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8月22日10時13分訊(特約通訊員 許先彬)近段時間,每天早上起床後,陳慶洪幹的第一件事,便是來到院壩坎下的菜地,給白菜苗澆水、除草。「種菜一年能掙多少錢?」面對筆者的提問,陳慶洪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從屋裡抱出來5個帳本。這5個帳本是小學生平時用的作業本,裡面歪歪斜斜卻清清楚楚地記著一筆筆收入和支出。「我沒得文化,都是我媳婦在記帳。」陳慶洪笑呵呵地說。
妻子的疑惑
51歲的陳慶洪家住長壽區江南街道天星村。2年前,他家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戶。「那個窮喲……」妻子張純華回憶說,一家四口住在土坯房裡,牆壁破出一個個的洞,「連上個廁所都要人放哨」。
人窮志不窮。陳慶洪打工一個月工資2700元;妻子就留在家裡照顧小兒子,平時種點地、餵點雞,日子過得勉勉強強。
「陳慶洪,你家的房子屬於危房,政府要拿錢幫你改造喲。」2015年10月的一天,陳慶洪接到村幹部的電話後,滿心歡喜。沒過多久,他家的舊房子被推倒了,新房子建起來了。2016年春節前,陳慶洪一家住進了新房。
然而過完春節,陳慶洪對外出打工的事隻字不提,而是跟妻子說起了種菜的事。「種菜能掙多少錢?」面對妻子的疑惑,陳慶洪始終堅持自己的想法:打工是短期的,種菜發展產業才是長久的。
「好,就看你是打工強還是種菜強?」拗不過丈夫,妻子張純華只好——記帳,一年後看結果。
荒地裡「掘金」
天星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近年來,隨著村裡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增多,陳慶洪家周邊的耕地也漸漸荒了。他把這些耕地接管過來,開始種起了菜,一種就是六七畝。
開荒、耕地、播種、育苗……那段時間,陳慶洪和妻子整天忙碌在地裡。他們每播下一粒種子,就播下了一個希望;每種下一株菜苗,就種下了一個夢想——脫貧致富。
種菜不僅是個體力活,還是個技術活。陳慶洪和妻子有使不完的勁兒,然而對於一些防蟲治病知識和實用新型技術,小學都沒畢業的他們卻傻眼了,但不言放棄——買書自學,不認識的字就查字典,學一點算不點;向別人學,有空就到附近的種菜大戶那裡轉轉、看看、問問;向市場學,市場缺什麼菜就種什麼菜,什麼菜好菜就種什麼菜賣。漸漸地,陳慶洪竟琢磨出「名堂」來了。
一次,陳慶洪用三輪車拉了一車白菜到城裡的沙井市場去賣,整整一個上午,他賣了不到一半。而旁邊一人也拉來一車白菜,不到兩個小時就賣得一乾二淨,而且每斤比他多賣5毛錢。陳慶洪一看,那人的白菜要比自家的長得「秀氣」一些,再一問,那人賣的白菜叫棕葉白,吃起來脆甜脆甜的,很受顧客歡迎。陳慶洪心動了,找到那人家,從地裡拔了兩棵白菜頭,像「寶貝」似地帶回家,再種在地裡,待開花結籽後就收藏好種子。如今,他已成功培育出棕葉白的菜秧,又找到了一條增收致富的門道。
「看,這是上個月賣四季豆的收入。」妻子張純華翻開一個帳本說,今年種了15斤四季豆種子,收入了1.2萬元,「看來在家種菜比外出打工強。」
豬舍裡「存款」
在菜地的一旁,有一棟簡易的磚瓦房,裡面不時傳來豬叫的聲音。每當這時,陳慶洪都會不由自由地走進豬舍看看,因為這裡養著三頭母豬,是他的「第二大產業」。
去年,政府又給陳慶洪送來了一筆產業扶持資金,他思來想去,買了3頭母豬仔飼養起來。「餵豬和種菜可以互補。」陳慶洪的想法很簡單:餵了豬就有豬糞,就可以少買肥料;菜種多了可以餵豬,不至於爛在地裡。其實,這就是典型的「豬—沼—菜」循環發展模式。
筆者看到,陳慶洪家的豬舍裡一共有四間豬圈,其中三間分別餵著3頭母豬,長得又肥又壯,另一間餵著幾頭豬仔,在豬圈裡活蹦亂跳。「還是有點小打小鬧。」陳慶洪有了新的打算:現在他把種菜規模擴大到了10多畝,有了充足的青飼料,他正準備再擴建四間豬圈,再買2頭母豬和1個種豬,進行自繁自養,擴大養殖規模。
「老陳,還有豬兒賣沒有哦?」「有,有,有,來看嘛。」這時,本村的老張要來買個豬兒過年,陳慶洪熱情招呼著。「51斤,九塊五一斤……」過秤、算帳、結帳,陳慶洪十分麻利。
妻子張純華拿出帳本,又記上了一筆收入。筆者發現,張純華記帳很「有一套」,一共5個帳本,採取收支兩條線,收入主要是養豬和種菜,支出主要有看病、零用、汽油、飼料。掙沒掙到錢,一目了然。
從帳本上看,今年上半年,陳慶洪家單靠賣豬仔已經收入了1萬多元,而去年這個數字是5萬多元。「餵豬就像存款。」陳慶洪說,他要把這筆「存款」越做越大。
如今,陳慶洪兩夫妻靠著種菜和養豬,成功摘掉了「貧困帽」,正攜手走在致富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