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天星村貧困戶陳慶洪5個帳本背後的脫貧故事

2021-01-18 華龍網

  華龍網8月22日10時13分訊(特約通訊員 許先彬)近段時間,每天早上起床後,陳慶洪幹的第一件事,便是來到院壩坎下的菜地,給白菜苗澆水、除草。「種菜一年能掙多少錢?」面對筆者的提問,陳慶洪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從屋裡抱出來5個帳本。這5個帳本是小學生平時用的作業本,裡面歪歪斜斜卻清清楚楚地記著一筆筆收入和支出。「我沒得文化,都是我媳婦在記帳。」陳慶洪笑呵呵地說。

  妻子的疑惑

  51歲的陳慶洪家住長壽區江南街道天星村。2年前,他家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戶。「那個窮喲……」妻子張純華回憶說,一家四口住在土坯房裡,牆壁破出一個個的洞,「連上個廁所都要人放哨」。

  人窮志不窮。陳慶洪打工一個月工資2700元;妻子就留在家裡照顧小兒子,平時種點地、餵點雞,日子過得勉勉強強。

  「陳慶洪,你家的房子屬於危房,政府要拿錢幫你改造喲。」2015年10月的一天,陳慶洪接到村幹部的電話後,滿心歡喜。沒過多久,他家的舊房子被推倒了,新房子建起來了。2016年春節前,陳慶洪一家住進了新房。

  然而過完春節,陳慶洪對外出打工的事隻字不提,而是跟妻子說起了種菜的事。「種菜能掙多少錢?」面對妻子的疑惑,陳慶洪始終堅持自己的想法:打工是短期的,種菜發展產業才是長久的。

  「好,就看你是打工強還是種菜強?」拗不過丈夫,妻子張純華只好——記帳,一年後看結果。

  荒地裡「掘金」

  天星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近年來,隨著村裡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增多,陳慶洪家周邊的耕地也漸漸荒了。他把這些耕地接管過來,開始種起了菜,一種就是六七畝。

  開荒、耕地、播種、育苗……那段時間,陳慶洪和妻子整天忙碌在地裡。他們每播下一粒種子,就播下了一個希望;每種下一株菜苗,就種下了一個夢想——脫貧致富。

  種菜不僅是個體力活,還是個技術活。陳慶洪和妻子有使不完的勁兒,然而對於一些防蟲治病知識和實用新型技術,小學都沒畢業的他們卻傻眼了,但不言放棄——買書自學,不認識的字就查字典,學一點算不點;向別人學,有空就到附近的種菜大戶那裡轉轉、看看、問問;向市場學,市場缺什麼菜就種什麼菜,什麼菜好菜就種什麼菜賣。漸漸地,陳慶洪竟琢磨出「名堂」來了。

  一次,陳慶洪用三輪車拉了一車白菜到城裡的沙井市場去賣,整整一個上午,他賣了不到一半。而旁邊一人也拉來一車白菜,不到兩個小時就賣得一乾二淨,而且每斤比他多賣5毛錢。陳慶洪一看,那人的白菜要比自家的長得「秀氣」一些,再一問,那人賣的白菜叫棕葉白,吃起來脆甜脆甜的,很受顧客歡迎。陳慶洪心動了,找到那人家,從地裡拔了兩棵白菜頭,像「寶貝」似地帶回家,再種在地裡,待開花結籽後就收藏好種子。如今,他已成功培育出棕葉白的菜秧,又找到了一條增收致富的門道。

  「看,這是上個月賣四季豆的收入。」妻子張純華翻開一個帳本說,今年種了15斤四季豆種子,收入了1.2萬元,「看來在家種菜比外出打工強。」

  豬舍裡「存款」

  在菜地的一旁,有一棟簡易的磚瓦房,裡面不時傳來豬叫的聲音。每當這時,陳慶洪都會不由自由地走進豬舍看看,因為這裡養著三頭母豬,是他的「第二大產業」。

  去年,政府又給陳慶洪送來了一筆產業扶持資金,他思來想去,買了3頭母豬仔飼養起來。「餵豬和種菜可以互補。」陳慶洪的想法很簡單:餵了豬就有豬糞,就可以少買肥料;菜種多了可以餵豬,不至於爛在地裡。其實,這就是典型的「豬—沼—菜」循環發展模式。

  筆者看到,陳慶洪家的豬舍裡一共有四間豬圈,其中三間分別餵著3頭母豬,長得又肥又壯,另一間餵著幾頭豬仔,在豬圈裡活蹦亂跳。「還是有點小打小鬧。」陳慶洪有了新的打算:現在他把種菜規模擴大到了10多畝,有了充足的青飼料,他正準備再擴建四間豬圈,再買2頭母豬和1個種豬,進行自繁自養,擴大養殖規模。

  「老陳,還有豬兒賣沒有哦?」「有,有,有,來看嘛。」這時,本村的老張要來買個豬兒過年,陳慶洪熱情招呼著。「51斤,九塊五一斤……」過秤、算帳、結帳,陳慶洪十分麻利。

  妻子張純華拿出帳本,又記上了一筆收入。筆者發現,張純華記帳很「有一套」,一共5個帳本,採取收支兩條線,收入主要是養豬和種菜,支出主要有看病、零用、汽油、飼料。掙沒掙到錢,一目了然。

  從帳本上看,今年上半年,陳慶洪家單靠賣豬仔已經收入了1萬多元,而去年這個數字是5萬多元。「餵豬就像存款。」陳慶洪說,他要把這筆「存款」越做越大。

  如今,陳慶洪兩夫妻靠著種菜和養豬,成功摘掉了「貧困帽」,正攜手走在致富的道路上。

相關焦點

  • 資料袋記錄下精準脫貧全過程 一個貧困戶的脫貧帳本(深度觀察)
    精準扶貧徹底改變了郭玉發的人生軌跡:短短幾年,他從貧困戶一躍成了村裡的脫貧致富帶頭人。郭玉發是如何實現脫貧致富的?記者打開他家的貧困戶資料袋,聽他算算幫扶帳,講講帳本背後的脫貧故事。健康扶貧減負擔——住院報銷90%,吃藥一年補貼4000元,醫藥費支出減了一多半,日子一下有了奔頭打開郭玉發家的扶貧手冊第一頁,致貧原因很清楚——因病。
  • 中國30個脫貧故事|爬最高的山,啃最硬的骨頭
    文|孫景峰、羅麗娟、孫多山1026個名字,261戶人家。2020年的秋天,四川省涼山州喜德魯基鄉鄉長翁古阿合終於等到了這份完整的名單——中壩村貧困戶脫貧成果表,也是涼山州最大的整村脫貧名單。涼山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集區,也是全國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扶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是脫貧攻堅的短板。承擔此項扶貧協作重任的是佛山市。2016年以來,佛山市已向涼山州投入財政援助資金24.43億元。佛山援建的安全住房圓了涼山超過4.1萬名貧困戶的安居夢。
  • 三個鏡頭折射三亞脫貧攻堅好故事
    打贏脫貧攻堅戰,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重要前提和底線目標,是硬任務、是重大政治任務。脫貧攻堅是三亞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在脫貧攻堅方面,三亞也湧現出一批優秀的扶貧幹部,以及勤勞肯幹、靠著自己的雙手努力摘掉窮帽的脫貧戶。今天,我們一起了解一下三亞脫貧攻堅背後的故事。
  • 脫貧戶病逝後捐贈遺體,這張遺體捐獻證明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脫貧戶病逝後捐贈遺體,這張遺體捐獻證明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2020-06-09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李繼文:脫貧路上的力行者
    【我的扶貧故事】李繼文:脫貧路上的力行者 2021-01-06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貧困村美了,貧困戶笑了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貧困村美了,貧困戶笑了 2021-01-08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鳳凰城街道為貧困戶鋪平「脫貧路」
    日前,山東省利津縣鳳凰城街道在全力做好「兩不愁、三保障」基礎上,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在改善貧困戶出行、提升人居環境上再發力,大力推進貧困戶門前道路硬化工作。鳳凰城街道莊家村貧困戶張豔青高興地說。據了解,為了確保貧困戶道路硬化全達標,鳳凰城街道78名幫扶責任人通過上門摸排的方式,排查出36戶貧困戶的戶外道路需要硬化,硬化長度1808米,預計投資8萬元。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鳳凰城街道全體幫扶幹部詳細了解各貧困戶的家庭具體情況,並為他們送去了糧油、棉衣等生活用品。
  • ...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退出,預計今年家庭年人均純收入達17010元
    從會上獲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紮實推進精準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決定性成效。預計今年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年人均純收入達17010元,88個貧困村村均集體經濟收入達25.8萬元。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黨對脫貧攻堅的全面領導,市級財政共投入扶貧專項資金5.66億元,聚焦貧困對象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飲水安全有保障的脫貧標準,堅決補齊短板,全力破解貧困戶致貧返貧的難點堵點問題。
  • 臨縣青條山村組建蜂養殖專業合作社 15個深度貧困戶脫貧有保障
    本報訊(記者 任永亮 通訊員 劉生鋒)7月5日
  • 湖北麻城1.9萬名幹部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為確保工作責任落實,市委、市政府組建和選派444支駐村扶貧工作隊,178名駐村第一書記、1342名駐村隊員五天四夜吃住在村,派出19支扶貧督查隊,對24個鄉鎮辦(區園場)的脫貧攻堅進行全方位督查,全市1.9萬名幹部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形成書記主抓、幹部結對、社會合力的脫貧決戰總格局。整合資源,堅持項目、資金向脫貧攻堅傾斜。
  • 「我的脫貧故事」從「不肯脫貧」到「我要脫貧」|劍河縣南加鎮雷打...
    「龍隊長,你怎麼把我搞成脫貧了,我不肯脫貧!」當時我非常生氣對村脫貧攻堅隊長龍顧文兇狠道。  我叫龍家良,黔東南劍河縣南加鎮方家村一組村民,家庭人口5人,家庭勞動力4人,2014年因學被評為貧困戶。  「你說說,我家怎麼達到脫貧條件的?」當時我拉著龍隊長必須給個解釋。  他說,我目前在劍河縣柳川高速路務工,月工資5000元,妻子在家種田,長子外出廣西務工,月工資3000元,長女剛大專畢業,正在實習,三女讀初三。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四寨村20.5平方公裡,耕地面積6500畝,其中田3500畝、地3000畝,林地面積2136畝。四寨村屬於布依族苗族少數民族村,擁有18個村民組,888戶、4032人。
  • 舉非常之力完成脫貧攻堅硬任務
    會場熱議夯實扶貧產業穩定就業黑龍江日報5月24日訊 來自綏化市的我省全國人大代表董文琴說,報告中提到「加大剩餘貧困縣和貧困村攻堅力度,對外出務工勞動力,要在就業地穩崗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走出家門上車門,下了車門進廠門。
  • 吸納44戶貧困戶加入,瑞昌黃金魚面燃起脫貧希望
    作為該鄉特色扶貧產業,加工廠的正式運營為該鄉的脫貧攻堅事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12月4日,記者來到專業生產「黃金魚面」的金絲惠民食品加工廠,一探究竟。  扶貧車間裡,木槌槌打聲不絕於耳,工人們正忙著加工魚面。一筐筐鮮活的白鰱抬進來,經過現場清理——魚肉分離——薯粉混合——揉搓成團——人工捶打——烤箱加熱——包裝成卷——自然冷卻——切割成片——曬乾成型,一袋袋包裝精美的魚面就製作好了。
  • 吉林市永吉縣突出「三個能力」 決勝脫貧攻堅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永吉縣為答好「五年脫貧攻堅收官卷」,做好「疫情災情防控加試題」,突出「三個能力」即基層組織戰鬥力、貧困人口內生力、脫貧攻堅保障力,主動適應新形勢,應對新挑戰,解放思想,真抓實幹,下足「繡花功夫」,創新工作舉措,奮力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
  • 「法治大院」、「讓一讓」調解室……3個故事帶你get重慶「法治...
    每在調解室處理完一起糾紛,楊懿就喜歡用「順口溜」做總結,而這一句順口溜的故事還得從一本撕毀的帳本說起。去年5月13日下午,老王看到專業合作社公布的工天記錄裡給自己少記了一個上午,但由於找不到證據證明當天自己參公的記錄,一時氣急,「我得不到工分,大家都莫想得!」,老王一邊說,一邊就把合作社記錄的整個帳本撕壞,導致合作社所有群眾記帳都遭到損壞。
  • 回望2020|正風反腐故事:三個數字背後的紀檢監察實踐
    「回望2020」專欄「正風反腐故事」專題聚焦2020年紀檢監察重點工作、典型實例、工作成效,以及推動破解的難題、促進實現的願望、工作帶來的變化等,分別以一個數字、一個故事、一個變化或一個期望為引導語,請幹部群眾講述自己親歷或身邊的正風反腐故事,敬請關心關注。  數字1:1120個問題  「一幢幢新房兩旁矗立,一戶戶人家滿心歡喜。」
  • 脫貧奔康·粵來粵好|這幅對聯的背後,是紅色火炬村的不滅傳承
    2018年,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南山鎮火炬村協助貧困戶李端平家進行危房改造,李端平喜遷新居後,在自家2層的新房門口貼上了這樣的一幅對聯。  步入揭西著名的「紅色村」,一支巨大的火炬地標格外引人注意,此外村裡還有還有一面面展示紅色文化的文化牆。火炬村是解放戰爭時期潮汕人民抗徵隊駐地,有革命舊址7個,革命歷史資源豐富。
  • 脫貧路上的強者:記明光市張八嶺鎮3名殘疾人自強自立脫貧故事
    近日,明光市張八嶺鎮在表彰光榮脫貧的「十佳脫貧戶」中,有3名殘疾人自強自立,在脫貧路上擺脫貧困,跨上致富行列。他們脫貧的故事發人深省,給人啟迪,無不為之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