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大學英語教改面臨三大轉型任務

2020-12-05 求是網

  2019年是教育部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之年,在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與新文科理念引領下,高校公共外語教學改革也將全面深化。從世界語言格局和中國外語教育布局來看,大學英語教學是主力軍。大學英語教學正處在改革「十字路口」,未來十年,大學英語教學何去何從,議論紛紛。在過去十年中,大學英語一直在「無用論」和「消亡論」等唱衰聲中艱難發展,學界也出現了大學英語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爭論,同時還夾雜著「專業英語」與「學術英語」孰優孰劣的討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定位與走向一直備受關注。筆者認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急需總結經驗與教訓,著手實施三大轉型任務。

  改革開放40年來,大學英語教學是中國外語教育最有特色的一個領域,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國家會在高等教育階段如此重視並普遍開展英語教學。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投入與受眾之多,都堪稱世界外語教育史之最。在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實際肩負著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國際化的重任,同時也是人力資源規劃與發展中提升人才國際素養的基本途徑。因此,重新認識和定位大學英語教學的價值取向也成為當務之急。

  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推進全球治理的進程中,中國將繼續擴大開放,以海納百川的心態融入世界,引導世界變革。未來十年,在中國引領的新型全球化時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首要目標就是要培養各類「懂專業,通英語」的專業人才。當前國家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各類國際化全球治理人才的培養、中國文化「走出去」、中國教育國際化戰略,以及高校「雙一流」建設都對專業人才的外語水平寄予厚望。因此,未來十年中國需要培養更多的多元化、高質量和複合型這三方面的專業外語人才。

  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

  由於我國高校層次多樣,對於大學英語教學培養人才規格應該實現多元化,不應該以「一把尺子」來衡量大學生的外語能力。大學英語教學必須緊密服務於不同類型高校發展、各類學科專業建設的現實需求,制定具體可行、差別化的大學英語教學的功能與目標。

  例如,「雙一流」高校的大學外語教學必須充分對接高校新的定位,為衝擊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服務,以提升學校整體外語能力、提高人才全球科技文化素養、奪取國際話語權為教學規劃目標。

  再如,一些行業特色鮮明的高校外語教學規劃,就應當對接行業發展和科技發展需求,加大對各類人才科技外語能力和對外交流能力的培養,這對服務於「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地方應用性本科高校而言,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提升各類人才的語言服務能力,應當成為這類院校大學外語教學規劃的主要目標。

  從應試型向應用型轉型

  改革開放40年以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從課程教材建設到教學模式改進、從教學評價到考試測試,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於學習者差異較大、師資水平參差不齊和教學資源不足等現實原因,大學英語教學距離學以致用這個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不可否認的是,應試英語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學英語教學對於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關注。因此,系統研究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問題與規律、尋找並發現社會與高校對於學生外語能力的現實要求、分析制約和影響學生外語能力提高的因素、提升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已成當務之急。

  比如,在新工科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就應該考慮外語能力核心素養問題,在強調人文性的同時,還需要提高科學素養,提升大學生專業學習國際化的適應能力,從而為今後工科專業國際化創新人才培養做好準備。

  從技能型向複合型跨越

  隨著全球化日益推進,以單一的語言技能為主的大學英語教學面臨著向專業型範式轉型的挑戰。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我國外語人才規劃強調的是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培養,這種工具範式的優勢在於,便於在較短時間內培養具有一般通用性語言溝通與交流能力的人才,但是隨著國家對外語能力需求的不斷增長,這種技能型範式在有效性和實用性方面的弊端日益顯現。

  上世紀90年代末,外語教育「費時低效」問題就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1996年6月,在中南海召開的外語教育座談會上,李嵐清同志就我國外語教育和外語改革發表了重要的講話。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國知識分子的總體外語水平不但不如發達國家,如德國,也不如許多發展中國家……我國目前外語教學水平、教學方法普遍存在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問題。很多學生經過8年或10年的外語學習, 卻不能較熟練地閱讀外文原版書籍,尤其是聽不懂、講不出,難以與外國人直接交流。這說明我國的外語教學效果不理想,還不能適應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和擴大對外交往的需要」。

  李嵐清同志所說的知識分子外語水平問題,正說明國家在對外交往與國際化背景下,急需大批專業型外語人才。一方面,技能型人才缺乏人文知識積澱和專業知識培養,無法勝任國家對於高層次外語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缺乏不同類型的專業基礎,無法勝任不同專業領域和行業的工作崗位,更無法滿足日益國際化的眾多領域與行業專才的迫切需求。因此,新世紀中國外語教育規劃的艱巨任務就是,無論是外語專業人才規劃還是專業人才的外語規劃,都面臨著如何從技能型範式向專業型範式跨越的挑戰。

  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複合型」人才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潮中備受青睞,成為就業市場的「香餑餑」,語言+專業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外語專業人才規劃範式的一大特色。但由於學科受限,目前的複合型外語人才專業以人文和社科專業為主,無法向理工醫農等專業領域深入與推進,因此,「專業+語言」的新型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呼之欲出。

  當前,在「一帶一路」建設與全球治理新格局之下,專業型範式急需在「一專多能」(外語能力)和「一精多會」(外語)兩個方面發揮作用。2018年9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召開加強公共外語教學改革工作會議,正式提出要從國家戰略高度規劃公共外語教學,為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工作,在國家政策層面對大學外語教學做了重要導向,對教學實踐產生深遠影響。培養「懂專業,精外語」的國際化複合型高層次外語人才將是今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

  在全球化時代,大學英語教學需要綜合考慮不同專業、領域和行業對於應用型和複合型外語人才的戰略需求,還要充分考慮到國家公共外語教育對於專業人才外語能力的培養體系建設,全力支持國家走出去和外向型發展戰略。近年來,專門用途英語(ESP)和學術英語(EAP)教學受到一些重點高校追捧,如何對接專業大類複合型人才培養需求,將是未來大學英語教學需要突破的重點領域。

  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與研究還停留在語言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層面,缺乏對於不同專業或學科銜接的深入研究,尤其缺乏對大學英語教學校本特色與專業人才培養融合與創新的探索與突破。需要指出的是,改革開放40年,大學英語教學推動了國家對外開放與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一支懂外語、通專業的專業科技隊伍,構築了一個參與並逐步主導國際競爭的人才高地。展望新時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將致力於全面提升國家外語能力,以國家意識推動外語教育改革。

  (作者: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成人高校領導層推動混合教改的實施策略研究
    北京 100084  內容提要:成人高校作為構建我國終身學習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國家發展教育現代化的要求下,面臨轉型升級的現實挑戰。藉助網際網路實施混合教學改革正是轉型的策略選擇之一,而學校領導層的認識與行動對於學校的轉型發展至關重要。
  • 臺胞投書:臺灣高等教育真的被「教改」害慘了
    凡是四十歲以下的臺灣青年人,可以說清一色都是臺灣「教改」實驗下的「白老鼠」,這一實驗的總策劃人和執行者就是臺灣前 「中研院院長」李遠哲。 臺灣」「教改」在大學方面的第一步就是廣設大學,因此在巔峰時島內就有高達160多所高校存在。
  • 神州數碼郭為:雲網原生的5G時代將面臨三大機遇
    神州控股董事局主席郭為先生在「數字中國2019技術年會」上發表主題演講郭為表示,以5G、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相互融合促進,將進一步衍生出大量的新技術和新應用,他認為,5G時代將面臨三大機遇:即面向XaaS的企業IT基礎設施重構、基於數據和知識圖譜的企業核心競爭力重塑、面向場景的業務和技術深度融合與創新。
  • 論信息化時代高等教育的「數位化轉型」——兼論從傳統大學到...
    這種「身心不一」的現象就表現為,我們使用的設備和教學工具都是信息化時代的,但是我們的理念、目標、方法等還是印刷技術時代的。覺醒:數位化大學是對傳統大學的「顛覆性創新」回顧歷史,今天的大學站在了數位化轉型的十字路口,就好比中國近代教育曾面臨過「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情形一樣。
  • 李彥輝:全媒體時代非洲華文媒體面臨轉型和挑戰
    李彥輝:全媒體時代非洲華文媒體面臨轉型和挑戰   中新社北京9月4日電 題:李彥輝:全媒體時代非洲華文媒體面臨轉型和挑戰  作者 婁曉  「在全媒體時代的今天,儘管在信息傳遞相對落後的非洲,平面媒體也面臨著轉型和挑戰。」
  • 【名校雲講堂】北京外國語大學:智慧時代外語學習的裂變與應變
    今年,規模化在線教學因時之需,不僅有效抵禦了疫情給教育系統帶來的衝擊,也加速了教育理念變革的進程,將進一步推動後疫情時代線上線下融合創新的教育發展新態勢。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語教育四十年也是一部外語信息化教育演進史。新時期,新技術,新變革,信息技術也勢必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語教學與研究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 李遠哲與教改無關?
    臺灣「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出版自傳,針對李登輝指其該為教改失敗負責提出反駁,認為當年是李登輝未繼續採用教改會的建議,只聽後來吳京「部長」的意見所造成。許多人紛紛質疑李遠哲為何又一次撇清教改的責任?把失敗之責推給已逝的吳京是否厚道?尤其是辯稱教改會當年提議的「廣設高中大學」,是指廣設「公立」大學與高中,顯然與事實有差距。
  • 行研動態 | 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 上海交通大學...
    1月10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行業研究院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能源行業前沿論壇成功舉辦,本次論壇主題為「中國能源轉型戰略」,來自中國能源研究會、國家電網、中國石油、中國海洋石油、上海交通大學等能源行業領軍單位的專家學者企業家齊聚上海,就碳中和、碳達峰、能源行業數位化、清潔低碳轉型、能源網際網路建設等熱點問題發表了高屋建瓴的見解。
  • 「更新」· 朱清時:教改「逆行者」的堅持與妥協
    他是那個奮不顧身跳入教改潮流的「前浪」。直到現在,曾經在中國兩所頂尖大學裡大刀破斧的改革經歷還是會讓已「隱於市」的朱清時不時「出現」在他人的話語裡。不曾料想,他的名字將和一所新大學緊密相連。彼時,深圳正在籌備一所新型大學。「建設南方科技大學」被寫進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擬建立亞洲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參照建校不到20年便躋身世界一流名校的香港科技大學。在全球範圍內遴選校長。
  • 東華大學研究生教育再上新臺階
    劉承功指出,學校研究生教育大會的召開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研究生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部署落實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和三部委《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推進新時代東華大學研究生教育搶先機、開新局的重要舉措。他強調,研究生教育不僅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主要途徑,更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多方學者把脈:大學英語緣何上了專業「紅牌榜」
    「即便得罪圈內人士,也要把問題搞清楚」最近幾年,有關大學生就業的各種調查中,英語專業是「紅牌榜」上的「常客」。近來的一些新動向,更是讓人不由心頭一緊。不管是名校對英語專業改革率先「動刀」,還是普通院校外語系被撤,改革的緊迫感讓大學英語教師倍感壓力。
  • 臺學者:臺灣教改大搞民粹 學歷貶值資源稀釋
    臺灣《中國時報 》19日刊文責稱,當年「教改派」叫出的口號「廣設高中大學、打倒升學主義、消滅明星高中」,無一不是反其道而行,刻意把臺灣的教育搞成扁平式的「均質化」。教改頭頭幾乎完全不懂教育,他們卻能夠搬出一堆動人心弦口號,席捲出一股「民粹狂潮」,大學學歷迅速貶值。
  • 陳根:後疫情時代,面臨數字經濟新範式
    文/陳根連續幾日的北京新增新冠肺炎病例再一次引起了國民對疫情的高度關注。在疫苗尚未開發成功以前,我們仍將面臨隨時可能發生的社會停擺。此外,全球範圍內疫情仍在蔓延。 短期來看,這對脆弱的全球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全球供應鏈、就業民生、企業存活、政策應對乃至社會意識形態均面臨大考。
  • 知識分子:面臨身體轉型
    今天的中年知識分子同時遭遇了兩個致命的轉型期:社會轉型和身體轉型。社會轉型使他們焦慮,身體轉型讓他們多病。
  • 誰該為臺灣教改失敗負責
    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劉源俊說得貼切;18年前臺灣只有29所大專校院,政治人物為了當選,開支票「施惠」,主張廣設大學。李遠哲曾在會議上公開講:「我們四年制學生比率低於先進國家。」結果廣設大學,廣設碩博士班,目前臺灣有67所大學、56所科技大學、22所學院,大學入學率全世界最高。某考生的入學試考了七分,還是有大學可上,大學生的平均程度簡直不堪聞問。
  • 經濟學家研討新時代中國轉型發展路徑: 推動質量、效率、動力三大...
    當天,包括劉世錦在內,數十位國內外經濟學者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與德國國際合作機構共同舉辦的第83屆中國改革國際論壇暨2017新興經濟體智庫年會上,圍繞「十九大後中國轉型發展及對世界影響」這一主題展開深入研討。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李遠哲稱「九年一貫」非「教改會」決定
    「教改會」或者他個人所做的決定。不過,由於「教改沉思錄」出現在「大選」前的敏感時刻,是不是會影響選情,引人猜測。  李遠哲在專文中指出,他在1994年到96年間,和「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的委員利用假日等時間,與老師和家長舉行研討會與座談會。然後委員們將上百場聽來的意見匯整過濾,整合議題,每半年向「行政院」提交一份「諮議報告書」;兩年後在「教改會」完成任務時則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 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當然,從高碳的時代走向低碳能源的時代,最後走向零碳能源的時代,這是總的發展方向。從技術路線來說,首先要煤炭的達峰,第二個是二氧化碳的達峰,第三個是整個能源消費的達峰,最後要建綠色低碳的安全可持續的能源體系,然後實現碳中和。黃院士把能源大趨勢總結為「五化」,供給側是電力零碳化、燃料零碳化兩化,需求側是高效化、再電氣化、智慧化三化。
  • 探索數位化轉型要有一雙「新眼睛」——同濟大學建築產業創新發展...
    同濟大學建築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廣斌教授表示:「建築業企業向數位化轉型,必須有一雙善於探索的『新眼睛』,要深刻理解後工業化時代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充分了解商業經濟發展規律和行業發展趨勢、洞悉數字經濟發展的根本性質和目標、認清和大力發展推動數位化轉型的基礎關鍵技術,才能走上以數位化驅動行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道路。」
  • 增強「四力」 助推新時代學術期刊轉型
    新時代不僅是融媒體高速發展的時代,更是學術信息、學術成果呈井噴式發展的時代。作為傳播學術成果、交流學術思想的主要陣地,學術期刊更要遵循新時代發展規律,探尋轉型發展之路。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宣傳思想幹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習近平總書記的「四力」論述,不僅為宣傳思想工作提供了遵循,也為學術期刊的轉型之路指明了方向。