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全年消費9788元,2020年平均一個月消費1萬元……如今52歲的沈美芳,用5個帳本濃縮了25年光陰。從BB機到華為P40 Pro,從大到可以安家的房子,小到一針一線,帳本記錄了全家歷年來所有的開銷,也折射出蕭山百姓生活的滄桑巨變。
堅持記帳25年
1986年高中畢業後,沈美芳在家附近的農場做會計,每天為單位記帳,但很少給自己記帳。直到1994年結婚後,小兩口過日子,錢花得又多又雜,於是沈美芳開始記帳,而且一記就堅持了25年。
翻看沈美芳1995-1996年的帳本,雖然巴掌大的硬面抄紙張已有些許散落,紙張也泛黃褶皺起來,但原子筆的痕跡依舊清晰。裡面記錄的內容很簡單,平均每天僅有兩三項支出,有時候一連三四天都沒任何支出。
被記錄下來的,大部分支出都是日常買菜。如一斤鯽魚3.5元,半斤餅乾2元,一包醬油0.2元。「那時候一個月工資只有900多元,每次花錢也都省著花,能保證溫飽就行。」
對於這些老帳本,沈美芳很少會自己去翻看,但對以前花的大額支出仍記憶猶新。「1996年花了6萬元,給丈夫買了一輛麵包車,用來跑出租。想當年結婚時,買一套60平方米的商品房只要2萬元,一下花了6萬元著實『肉疼』。」沈美芳笑言,錢是到處借來的,用了兩年才還上。
生活在變化,帳本的大小也跟著在變。2010年以後,沈美芳帳本上各項花錢的類目多起來,買菜也不再是全家最主要的支出。與1999年相比,2019年帳本的年終總結表格上,不見了種田收入、固定電話費、置產費用,取而代之的是首飾、護膚品、衣服、孩子書本費、加油費等。
5個帳本見證生活變遷
從產品價格變動,到日用品花樣翻新,再到新興科技推陳出新,沈美芳的帳本宛如包羅萬象的生活變遷史,一串串數字訴說著時代的變革和百姓生活的巨變。
1997年,沈美芳家裡一個月吃穿用度僅需900多元,放到現在,這只是他們家今年8月份兩輛車的油費、保養費。
生活變好了,追求娛樂的方式也多起來。不久前,沈美芳購買了一部最新款手機,空閒時刷刷抖音,看看電視劇,和朋友網聊一下。回憶起家裡的第一臺通信工具,沈美芳感慨萬千。
1996年,中文BB機開始流行,為了方便當時做計程車生意的丈夫,沈美芳攢了幾個月的工資,給家裡添置了一臺。「1998年家裡安裝了固定電話,2002年購買了翻蓋手機,2004年買了可以拍照的手機,2007年擁有了可以上網的手機……我們全家的話費也從1998年的34.4元上漲了6倍不止。」
除了不斷上漲的商品價格、一年比一年多的消費總額,有些數額也在不斷下降,比如藥費佔生活支出的比重。沈美芳丈夫身體不好,常年要吃藥,早年間買藥是家裡的大筆支出。如今隨著醫療保險制度的不斷完善,買藥貴問題也迎刃而解。「早些年我丈夫每年吃藥還要花六七萬元,有了醫保後自己只要掏2萬元。」沈美芳表示,現在生活品質逐年改善,更多的是享受生活,以後還想出去旅遊,開闊眼界,帳本也會一直記下去。
▍記者手記
一支筆、五個帳本,數字雖繁瑣枯燥,卻真實可靠,成為蕭山「小康路」上的行程標記。GDP從1978年的4.03億元,到1994年的突破100億元,再到2019年的2198.51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1990年的1855元、1371元,發展到2019年的70702元、41132元……全面小康路上,蕭山的腳步信心十足、鏗鏘有力。
作為「帳量小康」的記錄者,相信沈美芳會一直將生活的每一點美好變化都記錄下去,給這個巨變的時代留下一點痕跡。
延伸閱讀:
這本老帳本,翻著翻著就淚目了
一本家庭帳本仿佛一架時光穿梭機,又好像一部迷你檔案,記錄了一戶普通人家幾十年間的點點滴滴。
杭州胡叔叔在回老房子收拾東西的時候,翻出了兩個筆記本,一翻開,是他結婚那年開始記錄的家庭帳戶。
從1978年結婚到2005年左右退休,這兩個記錄了二十多年的帳本,由胡叔叔夫妻兩人合作完成:你記一筆,我記一茬。
一筆筆工資、獎金,人情往來,定期存款,小到棉毛衫褲,大到購買家電家具、置辦房產,又或者是紀念日下過的館子……每一筆都記得清清楚楚。
字裡行間不僅僅是胡叔叔這個小家的過往和故事,它更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普通人家,如何從組合的那一天開始,一步一步、油鹽醬醋茶地一路走來,逐漸開枝散葉。
在75歲的胡叔叔的娓娓道來中,依舊能夠觸摸到幾幕杭州家庭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中相挾相依的溫馨影像。也讓我們每個人發出這樣的感慨:我們現在擁有的普通日子多麼值得珍惜。
記帳的習慣來自於母親
有傳承也有變化
胡叔叔保留完整的兩個帳本,能讓人看到一種滿滿的時代感和儀式感。
2020年4月7日,錢江晚報記者看到了這個帳本,翻開其中一頁是這樣記錄的——
毛毯33.50;棉毛衫褲5.83,布票10尺;棉毛褲2.75,布票4.7尺;尼龍襪2.75,短褲0.94;棉襖外子12.39……
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東西很便宜,但是回到胡叔叔為結婚準備這些東西的1978年,10元以上都是很大的支出了(見右圖)。那時一般人的月收入只有三四十元。
而胡叔叔家之所以有這個習慣,是受到胡叔叔母親的影響。
「我媽媽有記帳的習慣,幾月幾號買了什麼菜、多少分量、價錢多少,都記得清清楚楚。」胡叔叔母親的家庭帳本,也由此成為了杭州統計局作為經濟分析基礎參考資料的「作業本」,本人也多次被評為統計局的模範工作者。
胡叔叔結婚後,他的妻子葉阿姨也延續了這一傳統。
「我們記得比較粗,沒有我媽媽那麼細,一般日常的米麵油是不記的,主要是大體的收入、支出,再就是給女兒的壓歲錢、買禮物什麼的。」
帳本裡的回憶
讓人忍不住淚目
如今翻開兩個本子,一個個數字背後還能想起這幾十年來兩個人一路走過的點滴。
胡叔叔告訴記者,帳本平時就放在那裡:「工資、獎金、加班費等都會作為收入記上去,結婚後錢放在大家都能看得見的地方,誰用了錢說一聲就好。」
兩個人成了一個家,從此發生過一切,都留下了痕跡。
其中有一項,買車胎花了10元,牽出一段接送的往事。
胡叔叔的妻子葉阿姨退休前是一名數學老師,「她也是班主任,放學後她主動免費給成績不那麼理想的學生補作業,有時候從放學後的5點鐘要一直到晚上8點。有幾個男孩子特別皮,就跟打遊擊戰一樣,一個沒看住,放學後就溜走了,好不容易截下來,還要抗議肚子餓,一句老師陪著你餓,才能堵住少年們的口。」
那時候的老師們真的是起早摸黑,天沒亮就出門了,為孩子們操碎了心。
葉阿姨是個高度近視,加班後一個人回家胡叔叔不放心,於是下班後他都先回家做飯,之後就去學校接妻子。夜幕下,一前一後,一起回家。
說到自行車,胡叔叔開始笑,想起妻女的故事了。胡叔叔女兒小的時候,被媽媽的自行車載著,睡得迷迷糊糊的,「就要在自行車上裝個架子,小孩子睡著了,歪來歪去不行的。」
於是,葉阿姨想出一招,教女兒唱歌,母女倆一路騎行,一路高歌,「買車胎的10元,是一次爆胎後換胎花掉的。」
回憶的盒子一打開,各種回憶不停湧現。
胡叔叔還記得給女兒的生日禮物,有時候是一頂帽子,也許是一套文具或者一支鋼筆。
「女兒剛上初中那年,一家人去山東濟南,花60塊錢給她買了一雙真皮鞋子,那個冬天她就沒有長凍瘡。哎喲,這些事情好像就是前幾年的事,可女兒轉眼間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
而胡叔叔捧在手心裡的愛人葉阿姨也離他而去了。胡叔叔說著說著忍不住唏噓。
帳本裡藏著小家故事
也藏著社會變遷
胡叔叔家的帳本,不僅僅有小家的故事,也是對整個家庭資產、物價發展水平變化的記錄。
一開始胡叔叔家每個月存銀行5元錢、10元,收入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幾十塊,到八十年代末的上百塊。買個錄音機260塊,是一家人幾個月的收入。
漸漸地,買縫紉機、電視機不再需要「券」。從1987年到1988年,女兒的壓歲錢從50塊漲到了100塊,家裡還會花上幾百塊錢買沙發。
再後來,工資漲了,物價也漲了。胡叔叔記得,1997年,他從國有企業離職到民營企業,工資一下子翻了一番。也是那時候開始,胡叔叔女兒考上浙江大學,需要自己繳納學費了。
到了2002年,胡叔叔家的帳本上,記下買了空調,存入銀行的錢開始有了一萬元。
那一年,他們家在臨安買了房子。
「這一次記得比較詳細,房子的樓層、單價都記下來了。」胡叔叔記得,每個平方米1860塊,為什麼要買呢,因為身邊的人都在買房。「女兒大學畢業了,想著該買個房子,但是杭州城區的房價已經漲上來了,就去臨安買。」胡叔叔想起來,會笑。「大家問起來你們怎麼沒買房啊,就可以說我們有房的,在臨安。」
再後來,2005年左右,胡叔叔和妻子相繼退休,固定收入就是退休工資,也就不再一筆筆記錄。
這兩本承載了這個家二十多年日常的本子也就停止了更新。
這是一代人的習慣和記憶
更是一個普通家庭最真實的日常
最初把這份帳本分享給錢江晚報小時新聞的,是胡叔叔的女兒小胡。
她告訴記者,無意中翻到的這本帳本,還蠻感慨的。
「那時候的我爸媽的收入一個月才幾十塊錢,一個家庭的總收入一年不過七八百塊。」
她說,和拉一下流水單,資金往來就明朗的時代相比,這樣的帳本真的很老了。
可是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卻是再好不過的日常,也是最真實的記錄。也因此,她發的朋友圈,引來了很多人的評論和點讚。
「可能大家都挺有共鳴的吧。我也有一些同學朋友說自己家也有這樣的本子。」胡女士說,之所以把這份帳本分享出來,她是想到了逝去的母親,「帳本上看到了我媽熟悉的筆跡,那個瞬間挺想她的。」
透過這兩本帳本,她不僅僅看到父母在共同記錄生活中的資金流水,更多的是看到了他們對家庭的負責任,共同管理和共同承擔,「一個家是怎麼從無到有,我爸媽兩個人是怎麼一步一步讓我們的家越來越好的……今天翻到這個本子,瞬間淚目。懷念過去的日子。不管我們身處哪個時空,請過好每一個今天。」
(原標題:蕭山大媽拿出記了25年的帳本,年輕人看呆了!原來生活變化這麼大)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蕭內網蕭山論壇 浙江新聞網
流程編輯: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