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1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基層治理是重要基礎
12月14日
全區基層治理經驗交流會召開
總結交流基層治理方面的經驗做法
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
今年5月,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十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關於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提高基層治理能力的若干意見》(簡稱「1+6」政策文件),對基層治理工作進行全面部署、作出具體安排。半年多來,各地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決策部署,以推動「1+6」政策文件落地落實為「主攻手」,破解基層治理「最後一公裡」難題,在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好經驗、好做法。
小編摘取了
全區基層治理經驗交流會上
部分市、縣(區)的精彩發言
一起來看!
石嘴山市
抓實企業治理體系
促進企業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
石嘴山市現有各類企業15231家,其中工業企業3208家。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十次全會以來,石嘴山對標對表自治區完善基層治理《若干意見》及企業治理《實施意見》,突出黨建引領、強化企業治理組織保證,緊扣激發活力、保障企業人員合法權益,加強依法治企、促進企業守法誠信經營,堅守生態紅線、壓實企業環保主體責任,嚴格風險防控、強化企業安全生產監管,在促進企業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上取得了新成效。全市非公企業黨組織覆蓋率達到78%,比去年提高10個百分點;為企業爭取政策資金5.6億元,減免稅費13億元,清欠民營企業帳款2.3億元,新增貸款102.9億元;在企業、行業協會建立勞動爭議調解組織1010家,組建率93%;歸集和公示各類數據信息130多萬條,城市信用監測綜合指數全國排名比去年提高112位;初步實現環境質量、汙染源和生態狀況實時監測全覆蓋,在線監測問題辦結率達到100%;累計出清「殭屍企業」278戶,盤活土地1萬餘畝;整治完成「散亂汙」企業668家,立案查處環境違法企業101家;排查治理企業安全隱患10563項。
興慶區
突出「四個堅持」
打造社團共治共享新格局
銀川市興慶區按照「注重培育發展,注重依法管理,注重發揮作用」的要求,堅持黨建引領、推動社團治理模式創新,堅持引育結合、助力社團治理增能提速,堅持依法管理、提升社團組織管理水平,堅持五社聯動、深化社團治理資源整合,推動社團治理各項部署要求落地生根。全市成立街道社會組織黨支部和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等各類社團黨組織53個,形成「屬地兜底、上下聯動」的黨建工作管理體系;建立「雙孵化四同步」工作機制,選派黨建工作指導員143名,著力開展黨組織聯建共育工作;依託孵化基地引進區外樞紐型社會組織23家,通過中國好公益平臺引進7大領域49個品牌項目,連結資金1000萬元;投入1200萬元建設新型黨群活動服務市民驛站10個,構建「15分鐘城市基層黨建活力圈」和「社區生活服務圈」,直接受益居民66623人次,間接受益居民100731人次。孵化基地成立以來,為各類社團提供黨建指導、註冊諮詢、信息共享、財務管理、資源拓展、能力建設等專業服務,孵化培育註冊社會組織85家。
金鳳區
蹚出新時代社區治理的新路徑
銀川市金鳳區以思想破冰引領改革突圍,以創新驅動贏得發展主動,牢牢抓住數字社區建設這個著力點和突破口,探索完善了「一核三聯五治五化」的新路徑,突出「一核」引領、強化「三聯」聚力,突出「五治」並舉、強化「五化」驅動,突出多元保障、強化建章立制,進一步增強治理組織力、治理執行力、治理持久力,打通了社區治理「最後100米」。構建「46個社區黨委+240個居民小區黨支部+1084個樓棟聯合黨小組」的三級社區黨組織縱向鏈條;受理、辦結居民群眾反映問題507個,組織召開各類協調會147次,問題受理答覆辦結率達到90%;吸納954個黨組織進駐社區黨委,780名相關負責人擔任社區黨委兼職委員,1500餘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通過「三級會商」增(改)設15個社區,社區「兩委」成員職數增核至590名,網格數增加至692個;建設22處法治教育陣地,打造115個人民調解委員會,在全區率先實現基層法律服務全覆蓋;在全區率先開展「網際網路+社會治理」試點建設,實現「一級指揮、三級聯動」「社區吹哨、部門報導」。
沙坡頭區
巧做社區治理「大文章」
築牢應急管理「防護網」
中衛市沙坡頭區以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縣為抓手,大力推進社區治理和應急管理有機結合、同頻共振,建強社區治理「主心骨」、激發應急管理新動能,用活社區治理「微網格」、織密應急管理安全網,出好社區治理「保障拳」、打好應急管理主動仗,抓好社區治理「宣講團」、凝聚應急管理大合力,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保證。組建成立了20個聯合黨委、91個聯合黨支部、172個聯合黨小組,動員市、區185家企事業單位參與共建共治、應急處置;將轄區內所有主次幹道、居民小區、商業網點等全部納入網格管理,共劃分43個大網格、269個中小微網格,使每一個網格都成為應急處突的堅強堡壘;組建「兩員三長」五級服務隊,下沉2542名機關幹部、招募4351名社會志願者擔任樓棟(單元)長,招聘105名專職網格員,培育140個「草根型」社區社會組織;累計發現上報社區各類安全隱患2682個,整改率達100%;改造老舊小區46個,依法徵收改造城中村遺留棚戶區56個。
同心縣
堅決守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主陣地
吳忠市同心縣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補齊教育發展短板,完善校園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2020年全縣小學學齡兒童淨入學率100%,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31.58%,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3.52%,高考上線率99.89%,從根本上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構建了27名縣級領導包聯、9名工委成員包片、134名黨建指導員包支部的黨建工作格局;創建區市縣民族團結教育模範學校及先進集體20個、文明校園105個;配齊法治副校長108名,為50人以上學校配備專兼職保安602人,成立護校隊127個;培養「種子」教師1200人,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累計表彰「最美鄉村功勳教師」「教育世家」423名,268名農村教師不受職數限制晉升職稱;健全教師工資待遇聯動增長機制,全縣教師月工資平均高出公務員1000元、農村教師高出縣城教師2000元;設立大病救助基金,每2年為在編在崗教師全員免費體檢一次。
涇源縣
創新鄉村治理體系
走鄉村善治之路
固原市涇源縣創新建立了幸福農家「123」、「塑形工程」和鄉村文明實踐積分卡「5223」、「鑄魂工程」,配套實施「六到家門口」服務機制,兩項工程標本同治、服務跟進、一體落實,調動了群眾主人翁意識,激發了群眾樹正氣促和諧謀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初步建立了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新模式。農戶通過改水改廁改廚改棚改院,清理亂堆亂放、雜草雜物,整治屋裡屋外,建設「一個」乾淨整潔舒適方便的農家院落;利用產業結構調整退市樹幹、土坯房拆除磚瓦木料,建好菜園和果園「兩個」增收園子;家家戶戶栽好房前屋後經果樹、鄉村負責栽好村組道路樹、部門負責栽好河道溝渠綠化樹「三棵樹」;以戶為單位,將生產生活和環境保護行為量化積分,用積分兌換物品,激勵村民崇尚文明;建成「老飯桌」71所,近500名鰥寡孤殘和空巢老人吃上了熱乎飯;大辦扶貧車間,創辦製衣、包袋加工、有機肥加工、辣椒醬生產等扶貧車間33個,吸納貧困勞動力1100餘名;建設家門口綜合服務站,與縣政務中心聯網,現場代辦43項;設立金融服務站,現場辦理小額取款、低保查詢、兩險繳費等事項22項。
來源:寧夏日報
監製:萬瑋
原標題:《「1+6」政策衍生新效應 寧夏巧解基層治理「方程式」》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