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推進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建設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峰會專家論壇上,與會嘉賓正在討論。
中心記者孫一聰/攝
在日前舉辦的第三屆推進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建設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峰會上,來自全國的多名致力於社會治理領域的研究、並具有深厚學術造詣和影響力的專家、學者,圍繞數位技術、制度體系、三治積分等話題,從不同視角分析和解讀三治融合。
會上,桐鄉市委書記盛勇軍代表桐鄉市委、市政府作了題為《三治融合「桐鄉經驗」的持續創新》的主旨發言。作為「三治融合」發源地,桐鄉還率先發布了《桐鄉市「三治融合」積分管理實施規範》,為各地探索三治融合基層治理提供更多桐鄉經驗。
自2013年開始,桐鄉就在全國率先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實踐,取得了積極成效。隨後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成為全國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品牌,並先後獲得首屆中國城市治理創新獎優勝獎、入選全國黨員學習案例範疇、入選全國首批鄉村治理典型案例。
多年來,桐鄉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完善、持續創新,一直遵循「圍繞需求做、奔著問題去」的主線,堅持群眾需求在哪裡「三治融合」就服務到哪裡、突出問題在哪裡「三治融合」就運用到哪裡,並通過著力提升自下而上的行動自覺、健全務實管用的制度體系、豐富因地制宜的實踐樣本,進一步提升「三治融合」實踐水平,全力建設「三治融合」實踐全國示範地、引領地。
多元共治匯聚合力
濮院鎮新聯村道德評判團成員向村民宣傳垃圾分類知識。
如今的濮院鎮新聯村綠化環境宜人、配套設施完善、鄰裡關係和善,是全市「美麗鄉村」典範,還是全省新農村建設的樣本。「我們村也有過環境衛生差、村民間矛盾多等問題。而通過『一約兩會三團』等形式,村民們從『觀眾』變成了『主角』,不少難題都迎刃而解!」說起村裡的改變,新聯村村幹部陸燕萍充滿自豪。
多年實踐證明,「三治融合」之所以能成為「法寶」、「金鑰匙」,化解一個個基層治理中遇到的難題,不單單是因為它改變了以往政府對村社事務大包大攬的做法,而是通過深入推進多元共治,引導基層組織和群眾有序參與社會事務,真正推動了從「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
為了持續深化三治融合的「桐鄉經驗」,市黨代會連續兩年將「三治融合提升行動」作為全市「七大行動」之一,納入全局工作謀劃推進。桐鄉還制定出臺《三治融合提升行動實施方案》、《桐鄉市三治融合積分管理實施辦法》等系列配套文件,明確工作重點,成立三治融合工作專班,與鄉村治理工作專班合署辦公、協同考核。
正因此,桐鄉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志願服務隊伍和自治品牌,讓群眾有了更多參與基層治理的途徑。近年來,桐鄉持續開展「紅袖章」萬人大巡防活動,讓更多的群眾做好大管家、當家人,實現了網格信息無盲區、全覆蓋。特別是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全市有20餘萬人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全市沒有出現一起重大安全維穩事件,為「兩手硬、兩戰贏」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第三屆推進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建設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峰會專家論壇(以下簡稱「論壇」)上,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蘇竣就表示,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本質和初心,就是以人民為中心。從實踐來說,基層社會治理本質上就是事無巨細地解決群眾生活中具體、零碎的小事情和小問題,這恰恰就是我們的生活。以回應人民的實際需求為宗旨,依靠人民群眾的集體力量為方式,保證群眾在現實生活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桐鄉在這個方面做出了有意義的示範。
創新基層治理載體
去年5月,我市率先在河山鎮啟動「三治融合」積分管理試點工作,積分與金融惠民、企業誠信、先進評比掛鈎,通過積分兌換、政策獎勵等積分運用方式,激發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截至目前,「三治融合」積分管理工作已基本實現鎮(街道)、村(社區)全覆蓋,且還在不斷探索「三治融合」積分管理工作拓展到各行業、各領域。
今年7月,桐鄉還以「微嘉園」為載體,創新打造三治融合線上平臺,開發建設三治積分榜、自治風向標、服務百寶箱、法治直通車、線上議事廳等具有桐鄉三治特色的模塊。目前,「微嘉園」全市累計註冊群眾28.2萬人,「三官一師」、黨員、網格員等2.5萬餘人加入平臺並亮明身份,群眾累計報事數8863件,事件辦結率99.6%。
除了探索「三治+積分」外,桐鄉還創新推出「三治+金融」,結合「三服務」,深入實施金融惠農、金融惠企等行動,集聚政銀資源合力,推出「三治信農貸」「三治小微貸」「三治商戶貸」等三治金融產品,將更多的金融活水引向「三農」、引向民營、引向小微等實體企業,為美麗鄉村建設、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發展提供普惠式資金保障。目前,全市已授信11.5萬戶、188億元,已覆蓋85%農戶,累計為1.3萬戶發放貸款30億元。
在談到「微嘉園」、「三治積分」等桐鄉創新的基層治理工作時,中山大學社會治理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政務學院教授肖濱表示,這就是數位化的治理,好比「三治積分」不僅把「三治融合」的運作量化了,而且把其評判機制量化了,通過數位化的技術把自治、法治、德治融合起來,正如盛勇軍所說,用「整體智治」為「三治融合」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插上賦能的翅膀。
近年來,桐鄉一直在探索智慧化手段在「三治融合」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深入應用。今年8月,由桐鄉自主研發的矛盾糾紛一站式受理、指派、研判、調處平臺——「桐解碼」也正式上線運行。該平臺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以社會治理領域中「治未病」為目標,讓群眾和調解員雙向互動和解決糾紛得到便利,最大程度在網格中化解矛盾糾紛。儘管運行不久,但已取得不錯成績,接下去將在嘉興市得以推廣。
此外,桐鄉通過全面構建全科網格、聯動指揮及鎮街為主聯合執法支撐的基層社會治理「一網雙聯」體系,推進「數字桐鄉」建設,以「一張網」的形態暢通「三治融合」的實現路徑。
8年來,桐鄉市民已深深感受到了「三治融合」帶來的變化:大家的話語權更多了、鄰裡間的糾紛變少了、居住的環境更美了……桐鄉以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增效,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擔當起「三治融合」發源地、示範地、引領地的歷史使命,為全國基層社會治理提供更多的桐鄉經驗、桐鄉樣本。
協同治理築牢根基
桐鄉紅星世博家居廣場聯合農商銀行推出「三治」商戶貸,圖為商戶集中授信現場。
「桐鄉的『三治融合』不是在搞形式主義,而是以新的方式,以新的實踐在解決具體的公共問題。」這是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孔繁斌在參加論壇發言時說的一句話。他還說,「三治融合」創新還體現在桐鄉幹部和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上,很多難題的解決並沒有現成的答案,但基層幹部群眾選擇主動探索,這種「辦法總比困難多」的精神正是「三治融合」不可或缺的。
為了不斷完善三治融合「桐鄉經驗」,桐鄉根據自身實際,建立村規民約(社區公約)、百姓議事會、鄉賢參事會、道德評判團、法律服務團、百事服務團「一約兩會三團」工作機制,使其成為「三治融合」最有效抓手。
從2019年2月開始,桐鄉紅星世博家居廣場的經營管理公司、市場運營團隊、物業管理公司合同陸續到期,加之之前商鋪房價虛高、租金收入拖欠、收益過低等問題引發矛盾不斷激化,市場經營面臨巨大困難。
面對這些問題,桐鄉經濟開發區(高橋街道)迅速組建了紅星市場臨時黨支部,建立「三會」(市場業委會、市場監委會、經營戶聯合會)強化市場自我管理,制定出臺「兩約」(業主管理規約、經營戶公約)規範市場自我監督,建立發揮「一團」(紅星服務團)強化服務管理,同時對市場內商戶開展「三治積分」管理。
今年4月,由市場業委會主導公開選聘嘉興瑞科商業經營管理服務有限公司入駐,新商戶成功籤約,市場出租率達90%。8月,廣場聯合農商銀行推出「三治」商戶貸,目前已授信三治商戶貸27戶,授信金額3000萬元,有效緩解市場商戶的資金問題,真正實現了市場健康發展。
多年來,桐鄉綜合運用「三治融合」手段,互為支撐、協同發力,也通過拓展「一約」、建好「多會」、應用「多團」,讓「一約兩會三團」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探索應用,實現融合增效,真正形成了「大事一起幹、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推動「三治融合」持續創新
浙江工商大學校長、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院長鬱建興在論壇上發言。
中心記者孫一聰/攝
「本次論壇,幾乎所有專家學者都不約而同地提到數位技術在『三治融合』實踐中的應用及其未來價值。」作為本次峰會召集人,浙江工商大學校長、浙江大學社會治理研究院院長鬱建興在談到「三治融合」的未來發展時說,儘管專家學者對於「三治融合」的未來有很多發散性的思考,但大家都一致認為,首要任務是要在社會治理創新集成的意義上,為「三治融合」構建一套成熟的制度體系,實現從「事」到「制」再到「治」的轉變。
鬱建興指出,儘管發源於桐鄉的「三治融合」為全國各地基層治理提供了樣本,但「三治融合」在具體的載體和方式上,一定是開放的,而不是統一的。各地需要結合自身的歷史文化、資源稟賦、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來選擇「三治融合」的載體和方式。這其中有很多的選項,不是自上而下設計的結果。
鬱建興表示,一定要將有效性作為「三治融合」的目標。正如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所言,效率是以「正確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則是「做正確的事」。用很高的效率去做不正確的事、不需要做的事,才是最大的問題。為社會治理有效而創新,而不是為創新而創新,才能真正實現創新的可持續性。社會治理有效,概括起來就是社會既充滿活力又穩定有序。「三治融合」在未來應當而且必須要實現制度優勢向治理效能的轉化。
在作論壇總結髮言時,鬱建興還表示,浙江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教授何顯明提出「重要窗口」建設賦予桐鄉「三治融合」新的歷史使命,給了大家很好的啟發。「今天我們討論『三治融合』的未來,應當站在建設『重要窗口』、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高度審視『三治融合』,要將『三治融合』打造成為更加成熟的基層社會治理制度體系,助推浙江在基層社會治理領域勇創第一,為中國之治貢獻更佳方案。」他表示。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由受訪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