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戰貧記70」兩篇「榕江紀實」跨越25年,白紙黑字見證山鄉巨變

2021-01-08 天眼新聞

1994年10月中旬,作家帕尼以每天30公裡的行程,在月亮山上走了9天。他從榕江縣八開鄉(今八開鎮)出發,爬坡往計劃鄉方向,經加兩村、計懷村、計劃村、陽開苗寨、擺拉村、擺絞村、擺王村,上月亮山主峰,遠望太陽山和孔明山,然後從計劃大山下坡,過九秋、加宜、臘酉返程,結束旅行。  月亮山之行成為帕尼生命中最重要的旅行之一。文學雜誌《山花》1995年第3期刊發了他的近萬字紀實文學《貧困大寫意——貴州月亮山紀行》,並上雜誌封面推介。

帕尼在文中寫道:「眼見老百姓依然艱苦、貧困的生活,我們的心情仍感到萬分沉重。」通過他當時的記錄,我們可以一窺上世紀90年代月亮山地區的一幕幕貧困生活圖景。  「該怎樣來描述這兒的貧困狀況呢?據說聯合國糧農組織有明確規定,凡恩格爾係數——即用於食品消費支出佔總支出的比重一值在0.6以上為絕對貧困。那麼,我可以告訴你,計劃鄉的恩格爾係數值是在0.9以上的。」  「有些數字當然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貧困的實際內容——人均口糧103.5公斤,人均收入51.23元,全部家產不值50元的戶數佔15.5%,男子70%不通漢語,婦女則99.9%不會說一句漢話……」  「就在計劃鄉政府對面的加兩村,我們看到了一種奇特的被子——秧被。我不知道該怎樣來描述這種東西,我只能告訴你它是一種用秧苗編織而成的被子——在加兩,在計劃,許多人家都蓋這種被子。」  「我們到達計劃鄉的陽開組,因為組長不在家,便到會計家去煮飯吃。會計家無米,於是帶著我們給他的錢到組上去湊,花了兩個多小時才弄到8斤米回來。一點半到達,3點鐘才吃到午飯。大夥已飢不擇食,一大鍋無油腥的韭菜一搶而光。當我們將隨身帶去的幾塊豆腐放進鍋裡時,會計一家老小竟不知道那白生生的東西為何物。」  「……一路上所見所聞令人觸目驚心。加兩村上寨94歲的壽星韋故紐睡的是稻草,蓋一張爛布單,他說他一輩子都是這樣過來的。同寨韋老稿家,三口人,栽秧過後就斷了糧,靠借或討度日,父親睡的是草被。韋老稿新婚三個月,腳下穿的是木製的鞋,鋪在地板上的亂草和一團破棉絮就是他們的婚床;計劃村三組潘老街之妻坐月子分三天喝一個雞蛋做的湯;擺王村七組吳仙蓮,月子裡只吃四個南瓜,村裡人說:幾個南瓜坐月子,一隻豬腳過個年;九秋村四組王老牛家,父女兩人,父親63歲,女兒十七歲多了,住的是高1.6米左右寬不足15平方米的『人』字形丫叉棚裡,父親的床與女兒的床並排鋪著,頭頂著頭……這些是一般人無論怎樣也無法接受的現實啊,然而這山區存在著的類似狀況卻不只他這幾家。」  ……  二十多年以後,行走在月亮山,往日的生活場景再難遇見,常常還會聽到老百姓說「做夢都想不到會過上這麼好的日子」。的確,以現在的村容寨貌及群眾的衣食住行來看,貧困在這裡早已成為過去式。   二

「前往貴州省榕江縣的旅程稱得上順利,甚至順利得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早上從北京坐上前往貴陽的飛機,再從機場坐1小時10分鐘的高鐵就能到榕江縣城。」貴州各地交通的便捷讓《三聯生活周刊》記者印象深刻。

《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40期封面專題「中國扶貧的道路選擇」以榕江作為案例之一,報導了貧困群眾搬離大山後的新生活。文章開頭寫道:「地處『地無三裡平』的黔東南山區,貴州省榕江縣正努力讓自己離開最後一批國家級貧困縣的名單。對生活在自然環境艱困地區的老百姓進行搬遷移民是他們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楊再姣今年48歲,是土生土長的侗族人。2018年11月,在當地政府的動員下,他們一家四口從生活了30多年的榕江縣樂裡鎮小瑞村搬下了山,在臥龍小區開始了自己的『城裡人生』。」  「現在,她換了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每天早上9點準時出發走五分鐘路去上班,中午回家吃個飯,下午做到6點下班回家,成了穩定的標準『上班族』。」  「楊再姣剛剛搬來的時候,扶貧車間還沒成立。一開始,她去過小區旁邊的工業園找活幹,那裡有政府引入的一些服裝廠和鞋廠。」

新市民楊再姣(右一)在榕江縣臥龍小區一扶貧車間織布。(榕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恰好去年8月,看到自家旁邊開了一間做手工藝的扶貧車間,楊再姣就試著問了問這裡是做什麼的,工作人員說這裡是繡花的,繡好了計件算錢。楊再姣心裡想,她們侗族女性從小就學繡花,應該沒問題。對方讓她試了一下,發現她繡得不錯,就讓她到這裡來上班。有了固定收入,楊再姣的心安定了下來。」  「楊再姣之前農忙時也在壩區(車江萬畝大壩)幹過4個月,每天早上從臥龍小區門口坐班車過去,一天收入80元,中午公司會提供午飯。後來一方面是因為農活太累,外加找到了繡花的工作,她就沒再去過蔬菜基地。」  ……  楊再姣是榕江縣25346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之一。移居到城裡後,她在扶貧車間獲得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和社交關係,社區成立文藝宣傳隊,她也加入民歌隊,常常晚飯後和姐妹們到社區的鼓樓廣場練習。  搬得出、穩得住、致得富,搬遷群眾一步跨千年、同步達小康。榕江縣探索實踐了搬遷入住「戶戶願」、問題解決「戶戶見」、就業增收「戶戶穩」、舊房拆除「戶戶清」、後續扶持「戶戶享」的「五個到戶」工作機制,易地扶貧搬遷核心指標率先在貴州省實現「10個100%」,成為全省第一個通過省級綜合評估驗收縣,獲國家發改委評為「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明顯縣。   三

從扶貧搬遷點到山鄉村落小寨,脫貧攻堅一系列「硬指標」高質量完成的背後,是城鄉面貌的翻天巨變,是榕江各族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的「蒸蒸日上」。  「收入帳」是最直接的明證。2014年至2019年,榕江縣貧困人口人均收入由2604元增加到9115元,年均增長28.47%。

2020年10月1日,跨越三穗、劍河、榕江三個縣的劍榕高速公路實現全線通車。圖為劍榕高速榕江寨蒿鎮段。(王炳真 攝)

秉持「要致富、先修路,要脫貧、路先行」理念,榕江大力實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176億元全面推進境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4170公裡;大力實施農村「組組通」公路三年大決戰,完成道路建設393條1162公裡,實現了所有行政村和30戶以上自然寨全部通硬化路。大力實施電力和網絡建設,2016年以來,投入3.54億元實施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實現農村穩定供電全覆蓋;行政村4G網絡覆蓋率100%、光纖覆蓋率100%、30戶以上自然寨4G網絡覆蓋率100%。  教育保障全覆蓋,實現學者有其堂。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7.26億元,完成210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單體項目建設;累計落實教育資助5.62億元,資助學生86.53萬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學生40.07萬人次,實現「應助盡助」。  醫療保障全覆蓋,實現患者有其醫。全面落實健康扶貧政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合率100%、資助率100%;全面落實貧困人口30種大病專項救治和4種慢性病規範化管理,2016年以來累計發放醫療救助資金達1.51億元,實現「應救盡救」「應助盡助」。  改造搬遷全覆蓋,實現居者有其屋。採取「村村過、戶戶見」措施,全面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確保住有所居、安全宜居。2016年以來,共投入資金5.35億元,實施農村危房改造12871戶,同步實施「三改」8512戶,完成農村透風漏雨房屋整治7628戶、人畜混居房屋整治8066戶,完成房屋安全鑑定34755戶,實現住房安全保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榕江縣計劃鄉九秋村二組王山成戶人畜混居改造後,一樓改造成廚房,並自己添置冰箱、彩電、柴火爐,修建衛生廁所、水池等,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和提升。(榕江縣住建局供圖)

飲水安全全覆蓋,實現飲者有其源。2016年以來,共投入資金8.74億元,累計建成農村飲水安全設施1008處,解決農村34.03萬人飲水問題。  兜底保障全覆蓋,實現弱者有其保。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7281戶納入低保,整戶無勞動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493戶全部納入兜底保障,將邊緣戶597戶、脫貧監測戶422戶納入低保,全面保障到位。2016年以來,累計發放低保金、特困供養金、孤兒基本生活保障金、臨時救助金等各類民政保障資金6.17億元。  扶貧扶志(智)相結合,激發「內生動力」。深入開展「三扶三轉」等行動,發揮縣級媒體平臺、農村廣播系統作用,採用漢語、苗語、侗語、水語等多種民族語言播報宣傳脫貧攻堅政策,群眾政策知曉率全面提升、思想觀念進一步轉變、內生動力得到有效激發。2016年以來,全縣共召開院壩會1.5萬餘場次,以鳴鑼喊寨、語音廣播等宣傳脫貧攻堅政策6萬餘次,為群眾義務書寫春聯8萬餘幅,開展文藝下鄉演出150餘場次,累計受眾群眾380餘萬人次。

榕江縣檢察院幫扶幹警到幫扶村歸裡村組織群眾同吃連心飯。(榕江縣檢察院供圖)

堅持幹部進村入戶、戶戶必見。榕江縣全面落實「六查五訪四議」,按照「查穀倉、查衣裳、查讀書郎、查臥床、查水缸、查住房」的工作方式,深入開展書記遍訪、幹部走訪、教師家訪、醫生巡訪、惠民隨訪。2016年以來,幹部走訪群眾100餘萬戶次,教師家訪25餘萬人次,醫生巡訪16餘萬人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榕江縣順利通過州級、省級貧困縣退出第三方評估檢查,國家第三方脫貧攻堅成效考核評估、國家東西部成效考核和全國脫貧攻堅普查,全縣3.15萬戶13.9萬人全部脫貧,16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整縣實現脫貧摘帽,徹底撕掉千百年來絕對貧困的標籤,與全國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會。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榕江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切實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開創富裕、健康、法治、活力、魅力榕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讓各族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榕江戰貧記】脫貧攻堅報告文學系列連結↓

【榕江戰貧記01】火紅戰貧地 決勝在今朝

【榕江戰貧記02】勞務經紀人:村民就業路上的「媒人」

【榕江戰貧記03】「社社聯建」:一把激活農村產業發展的「金鑰匙」

【榕江戰貧記04】這位老支書給村民寫信:淚水博不得同情,汗水才能贏得掌聲

【榕江戰貧記05】產業聚焦後的裂變

【榕江戰貧記06】農民「娘子軍」自辦合作社 家門口致富

【榕江戰貧記07】「插秧先鋒隊」搶農時、解民憂

【榕江戰貧記08】村裡有個「最美網格員」叫小芳

【榕江戰貧記09】省脫貧攻堅農村飲水安全第四工作隊:戰汛期 保供水

【榕江戰貧記10】優秀共產黨員王昌秉:只有多接地氣,工作才有底氣

【榕江戰貧記11】全省第一家!榕江縣通過「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綜合評估驗收

【榕江戰貧記12】浙江桐廬務工1年 他們買了轎車

【榕江戰貧記13】防汛救災:他們衝鋒在一線

【榕江戰貧記14】首屆10名特約監察員受聘上崗

【榕江戰貧記15】榕江在全國人社工作推進會上作交流發言

【榕江戰貧記16】退伍軍人吳厚航:為民謀福 步履不停

【榕江戰貧記17】退伍軍人劉園:一片丹心獻巴魯

【榕江戰貧記18】「原籍幹部大走訪」暖民心聚民力

【榕江戰貧記19】控輟保學: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榕江戰貧記20】一座小木橋 溫暖全村心

【榕江戰貧記21】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鍾潔:讓對口幫扶幫到點子上

【榕江戰貧記22】貴陽護理職業學院「送醫上門」傳幫帶

【榕江戰貧記23】駐村女書記與五保戶丟公的故事

【榕江戰貧記24】192名農民變身「網紅主播」,成帶貨能手

【榕江戰貧記25】村醫石世瓊:當好村民健康 「守護人」

【榕江戰貧記26】「教師夫妻檔」20餘年撐起一所學校

【榕江戰貧記27】「農民老闆」吳方勤:昔日貧困戶如今「帶頭富」

【榕江戰貧記28】創建「四和村寨」 銜接鄉村振興

【榕江戰貧記29】 「助農秋收隊」掀起搶收大行動

【榕江戰貧記30】蔣佐仙:從林場「守護人」到群眾「貼心人」

【榕江戰貧記31】「最美網格員」吳宇皓幫扶工作側記

【榕江戰貧記32】六大扶貧產業帶動25萬人增收

【榕江戰貧記33】鄉村女教師:堅守在苗山侗水間

【榕江戰貧記34】「高產田」四季不閒:收完水稻還收魚鴨

【榕江戰貧記35】督戰,決不搞「一團和氣」!榕江縣紀委監委強化同級監督不留情面

【榕江戰貧記36】七旬茶農林立:種了「黃金芽」,摘掉「貧困帽」

【榕江戰貧記37】第一書記楊淇賀:滾玉村的「禮菜」習俗成歷史

【榕江戰貧記38】「社社聯建」讓合作社財務更清、產業更準

【榕江戰貧記39】第一書記劉秀斌:人居環境整治點亮美麗鄉村

【榕江戰貧記40】「務工候鳥」農閒季出發:南下砍甘蔗,收入不斷檔

【榕江戰貧記41】幫扶幹部丁榮甫:常懷赤子心才能與群眾心連心

【榕江戰貧記42】「網格員夫妻檔」:把「家」安在扶貧一線

【榕江戰貧記43】幫扶幹部韋文廣:我幫「老潘」脫了貧

【榕江戰貧記44】今朝圓夢啟新程——寫在整縣脫貧摘帽之際

【榕江戰貧記45】蔬菜苗水果苗,大棚裡培育「致富苗」

【榕江戰貧記46】杭州援黔幹部盛春霞:繼續為桐榕協作貢獻力量

【榕江戰貧記47】凱裡學院援榕幹部楊政平:駐村一年換了3雙解放鞋

【榕江戰貧記48】第一書記羅孝畢:以文明鄉風扮靚美麗鄉村

【榕江戰貧記49】金融扶貧幹部趙宇:讓合作社煥發生機與活力

【榕江戰貧記50】脫貧戰線上的「智囊團」——記榕江縣脫貧攻堅理論研究專班

【榕江戰貧記51】農村青年先鋒班:為鄉村振興儲備人才力量

【榕江戰貧記52】民航貴州監管局援榕幹部胡永剛:帶領群眾從「等靠要」到「追趕超」

【榕江戰貧記53】甕福集團援榕隊員康坤:小康來扶貧,助農奔小康

【榕江戰貧記54】省水利廳援榕幹部肖智勇:不拔窮根誓不還

【榕江戰貧記55】貴州大學援榕幹部黃劍:我在扶貧一線上「大學」

【榕江戰貧記56】全省勞動模範賴翔:搬遷群眾的「當家人」

【榕江戰貧記57】省退役軍人事務廳援榕幹部郭仕軍:退役「老兵」脫貧一線立新功

【榕江戰貧記58】文軍扶貧突擊隊:在攻堅戰場挖掘新聞「富礦」

【榕江戰貧記59】國家鐵路局援榕幹部徐帥:凝聚人心才能共同發展

【榕江戰貧記60】昔日農家婦,今日「頂梁柱」|「以工代訓」讓搬遷群眾長技能增收入

【榕江戰貧記61】搬遷少年張旭東的「星空與宇宙」

【榕江戰貧記62】第一書記潘世品:村民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榕江戰貧記63】省婦聯援榕幹部曹懷:三年駐村 一生牽掛!

【榕江戰貧記64】村民韋高斌:新路修到門口 幸福來到家中

【榕江戰貧記65】90後下沉幹部全芳:融入群眾唯有用心用情

【榕江戰貧記66】瑣碎的日子,難忘的記憶!這位「女書記」堅持寫扶貧日記

【榕江戰貧記67】幫扶幹部劉昌程:幫到實處才能扶到心上

【榕江戰貧記68】省婦聯援榕幹部夏菲:兩度駐村上了「癮」

【榕江戰貧記69】基層幹部姚源芳:那些年的行路難,從此一去不復返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席忞禾  編輯 王光莉  編審 李坤 李冰

相關焦點

  • 「蘑菇叔叔」的一千零一夜:百轉千回,山鄉巨變!
    「蘑菇叔叔」的一千零一夜:百轉千回,山鄉巨變!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25.5萬個駐村工作隊,46萬名「第一書記」,290多萬扶貧幹部,14億人的共同戰役。「幹部來我家28次,感謝黨和政府,感謝廣州市人民檢察院!」青石村一名老婆婆家大門上有張發黃的紙,上面有5個正字再加3筆,記錄了一位扶貧幹部的腳步。
  • 蕭山大媽拿出記了25年的帳本,年輕人看呆了
    1995年全年消費9788元,2020年平均一個月消費1萬元……如今52歲的沈美芳,用5個帳本濃縮了25年光陰。從BB機到華為P40 Pro,從大到可以安家的房子,小到一針一線,帳本記錄了全家歷年來所有的開銷,也折射出蕭山百姓生活的滄桑巨變。堅持記帳25年1986年高中畢業後,沈美芳在家附近的農場做會計,每天為單位記帳,但很少給自己記帳。
  • 新中國成立70年來70部長篇小說,新舊版本見證輝煌70年
    因此,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為了慶祝這個重要節日,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學習出版社聯袂合作,共同策劃了「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叢書,併入選了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署的重點選題計劃。「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叢書以精裝與平裝同時印行。平裝版中,有56種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精裝版則由學習出版社出版。
  • ...可以用幸福、跨越和巨變這三個詞來回顧怒江州在這70年裡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全州各民族不懈努力,怒江州60%的地區和人口從原始社會一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70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xinhuanet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對於中國來說,這70年是一個不斷創造偉大奇蹟、徹底改變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歷程。
  • 建設新農村的藝術佳作——電影《山鄉書記》觀後
    影片採取紀實風格,演員都是啟用當地的幹部群眾,主要角色也是宣恩縣文工團的一位歌唱演員擔任。整個影片看來樸素自然,真實可信。在省內幾次審查和北京市及國家電影局的審查過程中,專家們都給予了很高評價。電影《山鄉書記》是黨員教育的一部較好教材。在我們的黨員幹部隊伍中,近年來湧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劉銀昌同志只是其中之一。
  • 「銀魂 THE SEMI-FINAL」萬事屋篇全新預告公開
    「銀魂 THE SEMI-FINAL」萬事屋篇全新預告公開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1-01-08 10:01:42
  • 「高達AGE」第三部奇奧篇 登場角色公開
    「高達AGE」第三部奇奧篇 登場角色公開 動漫 動漫FANS ▪ 2012
  • 尤金史密斯,一位以紀實之名、化真理為偏見的攝影家
    然而,史密斯生涯中最後一個宏大的紀實攝影計劃,要到生命尾聲的 70 年代才會發生。對生平諸多起伏的史密斯而言,1971 年顯得格外關鍵。這一年紐約的猶太博物館(Jewish Museum)盛大舉辦了由他全權主導策展、照片件數高達六百多張,命名為「讓真理成為偏見」(Let Truth Be the Prejudice)的生涯回顧大展,是對其攝影成就的高度肯定。
  • 杭州大媽拿出記了25年的帳本,年輕人看呆了!
    「1995年全年消費9788元,2020年平均一個月消費1萬元……」家住蕭山52歲的沈美芳,用5個帳本濃縮了25年光陰。 從BB機到智慧型手機,從大到可以安家的房子,小到一針一線,帳本記錄了全家歷年來所有的開銷,也折射出蕭山百姓生活的滄桑巨變。
  • 榕江水尾「訪貧記」
    村裡難見青壯年,看到的只是老人帶小孩,一手兩三個。隨行的人告訴我們,老人們都不願意下山搬遷,年輕的大多出去打工了。整個寨子都建在坡地上,沒有規劃,房屋破舊,平地狹小,道路狹窄。我們走進了一家,鮮明的水族特色,一樓是剛改好的磚牆但雜亂無章。二樓是原有的木結構建築,客廳很大,臥室很小,下雨要漏,颳風要響,磚瓦、屋簷、木板抵不住風雨的侵襲,年久失修,搖搖欲墜。
  • 2020年的神奇紀錄片在哪裡?
    同樣的,2020-2021年的紀錄片業界也湧現出若干部這樣的作品,雖然它們依舊同我們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但其中兩個方面的「理念」卻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樣態。即從普通人的生活視角出發,「群體的人」成為了紀錄片的核心表現對象。這樣的作品不少,但其中最為「神奇」的,當屬2020年央視網聯合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bilibili共同出品的《人生第一次》。
  • 70年,「當驚世界殊」的發展成就給我們哪些啟示
    2019年是一個歷史性年份,給人們帶來了怎樣的深層次思考?透過剛剛落下帷幕的「偉大曆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我們可以從歷史深處、人心深處聆聽到生動回答。行穩才能致遠。70年來的輝煌成就,起自於優勢鮮明、獨具特色的治國安邦之路。
  • 95後博士生曹原連發兩篇Nature,均為一作,網友:這才是真正的後浪
    當地時間 5 月 6 日,中科大 2010 級少年班畢業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95 後」博士生曹原與其博導 Pablo Jarillo-Herrero 連發兩篇 Nature 文章,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 「經驗分享」2021年四川外國語大學日語筆譯真題回憶
    今年雖然分成了兩段話,但其實是一篇文章裡的。漱石の『坊っちゃん』にも「全然悪(わ)るいです」の臺詞が出てくる。いつの間にか「全然+否定」が主流になったようで、何が亂れなのか分からなくなる。そう考えると、この意識調査も興味深い。國語の亂れを感じる人がだんだん減っているという。文化庁によると「今の國語は亂れている」と思う人は20年前は85%だったが、直近は66%である。
  • 味道山鄉裡的「饅頭西施」
    《大潮起之江 「窗口」看小康》走進杭州富陽—— 味道山鄉裡的「饅頭西施」 2020年12月14日 06:58:58來源:浙江在線-浙江日報   浙江在線12月14日訊
  • 「末日罐頭」保質期長達 25~30 年,這得加多少防腐劑?
    Costco的「末日求生」罐頭套裝圖片來源:作者提供這種巨型罐頭組合,足夠 4 個成人吃上一年,而這些罐頭的保質期長達 25 到 30 年,價格呢,自然也不便宜,折合人民幣約 4 萬元。我們先忽略「1800 磅的罐頭在家裡如何放下」的問題。就是能夠放得下,這些東西能吃的下去嗎?還有就是它的保質期真的可以達到 25 到 30 年這麼長嗎?還有,最重要的是,在中國,罐頭食品長期都是「不營養,不健康,有防腐劑」的代名詞,這種東西到底能不能吃?會不會有害健康?
  • 電影「寄生獸 完結篇」上映23天 觀影人數突破100萬人
    電影「寄生獸 完結篇」上映23天 觀影人數突破100萬人 2015-05-21 11:28:19
  • 100+文娛作者,18位首批嘉賓,「娛刺兒」年度盛典來了
    十天前,我們發布了《「娛刺兒」2020年度盛典|跨越山河大海,我們就要見第一面了》,向所有人公布了我們即將舉辦的年度文娛大會。2020年充滿意外,我們在不確定性中忐忑前行。但也發現,在這個複雜危險的時代裡,仍有一批探索者,於內容的長河裡發出微光。
  • 「4000億隻蝗蟲」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沒的|大象公會
    蝗災已經困擾了中國農民幾千年,而此次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宣布為「史上最嚴重蝗災」更是讓困守家中的中國人民提心掉膽。然而弔詭的是,就在2月17日晚上8點,新華社刊登消息稱,「印度當前蝗災基本已經結束」。能讓「數千裡牛馬毛皆盡」的看起來勢不可擋的蝗蟲大軍,似乎一夜之間悄無聲息地撤走了。這不免讓人困惑:這刷爆朋友圈的4000億隻蝗蟲,跑到哪裡去了?
  • 那個連發 10 篇 SCI「令碩博汗顏」的本科生,最近飽受質疑...
    圖片來源:SinoScript在 2018 年該雜誌總共發表的 146 篇論文中,來自中國的論文佔比超過 65%,其中來自湖南科技大學的論文有 14 篇,佔比近一成。湖南科技大學這 14 篇文章裡,任徳敏佔 6 篇(另有一篇發表於 201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