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教育部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之年,在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與新文科理念引領下,高校公共外語教學改革也將全面深化。從世界語言格局和中國外語教育布局來看,大學英語教學是主力軍。大學英語教學正處在改革「十字路口」,未來十年,大學英語教學何去何從,議論紛紛。在過去十年中,大學英語一直在「無用論」和「消亡論」等唱衰聲中艱難發展,學界也出現了大學英語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爭論,同時還夾雜著「專業英語」與「學術英語」孰優孰劣的討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定位與走向一直備受關注。筆者認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急需總結經驗與教訓,著手實施三大轉型任務。
改革開放40年來,大學英語教學是中國外語教育最有特色的一個領域,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國家會在高等教育階段如此重視並普遍開展英語教學。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投入與受眾之多,都堪稱世界外語教育史之最。在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實際肩負著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國際化的重任,同時也是人力資源規劃與發展中提升人才國際素養的基本途徑。因此,重新認識和定位大學英語教學的價值取向也成為當務之急。
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推進全球治理的進程中,中國將繼續擴大開放,以海納百川的心態融入世界,引導世界變革。未來十年,在中國引領的新型全球化時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首要目標就是要培養各類「懂專業,通英語」的專業人才。當前國家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各類國際化全球治理人才的培養、中國文化「走出去」、中國教育國際化戰略,以及高校「雙一流」建設都對專業人才的外語水平寄予厚望。因此,未來十年中國需要培養更多的多元化、高質量和複合型這三方面的專業外語人才。
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
由於我國高校層次多樣,對於大學英語教學培養人才規格應該實現多元化,不應該以「一把尺子」來衡量大學生的外語能力。大學英語教學必須緊密服務於不同類型高校發展、各類學科專業建設的現實需求,制定具體可行、差別化的大學英語教學的功能與目標。
例如,「雙一流」高校的大學外語教學必須充分對接高校新的定位,為衝擊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服務,以提升學校整體外語能力、提高人才全球科技文化素養、奪取國際話語權為教學規劃目標。
再如,一些行業特色鮮明的高校外語教學規劃,就應當對接行業發展和科技發展需求,加大對各類人才科技外語能力和對外交流能力的培養,這對服務於「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地方應用性本科高校而言,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提升各類人才的語言服務能力,應當成為這類院校大學外語教學規劃的主要目標。
從應試型向應用型轉型
改革開放40年以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從課程教材建設到教學模式改進、從教學評價到考試測試,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於學習者差異較大、師資水平參差不齊和教學資源不足等現實原因,大學英語教學距離學以致用這個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不可否認的是,應試英語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學英語教學對於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關注。因此,系統研究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問題與規律、尋找並發現社會與高校對於學生外語能力的現實要求、分析制約和影響學生外語能力提高的因素、提升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已成當務之急。
比如,在新工科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就應該考慮外語能力核心素養問題,在強調人文性的同時,還需要提高科學素養,提升大學生專業學習國際化的適應能力,從而為今後工科專業國際化創新人才培養做好準備。
從技能型向複合型跨越
隨著全球化日益推進,以單一的語言技能為主的大學英語教學面臨著向專業型範式轉型的挑戰。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外語人才規劃強調的是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培養,這種工具範式的優勢在於,便於在較短時間內培養具有一般通用性語言溝通與交流能力的人才,但是隨著國家對外語能力需求的不斷增長,這種技能型範式在有效性和實用性方面的弊端日益顯現。
上世紀90年代末,外語教育「費時低效」問題就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1996年6月,在中南海召開的外語教育座談會上,李嵐清同志就我國外語教育和外語改革發表了重要的講話。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國知識分子的總體外語水平不但不如發達國家,如德國,也不如許多發展中國家……我國目前外語教學水平、教學方法普遍存在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問題。很多學生經過8年或10年的外語學習, 卻不能較熟練地閱讀外文原版書籍,尤其是聽不懂、講不出,難以與外國人直接交流。這說明我國的外語教學效果不理想,還不能適應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和擴大對外交往的需要」。
李嵐清同志所說的知識分子外語水平問題,正說明國家在對外交往與國際化背景下,急需大批專業型外語人才。一方面,技能型人才缺乏人文知識積澱和專業知識培養,無法勝任國家對於高層次外語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缺乏不同類型的專業基礎,無法勝任不同專業領域和行業的工作崗位,更無法滿足日益國際化的眾多領域與行業專才的迫切需求。因此,新世紀中國外語教育規劃的艱巨任務就是,無論是外語專業人才規劃還是專業人才的外語規劃,都面臨著如何從技能型範式向專業型範式跨越的挑戰。
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複合型」人才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潮中備受青睞,成為就業市場的「香餑餑」,語言+專業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外語專業人才規劃範式的一大特色。但由於學科受限,目前的複合型外語人才專業以人文和社科專業為主,無法向理工醫農等專業領域深入與推進,因此,「專業+語言」的新型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呼之欲出。
當前,在「一帶一路」建設與全球治理新格局之下,專業型範式急需在「一專多能」(外語能力)和「一精多會」(外語)兩個方面發揮作用。2018年9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召開加強公共外語教學改革工作會議,正式提出要從國家戰略高度規劃公共外語教學,為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工作,在國家政策層面對大學外語教學做了重要導向,對教學實踐產生深遠影響。培養「懂專業,精外語」的國際化複合型高層次外語人才將是今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
在全球化時代,大學英語教學需要綜合考慮不同專業、領域和行業對於應用型和複合型外語人才的戰略需求,還要充分考慮到國家公共外語教育對於專業人才外語能力的培養體系建設,全力支持國家走出去和外向型發展戰略。近年來,專門用途英語(ESP)和學術英語(EAP)教學受到一些重點高校追捧,如何對接專業大類複合型人才培養需求,將是未來大學英語教學需要突破的重點領域。
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與研究還停留在語言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層面,缺乏對於不同專業或學科銜接的深入研究,尤其缺乏對大學英語教學校本特色與專業人才培養融合與創新的探索與突破。需要指出的是,改革開放40年,大學英語教學推動了國家對外開放與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一支懂外語、通專業的專業科技隊伍,構築了一個參與並逐步主導國際競爭的人才高地。展望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將致力於全面提升國家外語能力,以國家意識推動外語教育改革。
(作者: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