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習書記幹工作有動力有幹勁」
寫在前面
1988年6月至1990年4月,習近平同志任福建省寧德地委書記。那時的寧德,經濟總量排全省最末,俗稱「閩東老九」,正是在這樣一個「老少邊島窮」的東南沿海欠發達地區,剛滿35歲的習近平同志以深入調研起步,以建立「四下基層」制度開局,提出「弱鳥先飛」理念,倡導「滴水穿石」精神,把工作重心放在改善寧德基礎設施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下決心帶領閩東百姓擺脫貧困。他始終把為民辦實事擺在首位,訪貧問苦,關心少數民族群眾,重點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幹部違規私建住宅問題,制定「公務接待12條」狠剎不正作風。
《習近平在寧德》,生動再現了習近平同志客觀清醒、立足長遠的戰略思維,求真務實、從嚴治吏的領導作風,紮根基層、貼近群眾的真摯情懷,以及功成不必在我的廣闊胸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採訪對象:楊有志
楊有志,1942年10月生,福建漳浦人。1984年任寧德地區霞浦縣委書記,後因「杜國楨案」受處分降為福鼎縣委副書記。1993年後任行署副專員,福建省海洋漁業廳副廳長、廳長。2009年退休。
採 訪 組:田玉珏 李政 路也
採訪日期:2017年8月28日
採訪地點:福建省海洋漁業廳老幹部活動中心
習近平同志在寧德任職期間,楊有志曾在福鼎縣擔任主要領導。今天我們來聽聽他的講述。
楊有志講到,從改革開放初期到上世紀90年代,對福建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人,他敬佩的有兩位。一位是時任省委書記項南同志,他拉開了福建改革開放的序幕,對福建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二位是習書記,他以親善、和諧、真誠的形象深入人心。他當時剛剛30多歲,卻沉穩成熟,扛起閩東擺脫貧困的重任,腳踏實地搞調研,深入基層接觸群眾,表現出赤誠的為民情懷。他在寧德主政的時間雖然不長,但給寧德的幹部群眾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楊有志說:習書記具有極強的科學決策能力。我們福鼎這個地方,地處寧德最北端,與浙江的溫州市接壤,是福建省3個重要的省邊界窗口之一,另外兩個是南平市浦城縣,靠近浙江西部;漳州市詔安縣,靠近廣東汕頭。雖說是接壤,但經濟發展水平卻和溫州相差很大很大。那時候,溫州改革開放勢頭很猛,鄉鎮企業發展很快,到處生機勃勃。習書記到福鼎調研後對我們講,福鼎要主動靠向溫州,搞活邊貿,通過邊貿脫貧致富。他讓我們主動去溫州學習取經,認真研究如何「引進來」「走出去」。
根據習書記的指示,我們主動對接溫州,用溫州經濟發展的動力來帶動福鼎的發展。「引進來」,主要是引進企業和物資;「走出去」,主要是把我們福建生產的物資銷往浙江。同時,我們還發揮福鼎「不夜城」的優勢,積極發展餐飲業、太姥山旅遊、旅館業,吸引浙江溫州、蒼南人來這裡遊玩消費。到1990年左右,邊貿發展拓展了將近1個億,兩三年就翻到5個億,福鼎的經濟邁上新臺階。這充分證明了習書記的英明決策給福鼎帶來了發展的春天。
除了搞活邊貿,他還要求我們振興福鼎的工業。福鼎以前二輕工業基礎不錯,但後來逐漸走了下坡。習書記經過調研,認為福鼎應該把輕工業振興起來。縣裡根據他的指示抓緊研究,專門成立了振興領導小組,提出重振二輕工業雄風,對各個廠、各個系統進行分析,向省、地兩級匯報擴大規模、提高質量、拓展銷路的方案。我們採取措施,充分調動幹部群眾的積極性,採取工業農業兩輪並轉的方式,發展了啤酒廠、農機廠、味精廠、液化氣廠、農藥廠、汽車配件廠等。現在福鼎的工業發展勢頭很好,在整個寧德也是重要的工業區之一。
眾所周知,寧德交通很不發達,當時浙江在修杭州到溫州的鐵路。習書記就想,應該把寧德到溫州的鐵路也修起來,這樣寧德就「活」起來了。他交代我去邀請溫州市委書記劉賜榮到寧德來,他們兩人專門在福鼎開了會,商討怎樣把這條鐵路打通。商談結果是,溫州負責把鐵路修到溫寧邊界,寧德負責修建自己境內的這一段。雖然這條線路還沒開工,習書記就調到福州去了,但後任領導接過了習書記手中的接力棒,一任接著一任地沿著他的計劃實施。2005年溫福鐵路動工,2009年6月30日通車,寧德地區不僅有高速公路還有高鐵,連接了福鼎、霞浦、福安、蕉城,最終給寧德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興旺和福祉。
第二個方面,習書記有很強的魄力和領導能力。1989年,全國各地掀起學潮風波,寧德地區也未倖免。當時,有一批溫州的中學生搞「串聯」,準備從福鼎入境福建,汽車上都刷著刺眼的標語,情勢特別緊張。我當時感受到壓力很大束手無策,就請示習書記,怎麼辦?習書記態度鮮明地跟我講了兩條:第一,要認定中央,跟定中央,一切聽從黨中央的指揮;第二,要阻止學生進行串聯,汽車車身上的標語更不能進入福建、寧德傳播。我們根據習書記的指示,在汾水關設立檢查站,一是勸說學生回各自學校繼續上課,二是把汽車的標語通通洗掉。從後面中央對此事的處理來看,習書記當時的決定既果斷又正確,穩定了大局,穩定了人心。
他的這種膽識和魄力還體現在反腐工作上。當時寧德地區幹部違規違紀建房現象非常嚴重,我們福鼎甚至出現了「幹部街」,就是一條街都是幹部利用特權蓋的新房。對此,老百姓意見很大,甚至寫信向中央紀委反映情況。他來了以後不久,就下決心開始清房,而且從領導幹部下手,房屋該拆除的依規拆除,幹部該懲處的依法懲處。當時福鼎的人大主任、政協主席均受處分,在整個寧德產生了很大影響,老百姓反響很好,幹部隊伍作風也得到整飭。
還有一次,習書記剛到福鼎,就想去海島調研。調研當天,趕上風浪大作,船在浪裡不斷起伏搖曳,非常危險。我們勸說習書記:「這麼大的風浪,就不要登島了,太危險了。」可他卻很堅持,說既然決定要上去,就一定要見到群眾才可以。就這樣,我們在風浪中又搏鬥了幾個小時,最終還是登不了島,他當時還批評我對海域氣象了解不夠,太掃興了。大家都被習書記的勇氣和心系偏遠群眾的情懷深深折服。
第三個方面,習書記很善於聽取不同意見,並與他們交朋友。他到寧德之初,一直在基層開展調研,把注意力放在抓經濟、抓政治等方面,對宣傳報導這方面注意力相對就少了一點。在一次幹部會上,寧德地區通聯站站長翁德雲同志站起來「開炮」,公開向習書記提出批評,指出地委對新聞工作缺乏重視。翁德雲膽子很大,大家聽了替翁德雲擔驚,不知道習書記會作何反應。沒想到習書記聽完之後,欣然接受他的批評,並採納了他的意見,而且後來還和他成為好朋友,經常就新聞宣傳的問題和他交流。習書記的胸懷寬廣,坦誠待人,在整個閩東都傳為佳話。
從個人經歷看,楊有志說習書記對他有再造之恩。
楊有志回憶道:1984年,我在霞浦縣當縣委書記。當時閩東地區只有霞浦一個小口岸開展對臺貿易,受中央精神的鼓勵,在地委要求之下,我們開始把對臺貿易擴大,大膽試大膽闖,但沒想到一下子「冒」了。當時規定,大陸和臺灣做生意單筆不能超過3萬元,也就是小額貿易,但是我們做了一筆500萬元的蘑菇罐頭交易,也就是聞名一時的「杜國楨案」。杜案當時影響很大,處理結果是把我由縣委書記降為福鼎縣委副書記,並給予黨內嚴重警告。客觀地講,這個案子對閩東幹部的改革開放熱情打擊很大,大家都背上了思想包袱,不敢往下闖了。習書記到寧德以後知道這個情況,對我非常關心,一直鼓勵我:「不要緊,你是一條漢子。只要你大膽工作,幹出成績,組織還會關心和重用你。」當時,大多數人對於我們這種犯了錯誤、受過處分的人都既同情又敬而遠之。習書記非但沒有如此,反而對我體恤備至,願意給我這樣犯過錯誤的同志重新投身事業的機會。跟著這樣的領導幹工作,哪還能沒有動力、沒有幹勁呢?1988年《福建法制報》刊登了一篇我的訪談文章《放膽書記話放膽》,我講了這個看法。後來我老婆得了白血病,習書記還專門來看望慰問。在當時那樣的情勢下,習書記的寬容與信任猶如春風化雨,感動和激勵著我們再次出發。
習書記對幹部的關心愛護,不僅體現在對像我這樣犯過錯誤的同志身上,更體現在他對幹部的使用上。過去大家有一種觀念,閩東窮又缺幹部,必須把幹部留下來。但習書記卻主張把幹部輸送出去,通過多崗位歷練,培養和錘鍊幹部,他們不僅能為閩東未來的發展助力,更能在更多領域發揮才智。而且這樣一來,本地的幹部也能一批接著一批地脫穎而出,成長成才。現在看來,他這種幹部隊伍建設思想是極有遠見的。
1994年楊有志到省海洋漁業廳工作,習書記那時已經是省委副書記,分管農村工作,海洋漁業屬於農口,所以楊有志和他接觸還是比較多的。
楊有志說,在習近平同志當省委副書記和省長期間,我感到他有三件事對福建貢獻很大。一是著眼未來,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數字福建」,開啟福建大規模推進信息化建設的序幕。二是治理餐桌汙染,狠抓食品安全,特別是農副產品安全,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三是大力提倡保護自然資源,這與我們海洋漁業廳工作密切相關。海洋汙染、超強捕撈能力導致的海產品資源破壞,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自然恢復很難。習書記當時就意識到這個問題,高度重視,還親自參加在閩江放流中華鱘。
還有一點,當時我們福建的海產品生產量已經上來了,但加工、銷售、流通等環節還沒有大的突破,產值一直不高。習書記在全省提出,生產環節上來之後,很關鍵的就是流通與加工,要在這些方面花大氣力,這樣農民才能夠增收。實踐證明,海產品深加工大大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老百姓得到了增產增收,形成了良性循環。
楊有志說,習書記為人很樸實,從不為個人的事提特殊要求。在寧德時他的辦公條件很簡陋,很小的一間辦公室,連衛生間都沒有。可就在那裡,他讀書、工作,擘畫了閩東振興的藍圖。我先後在習書記領導下工作了十幾年,從沒有見他發過脾氣,是一個性情非常溫和的人。
2013年,習書記回到福建,和我們這些老下屬敘舊。當時我們都已經退休,他就像朋友一樣和我們拉家常,熱絡地聊天。他還清楚地記得當年閩東九個縣縣委書記和縣長的名字,有的我們都叫不出來了,但他記得牢。這雖然是一個小細節,但折射出他對我們這些基層幹部的深情關心。
習書記對老同志一向敬重,老同志和他的關係都很融洽,對老百姓很親切很關心,能夠幫助的他就盡力幫助。當時曾有一段佳話,就是寧德三任地委書記,也就是呂居永、習近平、陳增光同志聯袂回閩東視察經濟發展情況,這一方面反映了三任書記的團結和諧,另一方面也看出他們對閩東的共同深情。那次,他們詳細視察了寧德海產品、茶葉加工、農副產品加工情況,並提出了發展意見。當時他們都已經在福州市,有的早已退休,有的是省領導,但他們對寧德這個貧困地區仍然如此牽掛,對閩東百姓念念不忘,讓寧德的幹部群眾很受感動、很受鼓舞。
習書記還在平潭專門資助了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他每次到平潭調研,都會專門去看望這個孩子。這件事沒有多少人知道,因為他從來不聲張,只是把事做在實處。他總是讓人感到既敬佩,又親近。我深信,在習書記這樣領袖人物的帶領下,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充滿希望,人民一定會更加幸福。
節選自《習近平在寧德》——「跟著習書記幹工作有動力有幹勁」
李治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團委書記
編 輯 | 劉 青 後 期 | 劉 青
校 審 | 張姮姮 校 對 | 白瓊瑜
原標題:《跟著習書記幹工作有動力有幹勁 | 青春讀書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