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坪鄉白石村是市級深度貧困鄉的深度貧困村,2017年起由重慶市委政法委扶貧集團成員單位市司法局對口幫扶。
該村立足村情實際,弘揚法治精神,以調動內生動力為抓手,法治扶貧為切入點,紮實推進法治保障「護航」、基層治理「連心」、能力提升「點火」三大工程,充分調動了全村群眾的內生動力,有效激活了基層治理,不斷培育出可持續的市場經營主體,讓「法治扶貧」的實踐在深度貧困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產生了豐富的化學反應。
故事一
「讓一讓」調解室保障發展化糾紛
「院壩的矛盾糾紛一般就在『禮讓堂』就化解了,村民在無法私下自行調解的情況下,還可以找到村委進行調解。」市司法局派駐白石村第一書記楊懿介紹,白石村通過不斷引導村民換位思考、科學分析雙方矛盾,創新性開辦「讓一讓」調解室,讓村裡的矛盾不上交,實現鄰裡和諧相處。
「雙方講舊交,恩怨拋九霄。小事讓一讓,合把生產搞。」每在調解室處理完一起糾紛,楊懿就喜歡用「順口溜」做總結,而這一句順口溜的故事還得從一本撕毀的帳本說起。
去年5月13日下午,老王看到專業合作社公布的工天記錄裡給自己少記了一個上午,但由於找不到證據證明當天自己參公的記錄,一時氣急,「我得不到工分,大家都莫想得!」,老王一邊說,一邊就把合作社記錄的整個帳本撕壞,導致合作社所有群眾記帳都遭到損壞。第二天,老王還氣不過,帶了農藥到理事長家裡威脅要喝下農藥,還提出要退出合作社,要求退還當時入社時候的300塊錢。理事長老蔡無奈之下趕緊報警,並通知了第一書記楊懿。
「老王,我要給你豎個大拇指!」一到現場,楊懿就笑呵呵地衝著老王走去,「您七十多歲了還在參加合作社勞動,我每次看到您都在勤奮努力地工作,雖然是貧困戶但還在積極熱心集體事業,值得肯定!」
原本以為楊懿要責怪自己,沒想到反而是一頓表揚,老王的怒氣瞬間消下去了許多。
「但是您那句話說錯了,不能說『要不得,大家都要不得』,應該是,『我和大家都要得,做了就應該得。」楊懿接著說道,「老王作為合作社成員,應該服從管理,有意見可以提,但不能因為自己訴求得不到滿足就撕壞帳本,損壞公物涉嫌觸犯銷毀會計憑證罪,要負法律後果,嚴重的也可以治安處罰,喝農藥更是損己不利人……」
就這樣,楊懿從情、理、法結合出發,給老王娓娓道來,細細勸說,最後,老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表示主動修復撕毀的帳本,同時表示今後尊重集體管理,繼續在合作社工作。老蔡也回去與理事成員商議,進一步完善工時登記和公開制度,健全管理規範,同時分班分組提高管理和勞動效率,此事順利得到調解。
「讓一讓心情平和自己愉快,讓一讓家庭無煩兒孫安寧,讓一讓化了糾紛又去掙錢。」這是「讓一讓」調解室牆上的標語,楊懿說,不管村內是誰發生了糾紛矛盾,婚姻家庭糾紛、產業發展糾紛、基礎建設糾紛、鄰裡矛盾糾紛,雙方在自己解決不了的情況下,就把他們請到活動室來,讓他們大聲讀一遍標語,有利於當事人釋放怒氣值,緩一緩、調一調,通過調解雙方握手言和。
故事二
抓小院治大村
「法治大院」讓老百姓聚起來商量身邊事
白石村有一個叫「菜地灣大院」的院落,站在壩前,遠望白色樓房一幢幢,村居乾淨整潔,近看一條條標語醒目:「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以法護人以德育人以治興人以文化人」……不僅如此,院落前的標牌上還標著院訓:「說一說過去為什麼貧困,看一看今天有什麼變化,想一想今後怎麼去發展」。
該院壩的院主秦光美告訴記者,院落一共有10家人,大家時刻用院訓提醒自己,在院主帶領下種植西瓜一起脫貧致富。
「以往,村民議事的地方一般選在村部或者村民家裡。現在我們院落只要有啥子事情,就聚在我家門口,鄰裡、家庭鬧矛盾,勸一勸、讓一讓,及早化解;國家政策、公益事業、農業技術等,聊一聊、幫一幫。」秦光美說道,他們這樣的院落在白石村叫「法治大院」。
啥是「法治大院」?
「後坪鄉白石村是深度貧困鄉後坪鄉的深度貧困村,在攻堅期資金投入多、建設項目多,發展帶來的矛盾糾紛也不少。」白石村駐村第一書記楊懿告訴記者,要促進脫貧攻堅,必須以黨建為核心、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德治為風尚,推進三治融合,讓「輸血」背景下同時增強「血管」承接能力,並最終提升「造血」機能。
因此,法治大院應運而生。楊懿介紹,在村兩委、村民小組工作任務日益繁重的背景下,加強以農村院落為單位的治理機制建設,並星羅棋布百花紛呈,有利於整村善治、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並促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其實我們統稱為『法治大院』,但具體院落可結合風土人情,叫『法德大院』『善治大院』,名稱異彩紛呈,內涵一致。」楊懿介紹,命名工作由大院創建工作委員會協商確定,彰顯了地方特色。
至於大院劃分的範圍並不拘於形式,一般以居民端碗飯能聚攏來為大院範圍,多少人家根據實際。方便群眾在吃飯時,傍晚時,落雨時,喊一聲的時候等聚集攏來,主要尊崇就近方便、議事好商的原則。
每個大院還有一個獨特標識,在進入大院的路口、井邊等地,就地取材砌成風貌文化標誌牆、鋼筋柴火字等各具特色的形式,標識出該法治大院的名字,還有能展示當地歷史或者人文風情的牆樣設計。
大雁在飛行時,前面總會有一個領頭雁。白石村的每一個院子也都有一個領頭人,這個領頭人的稱呼既活潑又不失尊敬感,且符合本地鄉風。
「60歲以上的男性領頭人可稱呼為『院老』,60歲以下的男性領頭人可稱呼為『院士』,50歲以上的女性領頭人可稱呼為『院王』,50歲以下的女性領頭人可稱呼為『院主』,我們也可以喊『院姐』。」
楊懿說,每個院壩還制定了各具特色的院約或院訓,這些院訓朗朗上口、言簡意賅、主題突出、利於傳頌。同時,選擇一個本院生產生活急需解決的問題作為突破口和切入點,由院主領頭,如產業發展、飲水工程、人居環境等,政府的投入和支持要與大院自治有機結合起來,自治程度高、群眾意願強的優先支持,形成示範,逐個突破,解決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
2019年3月,為建設好油盆坳組田壩子院壩人居環境示範點,需要對田壩子11家人的豬圈集中搬遷,改善人居環境。老百姓剛開始並不支持,覺得祖祖輩輩都人畜混住,也沒什麼。這時候,楊書記就帶領群眾推選的院主陳淑華去參觀新農村,並啟發他思考畜圈搬遷的意義。陳院主回來後,帶領院民開了6天晚上的會,逐步解決群眾思想難題,順利完成了示範點的建設。
故事三
法律顧問精準幫培養一大批發展領頭人
「白石村共有6個農業社,農業社下面以院壩為單位,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院』。」楊懿告訴記者,目前,全村共發展了「法治大院」「法德大院」「善治大院」「美麗大院」等10多個院壩,並以法治院壩建設為切入點,開展基層普法細胞建設和群眾志智雙扶,培養出一大批致富帶頭人、發展領頭人、法律明白人,打造了不少的工作隊,創立了「九個山嫂」、「小強土雞」、「木棕河裸鯉」、「心田花南瓜」等品牌。
「山嫂子可是我們村裡的一張『王牌』。」楊懿介紹,「九個山嫂」就是村裡的九個農村婦女,她們的帶頭人叫張樹學,今年50歲,他可是看著貧困戶張樹學如何從「傻蘿蔔」到「菜司令」的升級蝶變。
2018年,貧困戶張樹學作為社員參與了一個由外地老闆到村裡搞的種植生態蘿蔔,肩挑背扛挑糞辦蘿蔔,結果產量低,賣相差,銷售渠道不暢,全都虧本了。
「那個時候,別人都嘲笑我,但是楊書記曉得後就幫我出謀劃策,還乾脆取名『傻蘿蔔』通過朋友圈幫我營銷緩解損失。」張樹學向記者回憶道。
2019年,外地老闆撤了,張樹學偏不服輸!「沒人領頭,我就來領頭,爭口氣,保證我們隊伍不散,一定要搞個名堂出來!」
於是,村裡的9個婦女,其中5個貧困戶,在張樹學的帶領下開始抱團發展辦菜、南瓜、香瓜、辣椒做渣海椒,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和科學種植,產量達到20餘萬斤,去年在楊懿的幫忙營銷下全部銷售一空,戶均分紅達到15000元。這下被當地人稱道,點讚她為「菜司令」。
「以前給老闆打工,像這樣八月大太陽的天氣,我們想的是等晚點再出去幹活,現在可不一樣了,我們是給自己打工,管它好大太陽,大家都一起把工作幹完!」張樹學激情盎然地說道,她們院壩的院訓便是「做團結的好姐妹,做賢惠的半邊天;要高興地搞勞動,比男人還努力幹!」
今年3月,山嫂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成立,由張樹學出任董事長,張樹學目前還學習上了發抖音,電商等線上營銷,帶領村裡的「山嫂子」們有了自己新的夢想。
眼看這生意越來越紅火,想加入山嫂子團隊的人越來越多,這時候,定好規矩就很重要了。在駐村法律顧問和楊書記的幫助下,山嫂子們自己開了成員大會,定了四條「軍規」:「第一,帶土地來入夥,不打空手;第二,聽從安排,一起商量,一起出力;第三,搞好團結,虧賺都是大家的,按勞動時間分紅;第四,亂計較的不要來,耍奸滑的不要來。」前來採購農產品的農業公司老總看到這幾條軍規不禁讚嘆道,生產資料、決策機制、利益分配、勞動紀律,條條都是農民的實踐,他們企業也原因扶持這樣的團隊發展,並當即籤下合作訂單。
如今,武隆區後坪鄉白石村通過法治扶貧為切入點,提升內生動力為抓手,調解糾紛、三治大院、育人帶頭,建設為打造法治大院,以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德治為風尚的建設體系,努力探索基層依法治理方法,走出了一條法治扶貧新路子,為全鄉樹立了典範。
楊懿告訴記者,還通過營銷白石品牌,白石村3年從「幹部不願來、群眾都離鄉」的市級深度貧困村變為向鄉村振興銜接發展的示範。全村1000畝特色林果、400畝露地蔬菜、600群中華蜜蜂、10000隻香瑤土雞、10000斤手工苕粉的產業布局成效初顯,銷售額30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5萬元,戶均增收突破了5000元。
「通過法治扶貧,白石村群眾的法治素養得到了提升,社會和諧得到了有效促進,同時保障了脫貧攻堅的順利推進,法治建設與脫貧攻堅發生了化學反應,我相信,這必將推動白石村向風景美、產業興、民風純、治理順、生活富的鄉村振興邁進!」提到白石村下一步的發展,楊懿滿懷希望、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