矛宏、董事許東銘等接待了走訪一行人員。
  • 我國成功研製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
    新華社南京12月26日電(記者劉巍巍、董瑞豐)由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超分辨顯微光學核心部件及系統研製」26日在蘇州高新區通過驗收,標誌著我國已經成功研製出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一路走來,我們欣喜有一大群可愛的科學家與《中國科學報》、科學網一起成長,在新的起點,我們願與益友們共同前行,一起講述更多中國科技發展的故事。
  •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新聞—科學網
  • 高端顯微鏡製造技術邁向國際水平永新光學謀求國產化高端替代
    然而我國精密儀器領域的技術水平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在光學儀器行業,我們的進口遠大於出口,不管是醫院還是實驗室,使用的高端檢測儀器將近80%是進口的」毛磊感慨。根據相關統計,2015年至2017年我國顯微鏡年均出口量在220萬臺至300萬臺之間,年均進口5萬臺左右,出口數量遠高於進口數量,但出口金額遠低於進口金額,在世界高端顯微鏡市場,我國顯微鏡製造企業產品佔比小於1%。
  • 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新聞—科學網
    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 然而長久以來,球形原子力顯微鏡探針(也稱膠體探針)在納米尺度的測量存在「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