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幫扶·決戰月亮山」從江加魯村:村裡有了「排頭兵」,致富有...

2021-01-15 天眼新聞

伴著鬧鈴聲,柴世輝像往常一樣早早起床,端起一大盆飼料走進豬圈,聞到了飼料的香味,豬場的大豬小豬沸騰起來,齊齊發出叫聲。

柴世輝創辦的養豬場經過3個小時的顛簸到達加魯村,記者見到了村裡的「豬倌」柴世輝。「我們養豬場採取的是生態養豬技術,平時生豬主要以山上的豬菜為食,這樣產出的豬肉口感好,現在找我要豬的商家很多,已經是供不應求了。」今年31歲的柴世輝年齡不大,身上卻有多個頭銜:養豬大戶、致富帶頭人、從江縣加魯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創始人之一……說起柴世輝,貴陽公路管理局駐加魯村第一書記王梓帆對他的評價是:「有見識,有闖勁,對產業發展的理念一點就通,執行力特別強。」

柴世輝柴世輝所在的加魯村位於加鳩鎮東北部,平均海拔700米,距鎮駐地8公裡,距從江縣城133公裡,全村人口198戶91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9戶619人,2014年貧困發生率為67.5%。村裡的「錢袋子」乾乾癟癟,不僅讓產業發展難有起色,村民們的日子更是沒有奔頭。王梓帆還記得,第一次來村裡走訪,道路坑坑窪窪,垃圾成堆,酗酒者遍地,一多半群眾還處在傳統的「人畜混居」生活方式中,但比起這些面上的東西,過慣了苦日子,群眾的眼神充滿了暗淡、迷茫、膽怯……貧,怎麼扶?如何激發山村的內生發展動力,增強貧困戶自身「造血」能力,是王梓帆駐村以來重點思考、長期堅持的工作方向。2020年初,因疫情防控閒在家中的柴世輝慢慢萌生的養豬的念頭,但自己沒有養殖經驗,沒技術,沒銷路,自己養的豬長大了賣不出去怎麼辦?輾轉反側之後,柴世輝敲響了王梓帆的家門。

肉質好,口感好,加魯村的生態養豬在市場上頗受歡迎「王書記,我想搞養殖。」直接表明來意,柴世輝說,自己在外多年,現在也想回家做點事情,要是賠了,接著外出打工也能養活自己。聽完柴世輝的一番話,王梓帆當即表態,「你放心大膽地養,只要是生態豬,我們單位有體量,要是賣不出去也給你一個保底收購。」一句承諾,給了柴世輝幹事創業的信心,也給了他產業的發展和啟動的底氣。

憑藉著省交通運輸廳的幫扶,柴世輝的養豬生意越做越大在王梓帆的幫助下,豬場的選址、排汙、環保、接電工作很快完成,柴世輝拿出20萬購買豬苗,又請村裡懂養殖技術的村民到豬場幫忙,現在豬場裡已經養了60多頭,一年出欄50多頭。「這幾天找我要豬的商戶很多,前幾天我們豬肉還成功打入了從江縣的市場。」從一個人蹬著三輪車走街串巷賣豬肉,到如今成為附近鄉鎮生肉市場上的「香餑餑」,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闖勁兒,柴世輝自己找到銷路,去年一年淨賺了30多萬。一人富了不算富,為了帶動村民一起發展,柴世輝還聘請了10戶村裡留守的貧困戶來豬場務工,「跟著我幹的鄉親一年也能掙1萬多,比種田好得多。」「豬倌」的名頭在當地越來越響,慢慢的,柴世輝的心思也不只局限於養豬上,2020年底,柴世輝與村裡長期帶隊外出務工的4名有實力、有幹勁、有能力的青年組團,實體注資100萬成立從江縣加魯工程建設有限公司。隨後,由王梓帆牽頭,向省交通運輸廳申報施工設備技能培訓,對接承接本地及省交通運輸廳幫扶工程建設項目,選派9名青年前往貴陽受訓,讓農民工轉換技術工。同時加魯工程公司先後採購並整合各類施工設備,目前已承接本地各類項目18個投資合計達176.47萬元的工程項目。村裡有了「領頭雁」,群眾致富奔小康的幹勁也越來越足,截止到現在,公司已先後帶動83人務工,其中貧困戶60人,殘疾人4人、婦女17人。不到一年,外出務工的「打工仔」轉型成為村裡的致富帶頭人,柴世輝說,能取得今天的成績,離不開省交通運輸廳對他們的幫扶,但致富路上不能只靠國家的扶持,未來,他們還要承接更多的項目,帶領全村的老百姓,讓加魯村真正變成小康村。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杜延卿

編輯 皮亞丹

編審 李中迪 羅瑋

相關焦點

  • 村裡有了產業 致富有了路
    原標題:村裡有了產業 致富有了路   初冬的周末,臨潼穆柯寨村陽光不錯,63歲的劉衛衛正在自家院子裡曬暖暖。
  • 張胤赴從江縣調研指導縣鄉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
    11月26日,省公路局局長張胤赴從江縣調研指導縣鄉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省公路局農村公路處、從江縣人民政府、從江縣交通運輸局、省公路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省公路建設養護集團公司等相關負責同志陪同調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桑蠶養殖 重慶黔江致富有「絲」路
    靠桑蠶養殖走上產業扶貧致富路時值立秋,黔江區金溪鎮清水村山間坡地上的桑園一片翠綠,養蠶大戶田建正在蠶棚內忙碌著,田建是當地致富能人,創業多年,帶動周邊幾十戶貧困戶實現增收致富。「我在創業之初既沒錢,也沒技術」。田建說,村裡修通產業路後,政府還為他請來農技員作指導,「讓我發展產業更有信心。」
  • 睦和村的預備黨員轉正了 成了村裡的致富帶頭人
    農民要致富 要靠黨支部如今走在睦和村,在很多農戶的門上都有一個醒目的牌子:黨員之家。「這個牌子是村支部專門給黨員家裡掛上的。」劉家奇說,除此之外,支部還在每戶群眾家門張貼「黨員聯繫群眾卡」,黨員亮出了身份,群眾聯繫黨員反映問題更加便捷。
  • 「我的扶貧故事」情灑扶貧路 玫瑰亦鏗鏘︱榕江縣三江鄉斷頸龍村原...
    我叫高紅,近日,我回到了黔東南州榕江縣三江鄉斷頸龍村進行回訪,這個我曾經駐村幫扶了四年的地方。到村這天,村裡正在舉行吃連心飯活動,村委會新廣場上聚著不少的村民,幾個村民一見到我便拉著我的手我坐下,王老蘭對我說:「高書記,想你多了,看見你回來我們都好開心。」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事 就是我的事丨榕江縣水尾水族鄉拉術村第...
    我叫龍昭集,是榕江縣運管局的工作人員,作為局裡年輕幹部,我主動請纓到村裡開展駐村工作。於2019年6月,背上行囊,離開剛剛結婚的妻子和年邁的父母,來到了水尾鄉拉術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拉術村地屬月亮山腳下,山高路陡、群山高低起伏、層巒疊嶂,拉術村就這樣被群山環繞,屬於榕江縣深度貧困村之一。拉術村村民們祖祖輩輩在這裡生活,因為交通阻塞,群眾出行不便,一些老人一輩子從未走出大山。  到村後,我對村裡的貧困群眾進行了挨家挨戶走訪,和他們嘮家常,了解貧困戶的家庭生產生活情況。誰家養了幾頭豬、誰家有幾頭牛,我都要摸得一清二楚。
  • 「只爭朝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阿右旗:讓農牧民依「駝」致富
    張明紅告訴記者,現在產奶的母駝有27峰,每天大約能擠48公斤駝奶,在冬天的時候一天可以擠70公斤駝奶,所產的鮮駝奶賣給阿右旗沙漠之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年下來收益非常可觀。今年53歲的張明紅,在2005年響應「退牧還草」政策,賣掉了自己的牲畜,和妻子轉行從事服務業,但由於缺乏經驗,一家的收入依舊很低。
  • 駐村幫扶有力量 凝聚合力築新貌---岷縣閭井鎮後治村幫扶駐村隊...
    老支書口中的「城裡親戚」,正是甘肅省藥品監督管理局駐村幫扶工作隊的隊員們。兩年來,他們奔走在後治村的田間地頭,腳下沾滿泥土,心中沉澱真情,譜寫了一曲幹群同心決戰脫貧的新樂章。  閭井鎮後治村,距鎮政府9公裡,全村轄6個村民小組,348戶1560人,海拔高2800米,屬高寒氣候。
  • 幫扶有溫度 生活有盼頭
    「經常要走訪有時候確實煩,說不煩那是假話,一開始幫扶戶也不理解,走過場見多了,但接地氣很管用、有必要。」安義縣局(分公司)辦公室主任楊曉輝是喻貴根的幫扶人,過去生活艱難,喻貴根其實有想不開的念頭,正是談心交流的關懷讓他感到溫暖、重拾信心。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
  • 「五級代表助力脫貧攻堅」龍冬華:我會一直紮根這片土壤
    前言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省各級人大代表近年來開展了哪些扶貧行動?取得了什麼樣的扶貧成效?為了深度挖掘五級人大代表在積極履職擔當、投身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生動事跡,湖南人大網推出《五級代表助力脫貧攻堅》專欄,與省直各媒體共同推介五級人大代表的扶貧故事,敬請關注。楊木港村,龍冬華(左)和村幹部一起查看油茶長勢。
  • 「榕江戰貧記70」兩篇「榕江紀實」跨越25年,白紙黑字見證山鄉巨變
    通過他當時的記錄,我們可以一窺上世紀90年代月亮山地區的一幕幕貧困生活圖景。  「該怎樣來描述這兒的貧困狀況呢?據說聯合國糧農組織有明確規定,凡恩格爾係數——即用於食品消費支出佔總支出的比重一值在0.6以上為絕對貧困。那麼,我可以告訴你,計劃鄉的恩格爾係數值是在0.9以上的。」
  • 「我的扶貧/脫貧故事」貴陽城投集團劉新華:牽線搭橋 籌來鄉村幫扶...
    駐村期間,通過我的 " 牽線搭橋 ",城投集團傾力為官莊村和貧困戶籌集幫扶資金,諸如:打造黨建陣地,出資 4.1 萬元建起村黨員活動室和宣傳欄並添置了電腦和印表機;在產業發展方面,出資 20.55 萬元以保障貧困戶利益的方式養殖肉牛;在基礎設施方面,出資 13 萬元修建小型供水站解決村民安全飲水問題,出資 10 萬元為全村安裝 100 盞太陽能照明路燈;在教育幫扶方面
  • 貴州舉行「十三五」交通建設邁上新臺階新聞發布會
    人民日報記者:  從江縣是省交通運輸廳定點幫扶的深度貧困縣,如今已順利退出貧困序列,能不能介紹一下省交通運輸廳近年來助推從江縣按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做了哪些工作?  貴州省交通運輸廳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董翔:  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省交通運輸廳定點幫扶深度貧困縣從江縣,幫扶過程中,省交通運輸廳探索了 「貴州交通決戰從江戰例」,把「貴州戰法」在從江進行了有效實踐。在這5年中,省交通運輸廳多舉措助推從江縣脫貧攻堅,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選派人方面。
  • 發揮稅收「能量」 助推脫貧「摘帽」——貴州稅務部門積極決戰脫貧...
    王文才擔任第一書記後,不但給我們建立了規範的活動陣地,還規範了我們的組織生活,經過他淺顯易懂的講解,我們的黨建工作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同時通過黨員全部戴黨徽、在家門口懸掛『黨員之家』牌子等方式,喚醒了黨員的身份意識,感覺自己肩負了責任,帶領大家增收致富的幹勁就更足了。」
  • 傈僳族「鳥導」走上生態致富路
    新華社昆明8月4日電題:傈僳族「鳥導」走上生態致富路新華社記者曾維「早觀察、午投食、晚監測……」近日,在雲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德宏專場,來自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太平鎮石梯村的傈僳族村民蔡伍分享了自己做「鳥導」的脫貧故事。
  • 紮根基層 一心為民——記渭源縣蓮峰鎮岔口村第一書記、幫扶工作隊...
    柏油路修進了村子,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一窮二白的『後進村』變成產業興旺的典型,還建起了文化舞臺、老年活動中心、村民文體活動中心……這多虧了省財政廳的幫扶,多虧我們有個好幫扶隊隊長馬金錄。」渭源縣蓮峰鎮岔口村村民王國瑞感嘆道。2017年9月,省財政廳黨組選派馬金錄到渭源縣蓮峰鎮岔口村任第一書記兼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