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袋記錄下精準脫貧全過程 一個貧困戶的脫貧帳本(深度觀察)

2020-11-28 中國質量新聞網

本報記者 顧仲陽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16日 第 19 版)

圖①:郭玉發牽著牛兒驢兒回家。 劉 坤攝

圖②:郭玉發、李三女夫婦掰下玉米棒子,查看玉米成熟度。 劉 坤攝圖③:郭玉發的貧困戶資料袋。 劉 坤攝圖④:產業指導員李澍(左一)上門為郭玉發提供秋收秋種指導。 鍾真君攝

一個貧困戶幹活有多拼?

這是內蒙古興和縣城關鎮二十三號村貧困戶郭玉發的普通一天:凌晨4點半就起床餵牛餵驢,吃過早飯,天一亮就出門把牛、驢放到河灘地,自己去收割玉米,午飯後接著收割,天黑後才牽著牛兒驢兒回家,晚飯後還要準備第二天的飼料。

日復一日的終年勞作,讓57歲的郭玉發身材精瘦、臉色黝黑。因為家裡窮,他42歲才結婚。妻子李三女接連兩場大病,欠下了20萬元的債務。郭玉發本以為貧困就會這樣伴他一生。

「要不是黨的政策好,我再苦幹,日子也沒指望。」精準扶貧徹底改變了郭玉發的人生軌跡:短短幾年,他從貧困戶一躍成了村裡的脫貧致富帶頭人。

郭玉發是如何實現脫貧致富的?記者打開他家的貧困戶資料袋,聽他算算幫扶帳,講講帳本背後的脫貧故事。

健康扶貧減負擔——

住院報銷90%,吃藥一年補貼4000元,醫藥費支出減了一多半,日子一下有了奔頭

打開郭玉發家的扶貧手冊第一頁,致貧原因很清楚——因病。

2012年2月,李三女突發腦梗,在興和縣蒙中醫院住院治療了42天,6萬多元的花費,把攢了7年準備蓋新房的積蓄全部掏空。

禍不單行。同年10月,李三女又因心臟病住進了烏蘭察布市中心醫院,總共花費23萬多元。郭玉發借遍了所有的親戚,最後的6萬多元,是村裡人你五百我一千湊出來的。在醫院陪床的日子裡,為了省錢,郭玉發每天只吃一頓飯。

接連兩場大病,讓郭玉發家深陷貧困。「真是病不起啊!我出院回來,家裡連買包鹽的錢都拿不出來了。」回想當時,李三女的眼角泛起了淚花。

手術後,李三女每年還需要住兩次院,治療腦梗後遺症,平時還要長期吃藥,新農合報銷後,一年還要支出一萬三四千元。

儘管郭玉發每天從早忙到晚,每年的收入,除了給妻子看病吃藥,所剩無幾,這讓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這個無底洞,啥時能填平啊?」

2015年底,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吹響了脫貧攻堅的衝鋒號,郭玉發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但郭玉發還是消沉在生活的無望裡:幫扶幹部來動員他改造危房,被他直接給懟了回去:有地方住就行了,蓋房子還得自己掏錢,我拿什麼給老婆看病?

健康扶貧政策讓郭玉發有了盼頭。2016年李三女住院治療腦梗後遺症,以往一次自己要掏4000多元,這次只掏了800多元。

「敢情這精準扶貧政策管大用啊!」郭玉發一下感到肩頭的擔子輕了不少,日子有了奔頭。

「黨和政府的政策真是太好了!看病花銷一下子少了很多,有病再也不用拖了。」李三女從資料袋掏出一小沓住院報銷結算單,抽出一張給記者看:今年3月,她在烏蘭察布市中心醫院做了膽囊炎手術,總共花費16143元,自己只掏了10%。

吃藥負擔也輕了不少。「心率正常、血壓正常,平時還是要按時吃藥,好好休息。」前來隨診的村醫郭佃永摘下聽診器叮囑道。李三女是他負責的二十三號村26名慢性病病人之一,每個月他都會給李三女送藥上門:1盒穩心顆粒、5瓶華法林鈉片和3盒精芪雙參膠囊。

「以往這些藥一年得花萬把塊,現在政府補貼4000元,加上住院報銷,一年看病吃藥的負擔減輕了一多半。」李三女算起了帳。

「送藥上門省錢還省工夫。華法林鈉片這個藥縣裡買不到,以前我每次都得坐1個多小時客車上市裡買,耽誤了不少農活。」郭玉發在一旁補充道。

「健康扶貧大大減輕了貧困群眾看病吃藥的負擔,堵住了因病致貧的『窟窿』。」興和縣醫保局副局長劉曉輝介紹,全縣因病致貧率超過50%,目前貧困戶住院看病能報銷90%,家庭醫生籤約和慢病送醫送藥都實現了全覆蓋。

產業扶貧增收入——

「點餐式」幫扶拔窮根,種地養殖不惜力,科學養牛成了土專家

健康扶貧「捂緊」了錢袋子,要過上好日子,還得鼓起錢袋子。

2017年,時任村支書王崇禮找到郭玉發:政府搞「點餐式」產業扶貧,你想幹點什麼,政府給補貼。郭玉發一合計,「種地養殖我都在行,那就養頭驢,多管親戚要點地種吧!」

「『點餐式』產業扶貧真正做到了精準施策。」興和縣委副書記李獻介紹,市裡圍繞當地的馬鈴薯、雜糧、牛羊等特色主導產業,制定了支持貧困戶發展的產業補貼目錄,貧困戶自主確定適合自己的產業項目。截至去年底,興和縣累計投入點餐式產業扶貧項目資金8.64億元,覆蓋9864個貧困人口。

買驢得到補貼5500元,種植補貼了1000元,真金白銀的扶持政策,激發了郭玉發的幹勁。為了搞好養殖種好地,郭玉發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妻子幹不了重活,他一人承擔了所有的農活,為了讓牛吃得好多長肉,他夜裡起來還要餵兩次,「別人一般夜裡都只餵一次,我尋思多下點辛苦總沒錯!」

在郭玉發的精心照料下,2018年3月,他賣了一頭驢駒、一頭牛犢,掙了1萬多元。這把兩口子高興壞了,奔富的心勁更高了。不久,產業扶貧補貼6600元,自籌1400元,郭玉發又買進了一頭牛。

養殖是個技術活,產業指導員李澍接連幾次叫郭玉發去參加培訓,他都找藉口不去,「我又不是沒養過,浪費這時間幹啥?」

然而,新牛買來一個月,開始出現咳嗽發燒症狀,等郭玉發找來獸醫,為時已晚。

「一頭壯牛說沒就沒了!」郭玉發茶飯不思,後悔不已。「看來,養殖不能光憑經驗、靠下笨苦,還得講科學。」痛定思痛,他主動找到李澍,要求參加培訓。

之後,鄉裡村裡舉辦培訓,即使再忙,郭玉發也一場不落。他非常注重學以致用:圈舍經常打掃,保持乾燥,定期消毒;把院子前面的空地改造成牛驢活動場所;等牛犢一產下,給母牛熬半個月的小米粥喝……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他都會趕緊找獸醫吳志國求助。

興和縣農牧科技局扶貧辦主任趙華介紹,為幫助貧困戶產業脫貧,縣裡構建了「專家組+產業指導員+貧困戶」的扶貧產業技術指導體系。322名產業指導員深入一線,上門宣講政策,指導貧困戶選擇產業,開展技術指導。微信群裡,專家隨時解答貧困戶的技術諮詢。

從吳志國那裡,郭玉發用心學到了不少技術。慢慢地,他也成了村裡的土專家,誰家的牛要下犢了,誰家的驢有小毛病了,都會找他幫忙。村民郭月旺豎起大拇指誇讚:「二鎖(郭玉發小名)可真是一把好手,他接生的牛犢子就沒死過!」

「政策這麼好,幹部這麼幫我,可得好好幹!」郭玉發卯足了勁。前年秋收,收割機割倒了玉米,天氣預報第二天有雨,他就在地裡連軸幹了一天一夜。每到母牛快生產時,他就特別上心,夜裡經常起來兩三次。

政策好,人努力,2017年底,一張脫貧告知書送到郭玉發家,裝進資料袋裡:人均純收入4153元,「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實現,達到脫貧標準。2018年郭玉發家正式摘帽退出。

教育扶貧扶起「明天」——

孩子上好學,各方面都稱心,老郭家大有希望

看病吃藥支出減少,發展產業收入增加,郭玉發夫婦非常高興,更令夫妻倆感到生活充滿希望的,還是女兒郭樂樂。

今年秋季學期,郭樂樂到了市裡的集寧七中上初中。「孩子當上了班長,這次月考成績全班前三。真的非常感謝劉副鎮長他們幫忙!」郭玉發覺得,多花錢也要讓孩子上好學,看來這步走對了。

郭玉發口中的劉副鎮長,是結對幫扶他家的城關鎮副鎮長劉世峰。看著郭樂樂小學期間成績優秀、全面發展,他建議郭玉發讓孩子到市裡上中學,「有教育扶貧政策,多花不了多少錢。」

這已是郭樂樂第二次選擇學校了。2014年,樂樂該上小學了。村小沒幾個學生了,去縣裡上學要住宿,該去哪呢?

兩口子商量後,郭玉發決定把孩子送到縣城實驗小學讀書。「前幾年,俺姐夫外出搞建築,讓俺跟著記帳,人家好心想幫咱,但咱文化水平低,就不是那塊料,沒幾天就幹不下去回來了。孩子說什麼都不能走俺的老路!」

「到城裡讀書更費錢,家裡窮,孩子沒少受苦!」李三女回憶說,孩子寄宿在學校附近的「小飯桌」,一個月800元;為了接送她周末回家返校,李三女特意找了個在城裡開出租的熟人,每周20元。「對俺們來說,這些錢可不是小數目,車錢都經常賒欠,更別說拿出多餘的錢給孩子買早點了。」

每個星期天,李三女都會烙5個發麵餅,配上家裡醃的鹹菜,這就是孩子一星期的早點了。「看見別的同學早餐吃麵包喝牛奶,有時我真的特羨慕。」 郭樂樂說。

上到三年級,郭樂樂開始享受教育扶貧政策:一學年有1890元的生活補助、300元的交通補助。

「有了這些補助,供孩子上學鬆快了點。」每個星期天,李三女都會給女兒買好牛奶、麵包、餅乾,讓她帶走當早餐。營養足了,比同齡人瘦小的郭樂樂開始躥個兒。

「教育扶貧就是要讓貧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學,用知識改變命運,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興和縣教育局督學康茂忠介紹,脫貧攻堅戰以來,全縣各學段貧困家庭學生共享受到了15475人次6838萬元的教育資助,沒有一個義務教育階段孩子因貧失學。

教育扶貧,除了物質上的資助,精神上的幫扶同樣重要。

郭樂樂的房間裡放了不少課外書,不少是劉世峰送她的。「書能給孩子的成長打開更多的窗。」劉世峰經常鼓勵郭樂樂,「好孩子,多看書,好好學習,以後考個好大學。」

學校的老師也特別關照郭樂樂。每次上課,班主任呂菊芬老師一發現樂樂有精神不集中等「異樣」,課後就會找她問原因,並盡力幫她一起解決問題。

郭樂樂愛看書,愛寫作。呂菊芬經常把她叫到辦公室面批作文:耐心地逐句講解,看哪句話有沒有更好的表達方式。郭樂樂悟性很高,進步很快。她寫的作文《我的爸爸》,榮獲了第十五屆全國中小學生「創新杯」徵文比賽一等獎。

沐浴著教育扶貧好政策,自立自律的郭樂樂健康、陽光地成長。家裡的牆上貼著她獲得的五六張獎狀。看著獎狀,郭玉發兩口子笑得燦爛,「女兒很稱心,俺們這個家大有希望!」

摘帽不摘政策——

脫貧後幹勁更足,穩定增收有門路,好日子妥妥的

2018年,郭玉發脫貧摘帽。摘帽後如何鞏固提升脫貧成果?

劉世峰見郭玉發搞養殖有技術、有幹勁,動員他申請了5萬元扶貧小額貸款,2019年又買了2頭牛。

為了增加收入,李澍指導郭玉發調整了種植結構:給牛、驢種足吃的飼料、輔料,剩下的土地用來種口糧、雜糧和經濟作物,「這樣不用花錢買飼料,種植收入也能增加。」

種養規模擴大、結構合理,收入大幅提高,2019年的明白卡顯示:郭玉發家人均純收入達到11201元。

就在這一年,郭玉發被評為脫貧致富帶頭人,10月17日國家扶貧日那天,參加了縣裡的表彰活動。當他身披大紅花,把獎品——一輛電動三輪車開回村裡時,男女老少都給他豎起了大拇指。

這一年,村裡也迎來了一件大喜事——全村順利脫貧摘帽。

「但鞏固脫貧成果,任務還不輕。」村支書王小兵有著清醒的認識:扶貧產業整體上還是以傳統的種養業為主,市場渠道比較窄,價格波動比較大。

為促進穩定脫貧,各方紛紛發力。

拓寬增收渠道。「上半年村裡種的菠菜,供應北京市場,很受歡迎。我們準備引進業主,優先帶動貧困戶擴大反季節蔬菜種植規模。」王小兵說,這樣村民的土地流轉費能翻兩番,打工還能有一天150元的收入。

「通過資金獎補,鼓勵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駐村第一書記王玉興介紹,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又有38戶貧困戶穩定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發揮保險作用。興和縣扶貧辦副主任溫龍介紹,縣裡力推「點餐式」產業扶貧的同時,配套推廣種養保險,提高產業抗風險能力;推廣防貧險,建立完善防止返貧的監測和幫扶機制,防止脫貧戶返貧和邊緣戶致貧。

延長產業鏈。興和縣委書記付海青告訴記者,為讓畜牧養殖等傳統產業帶動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縣裡引進屠宰加工生產線,發揮交通便利、物流業發達的優勢,讓興和的新鮮牛羊肉當天就能上北京市民的餐桌。在城關鎮,一條屠宰生產線、一家牛肉乾加工廠將馬上投產。

銷售不愁,郭玉發乾勁更足了。今年,王玉興幫他申請了1.2萬元的棚圈建設和農機具購置補貼,郭玉發擴建了棚圈,添置了一臺飼料粉碎機、一輛農用三輪車,牛驢養殖規模增加到了10頭,種植規模達到了50多畝。「4頭母牛都有了『身孕』,我準備趁今年行情好,把新下的牛犢全賣了,收入六七萬元不成問題。等牛價下來了,再補欄。」郭玉發這樣介紹自己的「致富經」。

談起下一步的打算,郭玉發滿是皺紋的臉上蕩開了笑容,「現在政策這麼好,更要好好幹,多種地多養牛,把女兒供出來,往後啊,好日子妥妥的!這個袋子俺以後指定用不上了,但俺要把它收藏好。」郭玉發邊收拾資料袋邊說。

精準脫貧的有力見證(記者手記)

翻開郭玉發家的貧困戶資料袋,2016年健康扶貧住院報銷90%,2017年產業扶貧種養補貼6500元,2018年教育扶貧資助2190元……每項扶貧政策、每筆幫扶帳背後,都有一個個動人的精準扶貧故事。

採訪中,郭玉發夫婦每講述一個故事,都要誇讚扶貧政策給力、幫扶幹部辛苦。這是農家對幫扶最為樸素的感謝,也是發自內心的感激。確實,沒有精準扶貧好政策,沒有扶貧幹部用情用心的幫扶,郭玉發家哪有現在的好日子?

採訪中,郭玉發的吃苦耐勞、幹勁十足讓人印象深刻。他每天都高強度勞作,下功夫,用心學,用超過常人的辛勞,換來了充滿希望的好生活。這樣的貧困戶令人尊敬、值得學習。

每個貧困戶都有個這樣的資料袋。2900多萬個這樣的資料袋,記錄了2900多萬戶貧困戶擺脫貧困奔小康的歷程,也濃縮了我國的脫貧攻堅戰歷程。

這是中華民族反貧困的偉大決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建立脫貧攻堅制度體系,出臺一項項精準扶貧好政策。數百萬各級扶貧幹部奮戰在脫貧一線,通過幫扶,讓好政策落地生根,為貧困群眾開出「脫貧花」結出「致富果」。數千萬貧困群眾,藉助政策與幫扶,在自己的脫貧「戰場」上苦幹苦戰,用血汗換來笑顏,用辛苦換來幸福。全國上下咬定目標,攻堅克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堅決完成全面小康硬任務。

這是人類反貧困歷史上的偉大奇蹟。政策好,人努力,我國的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減少到2019年底的551萬,到今年底,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將歷史性地畫上句號,我國將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世界上沒有其他哪一個國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幫助這麼多人脫貧,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傳奇!

相關焦點

  • [海南新聞聯播]精準扶貧在海南:膠林下科技種菌 山區貧困戶喜脫貧
    [海南新聞聯播]精準扶貧在海南:膠林下科技種菌 山區貧困戶喜脫貧 精準扶貧在海南:膠林下科技種菌,山區貧困戶喜脫貧。
  • 臨縣青條山村組建蜂養殖專業合作社 15個深度貧困戶脫貧有保障
    本報訊(記者 任永亮 通訊員 劉生鋒)7月5日,地處臨縣大山深處的青涼寺鄉青條山村蜂養殖專業合作社正式掛牌運行,村裡的15戶深度貧困戶歡呼雀躍合作社社長楊秋平欣喜地告訴記者,三年內全村養蜂規模將達到1000箱,產量達到5萬公斤,幫助每戶貧困戶年增收500元。  地處臨縣大山深處、有著300多口人的青涼寺鄉青條山村,空氣清新,遠離汙染,花草資源豐富,蜜源廣闊,有著得天獨厚的養蜂自然條件。
  • 鳳凰城街道為貧困戶鋪平「脫貧路」
    日前,山東省利津縣鳳凰城街道在全力做好「兩不愁、三保障」基礎上,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在改善貧困戶出行、提升人居環境上再發力,大力推進貧困戶門前道路硬化工作。工作過程中,各村結合自身實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的鋪設石板、有的鋪築紅磚、有的放置水泥板,打造了各村特色,不斷推進村居環境改善。「你看這院子是街道去年幫助鋪的,今年又要對戶外路進行硬化,真是太好了!」鳳凰城街道莊家村貧困戶張豔青高興地說。
  • 哈爾濱市農信社精準施策 確保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攝影 呂巖  像劉文喜一樣在哈爾濱市農信社支持下脫貧致富的貧困戶還有很多。在此基礎上,哈爾濱市農信社確定了以支持貧困縣特色主導產業、支持貧困村「一村一品」發展和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多渠道脫貧的扶貧工作方向,明確了「兩個100%」和「三個全覆蓋」的扶貧工作目標。
  • 精準扶貧的普格收官答卷:脫貧攻堅的「普格戰法」
    脫貧攻堅以來,普格承關懷而奮起、變壓力為動力,堅持精準發力,下足「繡花」功夫,深度貧困面貌得到根本性轉變。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涼山州普格縣等7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四川88個貧困縣全部清零。
  • 深度掃描:八個深度貧困縣脫貧摘帽 廣西怎麼做到的?
    剛剛脫貧摘帽的8個縣,是廣西深度貧困縣和國家掛牌督戰縣,其中大化、都安、隆林、那坡4縣屬於自治區極度貧困縣。他們集中分布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和邊境地區,自然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 精準脫貧中五個關鍵問題需要關注
    要實現資源整合與政策協同,首先是社會組織、民營企業和個人積極參加,為貧困戶提供資金、技術和就業渠道。幫助貧困村、貧困戶脫貧,不能光喊口號只做樣子,要扎紮實實俯下身子幫到點上。同時政府應當對這些社會組織、民營企業和個人提供政策優惠,如減免稅費等。其次政府需鼓勵一些國有大型企業包村到戶,提高社會力量的責任意識,通過這種方式,實現社會資源的整合與精準扶貧政策協同。
  • 石柱:精準扶貧讓貧困戶幸福來
    精準施策,確保兩不愁三保障「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不然哪有今天的好日子啊。」回想起曾經的家庭情況,現年48歲的羅洪俸充滿了感慨。還在孩提時,羅洪俸便患上了氣管炎,因家庭貧窮沒有進行很好的治療,漸漸轉換成慢性肺氣腫。他在家邊力所能及勞動,邊精心照顧著年邁的父母。
  • 嶽西河圖公益性崗位助推精準脫貧
    3月13日,筆者在河圖鎮河圖村中屋組鄉村道路上看到,該村貧困戶黃旺生正在路旁割除茅草,打通一道隔絕山火的隔離帶。 「他割除茅草還真用心,從我們剛來的小坡地,一直通到這,前後2公裡全是他砍的。」河圖鎮副鎮長王仕成邊走邊介紹。一見到結對「親戚」上門,黃旺生就拉著王仕成進門喝口水。
  • 《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這次是黨的十九大後我主持召開的第一次脫貧攻堅座談會。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是我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次把大家請來,主要目的是聽聽大家意見和建議,交流脫貧攻堅工作情況,把握工作進展,分析存在問題,明確下一步工作部署和安排,扎紮實實把脫貧攻堅戰推向前進。
  • 關於《中共黃岡市委黃岡市人民政府關於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基於這樣的考慮,市委常委會決定,召開市委全會全面系統謀劃和部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並作出決定,凝聚全市共識,動員全市力量,採取超常舉措,營造超常氣場,形成超常合力,堅決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  《決定》的起草工作自始至終在市委常委會的直接領導下進行。
  • 創新扶貧模式 實現精準脫貧——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
    要把深度貧困地區作為區域攻堅重點,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對此,《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340萬人。深入領會中央精神,落實各項部署要求,要求我們必須充分認識脫貧攻堅「衝刺期」的形勢和挑戰,以戰略思維謀劃全局,以創新精神探索扶貧模式、完善體制機制,更好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確保打贏扶貧攻堅戰。
  • 湖北麻城1.9萬名幹部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如何幫助老區貧困群眾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帶領全市人民實現同步小康?「舉全市之力,奮力打贏脫貧攻堅硬仗,確保全市所有貧困村、貧困戶按期脫貧,如期摘掉貧困縣的帽子!」2015年初,麻城市召開脫貧攻堅動員會,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發出了決戰貧困的鏗鏘誓言。
  • 西鹹新區灃西新城:脫貧攻堅精準棋「穩」「富」奏響新樂章
    近年來,灃西新城各級各部門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工作指標中的硬槓槓,深入貫徹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實施分類施策,立足於精準、著眼於實戰、下沉於攻堅、取決於克難,採取更具針對性的政策舉措,積極穩妥推進脫貧攻堅各項重點工作。聚焦貧困戶加強幫扶,加大產業、就業扶貧力度,強化社會救助兜底保障。
  • 安貞街道聚焦巴夏克其等深度貧困村 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創造性提出「1+X」扶貧思路 全面做到「四交」三年來,安貞街道貫徹精準扶貧、精準施策基本方略,聚焦脫貧攻堅,堅持首善標準、凝心聚力、勇於創新、攻堅克難、擔當有為,創造性地提出了並落實「1+X」(「1」即:提供項目發展專項扶持資金,以產業項目發展帶動脫貧;「X」即:街道廣泛動員轄區社會單位、社會組織和愛心人士,開展「一幫一」結對、捐資助學幫扶
  • 行走的「精準扶貧」——湖南作協組織脫貧攻堅主題文學創作
    作家隨扶貧幹部深入江華瑤族自治縣走訪貧困戶作家在張家界武陵源採訪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湘西自治州考察時,在十八洞村首次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湖南省廣大幹部群眾響應「精準扶貧」號召,向三湘大地千百年來的貧困頑疾發起攻堅拔寨的衝刺。湖南省作協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鼓勵和支持廣大作家聚焦脫貧攻堅題材,投身三湘四水,走進扶貧攻堅一線,進行深度採訪調查,以文學的方式見證並記錄這一偉大事業,創作了一批反映湖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優秀作品。
  • 雲貴高原看「脫貧」
    來源:經濟參考報在長江上遊生態涵養區的雲貴高原,「深度貧困縣」集中。連日來,記者走村串戶,一窺我國脫貧「最後一公裡」的攻堅進展。金沙江上遊的雲南麗江是記者此次「長江行」的首站。「天上下多大,地上流多大,頓頓紅苕苞谷飯,吃水要翻幾匹山。」說起湄潭縣核桃壩村的「以茶脫貧」史,支部書記陳廷明感慨萬千。前些年靠種茶實現了脫貧,近年來村裡升級推動「茶旅一體化」富起來,還解決了3000餘名外來務工人員就業。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達3.16萬元,人均年分紅金額超過2000元。核桃壩村是貴州「種茶脫貧、茶旅致富」的一個縮影。
  • ...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退出,預計今年家庭年人均純收入達17010元
    從會上獲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紮實推進精準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決定性成效。預計今年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年人均純收入達17010元,88個貧困村村均集體經濟收入達25.8萬元。近年來,我市始終堅持黨對脫貧攻堅的全面領導,市級財政共投入扶貧專項資金5.66億元,聚焦貧困對象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和飲水安全有保障的脫貧標準,堅決補齊短板,全力破解貧困戶致貧返貧的難點堵點問題。
  • 理論|重慶永川:激活「四維」力量 助力精準脫貧
    近年來,重慶市永川區堅持把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作為組織路線服務政治路線的具體實踐,聚焦精準方略,著力激發組織領航、先鋒攻堅、人才驅動、制度保障「四維」力量,全面推動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走出了一條抓黨建促「插花式」扶貧的永川特色脫貧攻堅之路。
  • 湖北蘄春花園水庫:入戶找出脫貧存在深度問題,聚焦攻堅脫貧
    《中國紀錄》記者 周海斌 許航 湖北蘄春報導湖北蘄春縣花園水庫管理處在盧國防處長的帶領下,自3月1日起,水庫班子成員及機關黨員幹部全部進入駐點幫扶村獅子鎮圓襟衝村和吳檔村。深入走訪兩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131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