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竣: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若干觀察與思考

2020-12-05 東方財富網

很高興在此美好金秋時節,與各位專家學者齊聚嘉興桐鄉,共同觀察、探討桐鄉「三治融合」的創新實踐。這些年我因為參加國家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規劃和G60科創走廊發展規劃,曾十餘次來嘉興調研考察。去年我還參加過首屆陸稼書「息事無訟」文化與當代社會治理高峰論壇,現場調研考察過嘉興新埭鎮「無訟源」 、平湖市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等地。在本次峰會前,我收到鬱建興教授寄來的豐富的案例材料,讓我得以多角度認識和理解嘉興桐鄉三治融合的精髓。下面結合對桐鄉三治融合的觀察,談一點個人理解,與大家交流。

「三治融合」的城鄉基層治理是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任務。近年來,全國各地的基層政府圍繞三治理念開展多樣化的治理實踐,其中尤以嘉興桐鄉在治理主體、治理方式、治理理念等方面發生的結構性變化,最具有示範意義。

一、嘉興桐鄉的實踐具備三點獨特的品質,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本質,依託悠久的文化軟實力和發揮技術賦能的核心驅動力。

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本質和初心,就是以人民為中心。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核心是人,只有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才會安定有序。從實踐來說,基層社會治理本質上就是事無巨細地解決群眾生活中具體、零碎的小事情和小問題,這恰恰就是我們的生活。以回應人民的實際需求為宗旨,依靠人民群眾的集體力量為方式,保證群眾在現實生活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桐鄉在這個方面為我們做出了有意義的示範。

「三治融合」的理念孕育於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思想古已有之。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我無為,而民自化」就體現了民治的思想,是道家傳統思想中所強調的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內涵。商鞅提出的「緣法而治」、「事斷於法」也具備了樸素的古代法治觀。儒家強調「為政以德」,說明了仁政和德行教化對於傳統意義上治國理政的重要意義。嘉興桐鄉的實踐啟示我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發展並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與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緊密相關。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絕不是西方化,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在中國的大地上,靠我們自己去尋求適合自己的道路和方法。桐鄉自古以來重教興學、人傑地靈,鄉賢治理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我們熟知的楓橋經驗,就受到了幾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讚譽,也得到全國許多地方的學習。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治理傳統淵源,是我國獨一無二的文化財富,這種傳統是我們對文化氛圍、社會稟賦、治理環境進行觀察和判斷的重要參照點,也是我們走向未來的精神力量。

信息技術為嘉興桐鄉「三治融合」治理創新提供了新的驅動力。雲享烏鎮等治理平臺通過線上數據平臺,拓寬了信息收集與傳播的廣度,提升了信息收集、抓取和處理的速度,增強了信息挖掘和分析的深度,有效集成了區域內的治理信息流。通過技術賦能,社會公共服務的效率、公平、有效性等方面實現了顯著的提升。如果說過去由於技術所限,有許多公共管理問題是難以解決的,那麼今天大數據、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等智慧技術的發展,就為我們解決社會現實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浙江新聞客戶端拍友陳雲志攝

二、「三治融合」創新體現了參與式治理、多中心治理以及協同治理等現代公共管理理論的精髓,並為這些理念賦予了新的中國實踐經驗。

參與式治理是上世紀末在西方代議制民主弊端逐漸顯現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治理理念。參與式強調賦權予利益相關者,以促進政府與公民的合作,實現社會的網絡化治理。同樣,這一理論也提出了對公眾參與社會治理可能帶來的一些隱患和隱憂,包括參與式治理是否會導致無中心無效率;如何處理參與者和專家,官員之間在專業性和廣泛性之間的張力;如何平衡集合體內部的協作動機和對外部資源注入的依賴性等問題?浙江桐鄉的實踐,為回應這些理論問題提供了討論空間。

多中心治理的理論來源於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政治經濟學家艾莉諾·奧斯特羅姆。她認為公共資源的治理應該建立在政府、市場、社會三維框架組成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之上,從而有效地克服單一依靠市場或者政府所帶來的不足。通過相互獨立的參與者從事合作性的活動,或者利用合作機制來解決衝突,是多中心治理的精髓。在桐鄉的實踐案例中,我們可以觀察到自治並非低效無序的,而是廣泛參與的。自治的動力和動機,也恰恰依靠德治和法治的融合得到了保障和維持。在理清了多方共治事權、有效的組織、有效參與的前提下,公眾的參與度和參與感得到了應有的積極的保證。

「融合」的複合式治理結構,則反映了協同治理內在的邏輯。上個世紀70年代,德國的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最早提出了協同效應。幾十年來,協同治理、協同發展、協同性體系結構在實踐中有了長足的發展。從實踐的經驗來看,協同治理理念強調的是合作互補、問題導向、優質高效的服務型合作關係。在保障公共服務供給的有效性、針對性和充分性的前提下,協同治理可以防止公共服務的碎片化、官僚化。相反,如果各個子系統不能很好地實現協同,系統就會呈現無序甚至崩潰的狀態。在桐鄉的實踐中,自治、德治、法治三條治理路徑以及背後所涉及的三種機制架構,始終將人民的福祉作為核心目標,達到了高度的協同和一致,避免了「搶著管、都不管、都難管」的碎片化困境,營造了「大事一起幹,好事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制度環境。特別是「三治融合」解決了公共管理部門長期存在的爭著幹、搶著幹、互相推諉扯皮等問題,有助於消解官僚體制有生俱來的弊端。

三、「三治融合」的創新實踐,賦予了基層私域和公域之間新的邊界。

社會治理應儘量減少直接的行政幹預,多利用市場的力量、民眾的力量、基層的力量去參與治理過程。桐鄉通過「三治信農貸」的金融設計,益平方社會服務發展中心等一系列實踐,實現了讓「有德者有得」,做到公共權力既不缺位,更不去越位。桐鄉整合「一約兩會三團」等組織載體,創新建立了網絡工作架構和責任體系。這些在特定的空間域、問題條件下所產生的組織管理實踐,使得我們教科書上政府和市場的理念有了更新的、更加鮮活的形象,也讓我們認識到基層治理的一些特殊性。在教科書上,政府、市場、社會都是特定的概念,遠離現實生活,但在基層的實踐中,政府、市社會都成為具象的、鮮活的內容,而且他們之間的邊界也越來越模糊。所以說,「三治融合」的創新實踐,對私域和公域之間的邊界劃分方面有更新的探索和理解。

四、要著力構築「三治融合」的經濟基礎,技術基礎和文化基礎。

桐鄉「三治融合」的實踐是非常成功的,具有很強的示範意義和帶動性。今後還要繼續在經濟、技術和文化基礎上面發力,讓三治融合的實踐行穩致遠。「三治融合」的有效實現,並非是憑空而來的,是需要前提、條件和環境的。這個環境需要我們在工作中不斷地孕育、優化。「三治融合」需要相應的經濟基礎,需要政府科學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人民治理水平、文化素質參與能力的不斷提升,同時也需要智慧治理的技術和水平的不斷實現、應用和推廣。桐鄉致力於完善百姓議事廳、鄉賢參事會參與社區協商共治的機制,探索街道村民生議事堂和社會組織議事等新形式,加快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基層民主協商這種新格局,通過實踐不斷的去完善和優化這種經濟基礎、技術基礎和文化基礎。同時也在實踐的過程中培養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有能力、有熱情、有公心的市民,這也是「三治融合」非常有價值的一件事情。

五、在技術賦能的同時,要高度關注智能社會治理的綜合性問題。

智慧治理、智慧技術在三治融合中的廣泛應用,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大趨勢。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的社會進步、社會治理帶來強大的動力,但在這個過程中要關注技術帶來的綜合性社會影響。智慧治理技術、雲治理在當今的社會治理中越來越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但是我們同時也要意識到技術性治理可能帶來的權益、隱私、倫理、安全、價值、道德等方面的風險和危害,要努力建設具有人文溫度的智能社會。

圍繞人工智慧技術開展智慧治理實踐,也是我和我的團隊長期關注的話題。近年來清華大學圍繞人工智慧社會人工智慧的社會屬性,開展了政策研究和戰略理論研究。去年4月由我校專家學者牽頭,與浙江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專家一起率先提出了開展多領域、長周期人工智慧社會實驗的建議,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現在國家多部委正在組織開展面向全國多個行業、多個領域的人工智慧社會實驗工作。科技部於去年發布了文件,將開展人工智慧社會實驗,探索智能社會政府治理的新手段新方法,作為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的重要任務。浙江省的杭州市和德清縣都是全國批准設立的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正在開展人工智慧的社會治理實驗。清華大學為了推動這項工作,於今年8月28日成立了智能社會治理研究院,由我本人擔任研究院院長。研究院旨在努力建設成為人工智慧社會治理理念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的核心引擎和學術研究的新高地,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的搖籃。桐鄉基於信息技術的三治融合創新實踐,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信息技術在基層治理中的實踐應用。希望今後與各位以及浙江大學加強合作與交流,共同推進全國的人工智慧社會治理實驗。

此次峰會的舉辦,我們看到了桐鄉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開展治理改革的決心和豐碩的成果,也認識到了三治融合文化所蘊含的強大的精神力量,感受到了全省為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付出的不懈努力。希望桐鄉市以三治融合實踐為契機,努力建設成為市民賢達、風氣開明、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的文明之城,為我國的現代化治理之路提供更加精彩的案例。

謝謝大家!

(文章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相關焦點

  • 新時代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模式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並將其視為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內容。
  • 自治+德治+法治
    自治+德治+法治河北省黃驊市以三治結合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活力作者/郭東風 陳兆揚這是一組令人驚嘆的數字:在過去的5年內,河北省黃驊市相繼湧現出各類模範典型1100
  • 桐鄉持續放大「三治融合」的撬動裂變效應
    第三屆推進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建設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峰會專家論壇上,與會嘉賓正在討論。中心記者孫一聰/攝在日前舉辦的第三屆推進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建設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峰會上,來自全國的多名致力於社會治理領域的研究、並具有深厚學術造詣和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圍繞數位技術、制度體系、三治積分等話題,從不同視角分析和解讀三治融合。
  • 深化自治 強化法治 實化德治
    改廁改灶、美化院壩、亮化村寨,引導文明生活習慣,開展法治教育,一項項政策逐漸落實,福泉市鄉村面貌正發生著翻天覆地變化。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2019年,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等部門聯合公布首批115個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我省餘慶縣、盤州市、福泉市為首批試點。
  • 「德治與法治共存共生」
    ——「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第三十三場側記   「唯有植根於深厚的道德土壤,法治精神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10月29日上午,由中宣部指導,光明日報社、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倫理學會主辦的「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第三十三場走進四川德陽旌陽區,湖南城市學院黨委書記、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李建華以《讓道德滋養法治精神》為題,向來自當地的700多名幹部群眾作了精彩而熱烈的演講。  「人治、德治和法治到底是什麼關係?」
  • 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現代意蘊
    古代中國有著豐厚的德治思想,並形成了獨特的德治傳統。如荀子堅持「禮刑合用」,「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董仲舒主張德本刑末,提出「教,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傳統儒家既推崇道德的教化作用,也沒有排除刑罰的抑惡功能,這種將道德教化與刑罰措施相結合的觀念和做法,奠定了古代中國治國理政的基本理念和方式。
  • 堅持法治和德治緊密相結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注重汲取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及治國理政經驗,對法治與德治的相互關係作了精闢的闡述。他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範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範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 自治、法治、德治建設同頻共振!
    今年五月份,合肥市蜀山區啟動「群眾出卷我們答卷」實踐活動,五裡墩街道按照要求,發揚「趕考」精神,保持「奔跑」姿態,以「書記聯訪,三治共振」為主題紮實推進,即街道黨工委書記、副書記,社區黨委書記,小區黨支部書記三級書記,確定聯訪日集中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並接受群眾評議,邀請群眾打分,推動自治、法治、德治建設同頻共振。
  • 三治融合 激發鄉村治理新活力
    作為「三治融合」發源地,越豐村通過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助推全面小康的建設,治出了村民參與的熱情,治出了矛盾化解的良方,治出了全域秀美的環境。《走進「浙裡」的小康生活》融媒系列主題報導本期推出《三治融合,激發鄉村治理新活力》,一起了解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之三治融合模式。
  • 何中華:德治與法治孰優孰劣?
    它對於我們在今天恰當地看待法治與德治的關係,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禮記·曲禮上》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庶人就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大夫則是貴族。按照唐代的孔穎達《禮記正義》的說法:「『禮不下庶人』者,謂庶人貧,無物為禮,又分地是務,不服燕飲,故此禮不下與庶人行也。」《禮記正義》又說:「『刑不上大夫』者,制五刑三千之科條,不設大夫犯罪之目也。
  • 長每周1次基本巡查走訪,每月1次大排查走訪 青海打造「一核三治...
    「創建工作開展以來,我們初步形成了『一核三治』,即以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為核心,以法治、德治、自治為基礎的社會治理『黃南模式』,實現了社會治理從粗放到精細、從應急到常態、從治標到治本的根本性轉變。」三治融合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兩法+特邀」(「兩法」即法院和司法局,「特邀」即特邀調解員)人民調解模式是尖扎縣推進法治建設的有益嘗試。尖扎縣人民調解中心於2019年1月成立,現有1名法官、1名法官助理、1名律師、1名書記員。同時,特邀聘3名專職人民調解員。
  • 法治和德治在實踐中如何結合?這篇文章介紹的浙江經驗值得關注
    近年來,我省各地各部門在省委的統一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精神,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立法、司法、執法等法治建設諸環節。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法對於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法治建設的各個環節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三治融合」「四育發力...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三治融合」「四育發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 城口縣人民政府   2019-11-25 10:12     近年來,明通鎮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堅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聚焦育思想、育榜樣、育規約、育文化「四育發力」,讓矛盾更好地化解在基層,在夯實自治基礎、守好法治底線、構建德治支撐、助力脫貧攻堅等方面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現在,群眾精神面貌日漸變好,打架扯皮的少了,見義勇為的多了,懶惰賭博的少了,勤勞奮進的多了,群眾滿意度由70%提升到97%。
  • 「三治融合」成就烏鎮的「耳目一新、刮目相看」
    漂亮答卷的取得,離不開「三治融合」的助力,讓和諧、文明、美麗、有序、禮讓、包容等美好的因子鑄就「來過便不想再離開」的美麗烏鎮。  「管家精神」凝聚合力  前不久,在烏鎮鎮南宮社區,有一戶人家的廚房突然失火,經過了消防培訓的社區居民孫明松第一時間發現了火情,他迅速拿著滅火器把火撲滅了。
  • 「法治大院」、「讓一讓」調解室……3個故事帶你get重慶「法治...
    白石村駐村第一書記楊懿告訴記者,要促進脫貧攻堅,必須以黨建為核心、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德治為風尚,推進三治融合,讓「輸血」背景下同時增強「血管」承接能力,並最終提升「造血」機能。因此,法治大院應運而生。
  • 韓春暉:人治與法治的歷史碰撞與時代抉擇
    但是諸如僭主政治、寡頭政治的現象,在當時各個城邦還是時有發生,它同樣也是「人治論」的源頭,兩種理論在城邦治理的政治實踐中交鋒碰撞一路前行,最終凝結成現代法治的基本共識。 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就明確提出「哲學王」的統治,堪稱「人治論」鼻祖。他認為,「理想國」應由金質的哲學家、銀質的武士和銅質的手工業者和農民三個等級的人員組成。
  • 中國法治實踐學派是如何推動實現善治目標的?
    在中國的法治話語體系裡,我們可以歸納出一個最大公約數的法治詮釋:法治是一種以善治為目標、以有效控制公權和保護私權的良法為前提的基本治理方式。在這個法治定義中,有三個關鍵詞:治理方式、良法、善治。法治是良法之治、控權之治、保護權利之治。中國法治實踐學派的基本工作就是圍繞控制公權和保護私權這個核心內容,研究影響中國社會重大變遷的一系列法治實踐活動,推動實現善治目標,並形成立足中國實踐的法治理論體系。
  • 「滬上楹聯第一村」的法治張力
    一副楹聯,蘊涵十分豐富的法治張力。近日,上海松江黃橋村熱鬧非凡,書法家們雲集此處、揮毫潑墨,將此前徵集而來的法治楹聯書寫成一幅幅書法作品,遠近村民聞訊而來,一睹盛況。在今年全國法制宣傳日這一天,上海第三屆法治楹聯發布大會在松江方塔園舉行。
  • 創新社會治理:治什麼 誰來治 怎麼治
    ,整合社會治理資源,形成多元治理結構;要把德治和法治有機結合起來,讓法治在規範社會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要讓各種有利於社會穩定、和諧社會生長的力量競相迸發,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安全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