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18次到浙江大學調研指導,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多次為師生作報告,親自指導解決浙大一系列重大問題,為浙大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把舵定向。從校史館到報告廳,從圖書館到實驗室,從課堂教室到學術會場,從學生食堂到教授客廳,都留下了習近平同志的親切身影和殷殷囑託。2007年1月5日,習近平同志來到浙江大學生儀學院調研並觀看「大鼠機器人」實驗演示。不知什麼原因,實驗演示出現失誤,具體負責演示操作的同學因此深感內疚和自責。習近平同志寬慰她說,「沒什麼,實驗中出現失誤是很正常的」,並鼓勵「年輕人要多嘗試學科交叉研究,努力將實驗成果與臨床等應用方面結合」。
(本報將在報紙和新媒體端專門開闢《青年來信》專欄,刊發廣大讀者閱讀和學習報導之後的啟發和感悟,來信請發我們的郵箱xinwen@cyol.com,歡迎踴躍來信)
採訪對象:鄭筱祥,女,1945年2月生,浙江杭州人,時任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教授,求是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現任求是高等研究院資深顧問。鄭曉靜,女,1985年12月生,浙江溫州人,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2006級博士生,現自主創業。張韶岷,男,1977年11月生,浙江溫州人,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2002級博士生,現就職於浙江大學求是高等研究院。
採訪組:沈黎勇 葉盛珺 石新明 梁豔
採訪日期:2018年8月6日
採訪地點:浙江大學團委辦公室
採訪組:鄭筱祥老師,您好!在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的大樓裡,掛著一幅習近平同志與您所在科研團隊成員的合影,這是在什麼情況下拍攝的照片?
鄭筱祥:2007年1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浙江大學,考察了計算機學院人工智慧研究所數字圖書館、求是高等研究院腦機接口實驗室,觀看了求是高等研究院「大鼠機器人」項目演示。考察結束後,習書記與師生代表在生儀大樓五樓大廳拍攝了這張合影。
習書記觀看的「大鼠機器人」項目是從2006年5月開始研究的,主要是由生物醫學工程、計算機、醫學和高分子等多個專業的青年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完成的。這個項目是求是高等研究院的第一個交叉學科項目。參與項目的學生年紀都不過二十來歲,非常年輕。也正是因為這幫年輕人能吃苦、敢嘗試,充分發揮不同專業的特長,這項實驗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採訪組:鄭曉靜同志,您好!請簡單介紹一下「大鼠機器人」這個項目。
鄭曉靜:這是一個腦機接口的研究項目,需要生物醫學和工程技術的緊密結合。動物的大腦裡有一個區域是負責獎賞的,當這個區域受到刺激的時候,大鼠就會覺得非常滿足。我們在大鼠的腦內植入了3對電極,電極會分別刺激大鼠的鬍鬚區和獎賞區,一個刺激用來控制大鼠的前進方向,另一個刺激給予大鼠虛擬的「獎賞」。通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大鼠就會按照指令行動,就像用投食的方法訓練動物一樣,只不過我們是用電刺激代替了食物。
採訪組:聽說「大鼠機器人」項目在演示過程中出現了失誤,能否回憶一下當時的場景。
鄭曉靜:當時我是生儀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碩士二年級的學生,已經轉博,主要從事腦電方面的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到來的那天早上,我們早早地就來到六樓的實驗室作準備。我們先讓大鼠在八臂迷宮裡試著走了幾次,都非常成功。大概上午9點多,我聽見走廊裡陸續傳來腳步聲。隨後,習書記與時任校黨委書記張曦、校長楊衛等領導先後進入實驗室。實驗室的空間非常狹小,站滿了嘉賓領導、實驗人員及工作人員等。作為實踐團隊成員,我先為習書記簡單介紹了實驗的大致情況和主要機理,他聽得非常認真,還不時點頭示意。
之後,我便坐下來開始進行實驗操作。當時整個實驗室只有我一個人是坐著的,其他領導和老師都站在我的後方隔著玻璃觀看大鼠的運動。我清楚地記得,習書記站在我的左後方,靜靜地等待著。當時現場非常安靜,安靜得我似乎都能聽到習書記的呼吸聲。我想,大家肯定都對這項實驗非常感興趣,儘量為我的操作提供安靜的環境。
實驗前半段進行得非常順利,大鼠從八臂迷宮的一端出發,很好地完成了穿越鐵絲網、爬坡等動作,順利繞過了第一個書立。但是,當實驗大約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出現了問題,大鼠並沒有像往常一樣根據我的指令右轉。我稍微有點兒緊張,隨後再次嘗試點擊了兩次滑鼠,大鼠還是沒有作出任何反應,演示實驗只好結束。不過,習書記並沒有因此表現出失望,可能他已經通過前面的演示了解到實驗的大致內容,就輕輕轉身離開了實驗室。這次小小的失誤也成為我的一大遺憾,幸而習書記後來非常親切地安慰了我,讓我稍有寬慰。
採訪組:實驗結束後,習近平同志還和大家交流了什麼?
鄭曉靜:領導們離開後,我和其他同學待在實驗室裡繼續討論大鼠在實驗中失控的原因,所以沒有和習書記作進一步的交流。後來老師喊我們下去合影,我才從六樓來到五樓。
下樓後,我的心情還是非常內疚,一直在想實驗為什麼會出現失誤。現在再看當時的照片,還能非常真實地感受到那種愧疚。鄭筱祥教授向習書記簡要地介紹了我們的團隊,當介紹到我的時候,我向習書記表達了歉意。我說:「習書記,非常不好意思,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次實驗會出現失誤,大鼠之前的表現一直都非常好……」習書記應該是看出了我的緊張,面帶微笑寬慰我說:「沒有什麼,實驗中出現失誤是很正常的。你做的事情是非常前沿的,希望你們繼續加油,能在這個研究方向上作出更多的探索。」
張韶岷:合影之後,習書記還分別跟我們握了手,並同我們進行了簡短的交談。在交談中,他微笑著鼓勵我們,說我們的工作很交叉、很前沿,非常有意義,並希望我們繼續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爭取早日取得新的突破。
鄭筱祥:看完實驗演示之後,看得出習書記還是非常滿意的。他說:「做得很好,年輕人應該多嘗試學科交叉研究,努力將實驗成果與臨床等應用方面結合。」習書記的話對我非常有啟發。現在的年輕人都非常聰明,也非常能吃苦,只要有好的想法和思路,給他們一些點撥,他們就能拿出十足的勁頭去探索和琢磨。現在,雖然我的年紀已經大了,但還是很喜歡和年輕的學生進行交流。他們這種敢於思考、敢於創新的勁兒就是他們從事學科交叉研究的最大優勢。
採訪組:在與習近平同志交流的過程中,哪些內容給你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
鄭筱祥:習書記來參觀,是對年輕人從事學科交叉研究工作的一種肯定,也是對我們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和教育改革的莫大鼓勵。
習書記在浙江主政的時候,對教育改革非常重視和關心。他說過,「不僅要開發學生智力,而且要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不僅要『授之以魚』,教授學生『學會』,而且要『授之以漁』,教授學生『會學』」;青年學生要從「會讀書的人」變成「會創造的人」;「既要讀有字之書,也要讀無字之書」。「堅持以創新帶動教育教學改革,切實把創新實踐活動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走一條創新型教育之路」。我們開展交叉學科研究,聚集這麼多專業的學生一起思考、一起碰撞,就是要創新、要實踐,這樣學生們從事交叉學科研究工作,不僅能獲得有意義的研究成果,還可以掌握研究的方法與技能、思考的邏輯與辨偽,加快成長為創新型人才。
鄭曉靜: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習書記那雙溫暖的手,直到現在我還時時想起。當時是1月初,杭州的天氣非常冷,因為實驗失誤,我心裡還是有點兒委屈。習書記握住我的手時,暖暖的,一下就讓我忘記了剛才的失誤和自責。如果讓我用幾個詞來形容習書記的話,我想應該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溫文儒雅。習書記說起話來聲音不是很大,表情非常溫和。作為一名學生,我從他的話語、眼神中深切地感受到他對我的關心和包容,以及對青年人成長成才的殷切期望。
這次演示雖然失敗了,但是對我以後的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啟發。出現失誤之後,我一直都在自我反思:如果當時再多試幾遍,如果當時能再多作一些準備,是不是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失誤?我也在尋找客觀方面的原因,有可能是當時現場工作人員的藍牙耳機比較多,幹擾了信號的傳遞才出現了失誤。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肯定會作更加萬全的準備,更加周密的考慮,可能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失誤。這個遺憾我一直牢記在心,鞭策著我這些年來的科研、工作和生活。
張韶岷:習書記對學科交叉研究的重視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習書記的鼓勵堅定了我從事交叉學科研究的決心和信心。雖然在博士學習的最後一年裡從事的「動物機器人」項目跟我的博士研究方向聯繫並不緊密,但是這個新的交叉研究方向深深吸引了我。博士畢業後,我就投入到植入式腦機接口這一新興研究領域,從大鼠、獼猴等動物實驗一直到臨床研究,甚至參與到美國的植入式腦機接口的臨床試驗中。
2012年以來,我有幸參與了一項與「腦機融合」密切相關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在吳朝暉校長的帶領下,來自計算機科學、生物醫學工程等多個學科的老師和學生們協同攻關,通過結合計算機視覺和語音識別等技術,將人工智慧和生物智能進行深度融合,實現了「大鼠機器人」視覺功能和聽覺功能的增強,利用增強學習的人工智慧算法,進一步實現了「大鼠機器人」認知功能的增強,並在以上工作基礎上構建了具有自動導航功能的「動物機器人」。在嚙齒類動物實驗的基礎上,團隊又進一步擴展了植入式腦機接口的研究,在靈長類動物——獼猴身上,實現了大腦皮層信號對外部機械手的精細抓握控制;通過與神經外科的臨床團隊合作,在國內首次開展了該技術的臨床轉化研究,實現了利用臨床皮層腦電信號實時控制機械手完成「石頭-剪刀-布」等較複雜的手部動作。以上相關研究成果榮獲2016年「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創新獎」一等獎,併入選2016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十多年的交叉學科研究儘管遇到了諸多的困難和挑戰,但習書記的鼓勵一直激勵著我們。一路走來我們收穫很多,也更篤信交叉學科是科技創新和發展的最前沿學科。
(若轉載此文,請不要刪改標題、正文、加插圖片,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