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治理中的公共政策範式轉型

2020-12-08 光明思想理論網

國家治理中的公共政策範式轉型

——從肯定性行動到多樣性管理

王麗萍

  「誰得到什麼」始終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議題,普遍性和中立性則是公共政策的關鍵特質和重要美德。在現代國家治理中,許多國家通過採取肯定性行動或類似政策,修正由歷史、既往政策或其他原因所造成的社會差距,以促進不同人群之間的權利及發展機會的平等。肯定性行動政策以非均衡的政策工具追求均衡的治理目標,突顯了明顯的國家幹預特性。隨著治理理念的流行和社會觀念氛圍的變化,肯定性行動似已成為國家治理的一個悖論,並提示多元主義時代需要國家治理和公共政策的新範式。多元主義時代國家治理需要平衡的差異和不均衡越來越多,多樣性本身更被賦予重要的積極價值。國家治理和公共政策趨向多樣性管理的範式轉型是一個迫切的時代問題,也將使肯定性行動政策融入多樣性管理的治理邏輯和實踐框架之中,以充分實現其治理潛力。

  肯定性行動政策:國家治理中的常見公共政策類型

  差異性、多樣性乃至不同程度的不平等是一種社會常態,因而也是國家治理和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社會基礎,還是確立國家治理和公共政策範式的重要前提。因此,在現代國家治理中,大多數國家都通過採取肯定性行動或優惠政策應對這一問題,以修正因歷史、既往政策或其他原因所造成的社會差距,從而促進不同人群之間的權利及發展機會的平等。

  事實上,處於劣勢地位的人群並非如人們可能想像的總是少數族裔或少數人口,人口構成中同質性的缺乏更可能導向對肯定性行動政策的需求。肯定性行動及相關政策本質上是以非均衡的政策工具追求均衡的治理目標,突顯了國家的幹預特性,與公共政策更少幹預性、更少強制性的變化趨勢相悖,因此需要被置於多元主義的背景下加以審視。

  國家治理中的肯定性行動悖論

  由於肯定性行動政策常常以特定人群為對象而把其他人群排斥在外,可能的結果是在應對某些方面的差距或不公平問題的同時又在其他方面產生新的不公。肯定性行動固有的群體偏好與內在於新自由主義的個體偏好之間存在衝突。群體成員身份是從肯定性行動政策中受益的資格前提。為肯定性行動貼上「自由的」或「進步的」等標籤實際上是具有誤導性的。

  總體上,人口結構中同質性的缺乏更可能導向對肯定性行動政策的需求,而政府對更為多元維度上的社會特徵的關注,則可能導向因實施更具普遍性和包容性的政策而使肯定性行動政策成為一種並非必要的政策選擇。英國案例表明,更為中性和更具普遍性的政策可以使不同人群的權利得到保障,而當這種政策執行不力時則為肯定性行動政策留下了空間。

  隨著多元主義時代的來臨,國家治理過程中需要平衡的差異和不均衡將越來越多地顯現出來,因而似乎不同政策領域的肯定性行動政策可能將會越來越多。但是,伴隨多元主義時代社會自信的日益增強,對於肯定性行動政策的質疑乃至抵制也在增加。

  多元主義時代的多樣性管理

  值得關注的是,在大多數西方國家,有關肯定性行動的討論被移置於多樣性管理的話語空間,多樣性管理是使肯定性行動在實踐中得以存活的一種新的治理策略。多樣性管理則著眼於關照所有人的利益,使肯定性行動常常較為狹窄的社會基礎擴展至整個社會,也使相關政策變得更為中性,更具包容性。

  多樣性管理仍以身份政治為基礎,但同時又與新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和企業家意識形態聯繫在一起,關注於個體而非群體,所使用的語言是能力和利益而不是肯定性行動所使用的被接納的權利。

  肯定性行動是多樣性管理諸多實踐類型的一種方式,是一種不完美的甚至是粗糙的實現方式,而多樣性管理則是肯定性行動的改進。

  多元主義不同於多樣性,是我們對多樣性的回應。在多元主義的時代氛圍中,多樣性本身被賦予重要的積極價值。多元主義鼓勵和培育更為複雜的差異性和多樣性,要求國家治理和公共政策在範式意義上作出重要的調整。在肯定性行動政策遭遇挑戰之際,更為平衡的多樣性管理將成為國家治理和公共政策範式轉型的重要方向。

  在國家治理的背景中,多樣性意味著國家治理和公共政策過程中更大的複雜性與張力,因而有學者將多樣性看作社會陷阱。相對於組織機構中的多樣性管理,國家治理中的多樣性管理不僅僅只是意味著多樣性的增加,還具有更為複雜的內容和目標,從而使多樣性管理無論在內涵方面還是治理目標的設定方面都更為複雜。而國家治理和公共政策趨向多樣性管理的範式轉型,則成為多元主義時代國家治理的最為迫切的時代問題。

  尋求多元主義時代國家治理與公共政策新範式

  治理理念的流行更使由國家控制公共政策制定與實施過程變得極不現實。隨著多元主義時代治理理念的流行,政策制定將日益成為政府、市場與公民社會協商和協調行動的過程。這將對實踐中隨多樣性增加而日漸增多的肯定性行動政策的前景產生難以預期的影響,而社會觀念氛圍的變化則使這一影響更趨複雜。

  公共政策在總體上已變得更少幹預性、控制性和強迫性,而日益趨向對國家規製作用的強調。在這種意義上,肯定性行動政策的空間在多元主義時代似乎已經被大大壓縮了。

  在多元主義時代,觀念的多元化和利益的多元化都是確定的事實,不同觀念的持續競爭日益表現為一種常態,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也已成為一個多元利益攸關方參與的過程。但是,多元主義時代的諸多不確定性卻使有關多樣性管理的公共政策新範式始終難以出現。

  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時期,圍繞「在特定現實環境條件下怎樣的政策反應是適當的」 這一思考所形成的一些寬泛共識,往往成為公共政策制定的範式性思考並主導著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這種範式性思考不僅在歷時維度上常常表現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還具有顯著的跨國溢出效應。政策觀念對於塑造政策範式具有主導性影響,但各國不同的政治制度對於塑造公共政策的影響依然是確定和明顯的,不同制度所創造的政治機會結構則賦予不同類型的政治行動者影響公共政策制定的不同可能性。

  雖然組織管理中的多樣性管理被認為已經發展為一個完善的提升組織績效的策略,但在組織管理中,人們對於如何有效管理多樣性仍然知之甚少。多樣性管理是一個與組織目標、組織歷史、組織內部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相關的一個過程,某種特定管理技巧的效果會隨時間、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對於國家治理中的多樣性管理而言,國家治理的目標更為複雜,多樣性的維度也更為豐富,多樣性管理事實上更可能表現為一種與具體問題直接相關的原則或目標,而非可運用於不同維度多樣性管理的統一範式。國家治理目標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公共政策來達成,而國家治理目標則直接塑造了公共政策的目標。總體上,國家治理目標的設定很大程度上還是國家能力的一個結果,並使不同時期的公共政策呈現不同的特徵。

  具有流行特質並可產生從眾效應的政策範式體現著關於如何應對實際問題的不同觀念以及持有不同觀念的行動者之間的相互競爭。多元主義時代不同觀念之間的競爭,一方面使統一的公共政策範式難以出現,另一方面卻提供了更多的政策選項,從而為均衡的多樣性管理提供了可能性。

  肯定性行動遠不是一種理想的公共政策,其積極效應在日益多元化的社會也變得黯然失色。管理多樣性日益成為國家治理的首要任務。為此,擯棄有關肯定性行動政策的不切實際的想像,理性、審慎和克制地運用肯定性行動政策工具,就成為充分實現其治理潛力的重要前提。多樣性是多元主義時代的一個重要社會現實,也將成為一種社會常態,而趨向多樣性管理的國家治理和公共政策範式轉型,將有助於擴展肯定性行動的政策空間,使肯定性行動政策融入多樣性管理的治理邏輯和實踐框架之中,並在此過程中充分實現其治理潛力。理想的公共政策應該既能夠解決問題,又不會產生新的社會緊張乃至政治衝突和分裂。後者應成為多樣性管理的底線。

  尋求趨向多樣性管理的公共政策新範式首先是一個國家治理和國內政治議題,有關多樣性管理的公共政策新範式的探索和確立,應基於各國不同的歷史、文化、社會與政治制度背景以及政策實踐。

  (作者系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中國政治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來源:北京大學中國政治學研究中心,本文原載於《北京大學學報》2017年5月第54卷第3期)

[責任編輯:楊煜]

相關焦點

  • 中山大學「社會治理與公共政策:東亞國家的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
    【MBA中國網訊】問人間政治之道以善政天下,求公共管理之理為良治中國社會治理與公共政策是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者共同關注的議題。中國、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領域探索社會治理與公共政策創新,形成不同的發展模式。研究者在這一領域展開較多探討與爭鳴,比較不同國家和地區社會治理與公共政策的發展模式,探索形成發展模式的邏輯機制,分析不同發展模式下遭遇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學術對話。
  • 治理嵌入性與創新政策的多樣性:國家-市場-社會關係再認識
    對包括創新政策在內的公共政策分析來說,行政治理如何與另外兩種治理方式協同,尤為關鍵。在公共管理中,三種治理機制的協同組合是治理設計和實施的核心內容。行政、市場和社群機制相得益彰型的嵌入關係,在公共管理學領域日益成為一個方興未艾的新研究領域──協作治理。
  •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轉換
    面對社會公共問題,有研究者越來越重視國家的作用。與此同時,作為集合名詞的國家也被政策分析論者用來論證政策的合法性問題,經濟自由主義排斥國家和政府的觀點因其治理效果不佳越來越受到質疑。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越來越多的學者重新關注和使用「國家」這一概念。國家概念成為學術研究中獨立而且重要的分析單元本來無可厚非,但若要奉為金科玉律甚至當作政治操作手冊,則仍需審慎對待和理性分析。
  • 論現代國家治理轉型的五個向度
    如果說國家治理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社會經濟各領域存在的問題,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而治理的理念和實踐的轉型則是在社會、經濟的結構和內涵都出現了新的變化,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帶來新的問題需要解決的背景下開始的。這種轉型在時間上是漫長的,在內容上是複雜的,很多方面是疊加在一起逐漸進行的。
  • 新中國70年機關事務治理的制度變遷
    作者:武漢大學「珞珈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治理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機關事務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丁煌;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國家治理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人員 李雪松  摘要:機關事務治理制度是國家治理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
  •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工作會成功舉辦
    1月8日,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和清華大學智庫中心聯合主辦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工作會暨智庫中心午餐沙龍成功舉辦。工作會合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智庫中心主任蘇竣,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彭宗超、副院長朱旭峰、鄧國勝,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謝矜,智庫中心主任助理汝鵬、劉運輝等出席了會議。公共管理學院青年教師、博士後、博士生和科研管理工作人員近90餘人參加會議。會議由鄧國勝主持。
  • 公共管理研究的熱點與重心
    後現代哲學的符號、話語、文本等概念的討論為社會科學研究的轉型提供了基礎。在公共管理領域,工業社會中的管理型社會治理結構帶來的諸多弊病也促使研究者從反思現代性後果的邏輯中去尋找解決方案。公共管理的根本目標是對人類社會的治理,所提供的是關於尊重人的能動性、尊重公意的思考,所致力於尋求的是道德與社會治理合法性的根源。
  • ...治理,國外典型政策工具運用實踐及啟示|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國家治理概念,十九屆四中全會就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加強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建設、提高科技創新治理能力是中國科技創新爬坡邁坎的強大「推進器」,是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建設的必備「工具箱」,更是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 新工科教育治理的中國情境與模式
    新工業革命為後發國家建設一流高等工程教育提供了歷史性機遇,新工業革命時代呼喚工程教育範式轉型。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深刻影響著工程教育變革創新進程。縱觀工程教育發展史,它先後經歷了技術範式、科學範式、工程範式等。每一種工程教育範式的建構、成型、發展、成熟和轉型都是一個連續和漸變的過程。工程教育範式一般是在形成和穩定一段時間後才能更好地做回顧性研究,工程教育範式研究具有一定的滯後性。正如第一次至第四次工業革命一樣,每次工業革命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很難精準界定,而精準界定開始和結束時間未必重要,但其內涵和內容更為重要。
  • 2019公共政策國際會議在華中師範大學舉行
    此次會議主題為「新時代地方政府治理:機遇、挑戰與回應」,來自美國、日本、韓國、芬蘭、泰國等國的公共政策研究專家,以及來自全國近百所知名院校、學術團體的200餘名學者代表齊聚桂子山,共論新時代地方政府治理問題。
  • 智庫| 全球治理視角下的「一帶一路」倡議公民參與研究
    全球治理強調各多元行為體的共同治理,而不僅僅是指國家政府間的合作治理,它跳出傳統公共管理中的國家中心視角,以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為著眼點,核心在於圍繞保護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滿足人類的共同需要來開展公共事務,因此全球治理的實質就在於全球性公共物品的供給。
  • ...信息技術的大學「學習範式」轉型——基於麻省理工學院的案例探討
    向「學習範式」轉型是發達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趨勢,也是我國大學教學改革的急迫訴求。信息技術既是大學向「學習範式」轉型的重要驅動力,也為轉型提供了方法、手段、文化上的支持。近年來,麻省理工學院應用信息技術,積極推進大學課程模塊化、教育模式靈活化、發展戰略全球化的探索,努力打造「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大學教育模式。
  • 活動預告丨2020公共事物治理國際研討會議程
    2020公共事物治理國際研討會(2020 Commons Workshop)將於11月28日舉行,此次會議採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主會場設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本次會議主題是「城市公共事物與高質量發展」(Urban Common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的文化制度體系建設與創新
    正如有學者所說:「現代國家治理的價值取向應該是公共價值,即以解決社會公共問題為邏輯起點,通過多元主體的協同共治來實現社會公共利益。」[4]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中之重,即改革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建設服務型政府、高效政府、協同政府和法治政府。國家治理的目標落實到文化體制改革領域,對政府創新文化治理方式、提高文化治理能力提出諸多要求。
  • 彭波| 論數字領導力:數字科技時代的國家治理
    由於議題層次的網際網路治理高度複雜,其治理主體也必然是多元化的,但是近年來,在諸治理主體中,國家行為體在全球網絡治理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國家主權的理念與實踐開始重新主導網際網路政治話語體系,這一點在各網絡大國中皆是如此。
  • 從G20國家治理指數排名看中國的治理能力
    治理理論主張多中心治理,強調平等與合作;崇尚責任,強調公共利益;注重公眾的需求和公民參與;主張有效率的治理等。但是這些理論只不過是基調不變的社會中心主義的民主化理論——發展理論的新說法而已,它們依然是西方國家自己的內在需要,而非發展中國家的實際需要。一、什麼是國家治理國家治理是當今世界的重要議題。
  • 多角度觀察城市治理體制演化
    基層治理,構成城市整體性治理不可或缺的環節,因為城市「人民性」的內在屬性與人本關懷的公共價值需要透過基層的實踐行動得以落地,所以以民眾的獲得性與滿意度得以體現。基層政府作為國家科層系統向下延伸的末梢與「嵌入」社會關係網絡中開展管理、提供服務的組織,在國家的微觀層面銜接著政府與社會的關聯,承擔著落實公共政策與撬動社會資本、助推社會力量、促成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共建共治共享的合作網絡職責。
  • 新時代大學英語教改面臨三大轉型任務
    在過去十年中,大學英語一直在「無用論」和「消亡論」等唱衰聲中艱難發展,學界也出現了大學英語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爭論,同時還夾雜著「專業英語」與「學術英語」孰優孰劣的討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定位與走向一直備受關注。筆者認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急需總結經驗與教訓,著手實施三大轉型任務。
  • 網絡社會治理中的「國家中心關係型」政府角色定位研究
    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參與治理的多元行動者不再由規則和等級結構左右,而是由非正式和相對平等的網絡所影響。該分支注重模糊公共和私有部門界限的夥伴和關係網絡分析,注重在政府和私有部門之間通過政策網絡(policy network)建立正式和非正式聯繫和交換⑤,通過複雜性合作體系在公共權威和私有部門之間建立關聯。
  • 「現代化進程中的哲學問題與道德治理」學術研討會暨國家治理現代...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價值標準仍需理論工作者進一步深入研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中國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我們在探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同時,既要立足於中國現代化的特色,也要參照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的模式及其價值優劣。二、城鎮傳統與後現代機遇。我國治理現代化處在社會的雙重轉型過程中,從傳統到現代,從現代到後現代,兩個轉型同時在進行,並交織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