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筆者在河圖鎮河圖村中屋組鄉村道路上看到,該村貧困戶黃旺生正在路旁割除茅草,打通一道隔絕山火的隔離帶。
「他割除茅草還真用心,從我們剛來的小坡地,一直通到這,前後2公裡全是他砍的。」河圖鎮副鎮長王仕成邊走邊介紹。一見到結對「親戚」上門,黃旺生就拉著王仕成進門喝口水。「雖然三個女兒都出嫁了,但幸好政府給我找了件事做,每月也能『拿工資 』,過得比較踏實、舒心。」黃旺生念叨著告訴筆者。
黃旺生患有慢性病,常年需要藥物治療,日子過得很清苦,平日就靠低保金和女兒支付的贍養金維持生活。
河圖村村委會針對黃旺生家實際困難,給他安排「道路管護員」的公益性崗位,每月有400元補助,一年的固定收入有4800元。「前段時間下大雪,這條通組路覆蓋厚厚的雪,也都是他鏟的,極大方便了沿路群眾,也帶動了其他群眾參與公益事業的熱心。」河圖村網格幹部聶鹹生告訴記者,政府給安排的這個崗位,讓他家有了穩定收入,而且「工作」之餘還能照顧到家裡。
據介紹,黃旺生只是該鎮民生工程公益性崗位助力脫貧的一個典型例子。2017年7月,河圖鎮出臺《河圖鎮統籌產業獎補資金和公益性崗位實施辦法》,一次性開發公益性崗位100餘個,每月補助400元,幫助他們實現穩定就業。「增加收入是次要的,關鍵還是要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說起開發公益性崗位的初衷,王仕成說,結合農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依據貧困人口的身體健康狀況,在本村、鄰近村或者鎮駐地,分別安排環境保潔員、道路管護員、鄉村巡邏員等崗位。為確保公益性崗位發揮作用,該鎮還建立管理考核機制,每月拿出一定資金實行績效考核;為每人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逐戶建立貧困幫扶檔案,做到動態管理、精準扶持,精準脫貧。
「脫貧攻堅期內,河圖鎮計劃每年設置100個生態公益管護崗位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河圖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攀說, 從貧困戶中選擇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從事公益性崗位,不僅能夠幫助這些貧困人口通過穩定報酬穩步脫貧,而且也能夠調動多方力量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後管護等村級事業建設。(儲海霞 儲川川)
(責編:黃豔、金蕾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