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著鬧鈴聲,柴世輝像往常一樣早早起床,端起一大盆飼料走進豬圈,聞到了飼料的香味,豬場的大豬小豬沸騰起來,齊齊發出叫聲。
柴世輝創辦的養豬場經過3個小時的顛簸到達加魯村,記者見到了村裡的「豬倌」柴世輝。「我們養豬場採取的是生態養豬技術,平時生豬主要以山上的豬菜為食,這樣產出的豬肉口感好,現在找我要豬的商家很多,已經是供不應求了。」今年31歲的柴世輝年齡不大,身上卻有多個頭銜:養豬大戶、致富帶頭人、從江縣加魯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說起柴世輝,貴陽公路管理局駐加魯村第一書記王梓帆對他的評價是:「有見識,有闖勁,對產業發展的理念一點就通,執行力特別強。」
柴世輝柴世輝所在的加魯村位於加鳩鎮東北部,平均海拔700米,距鎮駐地8公裡,距從江縣城133公裡,全村人口198戶91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9戶619人,2014年貧困發生率為67.5%。村裡的「錢袋子」乾乾癟癟,不僅讓產業發展難有起色,村民們的日子更是沒有奔頭。王梓帆還記得,第一次來村裡走訪,道路坑坑窪窪,垃圾成堆,酗酒者遍地,一多半群眾還處在傳統的「人畜混居」生活方式中,但比起這些面上的東西,過慣了苦日子,群眾的眼神充滿了暗淡、迷茫、膽怯……貧,怎麼扶?如何激發山村的內生發展動力,增強貧困戶自身「造血」能力,是王梓帆駐村以來重點思考、長期堅持的工作方向。2020年初,因疫情防控閒在家中的柴世輝慢慢萌生的養豬的念頭,但自己沒有養殖經驗,沒技術,沒銷路,自己養的豬長大了賣不出去怎麼辦?輾轉反側之後,柴世輝敲響了王梓帆的家門。
肉質好,口感好,加魯村的生態養豬在市場上頗受歡迎「王書記,我想搞養殖。」直接表明來意,柴世輝說,自己在外多年,現在也想回家做點事情,要是賠了,接著外出打工也能養活自己。聽完柴世輝的一番話,王梓帆當即表態,「你放心大膽地養,只要是生態豬,我們單位有體量,要是賣不出去也給你一個保底收購。」一句承諾,給了柴世輝幹事創業的信心,也給了他產業的發展和啟動的底氣。
憑藉著省交通運輸廳的幫扶,柴世輝的養豬生意越做越大在王梓帆的幫助下,豬場的選址、排汙、環保、接電工作很快完成,柴世輝拿出20萬購買豬苗,又請村裡懂養殖技術的村民到豬場幫忙,現在豬場裡已經養了60多頭,一年出欄50多頭。「這幾天找我要豬的商戶很多,前幾天我們豬肉還成功打入了從江縣的市場。」從一個人蹬著三輪車走街串巷賣豬肉,到如今成為附近鄉鎮生肉市場上的「香餑餑」,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闖勁兒,柴世輝自己找到銷路,去年一年淨賺了30多萬。一人富了不算富,為了帶動村民一起發展,柴世輝還聘請了10戶村裡留守的貧困戶來豬場務工,「跟著我幹的鄉親一年也能掙1萬多,比種田好得多。」「豬倌」的名頭在當地越來越響,慢慢的,柴世輝的心思也不只局限於養豬上,2020年底,柴世輝與村裡長期帶隊外出務工的4名有實力、有幹勁、有能力的青年組團,實體注資100萬成立從江縣加魯工程建設有限公司。隨後,由王梓帆牽頭,向省交通運輸廳申報施工設備技能培訓,對接承接本地及省交通運輸廳幫扶工程建設項目,選派9名青年前往貴陽受訓,讓農民工轉換技術工。同時加魯工程公司先後採購並整合各類施工設備,目前已承接本地各類項目18個投資合計達176.47萬元的工程項目。村裡有了「領頭雁」,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幹勁也越來越足,截止到現在,公司已先後帶動83人務工,其中貧困戶60人,殘疾人4人、婦女17人。不到一年,外出務工的「打工仔」轉型成為村裡的致富帶頭人,柴世輝說,能取得今天的成績,離不開省交通運輸廳對他們的幫扶,但致富路上不能只靠國家的扶持,未來,他們還要承接更多的項目,帶領全村的老百姓,讓加魯村真正變成小康村。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杜延卿
編輯 皮亞丹
編審 李中迪 羅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