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2020年,我們向深度貧困堡壘發起總攻,啃下了最難啃的「硬骨頭」。2021年,我們咬定青山不放鬆,腳踏實地加油幹,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中心的歷史性轉移。作為全國全國唯一部省共建鄉村振興示範省,浙江省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第一方陣,為全國做出了示範和表率,總結出了空間聚集、綠色崛起、產村融合、品牌引領、數字賦能、文化深耕、要素激活、片區聯動、四治融合的可學、可借鑑的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
為了用更鮮活的方式將「十大模式」呈現給廣大老百姓,FM93浙江交通之聲在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和《小康》雜誌的指導下,推出了《走進「浙」裡的小康生活》融媒系列主題報導,通過典型人物和事例,用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方式展示了十個典型村莊案例,以獨特的視角解碼鄉村振興的浙江秘笈。
中國小康網訊 記者 周雪妮 通訊員 李巾 在桐鄉,村裡的事大夥一起商量著辦,早已成了許多村民的共識。作為「三治融合」發源地,越豐村通過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助推全面小康的建設,治出了村民參與的熱情,治出了矛盾化解的良方,治出了全域秀美的環境。《走進「浙裡」的小康生活》融媒系列主題報導本期推出《三治融合,激發鄉村治理新活力》,一起了解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之三治融合模式。
「今天的議事會主要是針對老村莊的停車問題召開的,主要是村民家裡辦喜事,來的朋友比較多,停車難,村民意見也比較大。」在嘉興桐鄉市越豐村的文化禮堂裡,黨委書記沈春雷已經記不得自己是第幾次召集百姓議事會。這次他們要討論的議題是要不要在老村莊內修建公共停車位。
越豐村的百姓議事會採用1+x的模式,除了9位村民代表作為固定成員,還會邀請議題利益相關群體組成的非固定成員參與協商。議事會成員張飛揚特意製作了彩色圖板,展示先前已建車位在建設前、建設中和建設後的用地情況。「本來村裡的雜地就是舊房子,全是建築垃圾,對村民來說環境衛生也成問題,現在把建築垃圾清理乾淨造成停車位,停車難的問題也解決了,村裡的環境問題也提升了。」張飛揚說道。
在大傢伙的一致商議下,議事會確定了二期方案中幾個停車點的建設位置,成員們作為小組代表,還要把議事會討論的結果告知每一位村民,再搜集他們的反饋意見。沈春雷說,這樣的議事會沒有固定的召開時間,只要村裡有建設規劃的大事,或者村民有重要的意見或訴求,村民代表們都會隨時聽候召喚,一叫即來。沈春雷說,「議事會一年差不多有十多次,最多的時候有二十餘次,從起步到成熟到最後實施,老百姓都會作為一份子參與其中。」
越豐村位於嘉興桐鄉市經濟開發區東南部,1995年起,沈春雷回到自己的家鄉,當起了村幹部,2002年後開始擔任越豐村的負責人,當時的越豐村以製革、皮毛、蔬菜、家紡等行業遠近聞名。2009年以來,隨著滬杭高鐵以及高橋新區相繼開工建設,處在「大徵遷、大建設、大發展」格局中的越豐村,由於新舊對比的差異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村民的矛盾糾紛層出不窮。面對這些問題,越豐村所在的高橋街道正式開始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建設工作試點,但僅僅有概念性的理論還遠遠不夠,為了尋找「三治」工作的重要抓手,越豐村開始實行 「一約兩會三團」的治理新機制。2013年起,沈春雷畫出了獨屬于越豐村的治理藍圖。沈春雷表示,通過這幾年逐步深化和完善,現在已經形成了「一約兩會三團」的工作機制,一約就是村規民約,兩會就是百姓議事會和鄉賢參事會,三團就是道德評判團、百事服務團和法律服務團。
除了百姓議事會,鄉賢參事會由老黨員、企業家、教育科研人員等40人組成的,對村裡發展項目的規劃、重大活動的提出有針對性、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百事服務團為水電安裝、家電維修等事關百姓生活的事項提供日常服務。法律服務團由專業律師、檢察官、司法所工作人員等5名成員組成,每月固定15日為村民提供專業法律諮詢。道德評判團由10到15名模範代表組成,通過道德評議弘揚先進,批判和曝光不道德行為,道德評分高的村民可以享受通過積分兌換券的形式享受不少權益。「一約兩會三團」的機制在村民和村委會之間建起了溝通的紐帶和橋梁,村民黃伊琳也感到了鄉村生活中的切實改變,「無論是路燈的改造,環境衛生的整治,垃圾分類或是交通安全,現在都會來徵求村民的意見傳。以前覺得村裡的事情就是村幹部的事,我們村民聽到了就是照做。現在一方面咱們老百姓的聲音可以被上面聽到,另一方面,我們和村幹部的關係也會更加融洽。原來村裡有什麼事都是事不關己,現在大家都會一起商量。」
在「三治融合」模式的感召下,張飛揚從2013年起就開啟了自己的飛揚調解室,專門為村民遇到的法律糾紛和普法問題提供免費的諮詢服務,相比於以往簡單的調解,張飛揚有自己獨特的妙招。「越豐村調解糾紛的效率之所以高,是因為有更多的輔助手段,道德評判團和法律服務團都會參與進來,村裡可以從各個方面召集各種資源來為村民服務,來協助調解糾紛,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抓手。」
張飛揚回憶,當初越豐村在重建徵遷時,村民由於房屋買賣沒有辦理過戶手續而導致了雙方子女就徵遷賠償產生了糾紛,在道德評判團和法律服務團加入調解後事半功倍,調解成功的效率大大提升。「當時這個調解很麻煩,一個證據也沒有,當事人也去世了。」為了更好地化解雙方的糾紛,張飛揚從一方面邀請律師告知當事雙方訴訟可能面臨的後果,對賣方則通過道德評判團對其在道德上進行約束。
在三治融合的治理理念推動下,越豐村村集體經濟收入穩步增長,18年經濟總收入769萬元、19年為1179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長,全體村民共享發展紅利,全村經濟社會邁上新臺階、實現新水平。今年是沈春雷在家鄉工作的第25個年頭,在只爭朝夕的忙碌中,他不僅見證了自己家鄉的嬗遞變遷,更感受到了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的熱情越來越高,矛盾糾紛越來越少,生活環境越來越好。沈春雷說,從2013年「三治融合」實施以來,越豐村逐步形成「大事一起幹、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融合的鄉村治理的模式。而隨著三治融合模式不斷深化發展,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的熱情越來越高,村民之間、村幹部之間的矛盾糾紛也越來越少。(轉載自FM93浙江交通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