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國若烹小鮮」,基層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離不開法治保障。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包含,要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這為推進法治建設擘畫了藍圖、指明了方向。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面對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對法治的期許更大。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以及城市化的不斷推進,群眾的利益變得更為廣泛,訴求也變得更為複雜多樣。
對此,我市司法行政部門加強對基層群眾的法治宣傳,引導他們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極大地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在這當中隱藏著的是基層治理中的法治「密碼」。
春茶上市,名山「茶源義警」與民警共同巡邏
「義警」出巡
百丈鎮上保平安
名山區百丈鎮,素為名山區茶葉交易的重要市場之一,國道108線、國道318線和成新蒲名快速通道貫穿百丈鎮全鎮,同時又緊鄰成雅高速、成名高速,一直以來,茶農、茶商、過往車輛常聚集於此。
百丈鎮千尺村村民楊作衡穿上紅色馬甲戴上紅色袖標,往百丈鎮千尺村的百匯市場走去,這天是她作為「茶源義警」巡邏的日子。
百匯市場所在的紅軍路,恰好是國道和高速公路的連接點,楊作衡要做的是在周圍巡邏,疏散交通,同時注意是否有違法犯罪行為。
春茶上市的季節裡,每天下午茶市一開,楊作衡就會忙碌起來。
茶農茶商紛至沓來,汽車摩託車將整條街都「塞滿」。這時候,疏散交通的任務就落在楊作衡和另外兩位「茶源義警」身上。
往年春茶交易期間,茶葉市場周圍交通秩序嚴重混亂,交通事故和摩託車、電瓶車被盜事件頻發。安全問題、治安隱患影響著茶商對這裡的印象,甚至整個產業的口碑。
「茶源義警」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這是一支由協管員、網格員、村幹部、保安以及熱心群眾組成的隊伍,他們在民警的帶領下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配合民警在市場周圍劃定臨時停車區、指定臨時停車場等,並向茶農、茶商宣傳交通安全、防盜防騙法規和常識。在市場內因交易產生矛盾糾紛時,「茶源義警」隨同民警及時出現,第一時間化解矛盾,避免矛盾的激化或擴大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影響。
300多名「義警」,由百丈鎮黨委領導,百丈派出所指導,分成6個「茶源義警」小組,結合其自身工作,在不增添其負擔不會影響正常工作,又發揮「義警」作用的基礎上,佩戴標識帽子和馬甲,亮明身份開展義務活動。
通過不折不扣地履行宣傳引導、信息收集、矛盾化解、綜合服務、隱患排查、應急處置六項工作職責,確保服務管理觸角延伸到社會治理末梢。
「有一些線索,民警平時和群眾的交談中未必能發現,但在群眾茶餘飯後的閒聊中,往往有可能發現端倪。」百丈派出所所長汪鵬成說。
「街長」勸導市民規範停放車輛
「街長」吹哨
執法人員來報到
穿上綠色的「街長」服,佩戴好工作證,「街長」周淑蓉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說起來是簡單的兩個字「走路」,可周淑蓉的走路並不簡單。雨城區和平西路一帶一夜之間冒出許多小廣告,周淑蓉一邊清理小廣告,一邊將情況反映給土橋社區黨委書記盧德芬。
盧德芬立刻將張貼小廣告的情況反映到轄區派出所。
「自從實行『街長制』,社區組織開展市容綜合整治比以往更有『底氣』了。」盧德芬說。
今年3月開始,雨城區以青江街道為試點,探索實施「街長制」。
隨著社會進步和城市發展,對城市管理的標準和要求越來越高。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讓治理「針腳」更細密,讓治理的「走線」更美觀,讓街道管理更有序、更安全、更乾淨。
16名「街長」,分布在正黃美食風情街、和平南路、和平西路等8條重點難點道路。以三級「街長制」管理為切入點,確定市場監管、公安等8家職能部門,依託數位化城市管理的網格數據,建立綜合指揮系統,實現資源、信息、數據深度融合,建立「『街長』吹哨、部門報到」快速響應機制。
此外,針對重大問題,還建立聯席會議協商解決機制,由街道總「街長」牽頭組織8個部門召開聯席會議協商處置。
以前,網格員沒有執法權,巡查發現違規違法問題只能以勸導為主。然而,由於沒有實質性懲罰措施,違規違法對象對於「口頭警告」常常置之不理,往往是治標不治本。如今,雨城區探索建立跨部門聯合執法和服務機制,執法部門將一線力量下沉到社區,通過部門聯動、各司其職,能夠實時發現問題並及時整改。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的社會治理工作紛繁複雜,如何破解「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這一老大難問題?「『街長』吹哨、部門報到」,正是一劑對症施治的良方。
「『街長』是聯繫線和針的關鍵點,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我們的工作說起來簡單其實很繁雜,商鋪物品擺放是否規範、路上是否有人佔道經營、公共設施是否有損壞,我們都會在巡街時特別留意。」盧德芬說,「群眾遇到問題也會向我們反映,我們會根據實際情況調解或者通知相關部門前往處理。」
實踐證明,「街長制」的試行,城市管理實現了從「突擊戰」向「陣地戰」的轉變,也成為城市精細化管理、落實長效管理機制的重要抓手。
寶興縣消防「輕騎兵」出動
依法救援
「輕騎兵」精確到位
寶興縣地處龍門山斷裂帶,是全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和多種自然災害多發易發頻發地區。近年來,幾次重大突發自然災害,造成境內「斷電、斷路、斷水」形成孤島的情況。
如何讓災區情況第一時間傳遞出去?如何實現應急救援第一時間響應?如何最大限度保證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2019年,按全面貫徹落實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法治為保障,針對山區自然災害多、應急救援難等基層治理短板,組建了「平時為民、災時為兵」的志願消防速報員和「輕騎兵」隊伍。
今年8月,全市普降暴雨之時,消防「輕騎兵」在災情預警和救援上起到了巨大作用。
「我負責的是夾金山村沿河、沿路一帶。平時,只要一下雨,我就繃緊神經,到地質災害隱患點查看情況。」寶興縣磽磧鄉夾金山村的「輕騎兵」扎西說。
除了時刻關注河道、公路沿線情況,扎西還不忘一遍又一遍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寶興縣按照政治素質高、有一定文化程度、長期在當地居住等標準,通過鄉鎮、村推薦和部門遴選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志願消防速報員隊伍;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按照縣城不少於10人,每個鄉鎮不少於4人的標準,建立縣級「輕騎兵」騎手隊伍。截至目前,已組建大震大災後負責信息收集、災情速報、定時聯絡的58名志願消防速報員,並組建了縣級14人、鄉鎮24人的 「輕騎兵」騎手隊伍。
這些「輕騎兵」建立起了「大災自動集結、小災雙向通信、定點按需召集」和「平時聯訓、戰時聯動」機制,確保應急期間即時響應、快速出動、發揮實效。發生各類自然災害時,「輕騎兵」騎手自行前往指定地點集結,組成縣級「輕騎兵」前突小隊,進入災區腹地,運用多種通信手段,向各級報告災情。
目前,速報員和「輕騎兵」已投入全面運行,寶興縣「平時為民、災時為兵」的志願消防速報員和「輕騎兵」工作做法得到了應急管理部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肯定性批示,在四川、雲南、新疆、甘肅等全國重點地區推廣。
漢源縣愛心超市,村民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
構建體系
探索治理新模式
郡縣治,天下安。一個城市發展要「有質效、有溫度」,城市文明的「物質富有、精神富足」,不僅蘊含在風土人情中,更著眼於市民衣食住行等民生小事的點點滴滴,著眼於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漢源縣在基層治理中,摸索總結出一套「134」模式。
對屬於典型山區農業縣的漢源縣來說,要更好助力鄉村振興,需要從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為此,漢源縣司法局立足水果、蔬菜大縣縣情,成立了漢源縣果蔬法律服務中心。該中心將法律服務和人民調解建立在產業鏈上,集法律服務、法律援助、公證服務、法治宣傳、矛盾糾紛化解等為一體的「一站式」服務平臺,有效提高了農村公共法律服務以及矛盾化解的覆蓋率。
這是「134」模式中的「1」,成立一個組織護航產業發展。
生態興則文明興。
「134」模式中的「3」,是完善三大機制助力生態保護。漢源縣建立跨區域生態保護聯動工作機制,建立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跨區域生態保護聯動機制及長江上遊(大渡河、漢源湖段)多樣性司法保護實踐基地;形成刑事制裁與生態環境修復責任機制;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機制,累計辦理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5件,公益訴訟生態修復賠償金判決共計11.8萬元。
推行四大模式創新基層治理,則是漢源縣基層治理探索中總結出的最亮點。
「小網格大管家」基層治理新模式,在富林鎮濱湖社區、飲泉社區、流沙河社區、西苑社區開展試點工作;「愛心超市」鄉村基層治理新模式,開展「五星文明戶」評比活動,有效提升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評選「五星文明戶」630戶;訴調對接調委會模式入駐人民法庭,截至目前,共調解案件359件,司法確認226件,有效節約了司法資源;「派出所+醫院」共建共治警務模式,實現「小事不出室、大事不出院,矛盾不上交」的多元化矛盾糾紛調解目標。
在我市,像這樣基層治理模式的探索層出不窮,從蘆山縣的「1+8」基層治理模式到石棉縣的「五單」工作法,從天全縣的漢藏雙語調解室到滎經縣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法治為基層社會治理貢獻了源源不斷的司法智慧、司法方案,為平安雅安建設提供了更加堅實的保障。
各地的成功經驗也在不斷表明,法治是社會現代化的根本保障和主要標誌,法治建設是基層治理的有效抓手,推進基層治理必須全面加強基層法治建設,以法治保障社會治理「最後一公裡」。
本報記者 魯妮娜 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