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德治+法治

2020-12-05 企業觀察網

自治+德治+法治

河北省黃驊市以三治結合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活力


作者/郭東風 陳兆揚


這是一組令人驚嘆的數字:在過去的5年內,河北省黃驊市相繼湧現出各類模範典型1100多人次,共有260多人次榮獲國家、省、滄州市表彰,其中17人(群體)榮登「中國好人榜」;3人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3人(群體)獲全國見義勇為獎;7人(群體)入選「感動河北」十大年度人物和河北十大新聞人物,入選人數居全省各縣市之首;3人獲選河北省道德模範,3人被評為河北省「百名百姓雷鋒」。


黃驊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吉宏告訴記者,這是黃驊市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在德治工作中取得的顯著成果。近年來,黃驊市致力構建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積極深化鄉村自治實踐,提升德治水平,加強法治建設,走出了一條讓「自治更加有序,德治更加有效,法治更加有力」的基層社會治理新途徑——


自治 增強「內生力」


實現基層自治,完善自治組織體系是先導。近年來,黃驊市充分挖掘基層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全市326個行政村相繼建立了村級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市區41個社區建立了居民委員會。進一步健全完善了村(居)務公開、民主決策、議事協商、民主監督等自治機制。同時,因村治宜制定了《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章程》《志願互助章程》《道德評會制度》等制度,規範約束村民行為,營造和諧安定秩序。並按照「自願自主、互助互利」原則,組建起各類志願互助協會,開展鄰裡互助、助耕幫困、特困救助等活動,不斷培樹起團結互助的好村風。


組織是先導,防範是關鍵。黃驊市不斷更新群防群治工作理念,合理配製社會資源。組織形式逐步從單一的護村、護廠、護校等群眾性自治組織,向多種組織形式有機結合、多種社會力量有機整合的方向發展;從業人員從義務型向有償型轉變,大力推進治安防範產業化,逐步組建有償專業隊伍;工作方式從鬆散型向聯動型轉變,建立聯防聯勤工作機制,形成了「點守、線巡、面控」的聯動防控網絡。


藉助美麗鄉村建設,黃驊市還注重發掘培育經濟能人、創業能手、道德模範等鄉賢在致富引路、鄉村建設、綜合治理中的引領推動作用。年過七旬的張廣新,是黃驊市小堤柳莊的村民,隨著年齡增長,老張有了落葉歸根的想法。為了反哺家鄉建設美麗鄉村,他捐資兩千萬元修建綠化道路,並出資修建了「百年古棗園」,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旅遊景點。


據統計,截至目前,黃驊市已湧現出了50多名鄉賢代表,他們用自己的嘉言懿行垂範鄉裡,涵育鄉風,在引領塑造鄉村文明內涵的同時,也成為當地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一道獨特風景。


德治 增強「軟實力」


前不久,市民王連剛在冒雨開車回家途中,發現一輛三輪車翻倒在道路北側,車下還壓著一位老漢。他立刻下車救助老漢,並迅速帶其到醫院檢查治療,隨後又買了膏藥和營養品前去看望。王連剛被評為當月「黃驊好人」


開展「月評黃驊好人」活動是黃驊市德治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僅如此,黃驊市還相繼開展了「感動黃驊」年度人物、和諧家庭、好婆婆、好兒女及好妯娌等評選表彰活動。每年都要組織對身邊好人、道德模範進行大張旗鼓的褒獎,同時給予列席會議、特邀觀瞻、免費體檢、訂閱報刊等多重禮遇,以此彰顯道德模範崇高社會地位,弘揚正氣新風。


在此基礎上,黃驊市出臺了《關於開展「弘揚『五個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的實施方案》《關於在全市開展家風文化建設活動的實施方案》《關於社區(鄉村)家風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及《關於深入推進鄉賢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等專件,成立了市、鄉家風文化領導小組,召開家風文化座談會、研討會,開展家風文化「五進」、系列專題講座、「好家規好家訓」徵集、尚廉家風教育等活動,以良好的家風帶起了良好鄉風民風。


坐落於黃驊市內的信譽樓不僅是黃驊市的利稅大戶,更是一張聞名遐邇的誠信名片,黃驊市積極挖掘信譽樓誠信文化資源,將誠信理念延伸到每一個村莊、每一家農戶,作為「文明家庭」評選重要內容,並根據信用記錄,定期公布誠信紅黑榜。目前,該市已評選出「文明家庭」2000餘戶,為基層開展德治教育活動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


法治 增強「硬實力」


法治建設歷來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頭戲。近年來,黃驊市始終將這一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以多舉措、多形式、多層次推動法治建設的有序開展——


黃驊市先是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組長的市委法治黃驊建設領導小組,制定出臺了《關於在公民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關於推行法律顧問制度和公職律師公司律師制度的實施辦法》《《黃驊市「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實施方案》等一系列規範性文件。全面推行法律顧問制度,全市96家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實現了法律顧問全覆蓋。健全完善了《黃驊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重大決策事項目錄》《政府投資項目管理辦法》等制度規定。全面推行了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編印了《行政執法工作手冊》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文件彙編》。高標準建立了政務服務中心,實現了「一站式」辦公和「一顆印章管審批」。全面推行了「兩個清單」制度,公開行政權力清單2897項,責任清單1988項,確保了行政職權管理科學化、規範化、法治化。


與此同時,積極推行人民調解與司法調解銜接聯動工作機制,特別是建立了滄州首家第三方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創造了醫調委建設的「黃驊模式」。目前,已成功化解醫患糾紛30餘起,有效節約了醫療成本,消除了矛盾糾紛隱患。在法院、檢察院等單位分別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對工傷待遇等12類案件免除經濟審查,依法辦理援助200餘件,挽回經濟損失500多萬元。在全省率先實現市鄉村三級法律顧問微信群建設全覆蓋。法律顧問每天推送法律服務的典型案例,解答法律諮詢。解答法律諮詢2800人次,化解矛盾60餘件。


黃驊市還將法治宣傳教育與地方特色文化、群眾文化等有機融合,創作了《法治之光》、《普法宣傳進萬家》、《金牌調解員》、《司法好模範》等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快板、詩歌、相聲等普法文藝作品。同時,積極將微博、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雙微一端」新媒體引入到普法實踐中,開展了「春節搶紅包」「普法燈謎鬧元宵」「端午節屈原拾粽子」等線上普法活動,拍攝了滄州市首部普法微電影《群主的煩惱》和普法動漫宣傳片,努力使法治觀念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一分耕耘幾多收穫。黃驊市構建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取得了顯著成效,得到了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和認可。近年來,該市先後榮獲「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先進縣(市、區)」、「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榮譽稱號;黃驊市委政法委先後榮獲「全國十大見義勇為英雄司機評選活動組織獎」和「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


相關焦點

  • 深化自治 強化法治 實化德治
    改廁改灶、美化院壩、亮化村寨,引導文明生活習慣,開展法治教育,一項項政策逐漸落實,福泉市鄉村面貌正發生著翻天覆地變化。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2019年,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等部門聯合公布首批115個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我省餘慶縣、盤州市、福泉市為首批試點。
  • 蘇竣: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若干觀察與思考
    在本次峰會前,我收到鬱建興教授寄來的豐富的案例材料,讓我得以多角度認識和理解嘉興桐鄉三治融合的精髓。下面結合對桐鄉三治融合的觀察,談一點個人理解,與大家交流。「三治融合」的城鄉基層治理是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任務。
  • 新時代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模式
    (二)「三治結合」鄉村治理模式具有顯著的內在優勢  自治、法治、德治作為鄉村治理的基本方式,發揮著「自治為本、法安天下、德潤民心」的功能作用,但同時也存在「法治太『硬』,德治太『軟』,自治太『任性』的局限性」[2]。由於單一治理方式存在短板,兩兩結合的治理方式能夠取長補短,但應對複雜多變的治理難題時往往捉襟見肘。
  • 韓春暉:人治與法治的歷史碰撞與時代抉擇
    它表明,我國已經在長期爭論不休的人治與法治兩種治理模式之間做出了明確取捨。因為,堅定不移地走符合本國實際的法治道路,既是世界的發展大勢,也是歷史的經驗總結,還是時代的現實呼喚,更是人民的殷切期盼。 一、理論之爭:人治與法治的碰撞交鋒 儘管中西方法律文化和傳統存在重大差異,但追根溯源仔細查究,仍可發現都存在著人治與法治的爭論。
  • 村規民約下的善治、共治:江蘇如何讓法治精神在鄉村生根
    【法治鄉村建設基層行】系列報導置身江蘇常熟市蔣巷村,難以想像這裡曾是「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窮土惡水、血吸蟲流行而且偏僻閉塞的苦地方。如今的蔣巷村是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國家級生態村、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4A級旅遊景區。
  • 自治、法治、德治建設同頻共振!
    今年五月份,合肥市蜀山區啟動「群眾出卷我們答卷」實踐活動,五裡墩街道按照要求,發揚「趕考」精神,保持「奔跑」姿態,以「書記聯訪,三治共振」為主題紮實推進,即街道黨工委書記、副書記,社區黨委書記,小區黨支部書記三級書記,確定聯訪日集中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並接受群眾評議,邀請群眾打分,推動自治、法治、德治建設同頻共振。
  • 法治陝西論壇開幕 雲德貢獻法治力量
    央廣網西安12月1日消息 12月1日,由陝西省法學會、西北政法大學、西北大學主辦的第三屆「法治陝西論壇」在西安開幕。作為協辦單位,陝西雲德律師事務所創始人丁雲波主任出席本屆論壇。論壇還表彰了「第三屆法治陝西論壇」獲獎論文作者和優秀單位,與會專家、學者也分別作了主旨報告。
  • 「滬上楹聯第一村」的法治張力
    一副楹聯,蘊涵十分豐富的法治張力。近日,上海松江黃橋村熱鬧非凡,書法家們雲集此處、揮毫潑墨,將此前徵集而來的法治楹聯書寫成一幅幅書法作品,遠近村民聞訊而來,一睹盛況。在今年全國法制宣傳日這一天,上海第三屆法治楹聯發布大會在松江方塔園舉行。
  • 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現代意蘊
    如荀子堅持「禮刑合用」,「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董仲舒主張德本刑末,提出「教,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傳統儒家既推崇道德的教化作用,也沒有排除刑罰的抑惡功能,這種將道德教化與刑罰措施相結合的觀念和做法,奠定了古代中國治國理政的基本理念和方式。但傳統德治實施的社會基礎是人治社會,現代德治實施的社會基礎是法治社會,二者運行的社會基礎不同,權和法的地位不同。
  • 「德治與法治共存共生」
    ——「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第三十三場側記   「唯有植根於深厚的道德土壤,法治精神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10月29日上午,由中宣部指導,光明日報社、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倫理學會主辦的「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第三十三場走進四川德陽旌陽區,湖南城市學院黨委書記、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李建華以《讓道德滋養法治精神》為題,向來自當地的700多名幹部群眾作了精彩而熱烈的演講。  「人治、德治和法治到底是什麼關係?」
  • 「法治大院」、「讓一讓」調解室……3個故事帶你get重慶「法治...
    故事二抓小院治大村「法治大院」讓老百姓聚起來商量身邊事白石村有一個叫「菜地灣大院」的院落,站在壩前,遠望白色樓房一幢幢,村居乾淨整潔,近看一條條標語醒目:「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以法護人以德育人以治興人以文化人」……不僅如此,院落前的標牌上還標著院訓
  • 道家法治思想及其現代意義
    過去人們有一種誤解,認為道家不講法治或不重視法治。這主要是因為沒有充分挖掘《老子》中的法治思想精髓,或僅把道家思想理解為老莊思想而忽視了對黃老道家思想的研究。系統了解道家法治思想,對我們今天實施全面依法治國有一定啟發和借鑑作用。   《老子》中的法治思想。《老子》中稱脫離道的「德、仁、義、禮、法」為「道之華」和「愚之始」。
  • 中國法治實踐學派是如何推動實現善治目標的?
    在中國的法治話語體系裡,我們可以歸納出一個最大公約數的法治詮釋:法治是一種以善治為目標、以有效控制公權和保護私權的良法為前提的基本治理方式。在這個法治定義中,有三個關鍵詞:治理方式、良法、善治。法治是良法之治、控權之治、保護權利之治。中國法治實踐學派的基本工作就是圍繞控制公權和保護私權這個核心內容,研究影響中國社會重大變遷的一系列法治實踐活動,推動實現善治目標,並形成立足中國實踐的法治理論體系。
  • 堅持法治和德治緊密相結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注重汲取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及治國理政經驗,對法治與德治的相互關係作了精闢的闡述。他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範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範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 桐鄉持續放大「三治融合」的撬動裂變效應
    第三屆推進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建設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峰會專家論壇上,與會嘉賓正在討論。中心記者孫一聰/攝在日前舉辦的第三屆推進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建設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峰會上,來自全國的多名致力於社會治理領域的研究、並具有深厚學術造詣和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圍繞數位技術、制度體系、三治積分等話題,從不同視角分析和解讀三治融合。
  • 河東:法治思想的濫觴
    法治即依法治理,是指依照法律治理國家的原則和方略的實施。在現代社會,法治是一種政治法律制度,也是一種治理方式。法治社會,是法治理念在全社會得到公認並得以實行的一種社會狀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法治思想。「古中國」堯舜禹時期,已經出現「罪」、「刑」、「罰」、「法度」等法治概念,孕育形成中華法治的文化基因。
  • 「三治融合」成就烏鎮的「耳目一新、刮目相看」
    漂亮答卷的取得,離不開「三治融合」的助力,讓和諧、文明、美麗、有序、禮讓、包容等美好的因子鑄就「來過便不想再離開」的美麗烏鎮。  「管家精神」凝聚合力  前不久,在烏鎮鎮南宮社區,有一戶人家的廚房突然失火,經過了消防培訓的社區居民孫明松第一時間發現了火情,他迅速拿著滅火器把火撲滅了。
  • 中國新聞社 | 廣西玉林:激活基層治理內生動力 法治鄉村建設顯成效
    全市通過實施「黨建強村、發展興村、法治建村、文明育村、平安美村」5A幸福村創建活動,加快推進鎮村綜治中心及其綜治信息系統、「雪亮工程」以及「三網合一」工程建設,形成了黨建、發展、法治、文明、平安「五位一體」共同推進鄉村治理新格局。共建共治共享「幸福村」 祖立村位於容縣西部,距容縣城區9公裡。
  • 智慧城市背景下居民自治的發展困境與法律應對
    報告強調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強化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基層自治是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直接關係到人民的幸福感和國家的安定有序。智慧城市建設對社區居民自治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能否如理論預設那般有效推動居民自治發展,促進「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形成,讓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關面村探索實踐「紅黃雙十條」積分制管理治出鄉村新生態 理出發展...
    據悉,關面鄉黨委政府將引領村民自治、參與經濟發展、矛盾糾紛調解等內容加入「紅黃雙十條」積分制管理中,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治理體系,以「紅黃雙十條」積分制管理為載體,以積分服務約束村民,以積分激勵帶動村民,並在全鄉7個村(社區)得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