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朋課題組揭示人類視皮質區層特異的注意調控機制

2021-01-09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Progress in Neuro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張朋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Layer-dependent multiplicative effects of spatial attention on contrast responses in human early visual cortex"。在生物物理所腦成像磁共振平臺的支持下,張朋課題組在中國率先發展了基於超高磁場(7 Tesla)的高解析度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並應用於人腦認知科學研究。本研究通過亞毫米解析度的多模態分層fMRI 技術研究了注意如何通過前饋和反饋通路調節人類視皮層的對比度信息加工。研究結果表明,自上而下的空間注意主要通過反饋通路調製人腦視皮層表層和深層的對比度響應,表現為乘性增益;而注意對前饋輸入相關的V1中間層的調製較弱,表現為對比度敏感度提升。通過比較對大血管敏感的T2* BOLD(血氧水平依賴)信號和對毛細血管(更接近神經活動)敏感的T2 BOLD信號的注意調製效應,該研究從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上解釋了電生理信號和傳統T2* BOLD fMRI信號在注意調控機制上的長期分歧。研究說明了基於超高磁場的高解析度高特異性的功能磁共振技術對人腦認知科學研究的獨特性和重要性。

注意是人腦重要的高級認知功能,能夠有效分配大腦有限的認知資源,選擇性處理重要的信息。人類視覺注意相關的神經環路機制目前並不清楚。如下圖所示,注意可能通過三條神經通路調製視皮層的反應,包括皮層-皮層反饋,丘腦-皮層反饋,以及皮層下前饋通路。這三條通路分別調製視皮層表層和深層的神經活動(皮層-皮層反饋),表層的神經活動(丘腦-皮層反饋),或中間層的神經活動(前饋通路)。因此,通過分層功能磁共振方法可以對這些假設進行直接的驗證。

研究者首先使用亞毫米解析度(0.75mm各向同性)的GE-EPI序列採集了人類被試V1,V2和V3視覺區的T2* BOLD fMRI信號。通過等體積方法進行皮層深度計算,並通過空間線性回歸方法緩解部分容積效應,獲得了灰質表層,中間層和深層的對比度反應。結果發現注意對T2* BOLD對比度反應曲線的調製表現為加性效應。相比於皮層中間層,注意對於對比度反應的調製在初級視覺皮層V1的表層和深層更強,支持皮層-皮層反饋通路的注意調製假設;而次級視皮層V2和V3的注意效應主要發生在表層,支持丘腦-皮層反饋的假設。這些發現說明自上而下的空間注意主要通過下行的反饋通路調製視皮層表層和深層的神經活動。

為了進一步驗證實驗結果,研究者使用0.3mm層內超高解析度的b-SSFP (平衡穩態自由進動) 序列獲取了V1灰質不同深度的T2 BOLD fMRI信號。相比於T2* BOLD對大血管非特異性信號的高敏感性,T2 BOLD 對灰質毛細血管的氧血紅蛋白濃度更加敏感,因此更加接近神經活動。結果顯示注意對V1灰質的T2 BOLD信號調製主要表現為乘性增益,即在高對比度條件下注意效應更強,位於V1的表層和深層;而注意對低對比度反應的調製在中間層最強,表現為對比度敏感性提升。BOLD fMRI的生物物理模型(Davis model)的模擬結果表明相對於小血管T2 BOLD,大血管的T2* BOLD信號和神經活動之間有更強的非線性關係,使得注意的乘性增益表現為加性效應。

綜上,本研究利用7T多模態分層fMRI技術,揭示了人腦空間注意與前饋和反饋神經通路相關的調控機制,並且從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上解釋了電生理信號和傳統BOLD fMRI信號在注意調控機制上的長期分歧。該研究證明了超高場多模態高解析度功能磁共振技術在人腦認知科學研究中的獨特性和重要性。生物物理所研究生劉成文、郭樊華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張朋研究員是論文的通訊作者,何生研究員對認知實驗範式提出了重要的建設性意見,南加州大學的王炯炯教授對磁共振物理進行了指導。張紫豪博士是生物物理所7T磁共振平臺的管理員。錢晨燦博士在磁共振數據處理方面提供了技術支持。該研究得到了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的項目資助。

文章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1008220301520

相關焦點

  • 張朋課題組通過7T的fMRI揭示視皮質區層特異的注意調控機制
    在生物物理所腦成像磁共振平臺的支持下,張朋課題組在中國率先發展了基於超高磁場(7 Tesla)的高解析度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並應用於人腦認知科學研究。本研究通過亞毫米解析度的多模態分層fMRI 技術研究了注意如何通過前饋和反饋通路調節人類視皮層的對比度信息加工。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清華新聞網4月23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分子細胞》和《細胞研究》分別發表題為「AF9 YEATS結構域在分子層面偶聯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和活躍轉錄」(Molecular Coupling of
  • 馮巍課題組揭示WIPI蛋白結合ATG2並調控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2020年6月1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馮巍課題組題為「Multi-site-mediated entwining of the linear WIR-motif around WIPI β-propellers for
  • 研究揭示楊樹木質素單體合成的的表觀調控機制
    國際植物學著名刊物New Phytologist(新植物學家,IF:7.3)在線發表了西南大學羅克明教授研究組題為「MicroRNA6443-mediated regulation of FERULATE 5-HYDROXYLASE gene alters lignin osition and enhances saccharification in Populus tomentosa(miR6443通過調控阿魏酸
  • 鄧詣群課題組發現Wnt信號通路新成員並揭示其調控機制
    鄧詣群課題組發現Wnt信號通路新成員並揭示其調控機制of Wnt/β-catenin signaling」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利用細胞和斑馬魚系統,綜合免疫螢光、免疫沉澱等多種技術手段,成功鑑定了Wnt信號通路新成員C9orf140,並揭示其通過與Axin1互作負反饋調控Wnt/β-catenin信號通路的具體機制:首先,Wnt信號分子通過β-catenin激活C9orf140的表達;然後,C9orf140再與PP2A競爭結合Axin1,使得PP2A從降解複合體脫離,導致β-catenin磷酸化水平增加進而被降解,最終使得
  • 研究揭示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的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錢培元團隊合作,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揭示視黃酸(Retinoic acid)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
  • 浙大王傑課題組揭示層狀鈣鈦礦中晶格畸變競爭的新機制
    層狀鈣鈦礦所表現出來的這些新特性一般與八面體旋轉受到抑制相關聯,因此揭示不同晶格畸變之間的競爭機制,不僅有重要的物理意義,而且可以為新型功能材料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近日,浙江大學工程力學系王傑教授課題組與比利時列日大學Philippe Ghosez教授課題組合作,採用第一性原理計算,並結合價鍵理論分析和朗道能量模型,揭示了在Ruddlesden-Popper
  • 【科技前沿】清華時松海/史航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全新機制
    【科技前沿】清華時松海/史航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全新機制 2020-03-2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The Innovation》揭示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過程的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林強研究員團隊主導、香港科技大學錢培元教授團隊聯合探索,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首次系統揭示了視黃酸(Retinoic acid)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圖1)。
  • 【科技前沿】周軍課題組揭示纖毛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近日,周軍教授課題組在Protein & Cell在線發表題為O-GlcNAc transferase regulates centriole behavior and intraflagellar transport to promote ciliogenesis的論文,揭示了O-GlcNAc在纖毛穩態調控中的新機制【3】。
  • Nature:時松海/史航團隊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嶄新機制
    研究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及其調控機制,對加強對神經系統的認知,以及診斷治療神經系統相關疾病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放射狀膠質細胞是哺乳動物大腦發育關鍵的神經前體細胞,其分裂產生大腦皮層幾乎所有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放射狀膠質細胞的行為高度有序【1】。中心體作為動物細胞主要的微管組織中心,調控細胞周期進程,對大腦神經系統發育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2】。
  • 光調控植物頂端彎鉤和子葉打開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Plant Cell | 鄧興旺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光調控植物頂端彎鉤和子葉打開的分子機制來源 | 光信號通路的信號因子(如光受體、COP1/DET1、PIFs等)調控植物光形態建成和暗形態建成的機制已經研究得比較清楚了,但是這些信號因子是如何調控細胞不對稱伸長從而最終影響不同植物器官的形態和結構的目前還很不清楚。
  • 腦科學日報:首張人類小腦圖譜;揭示「嘴饞」的中樞調控機制
    1,首張人類小腦圖譜揭示:小腦真的不「小」,而且還很強大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2,PNAS | 劉聰/李豔梅合作揭示翻譯後修飾調控帕金森病致病蛋白α-syn的液-固相轉化與聚集的分子機制 來源:BioArt
  • Plant | 華東師範大學李超課題組揭示花粉管生長的調控新機制
    已有的研究表明,花粉管自身產生的富含半胱氨酸小肽RALF4和RALF19能夠被ANXUR/BUPS受體激酶感受而調控花粉管細胞壁的完整性而維持其生長。然而,關於這一重要的生物學過程具體的調控機制尚不清楚。
  • 研究揭示RNA甲基化修飾調控哺乳動物精原幹細胞微環境維持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楊其恩課題組以小鼠為模型,揭示RNA甲基化修飾調控哺乳動物精原幹細胞微環境維持的新機制。成體幹細胞命運決定受到特殊微環境調控,在大多數組織中,微環境的形成和維持機制並不明確。精原幹細胞是一類經典的成體幹細胞,是哺乳動物精子發生的基礎。精原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間的精準平衡依賴於體細胞信號,尤其是支持細胞分泌的生長因子,如GDNF、FGF2和CXCL12等。精原幹細胞命運決定異常引起的生殖細胞枯竭導致不育,而生殖細胞過度增殖導致腫瘤的出現。
  • NAR|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遺傳和分子研究表明,次生壁的生物合成受到多級轉錄調控網絡的精確調控,其中幾個NAC家族轉錄因子被鑑定為次生壁發育的開關基因:在擬南芥中, NST1和SND1兩個NAC家族轉錄因子的同時突變特異的導致纖維細胞中次生細胞壁增厚的嚴重減少。
  • 研究揭示調控水稻光周期開花複合物CCT/NF-YB/YC的轉錄調控機制
    88月25日,The Plant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我校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水稻團隊和蛋白質科學研究團隊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兩個團隊利用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和結構生物學技術闡明了CCT 家族蛋白與NF-YB、NF-YC形成三元複合物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並且揭示了形成的
  •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2021-01-13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沈偉教授課題組在《PLOS BIOLOGY》發表論文解析原始卵泡形成機制
    沈偉教授課題組在《PLOS BIOLOGY》發表論文解析原始卵泡形成機制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殖科學研究院沈偉教授課題組在自然指數期刊、一區TOP期刊《PLOS BIOLOGY》上發表有關卵巢原始卵泡組裝的遺傳調節機制的研究論文。
  • NAR | 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遺傳和分子研究表明,次生壁的生物合成受到多級轉錄調控網絡的精確調控,其中幾個NAC家族轉錄因子被鑑定為次生壁發育的開關基因:在擬南芥中, NST1和SND1兩個NAC家族轉錄因子的同時突變特異的導致纖維細胞中次生細胞壁增厚的嚴重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